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澤香
截至今日,全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達59885例,還有16067例疑似。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處攻艱階段,拐點何時出現還需觀望。
這場戰疫,醫務工作者是主力軍,他們不顧個人安危衝鋒在前,但是僅靠他們遠遠不夠,要想早日取得勝利,離不開全社會的高度配合。本文從大眾傳媒入手,試析傳播媒介在戰疫期間如何利用自身優勢發揮所長。
01媒體在災難報導中的原則與注意事項
通常,媒體對各種災難性事件的新聞報導,稱為「災難報導」,一般包括自然性災難事件和社會性災難事件。學術界結合時代發展,為其總結出三個轉折點和四個時期:1978年、2002年和2008年為轉折點,四個時期中的第一第二時期為黨本位、事本位,第三第四時期以事件為標誌,分別是大眾熟知的2003年「SARS非典事件」和2008年「5·12 汶川大地震」。為何2003年的非典與2008年的汶川地震,僅隔五年就可以獨立為一個時期,一則在於事件極其重大,二則因這兩個時期的報導從議程設置到報導形式均有很大的變化。以2003年非典為例,當初媒體對其報導還是常規播報,後續流言四起倒逼信息公開透明。前不久,網絡重現央視主持人王志對北京市長的採訪,大家欽佩於主持人提問之尖銳,市長回答之坦誠,堪稱經典。通過這則採訪,不難看出媒體角色已在悄然轉變,由傳統的情況介紹、播報到替民追問、官員反思。公眾知情權擺在重要位置,災難中,任何避而不談絕非明智之舉。
至於報導形式,03年與08年的區別在於媒介融合,這與媒介格局和新興技術發展有關。簡而言之,03年傳統媒體當道,08年傳統媒體聯合網際網路門戶,2020年較前二者又有更大的迭代升級,傳統媒體+誕生於移動網際網路環境的新媒體,比如說「直播」二字,以前指是的廣播電視的播出方式,現在已非單一所指,網絡非專業主持人發起的內容輸出,也可稱作直播。可見,媒介融合依託於新興技術的發展,任何一種融合也可視作工具的重組與優化。
總而言之,議程設置、報導理念、報導形式屬新聞工作的常規操作項。需要注意的是,面對災難報導,最為重要的倒不是技術性操作,而是不可失去人文主義關懷。曾有位記者採訪一位剛剛失去孩子的女士,問她此時心情如何。這實在是個缺乏同理心的提問。採訪如此,電視畫面同樣,哪些鏡頭有可能對受害者帶去二次傷害,這些都應是在考量之內。
其次,堅守新聞報導原則。及時、真實、客觀是新聞報導的三大原則,災難報導有太多突發性與不確定性,輿論環境複雜,對新聞人來說,堅守新聞報導原則是守住新聞的底線。舉個近期的例子,某知名媒體在新媒體平臺發布雙黃連可抑制新冠肺炎病毒的消息,一時間輿論譁然,各方爭辯四起。不明真相者連夜排隊,導致雙黃連搶購一空。此事後續如何,該媒體第二日自行刪帖,一切盡在不言中。由此可見,報導及時容易,做到真實客觀不易,尤其在災難事件中,媒體的任何偏差都可能引發蝴蝶效應。
真相是新聞的生命,即便人人齊聲應和,媒體應當保持清醒與中立。有的真相是真相,有的真相有待檢驗,不必為搶獨家報導背離新聞職業操守。
02媒體在災難報導中的功能
學者張文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認為:「人們在經歷可怕事件後會造成精神、情緒和生理緊張,造成創傷性記憶。」
世界衛生組織就災難對人的心理影響,發布過一組數據:
約20%-40%的人在災難之後會出現輕度的心理失調,這部分人不需要特別的心理援助,他們的症狀會在以後幾周內得到緩解;30%-50%的人會出現中至重度的心理失調,及時的心理救助會使症狀得到緩解;而在災難一年之內,20%的人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心理疾病。據聞,武漢方面已為市民開通多條心理諮詢熱線,為市民提供免費心理診療服務。
身心問題還需專業醫師問診,外界是否無從幹預?其實傳播媒介同樣具有救助之功能。
就在武漢宣布封城之際,原央視主播趙普接連發出兩條微博:
正面信息傳播和病毒擴散正在賽跑。很顯然,主流官方信息更新的頻度不夠。湖北衛視身處第一線,完全可以開通白天的大時段直播,即使是重複信息,對受眾也是極大的安慰。播放電視劇並不會解決人們的信息焦慮問題。現在能平抑恐慌的辦法之一是高質量的信息覆蓋、信息更新、信息陪伴。期待更多真相,更多細節,更多一線捷報。信心來源於透明、再透明、更透明,而不是令人沮喪的懷疑、不滿和憤懣。
趙普圍繞「信息」,分別提到「正面信息傳播」「信息更新頻度」「大時段直播」「信息焦慮」「信息陪伴」,此處的信息是否僅針對內容而言?非也,它實則下沉到撫慰受眾心理之層面。
