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的五個「斯坦國」,是怎麼演化來的?

2020-12-11 澎湃新聞

原創 環球情報員 環球情報員 收錄於話題#中亞洞察3個

中亞五國

作者|霈霖

責編|Thomas

中亞地區的歷史十分悠久,是古代中華、波斯、印度文明的交匯點。絲綢之路貫穿著整個中亞地區,溝通起歐亞大陸兩端的同時,也給這裡帶來了繁榮的商業。中原王朝強大時,幾度將中亞的大部分地區納入版圖。

中亞以山地和高原地形為主,氣候乾燥,平均年降水量低於300毫米,不利於農耕,因而歷史上一直是遊牧民族的天下。波斯人、突厥人、蒙古人都曾經是中亞的主人,最終形成了以突厥人為主的局面。

然而,現代意義上的中亞一般是指五個「斯坦」國家,從蘇聯解體、五國獨立,到今天也只有三十年。那麼,從悠遠的中亞古文明,到年輕的五個「斯坦」,又是如何演化而來的呢?

▲中亞五國

一、屬于波斯人的「斯坦」

公元前2000年左右,發源於中亞和伊朗高原的古波斯人,分布在東至中國的河西走廊、南達印度次大陸、西到裏海的廣大區域內。他們有很多分支,比如粟特人、烏孫人等等,都屬於印歐人種、講古波斯語。

▲古代波斯人在歐亞大陸的分布

這片地域差不多構成了廣義上的中亞,現在的「五斯坦」則是狹義的中亞,他們分別是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是五國國名的共同特點,而這個詞起源於古波斯語。

▲狹義(深綠色)和廣義上(含淺綠色)的中亞地區

在古波斯語當中,「斯坦」(-stan)是地名的後綴詞根,用來表示某個面積較為廣大的地區,後來演化為代指某個民族聚居的地方,並一直使用到今天。

整體上說,中亞地區更適合放牧,多山卻不閉塞,無法阻擋外來民族的侵入。帕米爾高原是「亞洲水塔」,無數河流發源於此,但河谷平地的面積較小,不足以產生強大的內生文明。最大的河谷是費爾幹納盆地,有多條河流匯集於此,適合發展農業。

公元前3世紀以後,東亞的中華文明與歐洲的古羅馬文明幾乎同時崛起。張騫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後,中亞成為溝通歐亞大陸的橋梁。伴隨中華文明一起崛起的,還有蒙古高原上的匈奴人,他們一度控制了幾乎整個中亞。

▲中亞自古就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

為了保護絲綢之路,打擊匈奴勢力,漢朝成功地將帕米爾高原以東、河西走廊以西的廣大地區納入版圖,並命名為「西域」,這個稱呼一直被中原王朝沿用了兩千年。

東亞的中原王朝每次實現大一統,如漢朝、唐朝,都是對中亞控制最為緊密的時候。但是,乾燥的氣候和零星的綠洲不足以支持大規模移民和駐軍,一旦發生內亂,中原王朝便不得不撤出西域。漢朝衰亡之後,草原上新生的突厥人開始向中亞擴張,改變了當地的人種構成。

▲鼎盛時期的突厥汗國

突厥6世紀興起於蒙古草原和中亞,幅員一度非常遼闊。漢朝之後的另一個強大中原王朝-唐朝建立後,對突厥進行持續不斷地打擊。突厥王庭覆滅,各個部落紛紛西遷。

原始的突厥人屬於黃種人,講突厥語,在不斷擴張和遷移的過程中,逐漸與中亞當地的印歐民族融合,成為黃白混血人種。他們憑藉武力佔據了大部分水草豐美的河谷和綠洲。不過,古波斯人的一些語言和文化習慣並沒有完全消失,像「-stan」的用法也逐漸被突厥人所接受。

