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墨
本期主題:
唯有東坡忘不了
蘇軾的文藝成就及影響
□ 本報記者 趙墨/執行策劃
【編者按】「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日前在故宮博物院開幕。作為我國古代偉大的文學家、藝術家,蘇軾不但在詩文、書畫等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詣,同時因其高雅的生活品位與豁達的人生態度,散發著獨特的人格魅力。蘇軾的藝術與思想乃至生活情趣都對後世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他本人也成為備受景仰的文人典範。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人藉助對蘇軾的懷想,對其詩文書畫的再認識、再創作,不僅獲得了在逆境中坦然面對的勇氣,更傳遞出我們對其知己般的珍視和愛護。我們希望藉由本次展覽而組織的這一期蘇軾專題,不僅能夠幫助大家在展覽中更好地看懂蘇軾,更能夠讓大家同蘇軾產生些跨越時空的對話。
【導語】蘇軾作為我們心中的理想文人形象,歷來備受藝術家的青睞,不僅「東坡赤壁」「西園雅集」等主題成為不斷被回放的經典場景,蘇軾本人的形象,也成為寄託後世藝術家崇敬之情的重要載體。如今,藝術家又通過怎樣的藝術手法與思想,形塑著蘇軾的形象?為此,《中國美術報》專訪了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魯迅美術學院院長李象群。
中國美術報:您是怎麼看待蘇軾的,又是如何想到要用藝術形象塑造蘇軾?
李象群:蘇軾作為古代詩詞中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氣勢磅礴、情景宏大,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是詩人、畫家,是散文家、書法家,具有一個天才的深厚和廣博,蘇軾像一陣清風一樣度過了一生。獨特的仕宦經歷使得蘇軾的文學作品充滿了對世事變化、人生際遇的深刻思索。他的思想融合了儒、釋、道三家,展現了寵辱不驚、樂觀曠達、隨緣自適的生活態度。蘇軾的文學和藝術都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徵,表現了北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狀況。更重要的是,蘇軾個人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他將自己的經歷和感悟融入了創作中,不止於文學藝術價值,更是一窺北宋歷史時代和社會思想的重要文獻,形成了別具特色的藝術品格和思想內涵。他是東方人文化精神的代表,創作蘇軾不是在塑造他的人,而是在表現東方人的文化精神。
中國美術報:如何用當代雕塑手法表現傳統文化人物?
李象群:當代雕塑應反映時代精神,應體現當代人的審美趣味。在藝術表現的方式上,大膽直取「現代」藝術衍生的邏輯思維。在創作蘇軾時,我更偏向於向傳統的回歸,強調中國雕塑本土化的發展軌跡,尤其在審美與文化身份上,建構自身的「中國性」。通過「以形寫神」「以神寫意」的意象造型方式,擺脫自然形的限制,追求以意趣內涵為載體的情感宣洩與精神慰藉,相當於是開拓了表現上的自由空間,讓雕塑形象跳出特定歷史時空中受客觀物象再現的制約。讓當代融入傳統,使「傳承」的價值更具有時代的觀照和當下的意義。
中國美術報:在創作過程中,蘇軾的形象和具體的雕塑材料,您是如何確定的?
李象群:我一直關注對雕塑材質材料的研究,每一個雕塑家其實都有不同審美傾向。我認為要在對人物雕塑形象氣質與精神思想進行深入塑造的同時,選擇適合情境的材料。出於對科技的迷戀和對材料的敏感,在多年的雕塑創作中,我比較注重對肌理效果的處理,有時甚至到了苛刻的境地。蘇軾這件雕塑我選擇了用帶有顏色的合成樹脂模擬了壽山石的物質形態。樹脂的顏色處理上採用了壽山石的處理方式,藝術著色、肌理處理,突破了藝術創作中對材質使用的局限。與以往材料不同,樹脂材料看上去光滑、亮潔,充滿肌肉般的細膩,結合一定的顏色處理,更適合表現人物形象。在衣紋皺褶以及線條轉折的處理上,顯得極為自然靈動。尤其是樹脂本身暗暗的反光,在推動作品平面化的同時,增添了很多豐富的細節。
中國美術報:我們發現作品中沒有塑造蘇軾的眼睛,這方面您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
李象群:我從沒有刻意地烘託「寫意風格」或者「意象雕塑」,而是希望擺脫自然形的限制,追求以意趣內涵為載體的情感宣洩與精神慰藉,在表現形式上更加自由,跳出特定歷史時空中受客觀物象再現的制約,對形的控制就具有了一定創作上的自由度。整體上進行了抽象的概括,沒有完全刻畫眼睛的細節,主要是為了表現蘇軾的內在精神面貌和性格狀態,讓觀者不糾結於形象而側重於還原敘事意義,這也形成了這件雕塑的特別之處。藝術家要突出一種啟發、引導的輔助功能,塑造一個人物,不僅要了解人物的生平經歷、思想狀態、時代氛圍、歷史定位,更要直接與古人「對話」,甚至是以己度人,進入到塑造人物的精神世界裡去,進行直觀的體驗與探索。
李象群 東坡 雕塑 131cm×78cm×200cm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