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亞東幹族留學生語言狀況看漢語認同

2020-12-16 中國社會科學網
由中亞東幹族留學生語言狀況看漢語認同

2019年08月20日 10:3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晶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來自中亞的東幹族留學生系中國甘肅和陝西兩省回族後裔,目前主要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定居。東幹族留學生生長在多語環境下,具有天然的語言優勢,因此掌握多種語言,包括母語東幹語,族際共同語俄語,所在國的國語等。其中具有鮮明特色的東幹語,作為一種漢語的跨境方言,不僅較好地保留了晚清時期陝西甘肅方言的基本面貌,還呈現出對俄語、突厥語等語言的適應。然而,作為「多語者」的中亞東幹族留學生,在外在語言環境的變化中卻面臨著多種語言認同和語言身份的困惑。這種外部語言環境改變包括:母語東幹語適用範圍狹窄,日漸式微;俄語原本的強勢地位正隨著中亞國家對國語地位的重視而逐漸衰減;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中國和中亞的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逐漸增多,中亞東幹族華裔留學生來中國學習,漢語成為了他們的目標語。因此,在華留學環境下這些中亞華裔留學生的「我對漢語認同情況如何?」「我的語言身份是什麼?」等問題變得更加突出。所以,對中亞東幹族華裔留學生在華環境下的漢語認同研究將試圖解決這些學習者的問題,從而提升東幹族留學生在習得漢語時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促進在華環境下漢語教學的有效實施。

  「漢語認同」是一個綜合性概念,是語言學習者的一種積極的漢語習得和對漢語的趨同行為,是講話人對漢語的本體特徵以及漢語所負載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價值的認可、主動接納和趨同過程和結果。大量實證研究表明,積極的漢語認同對漢語水平有顯著的正相關關係。因此,促進在華的東幹族留學生的漢語認同,發揮學習者原有的語言優勢和親情認同,有利於以漢語為橋梁,消除語言障礙和文化隔閡,實現民心相通;有利於充分發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更有效地學習漢語和文化,成為域外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和保護者;有利於培養出「一帶一路」實施亟須的「懂漢語,知規則」的知華友華的高端語言人才。

  基於國內外漢語認同已有研究的梳理分析,結合中亞東幹族留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漢語的具體特徵,本文構擬了針對中亞東幹族留學生漢語認同測量的內容維度,即漢語認知、漢語情感和漢語行為三個結構層面。根據漢語認同的定義和評估維度,具有高漢語認同的學習者,在漢語的理性認知和情感因素上將體現積極、主動和接納的特點,在漢語使用行為上將會呈現對漢語的趨同行為。

  其中漢語認同結構中的漢語認知是個人對漢語語言現象的心理印象,它基本上是知識或信息的因素,這種認知成分是個人直覺和判斷事物時的參考,即對語碼和語言使用「知道」些什麼,如:對漢語的有用程度和社會影響的理性判斷。在漢語認知的構成因子方面,漢語價值主要通過漢語影響力和有用性體現,漢語活力則通過漢語的使用優勢呈現。漢語認同程度高的學習者,在判斷漢語認知時將會有更高程度的理性認知。

  漢語情感因素表明了對漢語的評價,不但具有正向和負向情感的區別,還具有程度上的區別,如對漢語的好聽和親切程度的考察。陳松岑認為語言的情感因素,往往與說話人或聽話人從小生長的語言環境、文化傳統乃至個人生活上的特殊經歷等有密切聯繫。綜合已有研究,漢語情感因素主要通過吸引力指標呈現,吸引力的構成因子主要包含喜歡、親切和友善。其中的喜歡和親切反映了漢語認同中的自我認同,而友善則強調了社區層面的集體心理和他者認同。漢語認同程度高的學習者,在判斷漢語情感時將會有更高程度的正向語言情感。

  語言實際行為維度的基礎主要基於H. Giles等人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言語適應理論,該理論關注言語風格變化中的趨同、趨異和保持行為的心理動機。當語言學習者認同目的語族群時,會改變原有言語風格,向目的語族群言語風格靠近,以表達同化。在測量漢語認同結構時,如果結果表明調查對象在漢語實際行為中呈現出了和漢語社團的語言趨同的情況,則說明該個體對漢語的語言認同度較高。反之,如果調查對象對該語言的命運甚或對其可能最終滅亡的結局持漠視態度,語言實際行為中也出現了較窄的使用範圍和使用頻率低的語言趨異現象,則表明說話人希望保持自己原有的社會身份特徵和群體特徵,對該語言的語言認同度較低。

