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入華後為合法統治中原,胡人君主怎樣塑造其自身形象?

2021-01-10 浩然文史

引言:

中國古人自稱「華夏」,而將周邊的族群稱作「夷狄」。魏晉南北朝時期,大量身為夷狄的胡人在華夏故地建立政權,這時便牽扯到統治合法性的問題。那胡人君主為塑造其合法統治中原的形象,做出了哪些努力呢?

一、入華胡族的難題

中國歷史在西晉時期,走向了低谷。自西漢末,不斷有少數民族在中原王朝政策的驅使下遷入漢地,被分散在各地,慢慢形成一股股強大的勢力。但長期以來內遷的少數民族沒有得到妥善的安置甚至受到打壓。西晉司馬氏從曹魏手中奪得天下,鑑於曹魏限制宗室反而使自己順利奪權,大加分封。但晉惠帝是個白痴,沒能力控制朝政,各種勢力爭權,引發了八王之亂。八王之亂後期,各王紛紛引少數民族勢力作為援手。但這些民族很快獨立,自己建立政權。與中原的漢族政權進行角逐。這些胡族主要為「匈奴、羌、羯、鮮卑、氐」,史稱「五胡入華」。

(傻皇帝 晉惠帝)

西晉隨著五胡內遷迅速滅亡,各民族相繼建立政權,但作為中原地區的新主人,有兩個問題很是讓他們頭疼,急需解決。首先是留在北方的漢族士人嚴守「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傳統民族觀念,對入侵胡人有很強的牴觸心理,給他們的統治造成極大困難。其次是晉室並沒有徹底滅亡,琅琊王司馬睿與許多北方大族南渡後在南方建立政權,延續晉祚,史稱「東晉」。東晉皇帝具有華夏天子的正統血脈,並以華夏血脈和華夏衣冠為號召,打出「克復神州、中興晉室」的旗號,發出王師必將北定中原的誓言。這使中原地區的漢人心中始終懷有希望,南遷漢人故國之思保持著很強的生命力。少數民族政權雖佔據了華夏故土,卻在心理上徵服不了中原人心。

二、入華胡族的心理戰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蠻族入侵後出現一種現象,胡族雖統治了中原地區,可是漢人卻不認同非華夏天子的統治,甚至胡人自己在心理上也有文化劣勢感。自西周以來,周人發明「華夏」與「夷狄」的概念,強調華夏天子才能成為天下之主,夷狄只能臣服華夏,作為附屬。這一觀念,不僅被漢族認同,被歷代中原王朝所鼓吹。周邊族群在沒有形成自身系統文化的情況下,與漢族交流,慢慢也被這種觀念浸染。於是,胡族君主為跳出這一困局,塑造自己的合法地位,做出了積極的努力。

(匈奴人)

以首先在中原建立政權的匈奴族首領劉淵為例,他可謂是煞費苦心。劉淵的部落曾被遷入并州秀榮(今山西忻州),他作為部落貴族,也接受過良好的文化教育。劉淵的歷史眼光可謂老辣,因為舊日漢朝與匈奴多次和親,所謂他自稱自己是漢朝皇帝的外甥,現在漢室不振,有義務振興漢室。他認為匈奴劉氏「為漢氏之甥,約為兄弟,兄亡弟紹。」他定國號為「漢」,以「興復漢室」為號召,拉攏士人。

此外,由於胡人本民族無法創造一套成熟的理論作為統治依據,便刻意尋找中國傳統典籍中的有利於自己統治的話語,隻言片語也視作珍寶。他們最喜歡儒家提出的夷夏一同說和《史記》華夷同源的歷史觀。《孟子》中曾講「夫帝王豈有常哉?大禹出於西戎,文王生於東夷,顧惟德所授耳。」這個觀點被胡人君主反覆利用,匈奴族劉淵、羯人石勒、鮮卑族慕容皝、氐人苻堅無一不反覆向臣屬的漢族士人申明這一觀點,作為他們佔據中原稱帝的依據。在《史記》的歷史觀中,華夏部落和夷狄部落都是黃帝的後裔,黃帝是天下族群的共同祖先。這種漢代大一統思潮下的產物,竟也成為胡人入主中原後稱帝的合法依據。

