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史:中亞的原住民

2020-12-16 何月讀歷史

從19世紀起,西方學者的著作就常把中亞稱為「突厥斯坦」,意即「突厥人的地區」。但實際上只在11世紀以後逐步突厥化了,才可以這樣說。那麼,在那以前居住在中亞地區的究竟是些什麼人種和民族呢?

近代比較語言學的研究成果,對我們推斷亞遠古時期的人種分布情況,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資料。如早在16世紀時,到印度果阿來傳教的一位義大利牧師就發現了印度語言和義大利語言(也即和歐洲語言)有相近的親屬關係。以後,東來的歐洲學者進一研究印度、伊朗的語言,又發現梵語、古波斯語(Zend語)與希臘、拉丁、日耳曼和克爾特(celt)等歐洲語言無論在基本詞彙和語法方面都是相同的,這就進一步證明了它們之間的親族關係。1786年,英國人威廉·瓊斯( William Jones)提出,這種相同,乃是由於它們同源。19世紀,德、法、英、美諸國的學者進一步研究了印歐語系的各種語言。德國學者波普( Franz Bopp)在1833年刊行了印度(Sankrit、波斯(Zend)、希臘、拉丁、立陶宛、哥、斯拉夫和德語諸種語言的比較語法,證明歐洲的語言和印度的語言是一來源,從而建立了所謂印歐語系的比較語言學。

正如湯因比在其所著《歷史究》一書中說的,「十九世紀發現的全部語言和波斯、印度北部的語言、古典伊朗語和古典梵語,都彼此有關,好像都是一個巨大的語言家庭的成員似的。」他又說,「印歐語系在今天分散在兩塊彼此隔絕的地區,一塊在歐洲,一塊在伊朗和印度。這是因為在突厥語的傳播者尚未在這裡定居下來以前,歐亞草原上的印歐語的傳播者曾在這一帶傳播這種語言。」這就是說,在遠古時期,曾有操印歐語的人們在中亞地區活動。這麼多的語言既然同屬一個來源,那麼,它們必有一個共同的母語,而說這個共同母語的人應就是他們的共同祖先。歐洲學者經過多年的研究,得出了一個大致相同的看法,即認為印歐人和印歐語的發源地是在中亞地區。1861年,德國人繆勒( Muller))把印歐人的祖先稱為雅利安人,把他們的母語稱為雅利安語。印歐語系的語言學家們又把這個語系分為西支和東支。西支指該系歐洲的各種語言,它們稱一百為 Centum,故亦稱為 Centum系統。東支指印度的語言,它們稱一百為Sate,故亦稱為 Satem系統。加上其他的研究成果,學術界就推斷:裏海東面和東北方的廣大草原地區是印歐人的發源地,所有後來的印歐種族的祖先都是住在這裡,近代歐洲各個民族所說的各種語言都是從這一語言演變而來的。

除以上語言學方面的研究外,歷史學和考古學的研究也證明,最早的印歐人種的石器時代不晚於公元前2500年。他們最東邊的部落約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遊牧於裏海以東的大草原上,後於公元前1800年前後瓦解,分成為兩部分向外遷徙。一部分向東南遊動,進入印度。另一部分則向西方和西南方遷移,進入肥沃的新月形地帶邊沿的山區。他們被稱為雅利安人。所謂伊朗人也即雅利安人的變音。伊朗人當中有兩個較強的部族,即米底和波斯。後來蘇聯時期進行的大量考古工作,再加上文獻方面的記載,都可以作為證實上述假說的根據。

中亞的新石器時代屬於公元前第七千紀至公元前第四千紀。這個時期的文物發現較多。在南土庫曼發現哲通文化,是早期農業文化,屬公元前第七千紀末到公元前第六千紀,是中亞早期農業文化的關鍵地區之一。除作物的種植外,新石器時代的另一個發明是牲畜的家養。中亞的克爾特米納爾文化就是這方面的一個典型。這種化於1939—1940年在阿姆河北面的一條乾涸的古代支流的克爾特米納爾遺址發現,其中有眾多製作精細的細石器(如刮削器、燧石刮刀、骨針和箭鏃等),也發現大量手制陶器,飾有幾何紋。後期階段的克爾特米納爾化中還發現家養動物的骨骼,說明存在一種牲畜飼養類型的經濟。