  許多語言因素都能反映和表達認同,口音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和工具,包含了大量的社會信息。在東幹族留學生對漢語的口音趨同表徵中,使用是否有系統性的聲調偏誤作為口音的趨同指標。因為漢語與中亞東幹族留學生的母語,無論從調形還是調值都有明顯區別,學習者需要習得後才能實現接近或趨同,聲調的學習也成為東幹族留學生的學習難點。因此,將聲調作為判定學習者和漢語社團語音的趨同情況的維度之一。其次是程式語的使用。所謂程式語,是指語言中使用頻率較高、結構較完整、語義功能較明確、通常作為完整語言單位處理和使用的介乎詞彙和句子之間的多詞語言單位,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語用學和社會語言學的研究表明,程式語成為語言社區成員人際溝通、語言認同和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和資源。因此,得體、恰當的漢語程式語使用亦可作為評價漢語認同高的外顯指標之一。最後,個體或者群體會通過語言選擇與使用來表達對某種語言的認同,使用某種語言越多預示著對該語言的評價越高越認同。魏巖軍等也在調查影響漢語學習者認同的個體及社會心理因素中,用不同環境下漢語的使用範圍和使用頻率來體現漢語認同情況。漢語的使用範圍廣,漢語的使用頻率高則表明了對漢語的高認同。

  綜上所述,東幹族留學生的漢語認同是一種從認知到情感,進而影響到個體漢語使用的心理過程,並與整個漢語學習外部環境產生相互作用。其測量路徑應該從漢語認知、漢語情感和漢語趨同使用三個維度進行構念。

  (本文系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18XJC740008)、西北師範大學青年教師科研能力提升計劃骨幹項目(2018SKGG09)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西北師範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作者簡介

