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試析大眾傳播媒介對受眾心理的作用和影響

2021-01-07 文藝美刊

文/金澤香

截至今日,全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達59885例,還有16067例疑似。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處攻艱階段,拐點何時出現還需觀望。

這場戰疫,醫務工作者是主力軍,他們不顧個人安危衝鋒在前,但是僅靠他們遠遠不夠,要想早日取得勝利,離不開全社會的高度配合。本文從大眾傳媒入手,試析傳播媒介在戰疫期間如何利用自身優勢發揮所長。

01媒體在災難報導中的原則與注意事項

通常,媒體對各種災難性事件的新聞報導,稱為「災難報導」,一般包括自然性災難事件和社會性災難事件。學術界結合時代發展,為其總結出三個轉折點和四個時期:1978年、2002年和2008年為轉折點,四個時期中的第一第二時期為黨本位、事本位,第三第四時期以事件為標誌,分別是大眾熟知的2003年「SARS非典事件」和2008年「5·12 汶川大地震」。為何2003年的非典與2008年的汶川地震,僅隔五年就可以獨立為一個時期,一則在於事件極其重大,二則因這兩個時期的報導從議程設置到報導形式均有很大的變化。以2003年非典為例,當初媒體對其報導還是常規播報,後續流言四起倒逼信息公開透明。前不久,網絡重現央視主持人王志對北京市長的採訪,大家欽佩於主持人提問之尖銳,市長回答之坦誠,堪稱經典。通過這則採訪,不難看出媒體角色已在悄然轉變,由傳統的情況介紹、播報到替民追問、官員反思。公眾知情權擺在重要位置,災難中,任何避而不談絕非明智之舉。

至於報導形式,03年與08年的區別在於媒介融合,這與媒介格局和新興技術發展有關。簡而言之,03年傳統媒體當道,08年傳統媒體聯合網際網路門戶,2020年較前二者又有更大的迭代升級,傳統媒體+誕生於移動網際網路環境的新媒體,比如說「直播」二字,以前指是的廣播電視的播出方式,現在已非單一所指,網絡非專業主持人發起的內容輸出,也可稱作直播。可見,媒介融合依託於新興技術的發展,任何一種融合也可視作工具的重組與優化。

總而言之,議程設置、報導理念、報導形式屬新聞工作的常規操作項。需要注意的是,面對災難報導,最為重要的倒不是技術性操作,而是不可失去人文主義關懷。曾有位記者採訪一位剛剛失去孩子的女士,問她此時心情如何。這實在是個缺乏同理心的提問。採訪如此,電視畫面同樣,哪些鏡頭有可能對受害者帶去二次傷害,這些都應是在考量之內。

其次,堅守新聞報導原則。及時、真實、客觀是新聞報導的三大原則,災難報導有太多突發性與不確定性,輿論環境複雜,對新聞人來說,堅守新聞報導原則是守住新聞的底線。舉個近期的例子,某知名媒體在新媒體平臺發布雙黃連可抑制新冠肺炎病毒的消息,一時間輿論譁然,各方爭辯四起。不明真相者連夜排隊,導致雙黃連搶購一空。此事後續如何,該媒體第二日自行刪帖,一切盡在不言中。由此可見,報導及時容易,做到真實客觀不易,尤其在災難事件中,媒體的任何偏差都可能引發蝴蝶效應。

真相是新聞的生命,即便人人齊聲應和,媒體應當保持清醒與中立。有的真相是真相,有的真相有待檢驗,不必為搶獨家報導背離新聞職業操守。

02媒體在災難報導中的功能

學者張文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認為:「人們在經歷可怕事件後會造成精神、情緒和生理緊張,造成創傷性記憶。」

世界衛生組織就災難對人的心理影響,發布過一組數據:

約20%-40%的人在災難之後會出現輕度的心理失調,這部分人不需要特別的心理援助,他們的症狀會在以後幾周內得到緩解;30%-50%的人會出現中至重度的心理失調,及時的心理救助會使症狀得到緩解;而在災難一年之內,20%的人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心理疾病。據聞,武漢方面已為市民開通多條心理諮詢熱線,為市民提供免費心理診療服務。

