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有個從東邊來的民族,自稱來自中原陝西,說中國話遵中華禮儀

2020-12-16 五蘊生活

清朝中晚期之後,各種社會矛盾日趨尖銳,清政府推行「護漢抑回」的民族歧視政策導致回族民眾對清政府的不滿和怨恨日積月累,不斷增長,再加上西北吏治之敗壞,土地兼併嚴重,人民遭重稅盤剝,更有同治年間的西北大災荒,最終導致了陝甘回民大起義的大爆發。陝甘回民起義軍與太平軍、捻軍共同對抗清軍,曾一度擊斃清軍悍將多隆阿,但最終被晚清名將左宗棠擊敗。

1875年,陝甘回民起義失利後,與蘭州回民大虎小虎率領的3萬起義軍入疆。從1877年10月底起,陝甘新回民起義軍開始分3批向俄國遷移。第一批過境的回民義軍基本是甘籍回民,帶頭的人稱「大師傅」。第二批人馬最多,是陝籍回民,領頭的就是著名的起義軍領袖白彥虎。第三批移民以住在吐魯番的陝甘移民為主,領頭的叫馬大人,與白彥虎部分手後,率餘部進入俄境。三批移民總數為6209人,這些移民後來成了中亞東幹族的根基。

這裡要重點提一下白彥虎這一支。1877年12月初,白彥虎率部退到喀什以北中俄邊境上,這時前是高山峻岭、異國他鄉,後是數萬手持屠刀的清兵。在危難面前,白帥都動了向清朝自首之念。這時,白彥虎的妻子「白大媽」號召眾女兵和老弱病殘者留下斷後,以保精壯過山。為了生存,白帥用重金向俄國人買路,一戶留一人在中國境內,以防斷門絕後,其餘人馬連夜過境,他沒想到沒過境的回民義軍全部被清軍用300口大鍘刀鍘殺。

1881年9月14日,清俄籤訂《中俄伊犁條約》,規定「伊犁居民願意遷徙俄國,加入俄國國籍者,均聽其便。」當時伊犁回民因害怕被清政府屠殺又分三批移居中亞,第一批是1881年9月14戶回民移居中亞哨葫蘆;第二批是1882年2~3月移居的,大約2457人;第三批是1883年3月移居的,大約1347人。以上兩個階段的回民移民構成了東幹族源的主體。

這些腳板上粘著黃土,帶著濃鬱的漢儒文化氣質的回回穆斯林在西域的突厥語族的諸民族的話語中被表述為「東幹」,之後俄羅斯文獻普遍將這些定居中亞的回回稱為「東幹」,後來蘇聯就將他們的族名定為「東幹」。「幹」取自《詩經·魏風·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中的河之「幹」,是岸的意思。東幹即「東岸子」,是新疆少數民族對生活在新疆的回族的稱呼,東幹人即「從東邊來的人」。

如今,中亞東幹人與吉爾吉斯、哈薩克、俄羅斯、烏茲別克等民族居民同甘共苦,共同走過了130年。現在他們主要生活在個新獨立的國家—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並為這些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雖然東幹人早已融入異國之中,但他們一直強調他們是中原人,是陝西老回回,而且仍然保持著中國方言及習俗。

東幹人所操語言為東幹語,其實就是中國北方官話中的陝西方言與甘肅方言的混合,其中甘肅方言是官方語言,被廣泛用於廣播、電視及學校。東幹人的婚俗至今仍保持著完整的中國傳統禮儀,謹遵「六禮」,即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迎親這6項內容。如今,許多回到西安訪問的東幹朋友上西安城牆時煙圈圈都是潮溼的,因為當年幾十萬陝西回民起義軍就是從西安西門走出去的。不了解他們背井離鄉的歷史,就很難理解這種特殊的感情。

