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溜達達看世界,不慌不忙走天涯。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中亞的陝西村。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世界各地都非常有影響力,如在世界各國廣泛分布的唐人街就是國人足跡的見證。在中亞也有一個國人後裔聚居的地區,就是今天要說的陝西村。
陝西村主要是指在清朝時因戰亂被迫遷移到中亞的中國陝西人,且和中國回族是同根同源,陝西村已經紮根中亞130多年了,1942年,蘇聯將其命名為「東幹族」,列為中亞的少數民族之一。
陝西村主要分布在中亞的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交界處,此外還有俄羅斯。根據2016年的數據,中亞的東幹族人約15萬人,其中主要分布在吉、哈兩國交界的楚河兩岸。
陝西村村民多是清代同治年間因戰亂原因、、遷往中亞的回族後裔,陝西村至今仍保持著明清習俗,他們說著陝西話、吼著秦腔、唱著童謠、吃著陝西風味食品…
100多年來鄉音未改,至今還保留著清朝時「衙門」「大人」「衙役」「學堂」「使喚」「路數」「營生」等詞。稱總統為「皇上」」,叫商店為「鋪子」,喚銀行為「錢莊子」,稱貨幣為「貼子」,把「籤名」叫「畫押」,把結過婚的婦女叫「婆娘」……
因為當時的移民文化水平不高,他們已經不認識漢字,但他們獨創出了一種用俄文拼寫出的東幹文,「出門講俄語,進村講陝西話」是陝西村人的標配。
在生活方式上也保留著陝西人的習俗,在飲食上,他們仍用筷子吃飯,偏愛麵食,涼粉、面片兒、饃饃、食物還是原來的名稱。東幹族人在嫁女的時候,新娘仍然梳著有百年前的清朝「燕燕頭」,身穿繡花大襟長袍,腳蹬繡花鞋,仍然是清代裝扮。
老人們講,家鄉話丟了,就回不了家了。百年來,陝西村民最希望的還是回到中國,他們說,中國是中亞的東幹人都想去的地方,很多陝西村人的孩子到中國留學、工作等。
備註:圖片源自人民畫報、中新網等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