身心問題還需專業醫師問診,外界是否無從幹預?其實傳播媒介同樣具有救助之功能。

就在武漢宣布封城之際,原央視主播趙普接連發出兩條微博:

正面信息傳播和病毒擴散正在賽跑。很顯然,主流官方信息更新的頻度不夠。湖北衛視身處第一線,完全可以開通白天的大時段直播,即使是重複信息,對受眾也是極大的安慰。播放電視劇並不會解決人們的信息焦慮問題。現在能平抑恐慌的辦法之一是高質量的信息覆蓋、信息更新、信息陪伴。期待更多真相,更多細節,更多一線捷報。信心來源於透明、再透明、更透明,而不是令人沮喪的懷疑、不滿和憤懣。

趙普圍繞「信息」,分別提到「正面信息傳播」「信息更新頻度」「大時段直播」「信息焦慮」「信息陪伴」,此處的信息是否僅針對內容而言?非也,它實則下沉到撫慰受眾心理之層面。

媒體確實無法代替心理醫生作出診斷,但是媒體在災難報導中具有宣導撫慰功能。

03大眾傳播媒介撫慰受眾心理的策略和辦法

常見的大眾傳播媒介是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疫情期間,武漢四類媒介應有明確定位與分工。以下從媒介定位與議題設置兩大面向詳細說明。

1、媒介定位

(1)權威性:電視。覆蓋面廣,無操作難度,適用所有人群,陪伴性強。具有聲音、影像、圖片、字幕等豐富的傳播符號,是視聽合一的媒介,可為受眾獲取權威專業信息的重要渠道;

(2)親民性:廣播、報紙。雖然二者在傳播符號上無法與電視比擬,但是它們可彌補電視無法專注於點對點的短板,可實現個人對個人的定點撫慰;

(3)互動性:網絡。時效性與互動性強,但是並非適用所有人群,如老人與幼兒不會操作網絡,將無法獲知信息。針對此,其定位以青中年為主要群體,強調即時互動性。

2、議題設置

議題設置是指大眾傳播對某些議題的著重強調和這些議題在公眾中受重視的程度構成強烈的正比關係。換言之,在大眾傳播中越突出某一事件,多次、大量地報導某一事件,就會使社會中的公眾突出地議論這一話題。

以下為四種媒介議題設置的構想:

(1)電視

疫情通報:a.通報實時數據b.解讀疫情動向。信息公開透明,讓謠言無處藏身,避免公眾因不知情而產生恐慌、焦慮情緒。就診幫扶:聯合醫療人員,為公眾提供可靠的就診信息。人群分為:a.為新冠疑似、確診患者提供最新就醫、入院信息;b.為非肺炎患者,提供診療幫助。此舉旨在縮減各類患者在社會流動的時間,避免交叉感染,重在緩解病患求醫無門的絕望;防疫講堂:專家講解並演練,傳達正確的防疫知識,避免公眾因防疫不到位造成意外感染,從而加強自我防護意識,緩解害怕、擔憂心理;救援先鋒:他們是醫務工作者、志願者、愛心援助企業和個人,以及國際援助方等,通過報導種種愛心之舉,讓疫區百姓感到溫暖,對打贏戰疫充滿信心;

身心健康:a.防疫期間,為解決不可出門鍛鍊的難題,邀請運動達人分享居家鍛鍊的妙招,引導公眾鍛鍊,增強體質;b.邀請心理專家分享實用的健康疏導小方法,科普心理知識,增進對心理健康的了解和認識;民生反饋:當前各小區處於封閉階段,市民遇到公共難題如所屬社區無法解決,可通過民生反饋向社會尋求幫助,以便相關部門及時了解,給予解決方案;市民互動:電視的互動性雖不及網絡,但考慮到覆蓋面廣,抗疫期間可增加互動內容,旨在排遣個體因隔離生出的孤獨寂寞感,以電視媒介連結市民,增添凝聚力,如鼓勵市民錄製加油打氣的視頻傳遞心聲;文化娛樂:為市民開放海量優秀劇集、電影等內容。小結:經常聽人說,現在是網絡時代,上網的多了,看電視的少了。受眾多寡問題不在此次討論之列,在日常情境中,願意上網還是看電視是只是一種選擇,但是在災難中,各類媒介,尤其災情嚴重的地區媒介,更應主動承擔起應有的傳播職能並以陪伴、撫慰受眾為出發點,這與收視率高低無關,在艱難時刻,媒體輸出的所有信源皆應是出於對社會和公眾的守護與大義。

