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亞人以饢、抓飯為主食?起源在這裡

2020-12-22 騰訊網

最新統計

哈薩克斯坦▎據哈薩克斯坦新冠肺炎疫情官方信息綜合發布平臺最新消息,截至發稿,該國累計確診病例已達5279人,其中治癒出院人數2108人,死亡32人。

確診病例分布情況如下:努爾蘇丹市1103例,阿拉木圖市1622例,奇姆肯特市245例,阿克莫拉州110例,阿克託別州176例,阿拉木圖州183例,阿特勞州340例,東哈州51例,江布爾州192例,西哈州255例,卡拉幹達州197例,科斯塔內州68例,克孜勒奧爾達州231例,曼吉斯套州130例,巴甫洛達爾州154例,北哈州36例,圖爾克斯坦州186例。

吉爾吉斯斯坦▎過去24小時,吉新增21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21例治癒出院病例。截至當地時間12日10時,吉爾吉斯斯坦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037例,治癒病例709例,死亡病例12例。

確診病例分布如下:比什凱克市282例,楚河州143例,伊塞克湖州12例,納倫州137例,奧什州292例(含奧什市),巴特肯州24例,賈拉拉巴德州147例。

烏茲別克斯坦▎據烏國衛生部統計數據,截至發稿,烏茲別克斯坦累計確診病例2509例,累計治癒病例1988例,累計死亡病例10例。

塔吉克斯坦▎據塔衛生部消息,截至11日,塔吉克斯坦新冠肺炎新增確診病例49例,累計確診病例661例,新增死亡病例1例,累計死亡病例21例。

【原標題】中國水稻「全球化」研究填補重要一環:中亞首次發現古栽培稻

1萬年前起源於中國的水稻,是如何通過被譽為古代世界文明「十字路口」的中亞向西傳播,進而傳至歐洲、非洲?這一水稻農業早期「全球化」研究的重要一環,被中國和烏茲別克斯坦科研人員合作在中亞地區首次發現古栽培稻這一最新科研成果填補。

卡爾查延遺址衛星圖像及遺址內地表遺蹟。陳冠翰、周新郢供圖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李小強研究團隊與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王建新團隊、烏茲別克斯坦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員,在烏茲別克斯坦卡爾查延(Khalchayan)遺址農業遺存發現古栽培稻的研究成果論文,已獲最新一期《中國科學:地球科學》發表。

卡爾查延遺址出土的碳化植物遺存。1-2:水稻;3:大麥;4:小麥;5:豌豆;6:小扁豆;7-8:亞麻;9:田紫草;10-12:粟;13-15:藜;16-18:蓼;19-20: 拉拉藤;21-22:駱駝刺。研究團隊供圖

中烏合作團隊利用近兩年時間,對烏茲別克斯坦阿姆河北岸青銅時代至阿拉伯時期的11處遺址進行篩查,最終在卡爾查延遺址的浮選植物遺存中發現炭化的水稻種子遺存。研究人員通過植物考古學、年代學方法結合當地其他考古記錄進行綜合研究,為水稻向亞洲西部的傳播及古代絲綢之路沿線東西方文明的交流提供新的實物證據。

卡爾查延遺址是烏鐵器時代至貴霜(Kushan)時期的遺址,研究人員在遺址西南部的一處文化層剖面中通過浮選法獲取到豐富的古代動植物材料。年代學研究顯示,出土炭化水稻種子的碳14直接測年結果為距今1714-1756年,為貴霜時期。除水稻外,植物遺存中還包括大麥、小麥、豌豆、粟、葡萄、亞麻等栽培作物,這些栽培作物既有西亞起源成分也有東亞起源成分,顯示當地存在一個同時受東西方影響,複雜且多樣的綠洲農業系統。中亞貴霜時期綠洲農業遺址中存在的灌溉系統,可能為本土水稻的栽培提供了支持。

中烏合作團隊對卡爾查延遺址水稻遺存的形態學研究還顯示,該遺址中發現古栽培稻為粳型水稻,其形態與同時期南亞西北部和中國南部分遺址內出土的水稻種子遺存較為接近,推斷為從南亞地區引進。其出現的時代正是月氏人在南亞西北部建立貴霜帝國,向外擴張並達到全盛的時期之後。當時南亞大片地區與中亞阿姆河流域都在貴霜帝國的版圖之內,為南亞與中亞間的交流創造重要的客觀條件。

