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進程中英語給文化認同帶來的影響

2020-12-11 黃河小說匯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中華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枝繁葉茂,就是因為中華文化的根不僅僅是一條主根、主流,還有許許多多分根、支流。以方言為載體的地方文化(包括地方戲曲、曲藝)是分根、支流,以百川歸海之勢匯成了普通話這一主流文化。

語言與人類社會的關係最為密切,但人們最容易忽視的卻恰恰又是語言問題。自古至今,世界各民族的語言使用情況都十分複雜。以前都是一個民族只使用自己民族的語言,而隨著全球化的推進,不同的民族使用同一種語言,同一個民族使用不同的語言,已經是很常見的現象。必須承認的是,在這個世界上所有語言都是平等的,每種語言有自己的獨特性,來認識和解釋這個世界。

隨著歲月的流逝,出於種種原因,已經有很多語言正逐步地走向消亡。同時我們可以大膽預言,雖然現在世界上仍存在6000來種語言,但在今後的大約100年中,有一半左右將不再使用,而餘下的僅有的語言將會展開一場激烈地爭奪使用者的競爭。由此可推斷,幾乎所有的語言都正遭受到外來語的威脅。

歐洲發達國家當初在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時候,也將自己的語言帶向了世界。英語的全球語言霸主地位伴隨著其逐步深入世界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逐步得到了堅實的鞏固。在這些西歐語言中,只有英語成為了實質意義上的國際性語言,因為其非母語使用人口數量超越了母語使用人口數量。我們也必須承認,其在跨文化傳播中的使用主導地位更是難以撼動的。

不止世界上其他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內部也正因為英語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中華大地上,西方文化正連綿不絕地滲透到中國人的行為和意識,改變了中國人的社會習俗和文化結構。更有甚者戲稱說中國人是「香蕉人」:除了皮膚是黃色的,內在都已經是白色的了。還有人認為「世界上難以找到任何國家,像中國這樣把別國的語言當成自己的語言,把自己的語言當作別國的語言。」對此的批評更是激烈,批評者認為,國家大肆提倡學習英語,應試教育更是誇大了英語的重要性,盲目學習外語不僅消耗了人們太多的精力,而且弱化了民族自尊心和認同感,降低了民族凝聚力,助長了媚美畏美的心態情緒。

英語強有力的威脅使得漢語的國際地位明顯下降,這標誌著中文遭遇危機,不管從人們的思想觀念認識或對漢語的學習現狀上,還是從現實生活應用、文化的傳承來說,中文所遭遇的困難都已到了一個比較嚴重的地步。

曾經在國家圖書館舉辦的「文津講壇」上,國家圖書館的名譽館長任繼愈先生對此現狀表示憂慮,他在主題為「漢字的再認識」的講座中指出:當今在校大學生基本人手一本英文字典,沒有英文字典的人很少,很多人甚至有好幾本英文字典,然而有漢語字典的人卻屈指可數。由於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重視漢語,他們的漢語水平實在令人擔憂。近些年,對外雖有開設孔子學院來宣揚漢學教育但成效不容樂觀,國內雖已掀起傳統文化學習熱潮但真正是為弘揚國之精神的人少之又少。如果在跨文化傳播中從一開始就喪失了文化對等的資格,傳播的結果只會令人失望。

跨文化傳播中漢語的地位下降,代之為英語更為長久的霸主地位,文化的對等交流將成為空談。國家語言文化的不重視或者稱為由於語言文化所帶來的迷惘和墮落而失去對國家的認同感,給一個民族不僅帶來的是衰敗的前兆,並且隱藏著國家的危機。文化認同是國民對民族和國家認同的基本,可以說沒有統一的語言文化就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完整的民族和國家。因而,民族認同感實質上就是對本民族文化具有的認同感,如果我們原本賴以生存的文化環境和精神脊梁正受到衝擊而緩慢發生改變,文化認同被漠視甚至摒棄,那麼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將經受極大的挑戰。

面對外來入侵及內在的不以為意對我國語言文化安全可能帶來的危機,唯有借鑑其它國家的語言政策,將被動應付變為主動防範,做到防微杜漸,堅持因勢利導,積極在跨文化傳播活動中尋求平等對話的機會,將文化認同與民族語言深深植根於中華兒女內心深處,保衛民族語言,捍衛文化認同感!