(2)廣播、報紙

經由電視發布的疫情通報、幫扶信息、健康知識等,廣播報紙可經編輯後再度採用,以避免信息採集浪費時間與人力。廣播與報紙之所以定位為親民,在於強化個人對個人撫慰的功效。如開通市民來電、市民來信等以供市民傾訴的欄目。

小結:讓廣播、報紙從以往的宏大敘事轉向尋常百姓,特殊時期,關注他們,幫其發聲,即是人文主義關懷。

(3)網絡

將電視產出的各類內容剪輯成短視頻傳播,引導網友留言互動,電視媒體應放低姿態主動融入網絡環境,對網民可能出現的誤讀誤解,及時給予解答,並就網友對內容的反饋,及時優化。

小結:網絡既是媒介,也是一種靈活多變的應用工具,電視、廣播、報紙傳統媒介應加強與網絡的聯結,形成傳播合力,突破傳統媒體對受眾的距離感,以實現撫慰受眾的作用。

04結語:嘹望人也是守護者

當下,新冠肺炎戰疫仍在進行,儘管我們還未等來勝利的拐點,相信在全民齊心戮力之下,獲得此次戰疫的勝利只是時間的問題。

然而,就算等來勝利,大眾傳播媒介的任務還未完結,普利茲有句名言「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嘹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雲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

媒體人是受眾的陪伴者、是心理的撫慰者,是時代的見證者,是歷史的記錄者,它之根本還是船頭的嘹望者,疫情結束後,它傳達的既有勝利的歡欣,還有我們人人不可迴避的重建與反思。嘹望人何以嘹望,因為責任擔當,因為一如英勇的白衣戰士,是人們身邊永遠不能缺席的守護者。