本文由史海拾粹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中原在哪裡?河南可以自稱中原嗎?
    在中華文明肇始時期,「天下之中」和「河洛」的地域稱呼專指河洛一帶,這裡因夏商周三代奠基,河洛文化的繁盛而成為中原地區的心臟地帶。先秦時期已有雒邑(今洛陽)為天下中心的說法。中原北、西、南三面有太行、伏牛、熊耳、外方、桐柏、大別諸山環抱,中部和東部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被譽為中華民族搖籃的黃河自西向東穿境而過。
  • 中亞的五個「斯坦國」,是怎麼演化來的?
    整體上說,中亞地區更適合放牧,多山卻不閉塞,無法阻擋外來民族的侵入。帕米爾高原是「亞洲水塔」,無數河流發源於此,但河谷平地的面積較小,不足以產生強大的內生文明。最大的河谷是費爾幹納盆地,有多條河流匯集於此,適合發展農業。公元前3世紀以後,東亞的中華文明與歐洲的古羅馬文明幾乎同時崛起。張騫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後,中亞成為溝通歐亞大陸的橋梁。
  • 「中華」是怎麼來的,始皇為何取中原為中華?有何含義嗎?
    談起中國,我們都知道自己是中華民族,我們是中華兒女,但是你們知道中華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嗎?這還得從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人物說起,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採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連橫的策略,發動六國之戰。
  • 中華二字是怎麼來的,中原為何被後世稱為中華,其中又有何含義?
    談起中國,我們都知道自己是中華民族,我們是中華兒女,但是你們知道中華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嗎?這還得從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人物說起,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採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連橫的策略,發動六國之戰。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
  • 原來是他第一次稱中國為「中華」,那「中華」到底是什麼意思?
    東晉名將桓溫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到「中華」,很明顯這裡的「中華」主要指河洛為中心的中原地區。桓溫之所以用了「中華」一詞,主要是當時漢民族的民族意識大覺醒,當時「中華」的漢人被「五胡」殺戮的很慘。從此之後,「中華」一詞開始在大量的文獻中出現。桓溫之所以使用了「中華」一詞,主要來源於中國的另外兩個稱呼「華夏」和「中國」。
  • 為什麼很多中亞民族的人長得像漢人?
    民族的演變其實現代基因研究的結果,和歷史上很多關於這些民族起源的記載也是能對得上的。比如哈薩克人,基本上就是公元15世紀哈薩克汗國從蒙古金帳汗國獨立出來之後,由其境內的斯基泰人、烏孫人、奄蔡人、大月氏人、突厥人和鐵勒人等至少十幾個民族通過幾百年的混血融合形成的。
  • 該國有一個「中國」部落,該國總統說:我們與中國血緣關係最近!
    古代中國王朝歷來都面臨北方遊牧部落的襲擾,比如匈奴在春秋戰國就已經開始騷擾中原了,而且匈奴還是成為伴隨這個王朝始終一個敵對力量。漢朝時衛青與霍去病當年打的匈奴四處逃散。後來又有崛起的鮮卑、契丹、女真等部落。所以中原王朝歷史就是一部與北方遊牧部落爭奪的歷史。
  • 陝西師範大學西北研究院、一帶一路建設與中亞研究協同創新中心
    「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1人,「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 入選者1人,陝西省三秦學者1人, 「陝西高校人文社科青年英才計劃」 入選者1人,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1人,陝西師範大學優秀青年學術骨幹1人。 研究院現有歷史地理學國家重點學科1個,中國史(歷史地理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3個博士、碩士招生專業。
  • 都說我們是華夏子孫,華是中華,夏是指什麼?
    這個問題裡面有個概念混淆。就是說我們是華夏子孫,對當代中國人來說,可不僅僅是「華夏民族」、「炎黃子孫」。 因為「華夏」實際上是特指漢族,而包含了五十六個民族的統稱應該是「中華民族」。 其實這都是一些概念的定義,只看時代的遠近而已。我們稱「中華」、「中國」、歷來都是包括了各民族人民在內的。因為對於中國文化歷史來說,華夷之辯,蠻漢之爭,其實都是兄弟內鬥。 中國人歷來就有民族觀。
  • 曾經萬國拜冕旒:中華宗藩體系崩潰史(中亞篇)
    文 | 江隱龍中亞諸汗國上:元明清三代的西域與中亞作為中華文化圈邊疆極地區關鍵的一環,中亞諸汗國在歷史上尤其是明清兩朝是否為中原王朝的藩屬國一直有爭議。應當說,中亞諸汗國至少在形式上與中原王朝的確曾經存在過宗藩關係,但這種宗藩關係的確又與朝鮮、越南、尼泊爾等國對中原王朝的臣服有著較大的區別,而這種區別的源頭,則要一直追溯到中原出現的第一個徵服王朝——元朝。元朝時期,西域、中亞一帶大體屬於蒙古四大汗國之一察合臺汗國的統治範圍。