一部分沒有被突厥融合的古波斯人後裔不得不退居到費爾幹納盆地,最終演變成今天的塔吉克人。因而現代的塔吉克斯坦也是中亞五國中唯一的非突厥國家。

▲吉爾吉斯人是中亞五國中保留最多黃種人特徵的民族

據傳說,漢朝退出西域後,有一部分漢人留了下來,可能是漢武帝時期投降匈奴的大將李陵以及他的手下,再加上來不及撤回去的漢人,自發組成一個部落,生活在天山南北,被稱為「堅昆人」,也就是吉爾吉斯人的先民。中國史書有相關記載,但無法證實其確切來源。

二、中亞的突厥化

公元7世紀,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帝國崛起,很快吞併了波斯,並成功將其伊斯蘭化。與此同時,唐朝重新控制西域,恢復絲綢之路,把帕米爾高原及以東地區納入了版圖。

雖然中亞有突騎施、葛邏祿等眾多突厥部落,但他們並不團結,有的歸附唐朝,有的更親近阿拉伯帝國。因此,唐朝在西域的主要對手其實是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吐蕃對西域一直有覬覦之心,也頗具實力,但對西域的唐軍無可奈何。

▲怛羅斯之戰,唐朝損失1~2萬軍隊,對國家的影響微乎其微

公元751年,阿拉伯帝國與唐朝兩個帝國的各自擴張,終於在怛羅斯發生了武力碰撞,戰場在現代哈薩克斯坦的塔拉斯市附近。阿拉伯帝國雖然贏得了勝利,但也達到擴張的極限,沒有繼續向東進軍,改為向突厥人傳播伊斯蘭教。

唐朝對西域的經營規模超過了漢朝,但仍然受到氣候和地理條件的限制,無法解決農耕移民太少這個根本性的問題,完全靠駐軍來維持統治。

▲與唐軍作戰的主力,其實是伊斯蘭化的波斯軍隊

怛羅斯之戰的失敗對唐朝的傷害並不算大,卻因為四年後的安史之亂,不得不永久性地撤出了西域駐軍。吐蕃趁機佔領西域,填補了唐朝留下的空白。但吐蕃的統治僅僅維持了數十年,也同樣是因為內亂而崩潰。

公元9世紀左右,由突厥人建立的喀喇汗國(也稱黑汗王朝)接受伊斯蘭教,得到阿拉伯帝國的援助,吞併了中亞,唐朝曾經的西域疆土幾乎全部淪陷於喀喇汗國。中原與中亞的交流基本停止,絲綢之路斷絕,取而代之的是由阿拉伯人主導的海上絲綢之路。

▲中亞是唐朝與阿拉伯兩個帝國擴張的極限

在喀喇汗國的強力推行下,伊斯蘭教覆蓋了整個中亞地區,即使是古波斯人後裔塔吉克人也接受了伊斯蘭教。至此,中亞完成了伊斯蘭化和突厥化。

由漢朝遺民組成的「堅昆人」,曾經派使者向唐朝稱臣納貢,唐朝史書稱他們為「黠戛斯人」。這些漢朝遺民生活在費爾幹納盆地的東部,與當地人通婚數百年,已經具備明顯的印歐人種特徵。他們積極配合唐軍徵戰,顯示出對唐朝格外的親近。

三、蒙古人來襲

經歷過先後數個突厥王朝的統治後,中亞在13世紀被蒙古帝國徵服。蒙古帝國疆域之廣超出了蒙古人的治理能力,很快分裂為四大汗國。而中亞正好處在四大汗國的交界地帶,大部分地區被金帳汗國和察哈臺汗國所佔據。

處在金帳汗國統治下的中亞北部草原,現代叫南俄羅斯草原,公元6-13世紀,這裡的主人是好多個突厥部落,由烏孫、康居等古波斯人與突厥人融合而來,其中是最大的部落是欽察人。蒙古人到來後,又經過兩百年的融合,此地的蒙古人被突厥化和伊斯蘭化。

▲蒙古帝國的四大汗國

金帳汗國採用封建制統治結構,其下又有多個次一級的汗國,南俄羅斯草原就屬於次一級的白帳汗國。14世紀,突厥化的蒙古人穆罕默德·烏茲別克成為白帳汗國的大汗,然後這個汗國被改稱為烏茲別克汗國。

