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有個陝西村,村民是清朝回民後裔仍說陝西話,最希望回到中國

2020-12-16 溜溜達達看世界

溜溜達達看世界,不慌不忙走天涯。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中亞的陝西村。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世界各地都非常有影響力,如在世界各國廣泛分布的唐人街就是國人足跡的見證。在中亞也有一個國人後裔聚居的地區,就是今天要說的陝西村。

陝西村主要是指在清朝時因戰亂被迫遷移到中亞的中國陝西人,且和中國回族是同根同源,陝西村已經紮根中亞130多年了,1942年,蘇聯將其命名為「東幹族」,列為中亞的少數民族之一。

陝西村主要分布在中亞的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交界處,此外還有俄羅斯。根據2016年的數據,中亞的東幹族人約15萬人,其中主要分布在吉、哈兩國交界的楚河兩岸。

陝西村村民多是清代同治年間因戰亂原因、、遷往中亞的回族後裔,陝西村至今仍保持著明清習俗,他們說著陝西話、吼著秦腔、唱著童謠、吃著陝西風味食品…

100多年來鄉音未改,至今還保留著清朝時「衙門」「大人」「衙役」「學堂」「使喚」「路數」「營生」等詞。稱總統為「皇上」」,叫商店為「鋪子」,喚銀行為「錢莊子」,稱貨幣為「貼子」,把「籤名」叫「畫押」,把結過婚的婦女叫「婆娘」……

因為當時的移民文化水平不高,他們已經不認識漢字,但他們獨創出了一種用俄文拼寫出的東幹文,「出門講俄語,進村講陝西話」是陝西村人的標配。

在生活方式上也保留著陝西人的習俗,在飲食上,他們仍用筷子吃飯,偏愛麵食,涼粉、面片兒、饃饃、食物還是原來的名稱。東幹族人在嫁女的時候,新娘仍然梳著有百年前的清朝「燕燕頭」,身穿繡花大襟長袍,腳蹬繡花鞋,仍然是清代裝扮。