三、入華胡族的漢化

五胡進入中華,不再像秦漢時的北部少數民族匈奴只是專注於擄掠搶劫,中原強就歸順,中原弱就背叛。胡人有了更大的的野心,即在中原地區建立起自己長久的統治。他們雖為稱帝找到了歷史依據,但這還遠遠不夠。因為原來中原地區的統治者晉皇室雖被趕到了南方,但晉室在華夏故地具有良好統治基礎,且延續了華夏的文化傳統,深受人們追思。為強化自己在漢地的統治,胡族統治者重用漢族士人,移風易俗,進行漢化改革。通過這些樹立自己的正統形象,以應對南方的威脅。

首先在國家體制與典範儀軌方面,事事向中華標準看齊。羯石勒在建立後趙後,重用中原士族裴憲、王波等,讓他們指定上朝禮儀,要求是:「憲章文物,擬於王者。」隨後石勒要求宮廷的祭祀典禮、宮殿建置、車馬輿服、奏樂舞蹈都符合儒家禮儀標準,《晉書》稱其「禮樂備矣」。在仿造漢族王朝制定禮儀同時,採取了一系列漢族王朝加強合法性的做法。秦漢魏晉王朝易代之事,都要改正朔、易服色,同時要按照五德終始說定自己的德運。胡人國君也熱衷這一點。十六國時期,「趙承晉(金德),金生水,故趙為水德。燕承趙,水生木,故燕為木德。秦承燕,木生火,故秦為火德」。胡人君主在華夏舞臺上,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北魏孝文帝 影視劇形象)

此外最重要的就是大力支持儒學發展,「開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風」在十六國時期極為風行。十六國政權建立後,都十分重視儒學的發展,定期祭祀孔廟、設立五經博士、開設各級學校。在東晉玄學流行,名士大多為玄學名士時,北方士人卻在胡族君主支持下,嚴守儒家禮法。

鮮卑族北魏政權統一北方後,實行更深程度的漢化措施。北魏孝文帝頒布徹底的漢化政策。文化上,改姓氏、提倡鮮卑皇室與漢士族通婚,劃定鮮卑貴族與漢族上等士族的門第、禁止穿胡服、強制說漢語。政治上,遷都於華夏名都洛陽,進行官制改革,從中央到基層建立漢式的管理機制。經濟上,把少數民族部落酋長擁有土地的領主督護制改為均田制。北魏成為了復興中國傳統政治的旗手。

《胡笳漢月》裡的孝文帝形象

到北魏末年,北方文化發展已經趕上甚至超越南方,南朝梁正值北魏後期,北方的才子魏收、邢子才被認為文採與南人文壇領袖沈約、任昉相當。聽說北人溫子升的文採,梁武帝曾感嘆道「曹植、陸機復生於北土。恨我辭人,數窮百六。」南朝梁陳慶之出使北魏歸來後,向友人感嘆道:「自晉、宋以來,號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儘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並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識,口不能傳。」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之後,北方胡族治下,華夏文化也漸漸達到爛熟的地步。

(陳慶之 梅長蘇原型之一 )

文史君說:

西晉五胡入華之後,面對漢地人心難附的困局,做出了積極的改變,身為「夷狄」,卻向「華夏」積極靠攏。終於,北方的胡族完全實現了華夏化,加上其本身少數民族帶來的活力,中國三百多年紛爭的魏晉南北朝在更有活力的,華夏化後的胡族北朝的帶領下,走出歷史的死胡同,走向歷史的出口,成就了中國的隋唐盛世。而北方胡族十六國到北魏一直推行的漢化政策和為「華夏」化做出的一系列努力,也被中國後世的胡族政權所模仿。遼、金、元、清在統治漢地以後,都試圖使自己成為漢地的主人。他們一方面用武力壓制漢地人民。另一方面,模仿漢制進行積極變革,通過強調華夏政治制度和文化禮儀,塑造其統治中國的合法形象。

參考文獻:

