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自媒體時代大眾傳播的輿論拐點作用

2021-01-07 人民網

五、 三方機制有效減少輿論反轉劇再發生

信息化時代,人們無法直接接觸所有事件的真實發生地,賴以判斷的只能是媒體發布出來的「事實」,人們每日獲取的都只是媒體提供的關於事情真相的「事實」,則提高媒體新聞內容審查是為有效減少輿論反轉劇再發生的最佳途徑,同時亦是維護媒體公信力的必要選擇。

另,碎片化的信息傳播模式導致事實真相不能在第一次面對大眾傳播時就呈現其所有的事實內容。在以視頻的形式呈現的傳播內容中,視頻拍攝的切入點與輿論反轉的輿論拐點具有同質化的作用,輿論拐點前承事件的前因,後起事件的結果,然視頻拍攝切入點無法把握,事前人為把控被公布視頻切入點的是為有意引導輿論,此處需要信息接收者提高自身信息提升的能力,勿急於下結論。

然,多數輿論反轉劇的發展脈絡不受人為因素的控制,因事情的開始總是平淡無奇,並不具有引人注目的信息點,但當矛盾逐漸激化,該事件演變成一件有價值的、值得傳播的信息,人們已不能拍攝到事件的起因,首次傳播出去的內容往往只是事情的部分事實,「先吐為快」的極速化傳播時代,即使所有真相尚未完全展現,人們已經迫不及待地說出自己的價值判斷,然隨之事件被曝光的時間點的逐漸前移,更多的事實被發布出來,事情並不像大眾起初認為的那樣,甚至可能與之截然相反,雖處極速化發聲的時代,但不知前因後果的情況下不宜隨意傳播事件信息,提高自身約束力,不做輿論反轉劇的推波助瀾者是為受眾所能為之事。

綜合三方機制,其中起重要決定作用的即為同質化的視頻拍攝事件切入點,觀測事件呈現的時間點為三方有效做到減少輿論反轉劇的重要關鍵。

參考文獻:

[1]北京青年報.內地幼童香港街頭小便真相:站立後地面並無溼跡[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4-04-23/071929992550.shtml.2014-04-23/2017-05-18.

[2]王敏.反轉新聞中的奇觀與凝視[D].南京師範大學,2016.

[3](英)L.S.斯泰賓(L.Susan Stebbing)著.呂叔湘,李廣榮譯.有效思維[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7.

[4]曉航.驚天逆轉 成都被打女司機如何從輿論天堂掉入地獄?[EB/OL].http://news.sina.com.cn/c/zg/jpm/2015-05-05/18211000.html.2015-05-05/2017-05-18.

[5]楊雪,李天宇.女司機變道遭男子暴打[N].華西都市報,2015-05-03.

[6]王敏.反轉新聞中的奇觀與凝視[D].南京師範大學,2016.

[7]互動百科.時間零[EB/OL].http://www.baike.com/wiki/%E6%97%B6%E9%97%B4%E9%9B%B6.

[8]崔逾瑜,匡志達.「輿論反轉」背後的反思[J].新聞前哨,2015(10):16-18.

[9]張相濤.基於傳播學的角度看輿論反轉的構成因素[J].傳播與版權,2015(7):16-17.

[10]崔逾瑜,匡志達.「輿論反轉」背後的反思[J].新聞前哨,2015(10):16-18.

[11]李瑞生.社會情緒概論[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8(4):60-63.

[12]王敏.反轉新聞中的奇觀與凝視[D].南京師範大學,2016.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相關焦點