南俄羅斯草原上的牧民們逐草而居,隨著季節變化向水草豐美的地方遷移。1456年,一部分部落脫離烏茲別克汗國,向東遷移到屬於察哈臺汗國的巴爾喀什湖以南的楚河流域,他們自稱哈薩克人,建立了哈薩克汗國,仍然保持著遊牧的生活方式。

▲哈薩克牧民的傳統服裝和婚禮習俗

而烏茲別克人從16世紀開始,逐漸遷移到富饒的費爾幹納盆地,變成了定居的農耕民族。他們不但擠佔了塔吉克人的地盤,還把另外一個生活在這裡的突厥部落古思人給趕走了。

烏茲別克人和哈薩克人原本是血緣相同的突厥人,語言也相通,分開後由於各自不斷兼併新的部落,生活方式也出現變化,慢慢出現一些差異。不過,他們的語言和習俗非常接近,外人經常分不清有何區別。

▲費爾幹納盆地是中亞最大的農耕區,三個民族各佔據一部分

在蒙古人統治中亞的同時,被烏茲別克人趕出來的古思人逃到靠近波斯和裏海的卡拉庫姆沙漠,向察合臺汗國稱臣,但保持著自己的語言和習俗,被稱為「土庫曼人」。

至16-17世紀,「五斯坦」的主體民族全部形成,他們都是印歐和黃種人的混血,區別在於混血的比例不同。古波斯人的直系後裔是塔吉克人;保留最多突厥血統的是土庫曼人;血統以突厥為主、蒙古為輔的是烏茲別克人和哈薩克人;有部分漢人血統的是吉爾吉斯人。

四、沙俄吞併中亞

如狂飆般崛起的蒙古帝國,由於缺乏成熟的文化信仰和國家結構,脆弱得像跌落在地的瓷碟,碎成一堆大大小小的汗國。俄羅斯人擺脫金帳汗國的統治後,慢慢成長為一個侵略性極強的帝國,不斷向東擴張自己的領土。

16-18世紀,西歐國家開闢大航海時代,打通了直接與東亞貿易的航線。而美洲殖民地的開發,又為歐洲帶來巨額財富,促進了工業革命和軍事技術發展,使歐洲開始在各方面領先。

▲俄羅斯人對土地的熱愛不亞於蒙古人,給蘇聯留下一個龐大的帝國

俄國身處遠離大西洋的東歐,無法在航海上追趕西歐,便另闢蹊徑,從陸地上向東方挺進。俄國國內經濟的發展,也需要開闢新的市場和原材料產地。而且俄國人一直有向南打通印度洋出海口的夢想。於是在19世紀前期,俄國人進入了哈薩克人放牧的草原。

英國在18世紀完成對印度次大陸的殖民後,鑑於印度歷史上一直被來自中亞的勢力徵服,開始向中亞滲透自己的勢力。俄國顯示出對中亞的野心後,英國加快了控制阿富汗的步伐,以阻止俄國勢力南下威脅印度。

▲俄羅斯人到達之前,中亞被蒙古帝國遺存的幾個汗國統治著

此時,中國的清朝繼唐朝之後,再次恢復了西域的統治,並設立新疆省,版圖達到巴爾喀什湖-帕米爾高原一線,包括吉爾吉斯人和塔吉克人生活的費爾幹納盆地。哈薩克汗國雖然與清朝接壤,但不是一個統一的汗國,內部爭鬥十分激烈,給了俄國人趁虛而入的機會。

俄國人藉助先進的軍事技術,以及哈薩克汗國的內鬥,首先徵服了哈薩克人。1822年,俄國廢除哈薩克的可汗制度,由總督實行直接統治。一部分哈薩克人不願意忍受俄國人的殘酷統治,逃往清朝境內,形成了中國的哈薩克族。

