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是引領社會發展建設的生力軍

2020-09-07 育鄰人

育鄰夢

人們常說:「亂則思治,窮則思變。」《偉大的轉折片頭曲》歌詞:「抬頭望見北鬥星,心中想念毛澤東,想念毛澤東。黑夜裡想你有方向,迷路時想你心裡明,迷路時想你心裡明。」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歐洲「文藝復興」出現在黑暗的中世紀,這既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偶然也是必然。

人才的搖籃——大學

現代大學起源

教育一直與社會文明同步發展,人類氏族部落時期已出現專門長者為本族人民傳授捕獵、防禦等生產生活技能。國家治理體系急需選任人才的長效機制,從根本上產生了發展大學教育的迫切需求,中國自夏、商、周就開始出現國立「太學」,隋朝開啟的「科舉」制度更是將大學社會化,以便更廣泛招募天下賢才。

近現代大學起源於中世紀的歐洲。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各王國統治下的文化教育一片空白,基督教會成了文化教育最系統的傳承者。教士本尼狄克創立並被教皇格裡高裡一世所發展,以修道院、大主教區學校和教區學校為代表的系統性教會教學體系,並逐步形成以語法、修辭、算術、邏輯、幾何、天文、音樂、為基礎的「七藝」課程。

1087年,義大利建立了第一所現代大學博羅尼亞大學。1200年法王承認巴黎大學的學者具有合法的牧師資格,有司法豁免權,1215年教皇特使為巴黎大學制定了第一個章程,取消聖母院主事對巴黎大學的控制權,巴黎的教師協會獲得了合法團體的資格,至此完成了由習慣認可的大學到被法律承認的大學的轉變,1168年巴黎大學的學者們來英國創辦了牛津大學、1209年牛津大學部分學者分離出來創辦了劍橋大學。隨後,法國蒙彼利埃大學(1181 年)、 土魯斯大學(1230年),義大利帕多瓦大學那不勒斯大學(1224年),西班牙帕倫西大學(1212年)和葡萄牙裡斯本大學(1290年)等相繼成立。1809年,德國柏林大學創立標誌著集傳授已有知識與研究發現新知識於一體的現代大學誕生。

大學為社會輸送源源不斷的人才

中國大學發展

1862年,第一所新式學堂·京師同文館成立,開創中國近代官辦新式教育的先河。洋務運動時期陸續開辦福州船政學堂(1866年)、天津電報學堂(1879年)、天津北洋水師學堂(1880年)。1872年至1875年,清政府先後派遣4批、共計120名幼童赴美留學。在這些小留學生當中,便有後來成為我國著名鐵路工程師的詹天佑。1877年,清政府派遣福州船政學堂30名學生分赴英、法學習海軍,這也是第一批留學歐洲的中國學生。在這批留學生中,便有後來成為我國著名思想家的嚴復。

1898年,作為戊戌變法時期的「新政」之一,京師大學堂創辦。這是我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1912年5月,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1904年1月,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規定學校教育分為初等、中等、高等三個階段。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正式頒布且在全國普遍實行的學制。1905年9月2日,清政府發布上諭,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延續了1 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1911年,留美學務處下設的肄業館建成並改名為清華學堂(因在北京西郊「清華園」舊址上修建而得名)。清華學堂最初僅是一所利用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用來資助中國學生赴美留學的預備學校,後來發展為今天的清華大學。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中國教育建設翻開新的篇章。同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1950年10月3日,中國人民大學舉行開學典禮,這是新中國創辦的第一所新型大學。

大學生正成為社會發展建設的中堅力量

大學——現代社會建設發展的生力軍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

教育開發的是社會中最重要的社會資源——人力資源。教育教學活動的產出是人才,是為社會建設輸送更高素質的建設者,是提高社會勞動生產效率的根本保障。縱觀人類發展進步的歷史,教育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力最大,以新中國為例,1949年7月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曾對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有過一個所謂的預言。他說:「人民的吃飯問題是每個中國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個問題。一直到現在沒有一個政府使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這真實的反映了新中國建國初期經濟發展所面臨艱巨的現實狀況——解決人民生活的溫飽問題。「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新中國建立之初就確定了「科教興國」的基本國策,也正是在「科教興國」的指引下,被國外看做包袱的人口變成了社會建設的生力軍、變成了勞動資源優勢,使得新中國用70多年的歷程完成了國外幾百年走過的經濟發展致富之路。今天的中國已經全民脫貧、奔向小康生活,國家整體經濟建設位居世界前列。