老人們講,家鄉話丟了,就回不了家了。百年來,陝西村民最希望的還是回到中國,他們說,中國是中亞的東幹人都想去的地方,很多陝西村人的孩子到中國留學、工作等。

備註:圖片源自人民畫報、中新網等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亞洲有一個陝西村,這裡村民都說陝西話,希望回歸中國
    中國古代疆域很大,發生了很多戰鬥,也導致了一些人民散布在了周圍的國家。新中國成立後,他們就成為那些國家的公民,有的被其他國家的人同化了,有的保持了原來的面貌,比如中亞的東幹人。陝西村主要是指在清朝時因戰亂被迫遷移到中亞的中國陝西人,且和中國回族是同根同源,陝西村已經紮根中亞130多年了,1942年,蘇聯將其命名為「東幹族」,列為中亞的少數民族之一。東幹人現在生活在中亞國家,但他們的祖先是陝西和甘肅回族的後裔,大部分來自陝西,所以他們在陝西仍然保持著許多風俗習慣。
  • 俄羅斯有個「陝西村」,與世隔絕127年,見了中國人:大清咋樣了
    桃源村是陶淵明所想像的理想世界,然而現實生活中真的有這樣一個"桃源",這個村莊在俄羅斯境內。雖然在俄羅斯,但是當地的百姓都說著地地道道的陝西方言被稱為"陝西村"。這個村莊與世隔絕了127年,有個中國學者在研究俄羅斯歷史時偶然發現了這個村莊。
  • 中國駐哈薩克斯坦使館向在哈東幹人贈500套漢語教材,東幹人是誰?
    哈薩克斯坦境內還有一個頗有名氣的「陝西村」,最近20多年來,中國國內有關東幹人的報導、研究逐漸增多。 據悉,東幹人現在西安、蘭州及北京學漢語的青年人非常多,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到中國學中文。中國國務院僑辦曾資助了數百名學生到陝西師範大學學習。「這些孩子到中國學習,圓了東幹數代人回故鄉學習的夢,很多人知道了自已的家鄉在哪兒。」
  • 中亞有個從東邊來的民族,自稱來自中原陝西,說中國話遵中華禮儀
    清朝中晚期之後,各種社會矛盾日趨尖銳,清政府推行「護漢抑回」的民族歧視政策導致回族民眾對清政府的不滿和怨恨日積月累,不斷增長,再加上西北吏治之敗壞,土地兼併嚴重,人民遭重稅盤剝,更有同治年間的西北大災荒,最終導致了陝甘回民大起義的大爆發。
  • 臺灣彰化縣有個陝西村
    中新社發 路梅 攝  位於臺灣彰化縣的陝西村,據考是陝西將軍馬信及其率領的陝西兵將,跟隨鄭成功來到臺灣後於此地務農,自此便紮根下來,現在有400多戶約1600人。村裡有座「烏面將軍廟」,是村民的精神寄託,每年農曆8月23日將軍生日,村民都會連日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那也是村裡最熱鬧的日子。   圖為趙正永向烏面將軍廟上香。
  • 中東有個德魯茲部族,稱是中國人後裔,一百多萬人想回到中國
    在中東,就有一個神秘的部族,自稱是中國人後裔,人口有百萬,稱想回到中國。這個部族叫德魯茲,是流浪部族,大約有一百多萬人,他們居住在敘利亞以及以色列北部的加利亞地區。他們說他們是中國人後代,當然也得拿出證據。我國就有歷史學專家對他們進行了研究,認為德魯茲人和中國西部、中亞地區的體貌特徵、風俗習慣非常接近。
  • 俄羅斯有一百多個民族,為什麼沒有漢族?
    從面積上來說,俄羅斯是中國國土面積的1.77杯。俄羅斯脫胎於蘇聯,而蘇聯脫胎於沙俄。沙俄時期,瘋狂擴張,恰值中國屬於清朝末年,朝廷腐敗,侵佔了中國大量土地。滿清入關後,非常不自信,認為自己能否統一中國很難說。就是統一了,能否管理這麼大的國家,也不好說。所以,滿清王朝的多爾袞曾經實行了禁關令,在東北區域建立了柳條邊,禁止中原的人到東北腹地。
  • 中亞的五個「斯坦國」,是怎麼演化來的?
    整體上說,中亞地區更適合放牧,多山卻不閉塞,無法阻擋外來民族的侵入。帕米爾高原是「亞洲水塔」,無數河流發源於此,但河谷平地的面積較小,不足以產生強大的內生文明。最大的河谷是費爾幹納盆地,有多條河流匯集於此,適合發展農業。公元前3世紀以後,東亞的中華文明與歐洲的古羅馬文明幾乎同時崛起。張騫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後,中亞成為溝通歐亞大陸的橋梁。
  • 千年陝西民俗藝術走進臺灣彰化陝西村(圖)
    木偶是孩子們的最愛中新網1月24日電 據陝西僑辦消息,2011年1月10日,陝西省海外交流協會率陝西民俗藝術演出團一行18人,專程到訪臺灣彰化縣秀水鄉陝西村,並帶去了最具陝西特色的民間藝術演出相傳三、四百年前,陝西籍大將馬信隨鄭成功來臺,帶領部下在秀水一帶開墾耕種,後取名陝西村。村民為感念其貢獻修建了「烏面將軍廟」,專祀供奉。在參觀完村莊和烏面將軍廟後,演出團在陝西國小禮堂為全體村民和師生獻上了一場原汁原味的陝西民俗藝術大餐。有被譽為「天下第一鼓」的《安塞腰鼓》;鼓舞《黃河激浪》;木偶《鍾馗探路》;舞蹈《楚腰》等在陝西廣為流傳的優秀民間藝術形式。
