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鄰夢
人們常說:「亂則思治,窮則思變。」《偉大的轉折片頭曲》歌詞:「抬頭望見北鬥星,心中想念毛澤東,想念毛澤東。黑夜裡想你有方向,迷路時想你心裡明,迷路時想你心裡明。」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歐洲「文藝復興」出現在黑暗的中世紀,這既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偶然也是必然。
人才的搖籃——大學
教育一直與社會文明同步發展,人類氏族部落時期已出現專門長者為本族人民傳授捕獵、防禦等生產生活技能。國家治理體系急需選任人才的長效機制,從根本上產生了發展大學教育的迫切需求,中國自夏、商、周就開始出現國立「太學」,隋朝開啟的「科舉」制度更是將大學社會化,以便更廣泛招募天下賢才。
近現代大學起源於中世紀的歐洲。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各王國統治下的文化教育一片空白,基督教會成了文化教育最系統的傳承者。教士本尼狄克創立並被教皇格裡高裡一世所發展,以修道院、大主教區學校和教區學校為代表的系統性教會教學體系,並逐步形成以語法、修辭、算術、邏輯、幾何、天文、音樂、為基礎的「七藝」課程。
1087年,義大利建立了第一所現代大學博羅尼亞大學。1200年法王承認巴黎大學的學者具有合法的牧師資格,有司法豁免權,1215年教皇特使為巴黎大學制定了第一個章程,取消聖母院主事對巴黎大學的控制權,巴黎的教師協會獲得了合法團體的資格,至此完成了由習慣認可的大學到被法律承認的大學的轉變,1168年巴黎大學的學者們來英國創辦了牛津大學、1209年牛津大學部分學者分離出來創辦了劍橋大學。隨後,法國蒙彼利埃大學(1181 年)、 土魯斯大學(1230年),義大利帕多瓦大學、那不勒斯大學(1224年),西班牙帕倫西大學(1212年)和葡萄牙裡斯本大學(1290年)等相繼成立。1809年,德國柏林大學創立標誌著集傳授已有知識與研究發現新知識於一體的現代大學誕生。
大學為社會輸送源源不斷的人才
1862年,第一所新式學堂·京師同文館成立,開創中國近代官辦新式教育的先河。洋務運動時期陸續開辦福州船政學堂(1866年)、天津電報學堂(1879年)、天津北洋水師學堂(1880年)。1872年至1875年,清政府先後派遣4批、共計120名幼童赴美留學。在這些小留學生當中,便有後來成為我國著名鐵路工程師的詹天佑。1877年,清政府派遣福州船政學堂30名學生分赴英、法學習海軍,這也是第一批留學歐洲的中國學生。在這批留學生中,便有後來成為我國著名思想家的嚴復。
1898年,作為戊戌變法時期的「新政」之一,京師大學堂創辦。這是我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1912年5月,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1904年1月,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規定學校教育分為初等、中等、高等三個階段。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正式頒布且在全國普遍實行的學制。1905年9月2日,清政府發布上諭,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延續了1 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1911年,留美學務處下設的肄業館建成並改名為清華學堂(因在北京西郊「清華園」舊址上修建而得名)。清華學堂最初僅是一所利用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用來資助中國學生赴美留學的預備學校,後來發展為今天的清華大學。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中國教育建設翻開新的篇章。同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1950年10月3日,中國人民大學舉行開學典禮,這是新中國創辦的第一所新型大學。
大學生正成為社會發展建設的中堅力量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
教育開發的是社會中最重要的社會資源——人力資源。教育教學活動的產出是人才,是為社會建設輸送更高素質的建設者,是提高社會勞動生產效率的根本保障。縱觀人類發展進步的歷史,教育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力最大,以新中國為例,1949年7月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曾對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有過一個所謂的預言。他說:「人民的吃飯問題是每個中國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個問題。一直到現在沒有一個政府使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這真實的反映了新中國建國初期經濟發展所面臨艱巨的現實狀況——解決人民生活的溫飽問題。「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新中國建立之初就確定了「科教興國」的基本國策,也正是在「科教興國」的指引下,被國外看做包袱的人口變成了社會建設的生力軍、變成了勞動資源優勢,使得新中國用70多年的歷程完成了國外幾百年走過的經濟發展致富之路。今天的中國已經全民脫貧、奔向小康生活,國家整體經濟建設位居世界前列。
「大學是社會之光、海上之燈塔。」大學是代表國家人文科學的名片,大學應當走在國家和社會人文科學發展前列。新中國成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成績斐然。截止2019年,全國共有高等學校2956所、專任教師為174.0萬人、在學總規模4002萬人、毛入學率達51.6%。今天,大學早已深深嵌入到社會之中,大學的功能和定位決定著她應當成為引領國家和社會前行的燈塔。
人是社會最大的資源變量,是社會一切財富資源的協調、組織、創造者。當今世界,國家間競爭的核心就是人才競爭,大學作為為社會培養人才的「搖籃」在社會發展建設中起著基礎紐帶作用,大學傳承社會已知文明成果並在此基礎上「推陳出新」創造新新技術,以更好的推動社會發展建設。因此,全社會都將目光聚焦到高校科研轉化上來。《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19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報告顯示:2018年,3200家高校院所以轉讓、許可、作價投資方式轉化科技成果11302項,籤訂技術轉讓(包括轉讓、許可、作價入股)、技術開發、技術諮詢、技術服務(簡稱「四技」)合同總金額達930.8億元,與企業共建研發機構、轉移機構、轉化服務平臺總數為8247家,創設和參股新公司2155家。高校科研成果正成為助力國家和社會發展建設的生力軍,近年來眾多大企業都紛紛加強了與高校間的對口合作,重點包括人才輸送和研發合作......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裡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一套以鄰裡互助方式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裡教育服務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