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8月7日電 (崔琳)時下,散居中亞的中國西北回族後裔「東幹人」,仍然對中國有著深厚的感情。「在烏茲別克斯坦的『東幹村』任意攔下一名『東幹人』,他們完全可以用漢語進行交流,飲食方面依然中意中國穆斯林菜飯,更為有趣的是結婚時,他們也講究披紅掛彩,保留著140年前陝西、甘肅的回族生活習俗。」日前,烏茲別克斯坦回族文化中心主席白東山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表示。
自幼受祖輩薰陶,白東山對中國文化有著深厚的感情。「為了研究中國文化,我曾放棄了薪酬較高的中學校長工作,專門調研陝、甘飲食、民俗並撰寫了報告。」他坦言,相對其他中亞國,烏茲別克斯坦的『東幹族』比較少,這種氛圍中,語言是在不斷萎縮的。
對此,西北師範大學國際交流處處長權曉輝介紹,2013年,在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和甘肅省政府的支持和資助下,該校開始通過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漢語言教育本科項目為東幹族留學生傳授中文,已成功舉辦兩屆。
權曉輝說,兩年前該項目伊始,西北師範大學就先後前往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進行調研尋求合作,遺憾此前一直未予烏方取得聯繫。功夫不負有心人,剛於今年取得聯繫的烏茲別克斯坦回族文化中心主席白東山此番到訪,給當地「東幹人」打開了一條學習漢語的通道。
白東山解釋,他們保留的漢語是140年前的,是離開中國之前的漢語,如:把船叫水帆;飛機叫風帆。新鮮詞彙如:網際網路、雷達等就不知道如何用漢語講了,語言更新受阻。然而,烏茲別克斯坦對學習漢語的人才非常重視,學好漢語後能當翻譯,養家餬口沒有問題,故而有大量人群排著隊期盼能來中國學習漢語。
「這樣一來,國僑辦漢語國際教育本科班的開設就非常有意義了。」權曉輝稱,當前「一帶一路」的建設與甘肅向西戰略的實施,早已為沿線「東幹人」架起了一座富有親情的橋梁,對幫助「東幹人」傳承中國文化同樣大有益處。
權曉輝透露,目前西北師範大學兩屆的在校「東幹族」留學生已達110人左右,他們中學習好的可以拿到漢語考試5級等級證書,交流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其次,該校對於「東幹學生」的教學,更注重書寫。
「很多時候,『東幹人』可能會講漢語,但是能寫漢字的人就非常稀缺了,所以這是一個重點。我們也希望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多地感知中國是什麼樣的,甘肅是什麼樣的,讓他們了解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了解中國發生的變化,甘肅發生的變化,而不僅僅是學習漢語。通過語言的學習,希望他們對中國的了解是全面的,對甘肅的了解是全面的,這種血肉之親,是割不斷的,相信經過互動、交流、學習雙方定能為絲綢之路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權曉輝如是說。
「東幹人」是中國西北回民後裔,歷史上曾兩次遷居後逐漸定居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是中國海外穆斯林僑胞中最大的群體之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