水稻在亞洲範圍內擴散的時間與路徑。研究團隊供圖

同時,水稻在這一時期的出現,也預示著以稻米為主食的飲食文化與中亞當地以麥類製品為主的飲食體系融合的開端,而現今中亞地區以饢、抓飯、烤肉為主要食物的飲食體系則在此時開始成型。

研究團隊指出,作為中亞地區首次發現的古栽培稻,卡爾查延遺址也是為數不多在東亞、南亞、東南亞地區之外發現的古栽培稻。這一發現及研究,對於了解史前農業系統沿喜馬拉雅山南麓通道的交流過程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同時對解釋水稻如何進一步向西傳播至伊朗、歐洲及非洲等地區提供了關鍵性的學術支點。

據了解,水稻是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主要食物來源,研究栽培稻的起源、全球不同地區水稻品系發展、生態適應及水稻的傳播演化過程,是當前全球考古學、生物學及農業科學共同關注的重要問題。近年來,中外學者通過植物考古學、分子生物學等技術方法研究顯示中國是水稻的起源中心,粳稻大約在距今1萬年首先在長江中下遊馴化,然後向日本、南亞與東南亞地區傳播,約4000-5000年前早期,栽培水稻在與南亞當地野生稻再次雜交並逐漸形成秈稻。