▲18世紀末期,中亞的部分地區屬於清朝版圖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朝的虛弱暴露無疑。俄國人大舉出兵強佔大片清朝領土。到1881年的《伊犁條約》,俄國吞併了44萬平方公裡的中國領土,把中俄國境線擠壓至伊犁河下遊。在這片被稱為「外西北」的土地上生活的吉爾吉斯人和塔吉克人全部被劃歸俄國。

徵服哈薩克後,俄國人繼續南下,在19世紀末又徵服土庫曼人和烏茲別克人。這兩個民族原本也都處於封建落後的汗國統治下,無力抵禦俄國人的軍事優勢。至1885年,俄國徹底吞併了中亞。

▲俄羅斯在中亞設立的總督區,類似於殖民地政權

俄國人對中亞的徵服過程貫穿整個19世紀,除了俄國本身強烈的侵略欲望外,中亞各民族的四分五裂,清朝的衰弱等因素共同造成了中亞的淪陷。英國人因為遭到阿富汗人的頑強抵抗,而鞭長莫及,最終選擇與俄國共同瓜分了原屬中國的帕米爾高原,以阻止俄國人染指印度次大陸。

五、五個斯坦獨立

徵服中亞後,俄國採用類似於殖民地形式的總督區管理各個民族。1917年十月革命後,蘇聯繼承了俄國對中亞的統治,並進行了大規模的民族劃分,很多語言、習俗相近的民族都被併入幾個大的民族。

另一方面,除了塔吉克外,中亞各民族都有不少突厥基因,又信仰伊斯蘭教,容易受到泛突厥主義的影響。而泛突厥主義的倡導國是奧斯曼帝國及其繼承者土耳其,俄國與奧斯曼在歷史上就是宿敵,蘇聯自然不願意泛突厥主義在自己境內泛濫。

▲中亞的民族分布,可以看出費爾幹納盆地人口密集,民族成分複雜

1924年,蘇聯廢除了俄國的總督區,按民族成立各自的共和國,其中哈薩克、烏茲別克、克爾吉斯、土庫曼四個加盟共和國,直屬於蘇聯。

而塔吉克共和國由於面積和人口較少,暫時歸屬於相鄰的烏茲別克加盟共和國。塔吉克人認為自己的歷史淵源和民族特性迥異於其他幾個突厥化民族,因此一直要求改變這種隸屬關係。直到1929年才成功升格為直屬蘇聯的加盟共和國。

▲中亞五國的經濟概況,油氣資源使哈薩克和土庫曼先富起來

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塔吉克三國各佔有一部分費爾幹納盆地。不過,由於幾百年的混居造成各族之間的邊界很難完全釐清。在強有力的蘇聯政府干預下,幾個共和國的劃界還算順利。也就是說,作為國家(加盟共和國也算)的歷史不足一百年,是在蘇聯時期才形成的。

1991年蘇聯解體,中亞五國最不願意脫離蘇聯,因為他們都是內陸國,土地本就貧瘠,物產較為單一(如棉花),經濟上高度依賴蘇聯,一直是蘇聯最貧窮的加盟共和國群體。

▲油氣資源是哈薩克和土庫曼的經濟支柱

歷史大勢誰也無法逆轉,蘇聯落幕後,中亞五國相繼宣布獨立,並繼續與俄羅斯保持著較為密切的關係。蘇聯時代被壓制的該區域民族和邊界糾紛開始爆發出來,一度演變為武裝衝突和內戰。直到新世紀才基本平息,各國的發展走上了正軌。

總體上說,中亞五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以農業和初級加工業為主要經濟支柱,只有哈薩克和土庫曼因為擁有較為豐富的油氣資源而略顯富裕,但比起西亞地區仍然稍遜一籌。更重要的是,中亞缺乏出海口,物流和人流都不夠方便,需要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長期作者|霈霖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本文系 「網易新聞 • 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