相關焦點

  • 全球化帶來道德教育新挑戰
    全球化帶來道德教育新挑戰 全球化進程使得世界各國都遇到了政治的
  • 民族文化認同危機意識下的法國文化政策嬗變機制研究
    在全球化時代,經濟全球化帶來了文化的全球化發展,多元文化的交融與碰撞激化了各民族對本民族文化認同的危機意識,尤其是強勢民族文化的全球性擴張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獨立性造成前所未有的挑戰
  • 文化全球化的經驗研究與理論發展
    其中之一便是全球化的結果到底是一個整體的全球文化出現,還是會帶來全球多元文化?「二戰」之後,位於第三世界的「邊陲」國家普遍認為全球化進程的文化面向是由歐美所構成的核心國家的文化向邊陲國家的單向擴散。在此過程中,傳統的、本地的多樣文化正遭受毀滅性的攻擊,一個美國化的全球文化將是夢魘。在以英、美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倡導信息應像普通商品一樣「自由流動」的同時,第三世界國家則主張信息的「公平與平衡流動」。
  • 文化尋根與身份認同
    ;韓少功;語境;實踐 內容摘要:30多年後,當我們重新檢視文化尋根對於「尋根派」的自我認同、民族文化認同、民族身份認同的影響時,也許能更為清晰地體認到「尋根派」作家對於文化啟蒙的熱忱和對於重建自我身份認同與民族文化認同的期許,也能更客觀地審視他們對於今天
  • 壓縮或開放:全球化中的文化鄉愁
    在近幾十年的全球化研究中,最有影響的理論有兩種:其一為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論;其二為國際關係理論。羅伯森認為這兩種研究的理論貢獻和影響是值得注意的。然而,它們似乎都沒有給下全球化中的文化問題以足夠的重視。這一判斷無疑標明了羅氏全球文化研究的思想價值,原則上也是我所認同的。
  • 「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中國角色」教案
    教學重點:在「逆全球化」困境面前,理性判斷經濟全球化走向;分析中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重要角色;分析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對中國角色的主要誤讀。教學難點:論證錯綜複雜的世界經濟形勢,需要對大量實例進行透徹的分析;準確把握國內國際經濟發展狀況,需要搜集整理大量的數據資料;擺事實講道理,分析批判對經濟全球化中中國角色的有關誤讀。
  • 經濟全球化和中國「三級兩跳」中的文化思考
    更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是,由美國霸權主導的全球化進程,使美國模式的社會制度、文化價值觀念等成了許多國家模仿的對象。經濟全球化的第三個階段,是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直到現在,目前還在繼續發展。這個歷史時期最突出的特點,是霸權受到強有力的挑戰並在事實上將逐漸淡出中心地位,全球化進程的參與者以及驅動力呈現多元化局面。
  • 考古學與全球化進程日益密切
    昨天起,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考古專家、考古學研究者匯聚既古老又新興的上海,出席第四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海」,共同探討「考古學為城市化和全球化提供的歷史證據」。一部當今世界最新考古研究成果的電視短片,拉開了論壇開幕式的序幕。
  • 反思民族主義回潮與反全球化影響
    同民族主義將整個民族或國家作為認同對象不同,民粹主義將一個民族或國家中的「平民」作為認同的對象。在2016年美國總統競選中,川普就充分利用了民眾的民粹主義情緒,如在演講中公開承諾對富人加稅,為中產階級減稅,強調要通過增強中產階級的富有和提高他們的競爭力來「使美國再次強大起來」。  從歷史角度來看,民粹主義是全球化和現代化的產物,但也具有固有的反市場經濟、反現代化和反全球化的傾向。
  • 備戰高考 | 熱詞解讀:文化認同(附考題例證)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作為民族的認同和國家的認同的重要基礎的文化認同、價值認同不僅沒有失去意義,而且成為綜合國力競爭中最重要的「軟實力」。(一)關於民族關係與民族融合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關係始終處於重要地位。
  • 章仁彪:關於文化傳播與文化認同的一點思考
    前幾年美國駐上海總領館曾經召開過一次以「高等教育的全球化」為題的論壇,我們認為比起「教育全球化」的口號,「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更合乎實際也更為適宜,因為教育不止是知識技能的傳授,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而文化總是既有普適性又有民族性的,特別是在民族國家(National-State)依然存在,民族文化多姿多態的今天,教育既要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又要培養學生的「本土意識」。