「大學是社會之光、海上之燈塔。」大學是代表國家人文科學的名片,大學應當走在國家和社會人文科學發展前列。新中國成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成績斐然。截止2019年,全國共有高等學校2956所、專任教師為174.0萬人、在學總規模4002萬人、毛入學率達51.6%。今天,大學早已深深嵌入到社會之中,大學的功能和定位決定著她應當成為引領國家和社會前行的燈塔。

人是社會最大的資源變量,是社會一切財富資源的協調、組織、創造者。當今世界,國家間競爭的核心就是人才競爭,大學作為為社會培養人才的「搖籃」在社會發展建設中起著基礎紐帶作用,大學傳承社會已知文明成果並在此基礎上「推陳出新」創造新新技術,以更好的推動社會發展建設。因此,全社會都將目光聚焦到高校科研轉化上來。《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19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報告顯示:2018年,3200家高校院所以轉讓、許可、作價投資方式轉化科技成果11302項,籤訂技術轉讓(包括轉讓、許可、作價入股)、技術開發、技術諮詢、技術服務(簡稱「四技」)合同總金額達930.8億元,與企業共建研發機構、轉移機構、轉化服務平臺總數為8247家,創設和參股新公司2155家。高校科研成果正成為助力國家和社會發展建設的生力軍,近年來眾多大企業都紛紛加強了與高校間的對口合作,重點包括人才輸送和研發合作......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裡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一套以鄰裡互助方式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裡教育服務生態圈。