  • 自媒體時代主流媒體意識形態傳播方式的兩個轉變
    [1]Web3.0時代,依託黨媒為核心的主流媒體構建的官方輿論場依然承擔著傳播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職責,而微博、微信、博客、論壇和視頻網站等自媒體組成的民間輿論場具有非權威性、非制度化、零散化的特徵,匯聚著形式多樣的社會思潮和價值觀,極易搞混人們的思想,消解官方輿論場的傳播效力。
  • 社交媒體時代微博在公共輿論中的情感喚起研究
    關鍵詞:社交媒體;微博;公共輿論;情感喚起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8-0000-03 一 引言 中國社會正處在轉型與發展關鍵時期,由大眾媒介引發的公眾輿論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
  •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如何向自媒體「借力」傳播
    傳播學視角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是指利用一定的信息傳播手段使大眾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過程。自媒體時代,充分發揮自媒體在信息傳播中的優勢,對於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進程具有重大意義。自媒體的交互傳播有助於拓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覆蓋面。自媒體的出現增強了信息的時效性,實現了信息的實時交互傳播。
  • [學子論文]自媒體時代下的網絡群體性事件
    本文針對自媒體時代下網絡群體性事件呈現出的特徵以及問題,提出了管理網群事件的建議舉措,期望對相關部門的管理能夠起到積極作用。 (一)自媒體 自媒體又稱公民媒體,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於2003年7月出版了由謝因波曼與克裡斯威理斯兩位聯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體)」研究報告,裡面對「We Media」下了一個十分嚴謹的定義:「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後,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
  • 群體傳播時代軍隊媒體對軍事文化建設功能作用再辨析
    在軍事文化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軍隊媒體既作為平臺和載體擔負傳播的職責,同時也在傳播推廣和消費指導中實質性地參與軍事文化的生產。軍隊媒體對軍事文化建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在以網際網路為介質的傳播主體極端多元的群體傳播時代,文化的傳播、消費及生產對媒介的依賴性前所未有地增強。對文化生產而言,媒介由工具和服務變為原動力,更直接地參與建構。由此,軍隊媒體對軍事文化建設的作用強勢提升。
  • 淺析大眾傳媒介質的未來發展方向
    淺析大眾傳媒介質的未來發展方向【摘要】大眾傳媒的發展日新月異,從最初的報紙叩開大眾傳播的門楣,到現在的網際網路時代,大眾傳媒似乎達到了一個很難再次超越的巔峰。但是,由於電子科技、信息技術仍在不斷突破,所以我們也很難預測,在經過了紙、有線電纜、無線電波以及光纖等之後,未來的大眾傳播介質還會不會有新的形式產生。【正文】一、大眾傳媒的發展歷程西方傳播學者施拉姆認為,15世紀50年代德國古登堡印刷的第一批油印《聖經》標誌了大眾傳播的產生。而中國大多傳播學者堅持,19世紀30年代美國便士報的出現,代表了大眾傳媒的產生。
  • 輿論反轉研究的文獻綜述
    網絡受眾碎片化的信息接收習慣和媒體從業者片面報導新聞事件等因素,導致在新聞事件發展的不同階段,輿論出現倒戈,這種輿論反轉的背後反映的是社會集體情緒的爆發,無論是「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還是「手術臺自拍事件」等輿論反轉的新聞都將如何避免謠言傳播的問題擺在大眾面前。
  • 會展業在自媒體時代的傳播和整合營銷
    自媒體對傳統媒體的衝擊是「浪淘沙」式的,對包括會展業在內的平臺行業的傳播和營銷影響也是這樣。 我們所處的這個自媒體時代 自媒體即公民用以發布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事件的載體。
  • 淺析「熱搜」機制下的大眾傳播
    這些設有「熱搜」機制的社交平臺在現代信息社會中通常扮演著人們所謂的「公開的意見和信息廣場」的角色 ,這就使得「熱搜」機制自然而然成為了輿論陣地 ,同時也承擔了議程設置的重任。議程設置是大眾傳播媒介影響社會以及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的重要方式。簡單來說,「議程設置」雖然不能決定你怎麼想,但可以通過提供信息和安排題來給予更多的強調,決定你想什麼以及多大程度重視這個話題。
  • 網絡時代大眾傳播的迎合與引領
