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中華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枝繁葉茂,就是因為中華文化的根不僅僅是一條主根、主流,還有許許多多分根、支流。以方言為載體的地方文化(包括地方戲曲、曲藝)是分根、支流,以百川歸海之勢匯成了普通話這一主流文化。
語言與人類社會的關係最為密切,但人們最容易忽視的卻恰恰又是語言問題。自古至今,世界各民族的語言使用情況都十分複雜。以前都是一個民族只使用自己民族的語言,而隨著全球化的推進,不同的民族使用同一種語言,同一個民族使用不同的語言,已經是很常見的現象。必須承認的是,在這個世界上所有語言都是平等的,每種語言有自己的獨特性,來認識和解釋這個世界。
隨著歲月的流逝,出於種種原因,已經有很多語言正逐步地走向消亡。同時我們可以大膽預言,雖然現在世界上仍存在6000來種語言,但在今後的大約100年中,有一半左右將不再使用,而餘下的僅有的語言將會展開一場激烈地爭奪使用者的競爭。由此可推斷,幾乎所有的語言都正遭受到外來語的威脅。
歐洲發達國家當初在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時候,也將自己的語言帶向了世界。英語的全球語言霸主地位伴隨著其逐步深入世界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逐步得到了堅實的鞏固。在這些西歐語言中,只有英語成為了實質意義上的國際性語言,因為其非母語使用人口數量超越了母語使用人口數量。我們也必須承認,其在跨文化傳播中的使用主導地位更是難以撼動的。
不止世界上其他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內部也正因為英語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中華大地上,西方文化正連綿不絕地滲透到中國人的行為和意識,改變了中國人的社會習俗和文化結構。更有甚者戲稱說中國人是「香蕉人」:除了皮膚是黃色的,內在都已經是白色的了。還有人認為「世界上難以找到任何國家,像中國這樣把別國的語言當成自己的語言,把自己的語言當作別國的語言。」對此的批評更是激烈,批評者認為,國家大肆提倡學習英語,應試教育更是誇大了英語的重要性,盲目學習外語不僅消耗了人們太多的精力,而且弱化了民族自尊心和認同感,降低了民族凝聚力,助長了媚美畏美的心態情緒。
英語強有力的威脅使得漢語的國際地位明顯下降,這標誌著中文遭遇危機,不管從人們的思想觀念認識或對漢語的學習現狀上,還是從現實生活應用、文化的傳承來說,中文所遭遇的困難都已到了一個比較嚴重的地步。
曾經在國家圖書館舉辦的「文津講壇」上,國家圖書館的名譽館長任繼愈先生對此現狀表示憂慮,他在主題為「漢字的再認識」的講座中指出:當今在校大學生基本人手一本英文字典,沒有英文字典的人很少,很多人甚至有好幾本英文字典,然而有漢語字典的人卻屈指可數。由於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重視漢語,他們的漢語水平實在令人擔憂。近些年,對外雖有開設孔子學院來宣揚漢學教育但成效不容樂觀,國內雖已掀起傳統文化學習熱潮但真正是為弘揚國之精神的人少之又少。如果在跨文化傳播中從一開始就喪失了文化對等的資格,傳播的結果只會令人失望。
跨文化傳播中漢語的地位下降,代之為英語更為長久的霸主地位,文化的對等交流將成為空談。國家語言文化的不重視或者稱為由於語言文化所帶來的迷惘和墮落而失去對國家的認同感,給一個民族不僅帶來的是衰敗的前兆,並且隱藏著國家的危機。文化認同是國民對民族和國家認同的基本,可以說沒有統一的語言文化就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完整的民族和國家。因而,民族認同感實質上就是對本民族文化具有的認同感,如果我們原本賴以生存的文化環境和精神脊梁正受到衝擊而緩慢發生改變,文化認同被漠視甚至摒棄,那麼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將經受極大的挑戰。
面對外來入侵及內在的不以為意對我國語言文化安全可能帶來的危機,唯有借鑑其它國家的語言政策,將被動應付變為主動防範,做到防微杜漸,堅持因勢利導,積極在跨文化傳播活動中尋求平等對話的機會,將文化認同與民族語言深深植根於中華兒女內心深處,保衛民族語言,捍衛文化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