南土庫曼的納馬茲噶達坂,位於阿爾梯克之南,在卡阿赫卡西南六公裡。該處文化遺址規模甚大,已取代安諾成為「考古之都」。根據蘇聯考古學家小馬松的分期,納馬茲噶I—ⅡI屬於公元前第四千紀,納馬茲噶ⅢⅣ屬於公元前第三千紀,納馬茲噶V屬於公前第二千紀前半期,納馬茲噶Ⅵ屬於公元前第二千紀後半期。在納馬茲噶,早自公元前第四千紀到中石器時代,就有人居住,到青銅時代便成了巨大的文化中心。納馬茲噶遺址,也有豐富的陶器,亦為手制,有著色的幾何圖案。到公元前第二千紀,陶器進步為輪制,無彩繪。納馬茲噶的陶器顯示多種動物的風格,表明其受到北方草原遊牧文化的影響。蘇聯考古學家李特文斯基根據公元前第二千紀下半期南土庫曼遺址的陶器特點以及草原青銅文化的墓地的存在,推斷那裡曾發生草原部落向定居農業部落分布地區的強烈滲入。草原居民的遷移使南土庫曼某些居民集團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別是經濟和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表明草原遊牧人曾經南遷的考古資料,曾出現於花剌子模。這就是所謂安德羅諾沃草原文化的變種塔扎巴格雅布文化。這種文化遍布於阿克恰河地區,其時間屬於公元前第二千紀中期到公元前第一千紀初,是屬於銅器和石器(細石器)並用的文化。細石器為畜牧部落所用,故蘇聯考古學家託爾斯託夫認為,在公元前第二千紀下半期,曾有人來自中亞草原,沿著阿克恰河,穿過花剌子模,南下進入土庫曼斯坦、波斯和阿富汗。這種類型的文化也分布於七河流域、塔什乾草原、費爾幹納盆地、撒馬爾罕以及澤拉夫善河下遊等廣大地區。

這些地方既發現帶有壓制的幾何形花紋或螺紋與網狀紋的平底陶器,也發現各種青銅工具如鐮刀、斧、魚鉤、槍尖等,說明塔扎巴格雅布人從事畜牧業和原始農業。他們比其先行者克爾特米納爾人已有進步。

