-
東方衛視著名主持人倪琳:傳媒應該引領而非迎合
《相約星期六》的主持人近日來到南京大學,跟天之驕子們零距離交流。倪琳談到,當下的電視媒體,節目形式單一,選秀類相親類的娛樂節目充斥著屏幕,其目的就是為了迎合觀眾迎合市場,唯收視率是從,以盈利做指揮棒。
-
鄭永年:媒體應引導社會力量,而非為了迎合社會大眾
在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近日在京舉辦的「鄭永年『重塑亞洲價值觀』研討會暨新書(《中國崛起:重估亞洲價值觀》、《再塑意識形態》)交流會」的記者答問環節,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學術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問題專家鄭永年回答了國家的價值觀何在、亞洲崛起面臨的挑戰、當前整個輿論環境對世界認識存在的誤區和不足等熱點問題。
-
大學是引領社會發展建設的生力軍
人才的搖籃——大學現代大學起源教育一直與社會文明同步發展大學生正成為社會發展建設的中堅力量大學——現代社會建設發展的生力軍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教育開發的是社會中最重要的社會資源——人力資源。教育教學活動的產出是人才,是為社會建設輸送更高素質的建設者,是提高社會勞動生產效率的根本保障。縱觀人類發展進步的歷史,教育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力最大,以新中國為例,1949年7月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曾對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有過一個所謂的預言。
-
交通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張杰:大學引領社會的創新
「大學能否真正做到向社會源源不斷地輸出創新動力,取決於其是否具有高學術水準的導向、關注需求的自覺、鼓勵創新的機制和持續創新的能力,取決於造就創新型人才這一立學之本,其中尤以激勵人才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制度環境為要。」由此談及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張杰認為,中國的大學應該有充分的道路自信。
-
以主流文化引領「書香社會」建設
3月15日,李克強總理在答記者問時表示:「我們國家全民的閱讀量能夠逐年增加,這也是我們社會進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標誌。把閱讀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把它與工作方式相結合,不僅會增加發展的創新力量,而且會增強社會的道德力量。」就在總理講這番話的時候,「2014中國好書」網絡投票活動正在熱烈進行。藉此契機,記者進行了採訪。
-
而不是迎合社會
這裡的「高情商」就是讓我們去閹割自己的情緒,去迎合社會的標準,去強迫修正自我。哪怕你根據這些「高情商準則」成為了一個受人喜歡的人,但那也僅僅是被別人喜歡而已。如果你不喜歡這樣的自己,對你而言這無疑是內傷。其實很多人都對「高情商」有一種誤解!認為高情商的人就是好脾氣,行走的「中央空調」,但果真如此嗎?
-
網絡時代大眾傳播的迎合與引領
1922年美國政論家、學者沃爾特﹒李普曼撰寫了《輿論學》,認為,現代社會中的人們就是「洞穴中的囚徒」,人們只能獲得兩種東西:一個是自己的感受器官能直接了解的東西,另一個是大眾媒介給我們提供的東西。所謂擬態環境(Pseudo-environment),或譯為虛假環境,指大眾媒介創造出來的,來源於真實環境卻又不盡一致的一個媒介環境,是一種間接的感知,卻常常被社會公眾當做真實世界而接受下來。
-
社交貨幣發行權:引領品牌對迎合品牌的反超
一、兩種品牌定義和前世今生「引領品牌」和「迎合品牌」,這兩種品牌觀的內涵,我們只需要用最簡單明了的方式去理解:「引領品牌」就是能自己引領潮流的品牌;「迎合品牌」就是迎合潮流跟別人的品牌。為什麼中國的「引領品牌」這麼少,成功的大多數是「迎合品牌」?因為「引領品牌」比「迎合品牌」要難得多,做一個「引領品牌」,要求的是產品創新、而不只是產品模仿和跟隨,要求自造勢能,而不是依附勢能,要求銷售時不是低價、拼性價比,而是低性價比,用高附加值去打動人再賣貨。
-
有人說大學教育與社會脫節,你認為大學最應該增加什麼專業和課程?