秦永洲:《東晉南北朝時期中華正統之爭與正統再造》,期刊《文史哲》,1998年第1期。

胡鴻:《十六國的華夏化:「史相」與「史實」之間》,期刊《中國史研究》,2015年第1期。

劉東升:《祖述華夏: 五胡王朝的合理性建構》,期刊《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爛柯人)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五胡入中原反而被「漢文化」侵略?拓跋宏:我把祖宗姓都改了
    用改姓以表誠意1、將漢姓與胡姓相聯繫胡人在進入中原後受到了漢族人很強烈的牴觸,而要想真正的統治中原,就要使漢族人接受他們。胡人統治者們想方設法的能夠和漢族融合,自然少不了從各個角度上下功夫。他們反覆向臣民弘揚與漢族本為一體的思想,用儒學中的思想來進行文化方面的改造,使儒學之風在這一時期盛行。後趙君主羯石勒,重用漢族大臣並令其以儒家禮儀為標準制定宮中事宜。嚴格效仿儒家對禮儀的規定,將宮廷中從內到外的規制都按照儒家的要求來安排,儼然一副漢族朝廷的行事規章。
  • 都是胡人效仿中原?趙武靈王反其道而行之,胡服騎射讓後人深思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無論中原還是胡人,都有其值得讓人佩服的地方。古往今來,以胡人為代表的文化在和中原文化不斷地碰撞與交融,但大多都是胡人效仿中原,中原學習胡人的例子那是少之又少的,尤其是在古代社會。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當時被人們看作是大逆不道之舉,實則讓後世深思,晚清為什麼會落後?
  • 蒙元時代胡人形象俑:深目,直鼻,蹙眉,滿臉鬍鬚,神色兇橫
    元代統治者將其治理的人民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個等級,並根據這四個等級分別制定出入仕晉官、禁令刑罰、賦役納稅等規定與政策。利用民族差異進行有效統治是元朝統治者的基本思路,蒙古人、色目人常常被列為一個等級,漢人南人則被劃為另一個等級。由於蒙軍徵服西域在先,故視色目人為國人,佔領中原於後,而視漢人、南人為非國人。
  • 閆偉康||《君主論》讀書筆記
    混合君主國(部分是新的)佔有新的領地方法:滅絕先前君主血統以及保持舊的法律賦稅與風俗。統治新地區殖民優於駐軍。 四至八章:君主國的獲取        馬氏將君主國的統治分為兩類,其一為君臣型,其二為君主諸侯型,且君臣型的統治方式,要比君主諸侯型的統治方式更為穩固。
  • 《被製造的路易十四》:「政治戲劇」與「王權塑造」的巧妙融合!
    十七世紀的法國逐步走向專制主義的頂峰,"君權神授"的思想空前高漲,君主們被塑造成人間之"神"。在被賦予神性的身份後,為了維護君權威嚴,凝聚整個國家的臣民,國王的個人魅力至關重要。但是,相貌平庸的路易十四年幼登基,無論是在政治上的作為,抑或對文學、藝術的掌握,似乎都沒有傲人的天賦和才能,又如何徵服所有法蘭西臣民的心呢?
  • 楚國的一位君主:稱霸中原,消滅10多個諸侯國!
    對於楚成王來說,原本不是楚國君主的人選。公元前675年,《史記》誤作楚文王十三年),楚文王去世,熊惲的哥哥熊艱繼位,史稱楚堵敖(一作楚莊敖)。楚堵敖三年(魯莊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72年),楚堵敖想殺害弟弟熊惲,熊惲於是逃到隨國(今湖北隨州西北)。熊惲在得到隨國人的支持後,便聯合隨國人襲擊、殺死楚堵敖,奪得國君之位,是為楚成王。
  • 為什麼歐洲君主的頭銜很多而中華帝國君主只用皇帝一個頭銜?
    那為何歐洲君主頭銜那麼多,中華帝國只用皇帝的頭銜,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思想觀念不同中華帝國很早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觀念,認為天下一家,應該都由一個君主統治。後來又產生「大一統」的思想,使得統一思想深入人心。
  • 《烏託邦》中的統治秘術
    烏託普武力建國的「成果」自然是顯而易見的,但他又是如何完成「哲人王」的統治的呢?換言之,他是如何合法地實現其文化統治的呢?莫爾在處理這一問題選擇將文治與宗教結合起來,他告訴我們,烏託普即便貴為烏託邦的建造者,卻也無法獨自確立一統的宗教(文治),這一論斷將全能的烏託普又打回了世俗君主的原型。 據拉斐爾言,烏託普對於宗教問題不輕易做出判斷,因為他無法確定上帝的意願。
  • 李象群:蘇軾的當代形象塑造
    【導語】蘇軾作為我們心中的理想文人形象,歷來備受藝術家的青睞,不僅「東坡赤壁」「西園雅集」等主題成為不斷被回放的經典場景,蘇軾本人的形象,也成為寄託後世藝術家崇敬之情的重要載體。如今,藝術家又通過怎樣的藝術手法與思想,形塑著蘇軾的形象?為此,《中國美術報》專訪了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魯迅美術學院院長李象群。