  • 語言全球化影響各國文化 英語熱不會西化中國
    在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下,非洲本土語言逐漸被邊緣化,地位日益衰微。  開普敦大學語言學家邁克克勞霍爾甚至曾經做出一個驚人的預言:在今後的20年,世界上6000種語言裡,有一半都將消失,其中很多是非洲語言。  語言的影響意味著文化的影響,歐洲語言所帶來的外來思維,也在悄悄改變著非洲人的生活。  為什麼是歐洲語言?
  • 民族教育:民族認同與文化認同的艱難博弈
    而且,「民族文化影響和制約著課程的目標設置,學習方式,同時課程對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反作用,體現為課程的文化傳遞、保存、優化整合、更新、創造等多種功能。」[3]這些研究表明,文化是課程的核心和要素,課程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事實上,學校課程在某種程度上要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人們對課程的認可實質是文化認同。
  • 唯物史觀視角下的文化傳承與文化認同關係
    內容摘要:近年來世界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在這個背景之下,「文化認同」就成為了人們經常提及的一個詞語,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之下,人們已經產生了文化認同危機。但是,由於其穩定性的存在,經常會出現經濟高速發展、物質資源豐富但文化模式相對落後,無法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改變,在這種情況下,其起到的就是消極作用了。這就需要我們不斷批判文化,保證文化的發展,加速文化的轉變,使其為社會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 外媒稱中國滿族文化認同重新覺醒:年輕人開始學滿語
    參考消息網12月12日報導 外媒稱,一股對滿語、滿族文化重燃興趣的潮流,悄悄在中國滿族人群體中形成。滿族專家認為,滿族年輕人自發學習滿語、關心滿族文化,反映出滿族身份認同的覺醒,而全球化是滿族意識強化的主因,其中網際網路起了很大作用。
  • 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全球化進程再受挫,東亞區域合作正當時
    中國日報網4月10日電 疫情全球大流行對中日韓產業供應鏈的安全穩定帶來了嚴峻挑戰和衝擊。新冠疫情有可能給舉步維艱的全球化進程以沉重一擊,加速全球化的「逆向」發展趨勢。在這一新形勢下,中日韓應攜手推進區域合作,構建東亞命運共同體,降低疫情的負面影響和「逆全球化」的衝擊效應。一、加快中日韓區域合作,構建東亞經濟共同體中日韓貿易投資聯繫緊密,經濟相互依賴程度高。
  • 首屆全球化與青年國際論壇舉辦 引導青年友好合作、共享未來
    「當代經濟發展是全球化的合作,世界各國人民是共享的一家人,青年是社會的未來,是能夠推動全球化發展以及更好解決全球化出現的問題的社會人群。全球化的觀念和做法需要青年人的認同。我們應該通過研究青年在全球化中的問題去幫忙他們更好的學習、生活和創造。」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黨委副書記文君在書面致辭中表示。 「了解中國,首先要從了解在外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入手,要從了解中國青年入手。」
  • 傳話遊戲:文化的全球化、差異性和文化贗品
    用在對人類文明和東西方文化的發現和對比中,就變成了一種深刻和有趣的視角。傳話這種遊戲由多人參與,從一句話開始往下傳,等遊戲結束時,經眾口相傳,最初的那句話已變得面目全非。人們在對東西方文化的理解和誤讀中,「傳話遊戲」式的認同導致了異域風情式的審美觀。
  • 麻國慶:記憶的多層性與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
    現代中國集體記憶,即中華民族共同體記憶,源自並不斷影響境內民族互動和認同,而跨境、跨海民族的共同記憶與中華文化認同存在著密切的聯繫。在不同層級的區域體系中,集體記憶對於共同體的形成和認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從記憶的多層性來理解並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具有重要的理論創新價值。
  • 訪談:全球化的進程不會停止,但國際教育或將「特色發展」!
    疫情全球化、國際形勢變化多端,有人提出「全球化消亡論」,對此David並不認同。他認為,恰恰是因為這樣那樣的外在不確定性,反而加快了各國家、地區審視自身、發展自身的進程。「在未來,會有更多的國家關注於自身的塑造和發展,中國就站在這樣一個趨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