相關焦點

  • 發揮高校在高質量發展中的支撐引領作用
    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述了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為做好新時代的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科技創新的陣地、文化傳承的高地,承擔著培養億萬有素質的普通勞動者、培養更多創新人才和高素質人才的重大使命,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支撐引領作用。
  • 以主流文化引領「書香社會」建設
    山東大學一級教授溫儒敏不禁感慨。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白燁看來,淺閱讀、移動閱讀、娛樂化閱讀等漸趨流行。「這種較為混雜又趨於淺俗的閱讀狀況,折射出自我學習的態度與方法,反映出更深層次的社會性問題。」  即便微閱讀、「碎片化」閱讀是技術進步與社會發展「共奏」出的閱讀新趨勢,但這並不意味著傳統閱讀方式可「功成身退」。
  • 以文化建設引領學校內涵發展
    5月21日上午,浙江大學第六屆教職工代表大會暨第二十屆工會會員代表大會在紫金港校區劇場開幕。今年是浙江大學的「文化建設年」,本屆「雙代會」 以弘揚求是精神、建設優良校風、提升學校文化軟實力為主題,深入探討如何通過進一步加強文化建設,推進學校內涵發展的途徑。黨委書記張曦和校長楊衛出席會議並講話。
  • 貴州大學以科學發展觀引領大學校園文化建設
    它以和諧校園為思想內涵,以文化為表現方式,將核心價值、大學精神、制度建設、校園文化、輿論宣傳融為一體,包含著對和諧校園的總體認識和評價,體現的是大學對和諧社會的認知和感受,反映的是一所大學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境界。近年來,貴州大學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推進和諧文化建設,努力構建和諧校園,有力地推動了高水平大學建設。
  • 加快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
    中國江蘇網訊 新時代,一大批應用型轉型標杆院校勇立潮頭,成為優化區域高等教育結構、服務區域產業發展的生力軍。16日,省人大代表、無錫太湖學院黨委書記金秋萍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暢談如何加快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
  • 引領文化建設,助推學校發展
    市教師教育學會會長黃明超作了題為《〈樂記〉正音與倫理範式》的講座,黃會長的課讓我們知道了學校藝術活動中的注意事項,強調學校教育必須要以立德樹人為第一要務,學校必須把好歌曲選擇關,引領師生唱響時代「正音」,用「正音」喚醒人,用「正音」教育人,用「正音」感化人,正確引導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接班人。學校發展離不開文化,學校發展更需要一個曲折的過程。
  • 上海交通大學:加強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 強化價值引領 培育一流人才
    恢復研究生教育四十多年來,上海交通大學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與使命,將立德樹人作為研究生導師的首要職責,要求導師落實價值引領、知識探究、能力建設、人格養成「四位一體」的育人理念,引導研究生堅定理想信念,勇攀學術高峰,為實現「兩個一百年
  • 鄭州大學: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一流大學建設
    鄭州大學黨委書記牛書成表示,鄭州大學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紮根中原大地辦一流大學,不斷加強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學科建設為牽引,以服務社會為導向,著力培育一流人才、打造一流師資、展現一流作為,以推進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全面開啟一流大學建設新徵程。
  • 德勝基金會成助推順德公益生態建設和社會變革生力軍
    今年以來,德勝基金會從持續開展項目資助到積極拓展冠名基金、成立和美志願服務隊,不斷聯動更多資源,共同開展社區公益,成為助推順德公益生態建設和社會變革的生力軍。  面對年初疫情考驗,德勝基金會高效快速回應社區需求,在抗疫中積極發揮公益慈善力量。今年基金會「和美社區計劃」共資助公益項目328個,籤約金額合共2825.44萬元。
  • 大學應該引領社會而非迎合社會
    大學應該引領社會而非迎合社會 2014-09-24 16:19:38大學應該是社會精英聚集之所。」9月21日,在中央民族大學舉行的「縱論·大學之道」論壇暨《大學與社會—郭英劍高等教育文集》新書發布會上,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如此說道。
  • 交通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張杰:大學引領社會的創新
    Q1 文匯報:上海交通大學一直以來都提倡對接國家發展戰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傳統。包括您也多次提出大學要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您可以談談上海交通大學做了些什麼嗎?  張杰:說起上海交通大學參與的大飛機製造、海洋油氣資源開發,或者暗物質等重大科研課題,大家可能比較熟悉。這些,都是一所國家重點建設的高校、同時也是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高校所必須承擔的責任,於國於民都是如此。
  • 下真功夫發揮創新對廣西高質量發展引領作用
    原標題:下真功夫發揮創新對廣西高質量發展引領作用學習貫徹五中全會精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科技創新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進行專章部署,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下一步開展科技創新工作提供了遵循。貫徹落實全會精神,必須堅持「四個面向」,緊貼廣西經濟社會發展關鍵需求,聚焦制約科技創新的重點難點,下真功夫做準做精科技創新大文章,推動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發揮好科技創新對廣西高質量發展的引領作用。一、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在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上下真功夫。
  • 經濟大家談|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現代化建設
    作者:南京大學商學院經濟學系教授、博導 洪銀興 推動「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 全市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推進會暨黨建引領社會組織規範化建設培訓會...
    12月9日,市委組織部、市民政局、市社會組織綜合黨委聯合召開全市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推進會暨黨建引領社會組織規範化建設培訓會。市委組織部分管副部長、市民政局主要負責人出席會議並講話。會議指出,社會組織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是黨的工作和群眾工作的重要陣地,是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領域。
  • 創新引領發展和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作用分析
    [摘 要]本文以十九大報告的精神為指南,深入分析創新引領發展和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作用。創新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動力和重要內涵。我國在創新引領發展方面的改革經驗,主要體現在高新區、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引進、產學研合作等體制上。新形勢下創新引領發展的主要途徑是通過「創新產業化」和「產業創新化」把科學技術導入現代化經濟體系,與實體經濟相結合。
  • 以科技創新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_學習時間_民主與法制網 國家一類...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以科技創新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是破解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必然選擇,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社會結構,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
  • 黨建引領文化建設,凝心聚力促發展
    ,以文化建設促進醫院發展,凝聚職工合力,樹立「以人為本」的文化理念,將文化建設與業務工作深度融合,不斷增強醫院生命力、凝聚力、創造力,形成了獨具金牛婦幼特色的先進文化體系。(二)文化建設與業務工作深度融合,形成了獨具金牛婦幼特色的文化體系1. 堅持以人為本,建設規範的管理文化第一,堅持黨建引領。
  • 「雙一流」建設引領高質量發展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建設),是我國高等教育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後的國家戰略。廣西大學土木工程學科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行列,「土木工程與先進材料」「應用經濟學與現代服務業」成為教育部「部省合建」一流學科群。
  • 學科會聚引領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路徑探討
    四所世界一流大學實行新技術推動型、任務拉動型、共同願景驅動型、科技平臺吸引型等各具特色的學科會聚模式,浙江大學正在探索頂層戰略設計驅動、新型研發機構迭代、研究範式變革推動、多學科協同培養等學科會聚路徑。學科會聚引領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關鍵是突破傳統的院系-學科框架,以服務重大戰略需求和解決重大挑戰問題為牽引,實現大跨度的協同創新。
  • 爭當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建設生力軍
    自去年11月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揭牌以來,吳江闊步走在一體化發展大道上,率先探索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全力打造生態優勢轉化新標杆、綠色創新發展新高地、改革開放新高地、人與自然和諧宜居新典範。在此過程中,如何抓住一體化發展機遇,整合多方資源推動城市更新與品質提升,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成為一個重要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