籤約帳號「環球情報員」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原標題:《中亞的五個「斯坦國」,是怎麼演化來的?》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刺客伍六七:異能少女可樂真實身份暴露,斯坦國王子為何放過她?
    在本集之中,本來可樂是與伍六七一起出來玩耍的,但是伍六七因為刺客的襲擊而掉隊了,可樂在獨自遊蕩中發現了斯坦國的王子。斯坦國的王子是來尋找遺落在此處的存儲器的,誰知卻被可樂用異能所控制,可樂要挾斯坦國王子,讓其帶她去斯坦國玩耍,斯坦國王子自然不願意,但又怕伍六七發現,只好無奈答應。
  • 幾個細節暴露原因,青鳳是斯坦國的臥底
    這個問題其實官方已經給了一半答案,小夥伴們在看的時候儘量把聲音放到最大,就可以模糊地聽到:「下一個」三個字,加上赤牙震驚的表情來推測,青鳳說的話80%是:「下一個就是他」。那麼新的問題就來了,青鳳為什麼要殺死赤牙呢?
  • 在亞洲中亞地區的五個國家中,哪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最高?
    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一個大洲,總面積約為4458萬平方千米,由於亞洲面積巨大,不同的區域之間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差異巨大,因此亞洲通常被劃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和北亞等六個地理區劃。中亞地區位於亞歐大陸中部,總面積約為400萬平方千米,主要包括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等五個國家。
  • 中亞造山帶弧—弧碰撞拼貼動力學過程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生胡萬萬、導師李鵬飛研究員與國內外合作者,揭示了中亞造山帶弧—弧碰撞拼貼動力學過程。
  • 蘇聯時期中亞的民族識別和劃界
    11世紀時,突厥遊牧部落將中亞地區操伊朗語、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統稱為「塔吉克」。塔吉克族屬高加索人種印度地中海類型,操塔吉克語,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帕米爾語支。塔吉克族是中亞五個主要民族中,唯一的非突厥語民族。
  • 中亞觀察丨「泛突厥主義」對中亞的危害
    作個假設,有人若想將使用拉丁語的各國,譬如法國人、義大利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組合起來,建立一個統一的「大拉丁國」——其中荒謬,一眼便知。在突厥語各民族由漠北進入中亞接觸伊斯蘭教之前,他們的歷史主要由漢文資料記載。而近世發掘的作為突厥學基礎的暾欲谷碑、闕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三大突厥文碑銘,破譯後的意思與漢文史料基本相符。
  • 「內亞」和「中亞」究竟是個什麼概念?
    文/念田近些年來,在國際學術界和中國歷史學界,「內亞」這個詞逐漸熱了起來。顧名思義,「內亞」是「內陸亞洲」的簡稱,與之類似的是「中亞」,即亞州中部。而「中亞」則不僅在學術界流通,也為社會大眾所熟知。那麼這兩個詞有區別嗎?有怎樣的區別呢?在中國語境中,「中亞」指的就是蘇聯解體之後在俄羅斯和中國之間獨立出來的中亞五國。
  • 中亞史:中亞的原住民
    從19世紀起,西方學者的著作就常把中亞稱為「突厥斯坦」,意即「突厥人的地區」。但實際上只在11世紀以後逐步突厥化了,才可以這樣說。那麼,在那以前居住在中亞地區的究竟是些什麼人種和民族呢?如早在16世紀時,到印度果阿來傳教的一位義大利牧師就發現了印度語言和義大利語言(也即和歐洲語言)有相近的親屬關係。以後,東來的歐洲學者進一研究印度、伊朗的語言,又發現梵語、古波斯語(Zend語)與希臘、拉丁、日耳曼和克爾特(celt)等歐洲語言無論在基本詞彙和語法方面都是相同的,這就進一步證明了它們之間的親族關係。
  • 共建絲路綠色經濟帶 破解中亞鹹海危機|西進論 一帶一路系列評論