相關焦點

  • 【中亞五國】中亞國家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韓裔和德裔?
    但韓半島與中亞各國的卻相隔萬裡。同樣,如果有大批韓裔居住在美國和加拿大,這也不難理解,因為美國和加拿大是移民國家,原住民印第安人基本都被殺光了。這裡有大批韓裔不假,但這裡來不只有韓裔。華裔、日裔和東南亞裔也很多。中亞國家一直以來都是不毛之地,所以可不是美國那樣能夠吸引全世界移民的國家。在這裡很難看得到日裔和東南亞裔,連鄰國人華裔去的也不多。
  • 中亞觀察丨「泛突厥主義」對中亞的危害
    回顧泛突厥主義的演進史,顯然,這是一種具有濃厚投機色彩的政治意識形態。而蘇聯解體後,一度蟄伏的泛突厥主義在中亞地區沉渣泛起。自1991年起,泛突厥主義在中亞的影響持續了十多年。2005年的中亞「顏色革命」,標誌著泛突厥主義對這個地區的危害暫告結束。
  • 變遷中的中亞語言景觀
    變遷中的中亞語言景觀 2018年11月23日 09:3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武和平 字號 內容摘要:歷史、地理、文化和地緣政治等因素交織在一起,導致中亞地區民族眾多
  • 烏茲別克斯坦面積僅佔中亞的11%,人口卻佔中亞的一半?
    但是,烏茲別克斯坦的國土面積卻只佔有中亞的11%(45萬平方千米)。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幹不但是中亞人口最多的城市(約250萬),而且塔什幹所在的費爾幹納盆地,也是整個中亞人口最為稠密的地區。從中亞的地貌上來看,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河中地區)以及費爾幹納盆地是中亞自然條件最好的地域。與其相比,中亞其他地區則充斥著沙漠、山地和乾燥草原,並不利於人口大規模定居。
  • 「內亞」和「中亞」究竟是個什麼概念?
    顧名思義,「內亞」是「內陸亞洲」的簡稱,與之類似的是「中亞」,即亞州中部。相比之下,「內亞」出現和流行的時間都比較短,而且基本上都是在學術場合使用。而「中亞」則不僅在學術界流通,也為社會大眾所熟知。那麼這兩個詞有區別嗎?有怎樣的區別呢?
  • 烏茲別克斯坦面積僅佔中亞的11%,為何人口卻佔中亞的一半?
    ,約佔中亞人口的45%,將近一半。但是,烏茲別克斯坦的國土面積卻只佔有中亞的11%(45萬平方千米)。 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幹不但是中亞人口最多的城市(約250萬),而且塔什幹所在的費爾幹納盆地,也是整個中亞人口最為稠密的地區。
  • 陝西師範大學西北研究院、一帶一路建設與中亞研究協同創新中心
    陝西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723-中國古代史」考試大綱本《中國古代史》考試大綱適用於陝西師範大學科學技術史專業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中國古代史》是科學技術史專業研究生的學科基礎,也是科學技術史專業研究生入選前必備的知識基礎。它的主要內容包括古代社會發展、傳統思想文化、歷代重要文獻和代表性歷史人物等。要求考生熟悉基本概念、掌握基本內容、有較強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 從中亞史的十大帝國,看中亞如何從雅利安人變成了突厥語國家
    將哈薩克斯坦劃入中亞範疇是在蘇聯解體之後,之後「中亞五國」成為中亞這個概念最廣為接受的說法。中亞地區除了兩河之外,還有三大湖泊,即巴爾喀什湖、鹹海、裏海。所以,中亞地區也可以稱為「兩河三湖之地」。最廣義的中亞概念比中亞五國要大得多,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除了中亞五國外,還包括蒙古,我國的西藏、新疆和內蒙古西部,伊朗的東北部,阿富汗斯坦,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俄羅斯亞洲部分的南部。不過通常意義上的中亞,指的就是中亞五國,本文同樣如此。
  • 遼朝被金朝滅國後,倖存皇族逃到中亞復國,結果成為中亞第一強國
    按照地理位置,遼朝倖存皇族在今天的中亞地區復國,而且更重要的是,復國後的遼朝居然發展成為中亞地區的第一強國。復國後的遼朝,史書稱之為「西遼」。西遼的開國皇帝名叫耶律大石,是遼朝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的直系子孫。遼朝統治末年,耶律大石因為文武雙全,且軍事才能出眾,被遼朝亡國皇帝耶律延禧重用。
  • 曾經萬國拜冕旒:中華宗藩體系崩潰史(中亞篇)
    文 | 江隱龍中亞諸汗國上:元明清三代的西域與中亞作為中華文化圈邊疆極地區關鍵的一環,中亞諸汗國在歷史上尤其是明清兩朝是否為中原王朝的藩屬國一直有爭議。有明一朝,對中亞至西域諸汗國的宗主權強弱不一,但屢屢有朝貢記錄,故明朝的宗藩體系的邊界亦可以劃至中亞甚至更西的地方。當然,明朝也深知中亞、西域一邊宗藩體系的脆弱,永樂帝對帖木八帝國尤其不放心,亦有「邊備常不可怠……宜練士馬、謹斥垠、計糧儲,預為之備」之語。