媒體確實無法代替心理醫生作出診斷,但是媒體在災難報導中具有宣導撫慰功能。
03大眾傳播媒介撫慰受眾心理的策略和辦法
常見的大眾傳播媒介是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疫情期間,武漢四類媒介應有明確定位與分工。以下從媒介定位與議題設置兩大面向詳細說明。
1、媒介定位
(1)權威性:電視。覆蓋面廣,無操作難度,適用所有人群,陪伴性強。具有聲音、影像、圖片、字幕等豐富的傳播符號,是視聽合一的媒介,可為受眾獲取權威專業信息的重要渠道;
(2)親民性:廣播、報紙。雖然二者在傳播符號上無法與電視比擬,但是它們可彌補電視無法專注於點對點的短板,可實現個人對個人的定點撫慰;
(3)互動性:網絡。時效性與互動性強,但是並非適用所有人群,如老人與幼兒不會操作網絡,將無法獲知信息。針對此,其定位以青中年為主要群體,強調即時互動性。
2、議題設置
議題設置是指大眾傳播對某些議題的著重強調和這些議題在公眾中受重視的程度構成強烈的正比關係。換言之,在大眾傳播中越突出某一事件,多次、大量地報導某一事件,就會使社會中的公眾突出地議論這一話題。
以下為四種媒介議題設置的構想:
(1)電視
疫情通報:a.通報實時數據b.解讀疫情動向。信息公開透明,讓謠言無處藏身,避免公眾因不知情而產生恐慌、焦慮情緒。就診幫扶:聯合醫療人員,為公眾提供可靠的就診信息。人群分為:a.為新冠疑似、確診患者提供最新就醫、入院信息;b.為非肺炎患者,提供診療幫助。此舉旨在縮減各類患者在社會流動的時間,避免交叉感染,重在緩解病患求醫無門的絕望;防疫講堂:專家講解並演練,傳達正確的防疫知識,避免公眾因防疫不到位造成意外感染,從而加強自我防護意識,緩解害怕、擔憂心理;救援先鋒:他們是醫務工作者、志願者、愛心援助企業和個人,以及國際援助方等,通過報導種種愛心之舉,讓疫區百姓感到溫暖,對打贏戰疫充滿信心;
身心健康:a.防疫期間,為解決不可出門鍛鍊的難題,邀請運動達人分享居家鍛鍊的妙招,引導公眾鍛鍊,增強體質;b.邀請心理專家分享實用的健康疏導小方法,科普心理知識,增進對心理健康的了解和認識;民生反饋:當前各小區處於封閉階段,市民遇到公共難題如所屬社區無法解決,可通過民生反饋向社會尋求幫助,以便相關部門及時了解,給予解決方案;市民互動:電視的互動性雖不及網絡,但考慮到覆蓋面廣,抗疫期間可增加互動內容,旨在排遣個體因隔離生出的孤獨寂寞感,以電視媒介連結市民,增添凝聚力,如鼓勵市民錄製加油打氣的視頻傳遞心聲;文化娛樂:為市民開放海量優秀劇集、電影等內容。小結:經常聽人說,現在是網絡時代,上網的多了,看電視的少了。受眾多寡問題不在此次討論之列,在日常情境中,願意上網還是看電視是只是一種選擇,但是在災難中,各類媒介,尤其災情嚴重的地區媒介,更應主動承擔起應有的傳播職能並以陪伴、撫慰受眾為出發點,這與收視率高低無關,在艱難時刻,媒體輸出的所有信源皆應是出於對社會和公眾的守護與大義。
(2)廣播、報紙
經由電視發布的疫情通報、幫扶信息、健康知識等,廣播報紙可經編輯後再度採用,以避免信息採集浪費時間與人力。廣播與報紙之所以定位為親民,在於強化個人對個人撫慰的功效。如開通市民來電、市民來信等以供市民傾訴的欄目。
小結:讓廣播、報紙從以往的宏大敘事轉向尋常百姓,特殊時期,關注他們,幫其發聲,即是人文主義關懷。
(3)網絡
將電視產出的各類內容剪輯成短視頻傳播,引導網友留言互動,電視媒體應放低姿態主動融入網絡環境,對網民可能出現的誤讀誤解,及時給予解答,並就網友對內容的反饋,及時優化。
小結:網絡既是媒介,也是一種靈活多變的應用工具,電視、廣播、報紙傳統媒介應加強與網絡的聯結,形成傳播合力,突破傳統媒體對受眾的距離感,以實現撫慰受眾的作用。
04結語:嘹望人也是守護者
當下,新冠肺炎戰疫仍在進行,儘管我們還未等來勝利的拐點,相信在全民齊心戮力之下,獲得此次戰疫的勝利只是時間的問題。
然而,就算等來勝利,大眾傳播媒介的任務還未完結,普利茲有句名言「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嘹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雲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
媒體人是受眾的陪伴者、是心理的撫慰者,是時代的見證者,是歷史的記錄者,它之根本還是船頭的嘹望者,疫情結束後,它傳達的既有勝利的歡欣,還有我們人人不可迴避的重建與反思。嘹望人何以嘹望,因為責任擔當,因為一如英勇的白衣戰士,是人們身邊永遠不能缺席的守護者。
(作者:金澤香,發於百家號:文藝美刊。文中配圖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