    筆者建議建立中國-中亞相關專家合作機制,組織國內專家並邀集中亞有關專家,就中亞農業現代化開發、新能源開發、緩解鹹海危機三個方面開展務實科學研究和綜合調查,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致力於合作建成綠色絲路經濟帶。綠色絲路經濟帶建設需直面鹹海危機中亞是一個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地區,鹹海危機是引起世界廣泛關注的環境問題。
  • 用地圖理清中國各王朝與中亞、西亞歐洲各王朝的關係…
    這條漢朝形成的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和西域、中亞、西亞甚至歐洲之間溝通的最重要的紐帶。要沒有它,中國就會一直宅在東亞。要找中國和中亞西亞的關係,就得沿著它找線索。絲路的沿線,又屬這五個區域最重要。古代文明的發展,得靠自然環境。
  • 多元文明共生的亞洲:南亞、中亞、西亞
    《印度洋世界》圍繞五大主題展開敘述,與傳統的以歐亞大陸為中心的研究不同,該書以印度洋作為研究中心,認為印度洋世界體系的演化歷史表明資本主義不是一種歐洲發明,而且形成時期遠早於16世紀。陳博翼指出這部書運用「核心區、半邊緣區、邊緣區」的劃分來討論體系中的支配層級和區域間歷史發展的共同演化特點。最後他對印度洋研究的學術脈絡進行梳理,指出從皮爾森(Michael N.
  • 變遷中的中亞語言景觀
    變遷中的中亞語言景觀 2018年11月23日 09:3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武和平 字號 內容摘要:歷史、地理、文化和地緣政治等因素交織在一起,導致中亞地區民族眾多
  • 中亞五國,你了解多少?
    中亞五國分別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這五個國家分別有什麼特色呢,我們一起來看下。一、哈薩克斯坦哈薩克斯坦,是蘇聯十五國中面積第二大的國家,也是世界最大的內陸國,約為272.49萬平方公裡,是中亞五國面積最大的國家。人口則只有1863.22萬(截至2020年1月),也是中亞五國人口最多的國家。
  • 人類是怎麼演化而來的?
    神創論VS進化論人類文明誕生之初,人類就開始思考:「人類是從哪裡來的?」,最初,受限於觀測手段,以及科學技術,人們對自然了解的並不深入,在回答人類是從哪裡來時,人們通常會認為人類是由神創造出來的,這就是神創論。
  • 為何中亞人以饢、抓飯為主食?起源在這裡
    【原標題】中國水稻「全球化」研究填補重要一環:中亞首次發現古栽培稻 1萬年前起源於中國的水稻,是如何通過被譽為古代世界文明「十字路口」的中亞向西傳播,進而傳至歐洲、非洲?
  • 烏茲別克斯坦面積僅佔中亞的11%,人口卻佔中亞的一半?
    原創 環球情報員 環球情報員 收錄於話題#中亞洞察4個但是,烏茲別克斯坦的國土面積卻只佔有中亞的11%(45萬平方千米)。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幹不但是中亞人口最多的城市(約250萬),而且塔什幹所在的費爾幹納盆地,也是整個中亞人口最為稠密的地區。
  • 漢字是怎麼演化的?以表達孕育的字來舉例
    漢字是我國博大精深和引以為傲的文字精髓,筆者就帶大家來看一下一些表達孕育的字是怎麼演化來的。俗話說,「十月懷胎,一朝分娩。」胎兒在母體從受精卵到成熟的嬰兒一般需要十個月,成熟之後就要離開母體,成為獨立的個體。
  • 中亞區域三大困境如何破解?新疆大學最新研究成果給出了答案
    蘇聯解體後,五個獨立的政治單元將「後蘇聯空間」的地緣政治意義沿襲近二十年。各自尋求發展道路的過程中,中亞新國家對「民族身份」的塑造尤其重視,這種政治傾向使獨立後的五個民族國家各守畛域,區域內呈現出「五國—腹地」的嵌套形態,產生「政治民族」(國族)與「文化民族」(族群)的矛盾對立關係。
  • 「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中國與中亞丨文稿
    對此,我們將深入介紹中亞各國的基本概況、建立歷史、民族與人口、政治經濟外交以及中國與中亞國家的關係發展,進一步了解中亞地區。 中亞有五個國家,分別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前三個國家與我們國家有陸地接壤,邊界線約為3300公裡。中亞地區東邊是天山山脈和帕米爾高原,地勢比較高;西邊是廣闊的沙漠、戈壁和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