姓名:王晶 工作單位:西北師範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相關焦點

  • 中亞東幹族學生過「中國年」:思念家鄉 更想留在中國
    中亞東幹族學生過「中國年」:思念家鄉 更想留在中國 2016-02-24 16:49:18  東幹人是中國西北回民後裔,歷史上曾兩次遷居後逐漸定居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等國,是中國海外穆斯林同胞中最大的群體之一,在中亞地區約有14萬人。  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後,安瓦樂和他的東幹族同學告訴記者,「中國年很有趣,很多煙花十分漂亮,城市道路旁、亭臺樓閣裡的大紅燈籠看起來很浪漫。」
  • 中亞「東幹人」傳承「鄉俗」 寄望重學漢語更新詞彙
    中亞「東幹人」傳承「鄉俗」 寄望重學漢語更新詞彙 2015-08-07 13:28:02他坦言,相對其他中亞國,烏茲別克斯坦的『東幹族』比較少,這種氛圍中,語言是在不斷萎縮的。  對此,西北師範大學國際交流處處長權曉輝介紹,2013年,在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和甘肅省政府的支持和資助下,該校開始通過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漢語言教育本科項目為東幹族留學生傳授中文,已成功舉辦兩屆。
  • 從類型學視角探究中亞東幹生漢語語序
    通過調查西北師範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2013級和2014級東幹生100人的語言使用狀況,我們發現東幹生以俄語和東幹語作為主要的交流語言。因此,在研究中亞東幹族留學生漢語語序偏誤時,就不得不考慮他們這一重要的語言背景。趙楊曾指出:「如果一個人習得了一語,還學過一門或多門外語,現又在學習另一種語言,已知的幾種語言都有可能對正在學習的新語言產生影響。」
  • 東幹文學:漢語拼音化的奇葩
    最初移居中亞的回族移民只有5000多人,十月革命後發展到了3萬多人。隨著蘇聯的建立,這些回民在1924年民族識別和劃界時,被蘇聯當局定為「東幹族」。東幹人的日常服飾「東幹」是個比較費解的詞彙,對於其確切含義,有好幾種說法。有的人認為,「東幹」來自「東部甘肅」的簡稱,即「東甘」>「東幹」。因為有些東幹人來自中國甘肅省的東部。
  • 世界上有哪些國家和地區流行漢語?其中哪些確定漢語為官方語言?
    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合計至少有16億人使用漢語,作為地球第一語言,漢語一直是世界上最好的語言,沒有之一,那麼,世界上有哪些國家和地區流行漢語?其中哪些確定漢語為官方語言?
  • 俄語在中亞國家的應用狀況
    自1991年以來,為了凸顯主體民族的地位,五國先後出臺了各自的語言政策和語言規劃,對本地區的語言生態狀況產生了重要影響。中亞地區的語言生態狀況十分複雜,但就主要語言而言,是主體民族語言與俄語的競爭問題。目前,斯拉夫人口的比例在中亞已降至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最低值,且這種局面還會繼續下去,因此在中亞俄羅斯文化語言空間縮小的趨勢難以扭轉。
  • 中國駐哈薩克斯坦使館向在哈東幹人贈500套漢語教材,東幹人是誰?
    來源:陝西日報 最早發現「中亞陝西村」的人 王國傑,陝西師大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東幹學專家,被稱為「找回10萬陝西鄉黨的人」。1993年,他自費赴中亞,專門考察散居在中亞三國的陝甘回民起義軍的後代———12萬東幹人,著有《東幹族形成發展史———中亞陝甘回族移民研究》。
  • 漢語:開啟心智的鑰匙——中亞本土漢語師資來華培訓績效評估
    關鍵詞:中亞本土漢語師資;培訓;評估中亞五國指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東與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鄰,南與伊朗、阿富汗接壤,北與俄羅斯聯邦相接,西邊與俄羅斯聯邦、亞塞拜然隔裏海相望。
  • 中亞有個從東邊來的民族,自稱來自中原陝西,說中國話遵中華禮儀
    三批移民總數為6209人,這些移民後來成了中亞東幹族的根基。這裡要重點提一下白彥虎這一支。1877年12月初,白彥虎率部退到喀什以北中俄邊境上,這時前是高山峻岭、異國他鄉,後是數萬手持屠刀的清兵。在危難面前,白帥都動了向清朝自首之念。這時,白彥虎的妻子「白大媽」號召眾女兵和老弱病殘者留下斷後,以保精壯過山。
  • 「東幹語」之「東幹」新釋
    據胡振華先生的研究,「東幹族」專指19世紀七八十年代遷入中亞的陝甘回民和從沙俄回遷至新疆伊犁的部分回民群體。人們通常認為,說「東幹語」的人群就是「東幹人」。但「東幹人」也有特定的內涵,即專指1771年清政府為屯田實邊遷徙至新疆的陝甘回民。
  • 變遷中的中亞語言景觀
    中亞地區主要語言的歷史變遷中亞大陸因為其特殊的地緣和歷史地位,語言和文字一直處於變化之中,經歷了「突厥化」「俄羅斯化」和「去俄羅斯化」三個階段,形成了主流語言和非主流語言在衝突中共存的局面。中亞語言現狀:多極化語言景觀在中亞五國強力推動下,五國主體民族語言國語化及文字拉丁化發展勢頭強勁。
  • 中亞有個陝西村,村民是清朝回民後裔仍說陝西話,最希望回到中國
    溜溜達達看世界,不慌不忙走天涯。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中亞的陝西村。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世界各地都非常有影響力,如在世界各國廣泛分布的唐人街就是國人足跡的見證。在中亞也有一個國人後裔聚居的地區,就是今天要說的陝西村。
  • 雲享中國美食,中亞留學生報起菜名來如數家珍
    8月16日上午,由中國僑聯主辦,新疆僑聯承辦,新疆師範大學協辦的「親情中華 為你講故事」第三期網上夏令營帶領來自五湖四海的營員們開啟了「雲吃」中國美食之旅!課程開始首先由老師帶領營員們複習了中國的八大菜系,通過老師的介紹,營員們了解到中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因地理、氣候、習俗、特產的差異分為八大菜系,長期的文化交流使各大菜系交相輝映,但又各有千秋,成為中華文明瑰麗的寶藏。
  • 公開課內容分享 | 漢語老師的最終歸宿
    共分為六課,今天我們分享第一課「全面認識對外漢語行業」的部分內容。如需回看公開課完整視頻,請關注「唯一漢語人」並轉發此條信息,截圖發給後臺。過去的10年,來華留學生人數一直持續增長,2014年,達到了377,054人。這個數量是日本國內留學生的兩倍,韓國國內留學生的四倍。受」一帶一路「的影響,來華留學的人員將會越來越多,教育部預計,在2020年將超過50萬外籍留學生,中國也將逐漸轉變角色,由一個留學生輸出大國變成輸入大國。
  • 文化認同感與語言學習
    學語言就是學文化,那麼對文化認同感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究竟如何?本文小編將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您兩者之間的關係。
  • 在京土庫曼斯坦籍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研究——以北方工業大學為例
    在京土庫曼斯坦籍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研究——以北方工業大學為例王 月摘 要:隨著高端戰略倡議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和積極響應,加強與中亞國家的交流與合作有著越來越重大的意義。中亞國家留學生這個充滿活力的群體能夠在一定意義上反映出中國和中亞國家之間在文化認同和文化適應等方面的程度。
  • 周振鶴:從方言認同、民族語言認同到共通語認同
    語言是文化的核心,語言的變遷意味著文化的變遷,語言認同實際上就是文化的認同。
  • 沙特國內認同政府開設漢語課 期待高校多辦培訓
    在這個收視率頗高的直播對話節目中,該臺知名男主持人用「神秘」一詞形容漢語,還特意向觀眾介紹其他國家漢語學習的情況,以此向觀眾說明「引入漢語以及語言教學多元化是世界潮流」。筆者則為沙特觀眾簡要介紹了中文語音和書寫的基本特點,以及中國的阿拉伯語教學歷史和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