有一種說法: 大學不能一味迎合社會,不能淪為職業培訓中心。認為大學就該教授基本原理而不應該講授瑣碎的職業課程。這種觀點我只能部分贊同,作為應該成為世界最前沿的科技和自由思想中心的大學,當然要與時俱進。如果大學教育只作為精英教育,我贊成大學不能淪為職業培訓中心,可以重點培養科學思維,自由創新精神,讓國家相信真理的精英意識。
-
北大校長郝平:大學要勇於變革創新,主動引領社會進步
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在致辭中表示,面對疫情帶來的新變化,大學要堅守教育規律,也要勇於變革創新,才能有力應對疫情的衝擊,並主動引領社會進步。郝平提出,首先大學大學要高揚人文精神,履行育人使命。「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重視人的價值、培養社會所需的人才是人們的共識,是教育的本質,也是大學的使命。
-
以社會服務能力定義一流大學—新聞—科學網
科技服務水平與高校綜合水平的反差,在其他一些大學排名中,我們也時有所見。而從國際比較看,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2017年發布的一份「與全球創新企業科研合作最緊密」的大學排名顯示,那些與知名創新性企業開展科研合作最活躍的歐美高校,其綜合學術競爭力通常也是全球最強的。 上述現象讓我們反思:究竟應該如何定義一流大學?我們花大力氣建設的一流大學,應該有怎樣的價值追求?
-
市圖書館順利舉行《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風尚》講座
本次講座邀請鄂州職業大學副教授楊秋鳳主講《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風尚》。楊秋鳳教授是鄂州職業大學「十佳教師」、鄂州市社科專家庫專家、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曾獲湖北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主要研究方向為黨建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
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新時代,實現「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必須加強黨的基層建設,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黨建引領是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的根本保障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黨的領導。
-
構建社會治理新格局,黨建如何發揮引領作用?
黨建引領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事業的鮮明特徵和最大優勢。新時代我國基層治理迎來了智能化精細化發展的新階段。「黨的領導」是其核心和關鍵。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建引領的基礎上,我國基層社會治理呈現出新的面貌,取得了新的成績。
-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揭牌
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李培林,中國社會學會會長、上海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李友梅,吉林大學原常務副校長、哲學社會學院教授邴正,以及來自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四十餘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社會學學科負責人和知名專家出席儀式。社會學院全體教職工及學生代表兩百餘人參會。
-
非全日制社會認可度引起熱議,難道非全日制就沒出路了?
「非全日制」學歷就業受阻,我們還敢不敢報考非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社會認可度引起熱議,難道非全日制就沒出路了?非全日制被唱衰,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看待非全日制?近幾年非全日制報考比較火熱,越來越多的考生選擇報非全考研究生,然而近期的一則熱搜:內蒙古鄂爾多斯一研究生因非全日制學歷,兩次應聘教師被拒。,給廣大想讀非全的考生當頭澆了一盆冷水。
-
高新才:發揮指導性案例對社會的引領作用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校長高新才發揮指導性案例對社會的引領作用「案例是最好的教材全國人大代表、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校長高新才關注到,最高人民檢察院新一屆黨組進一步加大了對案例指導工作的重視程度,明顯加快了指導性案例的發布頻率,「發布的指導性案例內容更加規範,針對性也越來越強。」高新才代表介紹,2019年9月,最高檢將「司法案例研究基地」授予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司法案例研究院,這在當時是全國唯一的一家。
-
非全日制MBA學歷,社會認不認可?
近期的一條新聞把非全日制學歷的社會認可度又推上了風口浪尖,有網友通過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反映,自己是2017年後的統招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在參加教師招聘時,被以「學歷不符,非全日制學歷」的理由拒絕,與教育部等多個部門的政策不符。
-
擴大社會供給,推動多元主體舉辦老年大學
三是重視老年大學發展的引領性,著眼老年教育體系完善。在以家庭、社區、養老機構等共同提供的養老服務及教育體系中,老年大學是老年人學習和發展的專業支持服務機構,有著專業化的師資和課程,開展專業的教學活動,更有穩定和強大的研究力量,可以系統開展實驗探索。
-
教育時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人類社會前行
軟實力既表現在社會的政治制度層面,更滲透在思想意識和文化觀念之中。因此,軟實力的崛起不僅需要先進的社會制度的創製,而且需要先進的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和表達。 顯然,一個國家的生產效率和經濟發展源於科技創新和先進的社會制度,而科技創新和先進的社會制度,在某種意義上,都離不開先進的文化思想和價值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