  • 有些匈牙利人自稱是中國的後裔,有哪些依據呢?
    匈牙利人可從來沒有自稱過是中國人!   在歐洲諸國中,匈牙利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另類。與周圍其他國家不同,匈牙利的祖先來自於中亞地區。   公元四世紀,來自中亞地區的匈人掃蕩了位於俄羅斯南部的阿蘭國,打通了前往歐洲的通道。
  • 中國有四大貴族姓氏,都來自這個民族,此民族曾讓中國苦不堪言
    我們知道,中國曾有很多貴族姓氏,比如劉姓、李姓、楊姓、朱姓、趙姓等等。大多因為其先祖當過皇帝。比如,現在的百家姓排名第一的趙姓,後代基本與大宋王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其實,在中國還有一些姓氏,也是貴族姓氏,這些姓氏大多來自少數民族。
  • 中亞有個陝西村,村民是清朝回民後裔仍說陝西話,最希望回到中國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中亞的陝西村。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世界各地都非常有影響力,如在世界各國廣泛分布的唐人街就是國人足跡的見證。在中亞也有一個國人後裔聚居的地區,就是今天要說的陝西村。陝西村主要是指在清朝時因戰亂被迫遷移到中亞的中國陝西人,且和中國回族是同根同源,陝西村已經紮根中亞130多年了,1942年,蘇聯將其命名為「東幹族」,列為中亞的少數民族之一。
  • 中亞國家都稱「斯坦」,到底啥意思?為何中國也被稱為「斯坦」?
    這裡的「中國」指的並不是真正的國家,而是一種地域概念,在西周之後「中國」就被廣泛使用,《禮記·王制》有云: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安。西周的「中國」用意非常明顯,指的就是中原地區,戰國諸子百家的文獻中,「中國」屢見不鮮,古代中國,並沒有國家性質概念,只是以朝代自稱,強漢、盛唐兩大王朝,對後世影響尤深。如今我們也有「漢人」、「漢服」一類的稱呼,在海外也有「唐人」、「唐服」、「唐人街」,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西亞、中亞、東歐也稱呼中國為「契丹」。
  • 來自大興安嶺的鮮卑族最晚入主中原,卻統一整個中國北方
    鮮卑民族大約是在西漢的時候出現在中國的歷史紀錄上,然後這個民族走出了大興安嶺,一步一步向南遷徙,大致的線路就是從今天的呼倫貝爾到錫林郭勒,然後來到了廣闊的內蒙古草原的南部。在東漢的時候,由於東漢初年,漢光武帝打敗了當年稱霸中國北方草原幾百年的匈奴族,匈奴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北匈奴西遷,向西沿著北緯大約40度這條緯度線,來到了今天地中海的東岸,成為今天土耳其、保加利亞的主幹民族之一。
  • 探文明之源 尋民族之魂——解碼「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
    在山西陶寺遺址和陝西石峁遺址,分別發現了面積在280萬乃至400萬平方米的巨型城址。這些城址內社會分化嚴重,高等級建築周圍有高高的圍牆圍繞。這一時期,墓葬中反映的階級分化非常明顯,小墓一無所有,或者僅有一兩件武器或陶器;大型墓葬隨葬品可達到上百件,不僅製作精美,而且表明等級身份。  「像這樣的社會,顯然不再是原來我們認為的部落聯盟,應該已經進入到國家階段。」
  • 用地圖理清中國各王朝與中亞、西亞歐洲各王朝的關係…
    因此,那五個區域基本就是聯繫中國和歐洲兩地歷史的線索:A-中原地區,或者說是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也就是美國人所謂的China proper。這個就不多說了。至於他們是從哪兒來的,這個應該還有很多爭議,也許是先秦時期北方的各種遊牧民族,比如山戎、犬戎、義渠等,融合而成的。插播:關於遊牧民族的歷史,老王有篇文章講的比較詳細》點我閱讀到了戰國後期,匈奴人的實力已經不容小覷了。
  • 明朝為什麼要把甘肅劃給陝西?地緣谷
    整個中華大地陷入三分天下的狀態。除了收拾國內的宗王,忽必烈另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統治好已經徵服的中原,並加緊對南宋政權發動進攻。在即位後的第三年,忽必烈在宋金陝西路還有四川路的基礎上設立了陝西四川行省。為了解決掉這些威脅明朝統治的蒙古殘餘勢力,朱元璋命明軍繼續向這四個方向進軍。元朝滅亡後第二年,徐達率領的明軍主力攻入陝西,元朝的陝西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李思齊在抵抗一陣後,被迫向明朝投降,至此陝西被明朝平定。
  • 五胡入華後為合法統治中原,胡人君主怎樣塑造其自身形象?
    自西漢末,不斷有少數民族在中原王朝政策的驅使下遷入漢地,被分散在各地,慢慢形成一股股強大的勢力。但長期以來內遷的少數民族沒有得到妥善的安置甚至受到打壓。西晉司馬氏從曹魏手中奪得天下,鑑於曹魏限制宗室反而使自己順利奪權,大加分封。但晉惠帝是個白痴,沒能力控制朝政,各種勢力爭權,引發了八王之亂。八王之亂後期,各王紛紛引少數民族勢力作為援手。但這些民族很快獨立,自己建立政權。與中原的漢族政權進行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