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20日 10:3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晶
字號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來自中亞的東幹族留學生系中國甘肅和陝西兩省回族後裔,目前主要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定居。東幹族留學生生長在多語環境下,具有天然的語言優勢,因此掌握多種語言,包括母語東幹語,族際共同語俄語,所在國的國語等。其中具有鮮明特色的東幹語,作為一種漢語的跨境方言,不僅較好地保留了晚清時期陝西甘肅方言的基本面貌,還呈現出對俄語、突厥語等語言的適應。然而,作為「多語者」的中亞東幹族留學生,在外在語言環境的變化中卻面臨著多種語言認同和語言身份的困惑。這種外部語言環境改變包括:母語東幹語適用範圍狹窄,日漸式微;俄語原本的強勢地位正隨著中亞國家對國語地位的重視而逐漸衰減;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中國和中亞的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逐漸增多,中亞東幹族華裔留學生來中國學習,漢語成為了他們的目標語。因此,在華留學環境下這些中亞華裔留學生的「我對漢語認同情況如何?」「我的語言身份是什麼?」等問題變得更加突出。所以,對中亞東幹族華裔留學生在華環境下的漢語認同研究將試圖解決這些學習者的問題,從而提升東幹族留學生在習得漢語時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促進在華環境下漢語教學的有效實施。
「漢語認同」是一個綜合性概念,是語言學習者的一種積極的漢語習得和對漢語的趨同行為,是講話人對漢語的本體特徵以及漢語所負載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價值的認可、主動接納和趨同過程和結果。大量實證研究表明,積極的漢語認同對漢語水平有顯著的正相關關係。因此,促進在華的東幹族留學生的漢語認同,發揮學習者原有的語言優勢和親情認同,有利於以漢語為橋梁,消除語言障礙和文化隔閡,實現民心相通;有利於充分發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更有效地學習漢語和文化,成為域外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和保護者;有利於培養出「一帶一路」實施亟須的「懂漢語,知規則」的知華友華的高端語言人才。
基於國內外漢語認同已有研究的梳理分析,結合中亞東幹族留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漢語的具體特徵,本文構擬了針對中亞東幹族留學生漢語認同測量的內容維度,即漢語認知、漢語情感和漢語行為三個結構層面。根據漢語認同的定義和評估維度,具有高漢語認同的學習者,在漢語的理性認知和情感因素上將體現積極、主動和接納的特點,在漢語使用行為上將會呈現對漢語的趨同行為。
其中漢語認同結構中的漢語認知是個人對漢語語言現象的心理印象,它基本上是知識或信息的因素,這種認知成分是個人直覺和判斷事物時的參考,即對語碼和語言使用「知道」些什麼,如:對漢語的有用程度和社會影響的理性判斷。在漢語認知的構成因子方面,漢語價值主要通過漢語影響力和有用性體現,漢語活力則通過漢語的使用優勢呈現。漢語認同程度高的學習者,在判斷漢語認知時將會有更高程度的理性認知。
漢語情感因素表明了對漢語的評價,不但具有正向和負向情感的區別,還具有程度上的區別,如對漢語的好聽和親切程度的考察。陳松岑認為語言的情感因素,往往與說話人或聽話人從小生長的語言環境、文化傳統乃至個人生活上的特殊經歷等有密切聯繫。綜合已有研究,漢語情感因素主要通過吸引力指標呈現,吸引力的構成因子主要包含喜歡、親切和友善。其中的喜歡和親切反映了漢語認同中的自我認同,而友善則強調了社區層面的集體心理和他者認同。漢語認同程度高的學習者,在判斷漢語情感時將會有更高程度的正向語言情感。
語言實際行為維度的基礎主要基於H. Giles等人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言語適應理論,該理論關注言語風格變化中的趨同、趨異和保持行為的心理動機。當語言學習者認同目的語族群時,會改變原有言語風格,向目的語族群言語風格靠近,以表達同化。在測量漢語認同結構時,如果結果表明調查對象在漢語實際行為中呈現出了和漢語社團的語言趨同的情況,則說明該個體對漢語的語言認同度較高。反之,如果調查對象對該語言的命運甚或對其可能最終滅亡的結局持漠視態度,語言實際行為中也出現了較窄的使用範圍和使用頻率低的語言趨異現象,則表明說話人希望保持自己原有的社會身份特徵和群體特徵,對該語言的語言認同度較低。
許多語言因素都能反映和表達認同,口音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和工具,包含了大量的社會信息。在東幹族留學生對漢語的口音趨同表徵中,使用是否有系統性的聲調偏誤作為口音的趨同指標。因為漢語與中亞東幹族留學生的母語,無論從調形還是調值都有明顯區別,學習者需要習得後才能實現接近或趨同,聲調的學習也成為東幹族留學生的學習難點。因此,將聲調作為判定學習者和漢語社團語音的趨同情況的維度之一。其次是程式語的使用。所謂程式語,是指語言中使用頻率較高、結構較完整、語義功能較明確、通常作為完整語言單位處理和使用的介乎詞彙和句子之間的多詞語言單位,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語用學和社會語言學的研究表明,程式語成為語言社區成員人際溝通、語言認同和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和資源。因此,得體、恰當的漢語程式語使用亦可作為評價漢語認同高的外顯指標之一。最後,個體或者群體會通過語言選擇與使用來表達對某種語言的認同,使用某種語言越多預示著對該語言的評價越高越認同。魏巖軍等也在調查影響漢語學習者認同的個體及社會心理因素中,用不同環境下漢語的使用範圍和使用頻率來體現漢語認同情況。漢語的使用範圍廣,漢語的使用頻率高則表明了對漢語的高認同。
綜上所述,東幹族留學生的漢語認同是一種從認知到情感,進而影響到個體漢語使用的心理過程,並與整個漢語學習外部環境產生相互作用。其測量路徑應該從漢語認知、漢語情感和漢語趨同使用三個維度進行構念。
(本文系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18XJC740008)、西北師範大學青年教師科研能力提升計劃骨幹項目(2018SKGG09)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西北師範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姓名:王晶 工作單位:西北師範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