  • 多元文明共生的亞洲:南亞、中亞、西亞
    與此同時,該時期的「性別史」研究趨勢挑戰了後殖民史學關於「西方外來」和「東方本土」的論述。報告所討論的最後一個時刻是2011-2013年,領域內此前30年的主要論爭逐漸淡出,並與此同時產生了更加多元化的新議題與取向,諸如全球史、環境史、法律史等等。
  • 俄語在中亞國家的應用狀況
    中亞地區的語言生態狀況十分複雜,但就主要語言而言,是主體民族語言與俄語的競爭問題。目前,斯拉夫人口的比例在中亞已降至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最低值,且這種局面還會繼續下去,因此在中亞俄羅斯文化語言空間縮小的趨勢難以扭轉。同時,我國駐中亞五國大使館官方網站也均使用中文和俄文兩種語言版本,我國與五國的交流和合作的語言也是俄語。
  • 「一帶一路」這麼火,你也許需要一本中亞歷史的入門書
    導言以「民族的層積」為題,說明了中亞的自然與人文地理環境。作者將中亞分為東西兩大部分。中亞西部以前蘇聯的中亞五國為主,即歷史上所稱的西突厥斯坦,當地居民主要為操突厥或波斯語的穆斯林。不過中亞穆斯林世界還可以納入今天的新疆,即歷史上所稱的東突厥斯坦;而中亞東部則包括蒙古國、內蒙古與西藏等地,主要信奉佛教。在語言上,中亞的兩大語係為阿爾泰語系與印歐語系。
  • 中國與中亞農業合作現狀及展望
    以「一帶一路」建設為背景,介紹了中國和中亞農業的合作現狀,從貿易、科技、投資等方面對中國和中亞農業合作的相關研究進行了梳理。中國和中亞未來的研究方向應放在農業投資和農業援助的綜合效益評價方面。此外,畜產品互補性及貿易流量預測也是研究的重點。 關鍵詞:中國;中亞;一帶一路;農業合作;貿易;科技;投資
  • 大唐帝國在中亞的怛羅斯之戰,被低估的戰役
    高仙芝的勝利也標誌著唐朝中國在中亞的擴張達到了頂點。此時,中國已經成為塔裡木地區、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區的佔有人和塔什幹的宗主。在阿拉伯帝國的壓迫之下,中亞諸國均臣服於阿拉伯,雖然有突騎施曾經和阿拉伯對抗過一陣子,但是突騎施敗亡之後,阿拉伯迅速的恢復了在中亞的統治地位。
  • 中國混凝土泵車首次出口中亞
    ,同時也是中國向中亞國家出口的機電產品中單筆金額最大的一筆,貿易額達1000萬元人民幣。他說,從今年年初開始,公司就在通過多種途徑與新疆外貿進出口公司接洽,希望能把中聯重科產品推向中亞國家。原來中聯重科的產品介紹只有中英文,今年為了開拓中亞市場,公司專門聘請翻譯將所有的資料都翻譯成俄文,這樣就非常方便與中亞客商交流。
  • 中亞的五個「斯坦國」,是怎麼演化來的?
    絲綢之路貫穿著整個中亞地區,溝通起歐亞大陸兩端的同時,也給這裡帶來了繁榮的商業。中原王朝強大時,幾度將中亞的大部分地區納入版圖。中亞以山地和高原地形為主,氣候乾燥,平均年降水量低於300毫米,不利於農耕,因而歷史上一直是遊牧民族的天下。波斯人、突厥人、蒙古人都曾經是中亞的主人,最終形成了以突厥人為主的局面。
  • 蘇聯時期中亞的民族識別和劃界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在中亞地區的民族識別和共和國劃界,或許能為解答上述問題提供線索。一、「突厥化」和「伊斯蘭化」:中亞民族史的基本面中亞,史前就有人類活動,是歐亞文明的交融之地。11世紀時,突厥遊牧部落將中亞地區操伊朗語、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統稱為「塔吉克」。塔吉克族屬高加索人種印度地中海類型,操塔吉克語,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帕米爾語支。塔吉克族是中亞五個主要民族中,唯一的非突厥語民族。
  • 中亞班列基隆—廈門—烏茲別克斯坦首發
    原標題:中亞班列基隆—廈門—烏茲別克斯坦首發 近日,來自臺灣基隆的2個40尺貨櫃在廈門海關隸屬海滄海關的監管下,隨中亞班列啟程前往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標誌著中亞班列基隆—廈門—烏茲別克斯坦順利實現首發。 據了解,該批貨物為再生制粒機,貨值約17萬美元,15天便可抵達目的站。
  • 「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中國與中亞丨文稿
    對此,我們將深入介紹中亞各國的基本概況、建立歷史、民族與人口、政治經濟外交以及中國與中亞國家的關係發展,進一步了解中亞地區。 中亞有五個國家,分別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前三個國家與我們國家有陸地接壤,邊界線約為3300公裡。中亞地區東邊是天山山脈和帕米爾高原,地勢比較高;西邊是廣闊的沙漠、戈壁和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