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東幹人」傳承「鄉俗」 寄望重學漢語更新詞彙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中亞「東幹人」傳承「鄉俗」 寄望重學漢語更新詞彙

2015-08-07 13:28:0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網蘭州8月7日電 (崔琳)時下,散居中亞的中國西北回族後裔「東幹人」,仍然對中國有著深厚的感情。「在烏茲別克斯坦的『東幹村』任意攔下一名『東幹人』,他們完全可以用漢語進行交流,飲食方面依然中意中國穆斯林菜飯,更為有趣的是結婚時,他們也講究披紅掛彩,保留著140年前陝西、甘肅的回族生活習俗。」日前,烏茲別克斯坦回族文化中心主席白東山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表示。

  自幼受祖輩薰陶,白東山對中國文化有著深厚的感情。「為了研究中國文化,我曾放棄了薪酬較高的中學校長工作,專門調研陝、甘飲食、民俗並撰寫了報告。」他坦言,相對其他中亞國,烏茲別克斯坦的『東幹族』比較少,這種氛圍中,語言是在不斷萎縮的。

  對此,西北師範大學國際交流處處長權曉輝介紹,2013年,在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和甘肅省政府的支持和資助下,該校開始通過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漢語言教育本科項目為東幹族留學生傳授中文,已成功舉辦兩屆。

  權曉輝說,兩年前該項目伊始,西北師範大學就先後前往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進行調研尋求合作,遺憾此前一直未予烏方取得聯繫。功夫不負有心人,剛於今年取得聯繫的烏茲別克斯坦回族文化中心主席白東山此番到訪,給當地「東幹人」打開了一條學習漢語的通道。

  白東山解釋,他們保留的漢語是140年前的,是離開中國之前的漢語,如:把船叫水帆;飛機叫風帆。新鮮詞彙如:網際網路、雷達等就不知道如何用漢語講了,語言更新受阻。然而,烏茲別克斯坦對學習漢語的人才非常重視,學好漢語後能當翻譯,養家餬口沒有問題,故而有大量人群排著隊期盼能來中國學習漢語。

  「這樣一來,國僑辦漢語國際教育本科班的開設就非常有意義了。」權曉輝稱,當前「一帶一路」的建設與甘肅向西戰略的實施,早已為沿線「東幹人」架起了一座富有親情的橋梁,對幫助「東幹人」傳承中國文化同樣大有益處。

  權曉輝透露,目前西北師範大學兩屆的在校「東幹族」留學生已達110人左右,他們中學習好的可以拿到漢語考試5級等級證書,交流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其次,該校對於「東幹學生」的教學,更注重書寫。

  「很多時候,『東幹人』可能會講漢語,但是能寫漢字的人就非常稀缺了,所以這是一個重點。我們也希望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多地感知中國是什麼樣的,甘肅是什麼樣的,讓他們了解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了解中國發生的變化,甘肅發生的變化,而不僅僅是學習漢語。通過語言的學習,希望他們對中國的了解是全面的,對甘肅的了解是全面的,這種血肉之親,是割不斷的,相信經過互動、交流、學習雙方定能為絲綢之路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權曉輝如是說。

  「東幹人」是中國西北回民後裔,歷史上曾兩次遷居後逐漸定居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是中國海外穆斯林僑胞中最大的群體之一。(完)