    他認為:大眾傳播由一些機構和技術所構成,專業化群體憑藉這些機構和技術,通過技術手段(如報刊、廣播、電影等等)向為數眾多、各不相同而分布廣泛的受眾傳播符號內容。大眾傳播的正功能:1、傳播信息。2、引導輿論。3、教育大眾。4、提供娛樂。比較容易理解,不展開。大眾傳播的負功能:李普曼的「擬態環境」與「刻板印象」理論。
  • 媒介傳播的發展歷史及作用研究
    報紙作為普及範圍最大的印刷類大眾傳播媒介,是公眾以及企業較為偏愛的媒介形式之一,它具有信息詳細性、信息內容可選性、信息可保留性以及成本廉價性的特點,主要以刊載新聞和時事評論為主的定期向公眾發行的印刷出版物。是大眾傳播的重要載體,具有反映和引導社會輿論的功能。
  • 淺析電視媒體的健康傳播
    相較於美國,我國的健康傳播最早源於健康教育領域,並一直處於冷門狀態,直到2003年,「非典」病毒在中國爆發,出現了一場全球性的健康危機,以及後來的「禽流感」、「口蹄疫」、「H1N1流感病毒」、「三聚氰胺奶粉」等一系列危機事件的發生,讓大眾傳媒認識到對公眾健康觀念的報導和宣傳的重要性,同時也逐漸讓國內學者開始重視健康傳播。本文主要以電視媒體對食品安全信息傳播為例,來分析我國電視媒體的健康傳播。
  • [學子論文]自媒體時代我們離真相越來越遠
    此外,當前我們的國家和社會缺乏社會監管體制,導致許多虛假信息接踵而來,謠言漫天飛舞,部分受眾甚至成為虛假信息傳播的幫兇。種種因素作用之下,在自媒體時代中,我們離真相越來越遠了。根據代玉梅 的定義,自媒體是指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後,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日常生活中試用的微博、人人、QQ、微信即時交流工具等都屬於自媒體的範疇。
  • 從大眾傳播到分眾傳播的媒體「變革」
    「從大眾傳播到分眾傳播的轉化,就是社會和媒體發展的第二次進步」,2004年10月23日,在清華大學召開的第八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上,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熊澄宇教授從大眾傳播與分眾傳播關係的角度對大會的議題進行了獨特的審視。   此次全國性會議的議題為「傳播學研究——融合與創新」,而大眾傳播與分眾傳播並存正是討論傳播學融合的創新基礎。
  • 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輿論工作的思考
    摘 要: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新聞輿論工作為樣本,從媒體融合的傳播特點出發,探討在面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新聞輿論工作如何強化陣地意識,保持政治定力;公開發布信息,積極引導輿論;堅持以人為本,正向傳播引導,切實提升宣傳報導的針對性、實效性,更好體現媒體的責任擔當和社會價值,凝聚起眾志成城、全力以赴、共克時艱的強大正能量
  • 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試析大眾傳播媒介對受眾心理的作用和影響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處攻艱階段,拐點何時出現還需觀望。這場戰疫,醫務工作者是主力軍,他們不顧個人安危衝鋒在前,但是僅靠他們遠遠不夠,要想早日取得勝利,離不開全社會的高度配合。本文從大眾傳媒入手,試析傳播媒介在戰疫期間如何利用自身優勢發揮所長。
  • 大眾傳播時代的客家文化傳播策略
    人際傳播在客家文化傳承和保護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大眾傳播時代,客家文化的生存與發展面臨著挑戰和危機。為應對大眾傳播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應注重意見領袖作用、充分利用新型人際傳播,拓寬人際傳播渠道、積極營造客家文化傳播的環境。
  • 手機媒體在大眾傳播中的優勢
    以'信息高速公路'的興建為標誌的第二次信息革命,揭開了信息全球化時代的新篇章。這一時代,地球愈益緊密地被聯結成一個整體,「地球村」的概念真正實現。不同國家、區域間的信息傳播、處理可以在同一時間完成。新媒體傳播的這種即時、共時的特徵,不但改變著傳統媒體的傳播理念以及運作方式。
  • 新媒體真知——全民自媒體時代
    新媒體使媒介傳播的形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諸如地鐵閱讀、寫字樓大屏幕等,都是將傳統媒體的傳播內容移植到了全新的傳播空間。新媒體不論是內容存儲的數位化,還是傳播的數位化,都大幅度提升了媒介的傳播效率。博客指寫作或是擁有Blog(或Weblog)的人;Blog(或Weblog)指網絡日誌,是一種個人傳播自己思想,帶有知識集合連結的出版方式。博客(動詞)指在博客的虛擬空間中發布文章等各種形式信息的過程。博客有三大主要作用:個人自由表達和出版;知識過濾與積累;深度交流溝通的網絡新方式。
  • 大眾非言語傳播:應用、功能與表意
    以對對內的社會認同營建與對外的文化軟實力提升等現實場景應用為出發點,該書探討了大眾傳播中非語言符號在塑造媒介真實、參與情感傳遞、塑造媒體形象、輿論引導說服等方面的功能發揮,以及大眾傳播中非語言符號的隱喻表意與協同表意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