(作者:金澤香,發於百家號:文藝美刊。文中配圖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淺析大眾傳播中的「媒介暴力」現象
    近年來,校園暴力受到大眾傳播的影響逐步進入公眾視野,成為眾多學者研究媒介暴力的方向之一,本文通過梳理媒介暴力研究的相關論爭,從媒介暴力的定義入手,通過大眾媒介的特點來分析媒介暴力的手段,並藉助數據與調查尋找出媒介暴力與受眾攻擊行為的關聯,以便尋求媒介暴力研究的積極意義。
  • 從對受眾的認識角度梳理大眾傳播效果研究|2018新聞傳播考研專題37
    然而,「受眾」這個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的核心概念直到近些年才被重視,「受眾」是考察傳播效果的基點與立足點,大眾傳播的效果研究不能脫離受眾而獨立存在。本文將嘗試從對受眾的理解和認識角度,對《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的裡程碑》中部分研究進行梳理。2018新聞傳播考研乾貨,新傳土撥鼠:上海大學新聞傳播研究生運營。
  • 意識形態分析下的大眾傳播媒介
    作為大眾的代言人,它得益於聚集在一起的人們,在長期的生存生活之後,思想和感情發生的同化作用,在漸漸的失去個性而形成一種無意識的狀態後,作為信息和意識形態傳遞工具的大眾傳播媒介的意識往往就成為大眾的意識。葛蘭西在文化霸權這樣解釋道,媒介通過向我們提供和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想脫離的各種信息。
  • 媒介傳播的發展歷史及作用研究
    古人傳遞信息主要用飛鴿,烽火,快馬,暗號,手語,書信,旗幟等方法,傳播渠道主要有飛鳥傳(飛鴿傳書),驛傳(快馬加鞭),燈光傳(孔明燈)等等。但隨著現今社會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媒介開始打破時間及空間限制,相較於古代媒介承載及傳遞知識的功用之下,其功能及作用亦有著進一步程度的加深,同時在傳播渠道、傳播方式及影響範圍上更為深遠,媒介開始打破階級禁錮,趨向於大眾,大眾媒介因此應運而生。
  • 新媒體環境下受眾媒介依賴的原因探析
    關鍵詞:新媒體;心理需求;媒介依賴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大眾傳播媒介也得到了迅猛發展,一撥又一撥新媒體在前進的科學技術環境中層出不窮,例如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媒體等。概括來說,媒介依賴理論認為「一個人越依賴於通過使用媒介來滿足需求,媒介在這個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越重要,因此媒介對這個人的影響力就越大。」?2?。受眾對媒介的依賴是互動的,但同時並非對等互動。德弗勒和基洛奇認為,「由於媒介資源對於受眾而言比受眾資源對於媒介更為稀有和獨特,因而在這一雙向依賴關係中,受眾對媒介的依賴表現得更為明顯和強烈。」
  • 「心靈雞湯」的媒介框架與受眾解讀
    隨著網際網路的日常化,網絡傳播的情感維度日益凸顯,使得包含強烈情感的內容更能獲得網際網路「病毒式」傳播。⑤雞湯文較好滿足當代社會人們的情感訴求,積極傳播了網絡正能量,因此也被納入了主流媒體的傳播框架中。以人民日報公眾號《夜讀》欄目為例,發布的每篇具有正能量的「心靈雞湯」文章常常能獲得10萬+的閱讀量,呈現主流價值觀的同時也拉近了與受眾的心靈距離。
  • 社交媒介時代大眾傳播、組織傳播、人際傳播的關係
    這種變化是一把雙刃劍,需要組織傳播、大眾傳播、人際傳播在運營模式、管理流程等眾多方面再調整、再適應。 新媒介技術為組織的自我傳播提供了更大自主空間網際網路在中國經過了二十多年發展,網際網路幾乎滲透到社會每個環節,社會信息傳播環境也因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信息環境越來越開放,傳播門檻越來越降低,傳播渠道越來越多元。
  • 大眾傳播媒介的社會功能 | 2022蘇大新傳考研打卡DAY29
    首先,大眾傳媒將有關新行為、新思想的信息提供給社會,而且是大量地、同時地向大眾提供同一信息。結果新方式成為人們共同認知的環境世界,迫使人們與之相適應,不得不承認這種新方式的存在。這樣,大眾傳媒為流行奠定了基礎。大眾傳媒往往還以間接的方式促成流行的產生。
  • 「專家論劍」臧志彭等|進博會重大活動受眾、媒介與國家認同感
    進博會成為我國的一大形象名片,也是受眾在11月共同參與和討論的話題熱點。受眾媒介參與、大眾傳播媒介、國家議程等影響著受眾價值體系和國家認同感的建構[12]。基於此,重大活動中國家認同感建構的研究更具有時代意義。
  • 西藏大眾傳播媒介與西藏刻板印象的研究
    (二)作為媒體 在當今時代,大眾傳播媒介成為人們了解外部世界的最主要的途徑,受眾對於事物的印象,往往不是客觀事物的本身,更多的是傳媒傳播出來的「媒介形象」[4]。因此,在改觀刻板印象的過程中,媒體有著不可忽視的力量。 1.多角度進行涉藏報導,注重民間聲音 一篇新聞可以選取不同的角度進行報導,不同角度報導的新聞事件就會引起公眾不同的反映。