相關焦點

  • 中國駐哈薩克斯坦使館向在哈東幹人贈500套漢語教材,東幹人是誰?
    5月5日,人民網發了這樣一條新聞,「中國駐哈薩克斯坦大使向在哈東幹人贈送漢語教材」。咦,問題來了,東幹人是誰? 在陝西西安,有一個絲綢之路中亞東幹人博物館,裡面珍藏了很多與東幹人有關的物件,其中有一副刺繡作品名為「思鄉圖」,這是怎麼回事?東幹人和中國有什麼關係呢?
  • 東幹文學:漢語拼音化的奇葩
    他們被稱為「東幹人」,這些人將自己的漢語土語帶到了異鄉,拼音化的東幹語文學也成為異域中的一支奇葩……進入中亞的東幹人1877年對於生活在中亞地區(當時屬於沙皇俄國七河省)的吉爾吉斯人來說是個大災年。這一年天氣特別冷,11月已經開始下大雪。到12月份,這裡出現了多年未遇的暴風雪,凍死了不少牛羊。
  • 中亞東幹族學生過「中國年」:思念家鄉 更想留在中國
    中亞東幹族學生過「中國年」:思念家鄉 更想留在中國 2016-02-24 16:49:18  東幹人是中國西北回民後裔,歷史上曾兩次遷居後逐漸定居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等國,是中國海外穆斯林同胞中最大的群體之一,在中亞地區約有14萬人。  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後,安瓦樂和他的東幹族同學告訴記者,「中國年很有趣,很多煙花十分漂亮,城市道路旁、亭臺樓閣裡的大紅燈籠看起來很浪漫。」
  • 雷濤:在吉爾吉斯漂泊的東幹人文學
    [摘要]東幹人以漢語為基礎,以長安方言為主,是現在獨特的現象,是世界文學史上獨一無二的,也許是空前絕後的重要遺產,其價值是巨大的,也是深遠的。我們現在的字典,包括《辭海》上面就有很多錯的解釋,因為它沒有按照我們國語雅言,當時最基本的含義來解釋,而今天的東幹人,保持了1400年前我們陝西人最古老、最原生態的普通話,也叫雅言,說是方言,實際是雅言。我認為這個語言就是我們漢語言文化的留聲機,或者叫活化石。
  • 由中亞東幹族留學生語言狀況看漢語認同
    其中具有鮮明特色的東幹語,作為一種漢語的跨境方言,不僅較好地保留了晚清時期陝西甘肅方言的基本面貌,還呈現出對俄語、突厥語等語言的適應。然而,作為「多語者」的中亞東幹族留學生,在外在語言環境的變化中卻面臨著多種語言認同和語言身份的困惑。
  • 漢語:開啟心智的鑰匙——中亞本土漢語師資來華培訓績效評估
    本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試圖通過對兩期中亞本土漢語師資培訓主體、培訓過程和培訓效果進行評估分析,並將反饋信息作用於中亞漢語師資培訓的可行性建議。在國內,僅新疆師範大學學習漢語的中亞國家留學生人數就從2006年的93人次/年增加至2011年的1527人次/年。可以看出,漢語國際教育工作在近十年的影響較先前有很大的差別,正是由於我國近幾年在海外大力推廣漢語,才使得中亞地區學習漢語及從事漢語教育事業的人數大幅增加。
  • 中亞有個從東邊來的民族,自稱來自中原陝西,說中國話遵中華禮儀
    三批移民總數為6209人,這些移民後來成了中亞東幹族的根基。這裡要重點提一下白彥虎這一支。1877年12月初,白彥虎率部退到喀什以北中俄邊境上,這時前是高山峻岭、異國他鄉,後是數萬手持屠刀的清兵。在危難面前,白帥都動了向清朝自首之念。這時,白彥虎的妻子「白大媽」號召眾女兵和老弱病殘者留下斷後,以保精壯過山。
  • 從類型學視角探究中亞東幹生漢語語序
    東幹族是19世紀下半葉從中國陝、甘、新等地區陸續遷往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國家的回族後裔。經過150多年的發展,東幹人成為多語使用者,在保持東幹語的基礎上,學習和使用俄語、突厥語,吸收和借用阿拉伯語、波斯語等語言的詞彙。
  • 中亞有個陝西村,村民是清朝回民後裔仍說陝西話,最希望回到中國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中亞的陝西村。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世界各地都非常有影響力,如在世界各國廣泛分布的唐人街就是國人足跡的見證。在中亞也有一個國人後裔聚居的地區,就是今天要說的陝西村。陝西村主要是指在清朝時因戰亂被迫遷移到中亞的中國陝西人,且和中國回族是同根同源,陝西村已經紮根中亞130多年了,1942年,蘇聯將其命名為「東幹族」,列為中亞的少數民族之一。