  • 大家來閒諞哈陝西話,一起學習說陝西話
    近幾年,陝西話越來越受歡迎,但是很多人都聽不懂,下面我來給大家哈咱陝西話,希望能喜歡。首先先從發音上來說,咱陝西話發音特點:普通話發一聲調的,陝西話都念輕聲,普通話發二聲調的,陝西話仍讀陽平、普通話發上聲三聲調的,陝西話發去聲,普通話發去聲四聲調的,陝西話平音。在讀以元音或半元音為開頭的字時,有「 η 」(ng)作為聲母。
  • 中亞「東幹人」傳承「鄉俗」 寄望重學漢語更新詞彙
    中新網蘭州8月7日電 (崔琳)時下,散居中亞的中國西北回族後裔「東幹人」,仍然對中國有著深厚的感情。  權曉輝說,兩年前該項目伊始,西北師範大學就先後前往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進行調研尋求合作,遺憾此前一直未予烏方取得聯繫。功夫不負有心人,剛於今年取得聯繫的烏茲別克斯坦回族文化中心主席白東山此番到訪,給當地「東幹人」打開了一條學習漢語的通道。  白東山解釋,他們保留的漢語是140年前的,是離開中國之前的漢語,如:把船叫水帆;飛機叫風帆。
  • 中亞東幹族學生過「中國年」:思念家鄉 更想留在中國
    中亞東幹族學生過「中國年」:思念家鄉 更想留在中國 2016-02-24 16:49:18在他的家鄉沒有「春節」,直到三年前來到蘭州,他才知道「中國年」。  東幹人是中國西北回民後裔,歷史上曾兩次遷居後逐漸定居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等國,是中國海外穆斯林同胞中最大的群體之一,在中亞地區約有14萬人。  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後,安瓦樂和他的東幹族同學告訴記者,「中國年很有趣,很多煙花十分漂亮,城市道路旁、亭臺樓閣裡的大紅燈籠看起來很浪漫。」
  • ​甘肅這個村子村民為中亞和西亞血統
    甘肅這個村子村民為中亞和西亞血統  這個春節,如果你想尋找最淳樸的西北風情,建議你來這裡,如果你想體會濃鬱的歐洲味道,建議你還是來這裡,一個甘肅的偏僻小村。最開始發現這些中國的「異鄉人」是在1989年,澳大利亞學者戴維·哈裡斯從《漢書》中意外發現一個漢朝安置降俘的小地方——驪靬,即今天的折來寨。
  • 和中國有淵源的前蘇聯加盟國,對蘇聯沒啥感情,現在發展要靠中國
    前蘇聯現在分為15個主權國家,這15個國家可以大概可以分為4大部分,即俄白烏摩四國、波羅的海三國、高加索三國、中亞五國。其中,俄白烏摩四國歷史上的重心在歐洲、波羅的海三國和高加索三國遠離中國。因此,與中國最有緣分的人應該數中亞五國。
  • 此國多次被來自中國的民族統治,如今國民大多是中國人後裔
    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即使在古代的中國,也曾經憑藉自己的先進文明去幫助周邊許多國家前進發展。有個中亞國家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如今物產資源非常豐富,而且還盛產黃金,大部分國民是中國後裔。
  • 中國有個羅馬村,他們是中國人,也是古羅馬帝國的後裔
    成龍主演的《天降雄師》相信很多人都看過,據說影片基於真實歷史,講的是古羅馬人失落在中國的故事,但這部電影的靈感來源卻是源於甘肅的一個小村子。這裡的村民自稱是歐洲貴族古羅馬人的後裔,村裡還有著一部分的古羅馬遺蹟,引起了國內外科學家的關注。
  • 吉普賽人到過中國嗎,為何說他們曾給雍正算過命,後裔紮根甘肅
    在我國西北祁連山腳下,有這樣一個神秘的村莊。村民不事農桑,不遊牧狩獵,專以流浪為生,以算命為業。薛家灣,祁連山下一個人口不足千人的小村莊,村中無論男女皆會算命,男人算卦、女人面相。在薛家灣村民心中,至少每隔三年就要出門遠行一次,不然會有災禍降臨到身上。同吉普賽人的大篷車一樣,薛家灣村民每次外出都是一輛毛驢車拉上所有家當和老婆孩子,還有狗。
  • 山東村落有個罕見姓,《百家姓》中查無此姓,自稱明朝皇族後裔
    一般最常見的就是皇帝賜姓,少數民族漢化後改姓氏等原因。 例如明朝的鄭成功就是由皇帝賜姓。而少數民族改為漢族姓氏就更為常見,比如清朝滅亡後,很多愛新覺羅氏後裔就更改姓氏為「金」。
  • 「一帶一路」這麼火,你也許需要一本中亞歷史的入門書
    中亞在世界史上的地位一直以來都不是一個熱門的話題。相較於中國在世界史學界中所受到的重視,中亞的研究相對來得稀少許多。針對這個課題的專論,主要有以研究中國史聞名的艾茲赫德(S. A. M. Adshead)在1993年由聖馬丁出版社出版的同名書。其餘則散見於各相關書籍。如今在前揭書出版18年後,學界終於出現一本由中亞史家所撰寫的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