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世紀起,西方學者的著作就常把中亞稱為「突厥斯坦」,意即「突厥人的地區」。但實際上只在11世紀以後逐步突厥化了,才可以這樣說。那麼,在那以前居住在中亞地區的究竟是些什麼人種和民族呢?
近代比較語言學的研究成果,對我們推斷亞遠古時期的人種分布情況,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資料。如早在16世紀時,到印度果阿來傳教的一位義大利牧師就發現了印度語言和義大利語言(也即和歐洲語言)有相近的親屬關係。以後,東來的歐洲學者進一研究印度、伊朗的語言,又發現梵語、古波斯語(Zend語)與希臘、拉丁、日耳曼和克爾特(celt)等歐洲語言無論在基本詞彙和語法方面都是相同的,這就進一步證明了它們之間的親族關係。1786年,英國人威廉·瓊斯( William Jones)提出,這種相同,乃是由於它們同源。19世紀,德、法、英、美諸國的學者進一步研究了印歐語系的各種語言。德國學者波普( Franz Bopp)在1833年刊行了印度(Sankrit、波斯(Zend)、希臘、拉丁、立陶宛、哥、斯拉夫和德語諸種語言的比較語法,證明歐洲的語言和印度的語言是一來源,從而建立了所謂印歐語系的比較語言學。
正如湯因比在其所著《歷史究》一書中說的,「十九世紀發現的全部語言和波斯、印度北部的語言、古典伊朗語和古典梵語,都彼此有關,好像都是一個巨大的語言家庭的成員似的。」他又說,「印歐語系在今天分散在兩塊彼此隔絕的地區,一塊在歐洲,一塊在伊朗和印度。這是因為在突厥語的傳播者尚未在這裡定居下來以前,歐亞草原上的印歐語的傳播者曾在這一帶傳播這種語言。」這就是說,在遠古時期,曾有操印歐語的人們在中亞地區活動。這麼多的語言既然同屬一個來源,那麼,它們必有一個共同的母語,而說這個共同母語的人應就是他們的共同祖先。歐洲學者經過多年的研究,得出了一個大致相同的看法,即認為印歐人和印歐語的發源地是在中亞地區。1861年,德國人繆勒( Muller))把印歐人的祖先稱為雅利安人,把他們的母語稱為雅利安語。印歐語系的語言學家們又把這個語系分為西支和東支。西支指該系歐洲的各種語言,它們稱一百為 Centum,故亦稱為 Centum系統。東支指印度的語言,它們稱一百為Sate,故亦稱為 Satem系統。加上其他的研究成果,學術界就推斷:裏海東面和東北方的廣大草原地區是印歐人的發源地,所有後來的印歐種族的祖先都是住在這裡,近代歐洲各個民族所說的各種語言都是從這一語言演變而來的。
除以上語言學方面的研究外,歷史學和考古學的研究也證明,最早的印歐人種的石器時代不晚於公元前2500年。他們最東邊的部落約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遊牧於裏海以東的大草原上,後於公元前1800年前後瓦解,分成為兩部分向外遷徙。一部分向東南遊動,進入印度。另一部分則向西方和西南方遷移,進入肥沃的新月形地帶邊沿的山區。他們被稱為雅利安人。所謂伊朗人也即雅利安人的變音。伊朗人當中有兩個較強的部族,即米底和波斯。後來蘇聯時期進行的大量考古工作,再加上文獻方面的記載,都可以作為證實上述假說的根據。
中亞的新石器時代屬於公元前第七千紀至公元前第四千紀。這個時期的文物發現較多。在南土庫曼發現哲通文化,是早期農業文化,屬公元前第七千紀末到公元前第六千紀,是中亞早期農業文化的關鍵地區之一。除作物的種植外,新石器時代的另一個發明是牲畜的家養。中亞的克爾特米納爾文化就是這方面的一個典型。這種化於1939—1940年在阿姆河北面的一條乾涸的古代支流的克爾特米納爾遺址發現,其中有眾多製作精細的細石器(如刮削器、燧石刮刀、骨針和箭鏃等),也發現大量手制陶器,飾有幾何紋。後期階段的克爾特米納爾化中還發現家養動物的骨骼,說明存在一種牲畜飼養類型的經濟。
南土庫曼的納馬茲噶達坂,位於阿爾梯克之南,在卡阿赫卡西南六公裡。該處文化遺址規模甚大,已取代安諾成為「考古之都」。根據蘇聯考古學家小馬松的分期,納馬茲噶I—ⅡI屬於公元前第四千紀,納馬茲噶ⅢⅣ屬於公元前第三千紀,納馬茲噶V屬於公前第二千紀前半期,納馬茲噶Ⅵ屬於公元前第二千紀後半期。在納馬茲噶,早自公元前第四千紀到中石器時代,就有人居住,到青銅時代便成了巨大的文化中心。納馬茲噶遺址,也有豐富的陶器,亦為手制,有著色的幾何圖案。到公元前第二千紀,陶器進步為輪制,無彩繪。納馬茲噶的陶器顯示多種動物的風格,表明其受到北方草原遊牧文化的影響。蘇聯考古學家李特文斯基根據公元前第二千紀下半期南土庫曼遺址的陶器特點以及草原青銅文化的墓地的存在,推斷那裡曾發生草原部落向定居農業部落分布地區的強烈滲入。草原居民的遷移使南土庫曼某些居民集團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別是經濟和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表明草原遊牧人曾經南遷的考古資料,曾出現於花剌子模。這就是所謂安德羅諾沃草原文化的變種塔扎巴格雅布文化。這種文化遍布於阿克恰河地區,其時間屬於公元前第二千紀中期到公元前第一千紀初,是屬於銅器和石器(細石器)並用的文化。細石器為畜牧部落所用,故蘇聯考古學家託爾斯託夫認為,在公元前第二千紀下半期,曾有人來自中亞草原,沿著阿克恰河,穿過花剌子模,南下進入土庫曼斯坦、波斯和阿富汗。這種類型的文化也分布於七河流域、塔什乾草原、費爾幹納盆地、撒馬爾罕以及澤拉夫善河下遊等廣大地區。
這些地方既發現帶有壓制的幾何形花紋或螺紋與網狀紋的平底陶器,也發現各種青銅工具如鐮刀、斧、魚鉤、槍尖等,說明塔扎巴格雅布人從事畜牧業和原始農業。他們比其先行者克爾特米納爾人已有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