  • 以油畫人物的塑造為切點,分析文化對油畫人物形象塑造的影響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油畫起源於西方,自其17世紀傳入中國以來,經過400多年的發展,已經與中國的民族本土文化相結合;到20世紀,油畫在中國不斷發展、普及,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在油畫創作中,人物形象塑造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 怎樣識別虛假訴訟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如果有人找你借錢後到期不還,當你到法院起訴請求判令他還錢時,卻發現除你之外還有人起訴他借錢不還,要求法院判令他還錢。而且這筆借款可能還發生在你借給他錢之後,出借人可能還是他的親戚,結果導致借款人無法償還欠你的全部借款;如果你因夫妻感情不和正準備起訴離婚,卻突然接到法院傳票,對方的親戚到法院起訴你們夫妻欠其借款未還,對此你一無所知,但你的配偶卻卻表示承認,並對你說他之前忘記告訴你了,結果導致你們夫妻的共同財產大多將用來還債了,離婚分割時將所剩無幾。
  • 亨利八世,一個潛在的專制君主
    其國王也成為君主的樣板,承載著絕對君主制的新願景,並且主宰了一個法國文化傳承的黃金時代。在同一年,1660年,查理二世結束了流亡生涯,成為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國王。首先,君主制從一場甚至比投石黨運動更重大的政治危機中存活下來,但是其結果卻和法國迥然不同。一方面,儘管面臨更嚴重的憲法危機,而且1688年另一個斯圖亞特國王也被廢黜了,這個國家卻再也沒有經歷內戰。
  • 他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後,就確認了《大特權》的合法地位
    他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後,就確認了《大特權》的合法地位歡迎來到百家號夕陽獨幕。他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後,就確認了《大特權》的合法地位。小編了解到一位研究神聖羅馬帝國的史學家弗裡德裡希·希爾評論道:「他是『大胖子腓特烈,根本不符合許多人期盼的霍亨斯陶芬家族繼承人『腓特烈三世』的形象。他缺乏皇帝、太平王侯、救世主國王應該具備的品質。」然而,沒有人能滿足關於「真正的腓特烈」的所有期望,而只有這個腓特烈擁有這一名字和血統。
  • 《君主論》:為什麼被禁?解禁後,又成為經典書目
    《君主論》是義大利政治家思想家馬基雅維利的代表作,它在馬基雅維利去世後5年才出版,出版27年後又被列為禁書,1640年重新解禁,成為經典書目。《君主論》不僅是一封投向美迪奇家族的投誠書,也是一部成就君王的教科書,它被奉為歐洲歷代君主的案頭之說、政治家的最高指南、統治階級鞏固其統治的治國原則,人類有史以來對政治鬥爭技巧最獨特精闢的解剖,被西方評論界列為影響人類歷史的十部著作之一。
  • 河套地區:唐朝自太原起兵,逐步建立以關中地區為核心的統治體系
    2、 唐朝統治中心靠近河套地區,其安危極度影響政權 (1) 唐朝自太原起兵,逐步建立以關中地區為核心的統治體系河套地區就是作為內外接洽的一個關鍵要素;在唐朝經濟日益繁榮的情況之下,越來越多的胡人商隊通過河套地區進入中原貿易。 河套地區通過提供源源不斷的外來貿易,促進了中原經濟的發展。可以說,中原地區的繁榮離不開這些外來貿易的支持。而有著先見之明的唐朝統治者,對於擁有著河套地區的主動權感到慶幸不已。
  • 學校文化建設中如何塑造良好的學校形象?
    我們分四步走:第一步:調查與分析要塑造良好學校形象,首先要弄清楚:「我們迄今的形象怎樣?」即採用科學的調查方法,了解公眾對學校的意見、態度和反應,對學校形象及其信譽做出反思與評價。其目的在於尋找學校形象自我評價與公眾評價之間的差距,以便據此形象進行再鑄形象的塑造,以確立學校合適的發展定位。第二步:規劃與設計「我們打算樹立怎樣的形象?」,這是塑造學校良好形象的第二步。此階段是將學校定位運用到學校形象識別系統的階段。
  • 奶茶店如何塑造品牌形象
    原標題:奶茶店如何塑造品牌形象一個品牌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品牌的整體形象,好的形象是直抵人心的,消費者可以一下記住這個品牌,在這樣的市場競爭中,日出茶太奶茶能讓眾多消費者追捧,讓投資者選擇日出茶太奶茶加盟項目,就是因為品牌自創立之時就塑造了一個有辨識度的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