來源:中國新聞網、哈通社、吉爾吉斯斯坦「卡巴爾」國家通訊社、24.kg、烏國衛生部官網、阿維斯塔

記者:孫自法

編譯:安冉、牛幸佳

相關焦點

  • 讀創讀書|抓飯、饢、奶茶、巨型羊肉串,巴鐵兄弟平時都吃點啥?
    千萬不要覺得中午 12 點去拜訪人家會失禮,因為巴基斯坦人常常是下午 2 點用餐。如果你約好下午 2 點去拜訪,人家會為你準備豐盛的午餐;你若在中午 12 點時吃飽了,那人家會不高興的。當然,如果說和巴基斯坦人一起吃晚飯, 又沒說好時間,我勸你最好事先吃一點。
  • 新疆抓飯,原來如此千變萬化
    說起新疆美食,大盤雞、羊肉串、手扒肉、饢......無數種香氣四溢、勾人食慾的新疆名菜立刻浮現在腦海中,分分鐘把饞蟲叫醒。這其中,抓飯絕對是在各大新疆美食榜單中不會缺席的一員。新疆抓飯,雖然其歷史起源已無從考證,但關於抓飯,有一段動人的傳說。
  • 亞洲國家的主食—中國的鐵桿兄弟巴基斯坦的主食
    這種農作物構成也就形成了他們以大米和小麥為主食的飲食結構。巴基斯坦最受歡迎的主食應該是chapati了,這是一種類似於印度餅一樣的餅子,做飯和印度餅的做法類似,口感也相似搭配各種咖喱食用,但是不同於印度的食物都做成了各種糊糊,巴基斯坦基本上保留了食物的完整面貌,雖然口味跟印度餐很相似,但口感和賣相遠遠超過了印餐。
  • 新疆少數民族傳統民俗大「饢」
    饢在新疆各個民族都是非常喜歡吃的食品,它的名字由來據說是,阿拉伯土耳其一代傳過來的,在中國也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在古代饢被漢族人稱之為胡餅,其實饢就是一種大餅,但和漢族人的製作工藝還是有區別的,饢在少數民族中就是一種主食,由於維吾爾族人和漢族人的北方人一樣,喜好麵食大米幾乎很少吃,偶爾就用大米做個抓飯之類的,所以難免成了男女都會做的必須技能。
  • 新疆網紅美食集結號:大盤雞、丸子湯、手抓飯,這個饢怎麼念?
    說起新疆美食,很多人是不是跟我一樣,腦海裡第一個閃現的就是大盤雞?香辣的雞肉,Q彈的褲帶面,太爽了。這只是讓我們印象深刻的一種,那麼新疆美食還有哪些。羊雜湯一走進新疆各個城市的鬧市區,我們就會被一種香味吸引,整個街頭都瀰漫著那種香氣,沒錯那就是饢的香氣,在新疆有了饢便擁有了整個世界,感覺美滋滋的濃濃的幸福感湧上心田,尤其是剛剛烤制好的饢
  • 風味人間裡沒說完的饢,所長這次給你說得明明白白
    / 饢一詞源于波斯語,曾流行於阿拉伯半島、土耳其、中亞和西亞諸國。關於饢的起源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它是維吾爾族人發明的,雖然考古出土的證據不能印證這一點。但饢的確是由維吾爾族人發揚光大。據考證,維吾爾人烤饢的歷史已有2000餘年,最初他們稱饢為「俄可買克」,而「饢」的稱呼,是從伊斯蘭教傳入新疆後開始流傳的。
  • 手抓飯:四海之內皆兄弟
    新疆不僅以人美 / 景美著稱,烤饢、炒烤肉、拉條子、大盤雞、烤包子,這一連串數不勝數的美食,也讓人流連忘返。但最獨特的,是新疆特有的手抓飯。因距離西亞和中亞更近,印度稻米及香料由此深遠影響了中亞、西亞和南亞的各民族飲食習慣,其影響力還一直向西,直至歐洲腹地。印度的素米抓飯,配上遊牧民族豐富的畜牧資源,於是,有了羊肉手抓飯。雖然生生把素餐做成了葷菜,但印度的烹飪方式和手抓進食的習俗被保留下來。
  • 烏魯木齊最好吃的抓飯:價格比其他城市貴,但羊肉是真的香!
    距離博物館附近不遠有一個當地特色館子叫:吾斯滿珍珠抓飯王(點評查到的,新疆農業大學排名第一)!這個名字對漢族人來說確實很繞口。但是看樣子確實是比較正宗的抓飯館子,於是就步行了2公裡多過去了。手抓飯在新疆俗稱抓飯,外地朋友一般喜歡叫手抓飯。
  • 爆款創作營-請你到我們新疆喀什疏勒縣吃羊排抓飯
    由於信仰伊斯蘭教,我們烏孜別克族人忌食豬、狗、驢、騾肉等,喜食牛、羊、馬肉及其乳製品。一日三餐幾乎離不開饢和奶茶。饢是主食,做法與內地的烤燒餅相似,是用麵粉加淡鹽水稍稍發酵後烤制而成。在面內可加入牛奶、清油、羊油或酥油,外脆內軟,稱為油饢。此外還有肉饢、窩窩饢、片饢等。
  • 新疆住村幹部工作中的一頓素抓飯
    亞心網訊(通訊員肖沛報導)大家都知道,在新疆,抓飯是一種常吃的主食,好吃的抓飯一定要配羊肉,而且要是小羊娃子的後腿肉。  可是,在特克斯縣闊克鐵熱克鄉薩爾闊布村住村期間,我們吃過的一頓「素抓飯」卻至今難忘。  在鄉裡當保潔員的孜來布是個要強的女人,她就靠一點微薄的收入獨立撫養著一雙兒女,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 ...饢產業推介會來鄭州了!200多種饢系列產品、100多種特色林果...