  • 論微媒介在新聞傳播中的作用——以微信為例【2】
    二、微信和微博的差異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二微產物」的確在改變著人們傳播和獲取信息的方式,受眾既是信息發布者也是信息接收者,但是在屬性,用戶關係,傳播的內容等方面微博和微信還是存在明顯差異的。而微傳播就是以微信、微博等微型媒介為渠道進行信息傳遞,以裂變的方式進行多級化、碎片化傳播,從而實現受眾獲取信息、自我表達和社交需求的一種新型傳播方式。下面筆者將結合具體案例簡單概括一下微信在新聞傳播中的特徵及其發揮的作用。
  • 媒介演進與藝術傳播
    情感在藝術作品中體現為內容,感性在藝術作品中體現為藝術作品與人的感官直接接觸使人所獲得的知覺。所以,當音樂直接作用於人的聽覺、繪畫直接作用於人的視覺時,都會使藝術作品的信息藉助耳朵和眼睛讓人產生知覺,進而作用於人的思維,影響人的精神世界。
  • 大眾傳媒受眾「去個性化」傾向解析
    ,其營造出的媒介生態環境作用並統一著大眾群體的自我認知和行為。而本文則試圖另闢蹊徑,引入社會心理學的「自我」概念,參照後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的「鏡像」理論、「角色扮演」理論,解析受眾的個體 「自我」在大眾傳媒為主導媒介形態的媒介生態環境和媒介邏輯中所呈現出的特殊形態及其影響,以批判理性的視角,在受眾的個體「自我」與「個性化傾向」之間尋求潛在的聯繫,進而從個體「自我」的層面來挖掘大眾傳播時代大眾傳媒受眾「去個性化」傾向的根源,以求一種別樣的微觀闡釋並能得益於此。
  • 王廷信│媒介演進與藝術傳播
    情感在藝術作品中體現為內容,感性在藝術作品中體現為藝術作品與人的感官直接接觸使人所獲得的知覺。所以,當音樂直接作用於人的聽覺、繪畫直接作用於人的視覺時,都會使藝術作品的信息藉助耳朵和眼睛讓人產生知覺,進而作用於人的思維,影響人的精神世界。 創作媒介是最初介入藝術的媒介,人類創造藝術之初,主要是以自然物或人自身構成的聲音、色彩、語言、表情及肢體動作來作為創作媒介的。
  • 「信息疫情」之下如何應對 需提升公眾媒介素養
    如果受眾在接受信息時把黑色信息當作灰色信息,甚至是白色信息;或者把灰色信息當作白色信息時,就需要闢謠。解放周末:受眾為什麼會對信息產生誤判?張濤甫:以這次疫情為例,從客觀原因來說,新冠病毒是此前從未出現過的病毒,對很多專家來說都是未知的。
  • 網路遊戲媒介的受眾分析
    大眾傳播媒介的受眾是指印刷媒介的讀者和電子媒介的聽眾、傳播媒介聽眾、觀眾的集合總稱。網路遊戲媒介的受眾,便是遊戲玩家。這些玩家參與到遊戲之中,接收信息,在遊戲中互動,也參與信息的生產,是傳播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受眾使用這種媒介往往帶著多樣的目的,有著複雜的動機。
  • 簡述大眾傳播作為「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作用
    2020年 北京大學傳播學碩864簡答第三題簡述大眾傳播作為「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作用01丨答題思路這道簡答題可先闡述阿爾都塞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概念,再捋清楚它與大眾傳播之間的關係,最後可結合具體新聞話語對作用進行說明,答案不難得出。
  • 構建以「媒介事件」為核心的城市形象國際傳播
    從「媒介事件」的理論及方法出發,探討其與城市形象國際傳播之間的關係,對於新時代中國城市形象的國際傳播具有重要意義。「媒介事件」的內涵和特殊傳播效果「媒介事件」一詞在傳播學研究中曾經多次出現。傳播學者韋爾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在《傳播學概論》中稱其是有意安排的事件——主要是被製造出來供媒介作報導的事件。換句話說,聰明的人不是隨著新聞的潮流行動,而是學會了怎樣去推動新聞本身。按照這一說法,可以將現時代的「媒介事件」定義為:媒體自身或與外界合作而產生非自然發生的事件;或者介入正在發展的客觀事件之中,對客觀事件施以重要影響,由此形成「媒介事件」。
  • 媒介更替對影視劇跨文化傳播的影響分析
    伴隨著跨文化語境的不斷深化,電影和電視劇的藝術生產具有了更多相應的跨文化特徵。跨文化影視劇生產中的傳播概念和模式,對研究影視劇藝術生產有著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當下,賽博空間中存在著新媒介崛起、媒介公共化、媒介即時性增強、持久性降低等媒介更替特徵。對日新月異的媒介因素進行研究與分析,有助於影視劇更好地進行跨文化傳播。
  • 新視聽環境下媒體結構及媒介心理的轉變
    來自網際網路領域的技術革命成功嫁接於傳統媒介,實質性地激活了大眾傳播中一直處於被動地位的「受眾中心」,也帶來了大眾傳播的新變局,傳統媒體的各種內容文本在新媒體環境中都出現了各自的變體——網絡媒體中的電視劇、綜藝、電影、廣播。新媒體的迅速崛起與傳統媒體乘鼎足之勢,然而這種挑戰對於媒介發展來說是良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