  • 變遷中的中亞語言景觀
    中亞地區主要語言的歷史變遷中亞大陸因為其特殊的地緣和歷史地位,語言和文字一直處於變化之中,經歷了「突厥化」「俄羅斯化」和「去俄羅斯化」三個階段,形成了主流語言和非主流語言在衝突中共存的局面。中亞語言現狀:多極化語言景觀在中亞五國強力推動下,五國主體民族語言國語化及文字拉丁化發展勢頭強勁。
  • 西學東漸:西方語言詞彙的引進
    畢業後曾先後任教於吉林大學中文系、上海外國語大學對外漢語系,教授過普通語言學、漢語等多門課程。著有《通俗易懂的語言學》、《漢語史話》、《美國藝術家隨筆》、《漢語情景會話》等著作及多篇學術論文。我國與西方在很久以前就已經有了交往,但那大多是通過西域的中亞和西亞的國家間接實現的,偶然也曾有個別的使臣和商人直接來往於中國和歐洲之間,但那對語言幾乎沒有什麼影響。
  • 「功夫漢語」字書的傳承與創新
    更重要的,英語是一次構詞,詞彙量大到沒人能完全掌握,所以不能像中文那樣做到先識字,後閱讀,只能隨文識詞。「英語方法教漢語」的錯誤在於取消了中文特有的識字環節,教學中又重讀不重認、重詞不重字、重音不重形,從根本上違背了漢語言的規律。課題組認為,只有重建「字本位」的課程體系,中文教學才能走出「少慢差費」的困境。
  • 陝西將對方言語音建檔 官方:方言傳遞文化鄉俗
    走良 :玩、遊 忒色:非常好 啊達:哪裡  解密陝西方言密碼,全面保存陝西記憶……為傳承陝西方言,留住文化鄉愁,陝西省檔案局昨日召開陝西地方方言語音建檔工作培訓會,從今年起至2017年6月止,用一年半時間,以縣為單元開展地方方言語音建檔工作。
  • 詞彙有六成以上來自漢語,越南語和漢語到底是什麼關係?
    當然不算,它們可能受到漢語影響,但並不屬於漢語,語言學上,其實是有「語系」的概念的,所謂語系,就是對語言進行分類的方法,具有相同祖先的語言被歸為一類,類似生物分類法。分類依據為各語言語音、詞彙、語法之間的對應特徵和演變規律。
  • 大清亡了,滿語也消亡了,漢語中保存的滿語詞彙,有哪些....
    滿語中存在著大量來自漢語、蒙古語、藏語、梵語等語言的借詞,其中尤以漢語借詞數量巨大,有一種觀點認為滿語中的漢語借詞佔滿語詞彙的三分之一左右。說到滿語中的漢語借詞,可追溯到滿語的前身女真語。明代的《華夷譯語》中,收錄了八百多個女真詞語,均用漢語標音,其中漢語借詞約佔10%。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鎧甲起兵,開始統一女真各部的事業。
  • 國際漢語教學法︱語音、詞彙教學技巧
    相關教學法借鑑於《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技巧》 國際漢語教學法︱詞彙教學技巧詞彙教學是漢語教學的基礎之一,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學習漢語都是從詞彙出發,由詞彙帶出句子,最終來表達完整的意思。又因為漢語具有很多讀音相同但意思不同的詞彙,因此詞彙教學是漢語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我們就從展示詞彙、解釋詞彙、詞彙練習和詞彙積累四方面來說一說詞彙教學的相關技巧。
  • 漢語語法:學我你怕了嗎?
    答案當然是要學,而且還要好好學。
  • 臺灣地區漢語音韻學史研究的「母體文化」意識
    【研究心得】  作者:李無未(廈門大學特聘教授)  把臺灣地區漢語音韻學史作為我國漢語音韻學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來對待,尊重的是中華母體文化在臺灣地區傳承與發展的基本客觀事實。因為,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臺灣地區漢語音韻學史研究與大陸漢語音韻學史研究難以截然分開,是中華母體文化在臺灣地區傳承與發展的必然結果。  「明(代)鄭(成功)」前,臺灣地區漢語音韻學與大陸傳統經學範疇內「小學」發展關係密切,漢語音韻學依附於經學,而把「通經致用」作為基本目的,以傳統韻書文獻研究為主。1665年,鄭經依陳永華之議,建聖廟,設學校,傳統小學教學與研究得以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