    大河網訊(記者 劉楊)新疆是聞名世界的瓜果之鄉、美食之鄉,饢是其中最具民俗符號的食品之一。12月14日,第三屆新疆饢產業推介會在鄭州中原國際博覽中心拉開序幕,200多種饢系列產品和100多種新疆特色林果產品、特色農副產品集中亮相展示。
  • 朋友們知道老虎菜、拉條子、饢包肉嗎?小編帶大家尋味新疆輪臺
    吃生洋蔥也需要很大的勇氣,不少人就辣出了眼淚。輪臺人特別喜歡吃一輪臺人喜歡吃饢,饢就像內地的薄餅,不過是在專門的饢坑裡烤出來的,邊上軟軟的,中間的一圈卻很有嚼勁輪臺的饢包烤肉簡直是太好吃了,把饢切成小塊,在油裡稍微炸一下,在盤子裡擺成圓形,將烤好的羊肉放在饢上面,烤肉被烤得噴香,油一點一點滲入饢中,因為羊肉在烤制之前事先醃過,熱氣把羊肉的精華全都釋放出來,而饢吸收了所有的精華,所以變得滋味十足,比羊肉還要好吃。
  • 新疆是個好地方:第三屆新疆饢產業推介會在鄭州舉行
    大力發展饢產業,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認真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特別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關於「培育壯大新疆特色優勢產業」重要講話精神的重大舉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九屆十一次全會,把饢產業作為「十四五」期間新疆重點發展的「十大產業」之一,提出新要求。
  • 人類的主食從哪裡來,世界各地都是怎麼吃的?
    如今,水稻是東亞、東南亞以及印度部分地區人們的主食。從數千年前的摩訶婆羅多時代開始,印度人就將大米與肉類一同煮熟,順著這條路線,就發展出了中亞和中東等地的抓飯(pilaf),以及印度本土的印度香飯(biryani)。東南亞的椰漿飯、西班牙的海鮮飯,可能也受到了這種做法的影響。
  • 中亞地區哪些傳統風俗讓外國人感到困惑?
    另外,中亞婦女相互在臉頰上親吻很多次的情感交流也同樣令人驚訝。半碗茶對於外國人來說,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這個炎熱的地區,人們,尤其是老年人,都喜歡用熱茶來緩解口渴,我們關注的是他們如何為客人倒茶。另外,塔吉克斯坦人喝茶前的三五次「回壺」習慣,很多人也無法接受。特別是喝完第一壺,再換新茶的時候,將茶壺中的茶倒入茶碗,再倒回茶壺這個操作,特別是一些有潔癖的人,完全無法接受這種操作(譯者注)。
  • 伊朗人一般早餐吃什麼,你了解了嗎
    像伊朗早餐館的食物,對中國遊客來講是非常便宜的,一個牛肉蔬菜饢漢堡,加一瓶可樂,或者羊雜湯饢,價格在10萬裡亞爾,折合人民幣為5元。而且這還是2018年的匯率,如今伊朗貨幣更貶值了,美國去年對伊朗實施了經濟制裁造成的結果。
  • 中亞有35萬朝鮮族,現已不會朝鮮語,1937年坐火車經歷萬裡大遷徙
    在今天的中亞,有35萬朝鮮人,烏茲別克斯坦是朝鮮族人口最多的國家,其國3300多萬人口中,朝鮮族近21萬人(中國網《35萬朝鮮族人當年為何落戶中亞?》)。這麼多的朝鮮人怎麼會出現在中亞?當列車接近哈薩克加盟共和國阿爾馬林州的烏什託別時,開始「播撒」朝鮮族人——每隔一段距離,就放逐一兩千人。當時,安置了朝鮮族人的地區被稱為居民點。後來,朝鮮族人把這些居民點戲稱為「朝鮮族的女兒」,因為在俄語中「點」和「女兒」是諧音。(李廣旭《在烏茲別克斯坦,為啥總被喊作「高麗人」?》看世界 2019年25期 )中亞的烏茲別克斯坦,就是在這個時候與朝鮮族人發生關聯的。
  • 做好小小饢餅 打造新疆禮物
    饢作為新疆的特色美食,不僅受到新疆人的喜愛,而且還遠銷內地。烏魯木齊市饢文化產業園建成運營後,通過「工業+旅遊+文化」的高度融合,成功打造旅遊新地標,也將「饢」這張新疆禮物的新名片逐漸推向全國。系列報導《饢文化激發產業活力 小饢餅寫出大文章》今天播出第二篇《做好小小饢餅 打造新疆禮物》。
  • 饢包肉,青島臺東隱藏的新疆美食,這裡的羊肉超級美味
    饢饢,新疆最常見的主食之一,對我來說饢最大的特點就是「幹」。但是在新疆有一道美食卻可以正好利用饢的幹來大做文章。饢包肉,一道現在想起來就會不自覺流口水的美食。雖然沒去過新疆,但是在青島也吃過兩家好吃的饢包肉,今天就來比較一下這兩家。
  • 匱乏與盛宴:擔當宴席大餐的抓飯
    我曾經問過不同的人,如果離開帕米爾,最想念的食物是什麼。有人說帕米爾的羊吃草藥喝冰雪融水長大,肉質無與倫比;有人說大同鄉的抓飯和杏仁糕想起來就饞;塔吉克名歌手玉克薩克·伊薩克的答案是奶茶,他在喀什生病住院幾個月,喝不到家鄉的奶茶"就頭疼」,為此還寫了一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