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油畫起源於西方,自其17世紀傳入中國以來,經過400多年的發展,已經與中國的民族本土文化相結合;到20世紀,油畫在中國不斷發展、普及,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在油畫創作中,人物形象塑造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油畫人物形象的表現是具體的、深刻的,但又不是將現實中的人物複製下來,它是畫家通過油畫語言將其感受充分表現出來,或者將自己對現實世界的感受賦予描繪對象,即我們常說的借物抒情。#文化#
油畫經過多年的發展,與地域性的民族文化不斷融合,產生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對其進行研究和總結已成為必然。雲南臨滄佤文化是中國傳統民族絢爛色彩中的一部分,也是藝術家取材的重要來源之一。一方風土人情孕育一方藝術,在雲南臨滄佤文化的影響下,雲南臨滄的油畫已經具有獨特的面貌,特別是在人物的塑造中,以反映佤文化的人物形象為臨滄油畫發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以雲南臨滄佤文化作為研究對象,以油畫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為切入點,分析我國雲南臨滄佤文化對油畫人物形象塑造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本選題力求通過對已有的研究進行分析綜合,從宏觀上把握選題涉及各個方面,同時結合具體的雲南臨滄佤文化和油畫人物塑造進行分析,以現狀為支撐闡述,進而尋找油畫人物塑造和雲南臨滄佤文化的契合點。
因此,通過對雲南臨滄佤文化對油畫人物塑造的影響,不僅有利於充實和豐富相關理論,還能有效提升業界對於佤族油畫創作的認識,補充現有理論體系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從實踐視角來看,能夠進一步提升臨滄佤族油畫創作的思維、技巧,提升全體創作者對佤族文化的認知,找到其存在的獨特之處,從而推動佤文化創作的激情與需求,發揮極強的實踐指導功能。同時在實踐上,有利於對油畫人物塑造和雲南臨滄佤文化在油畫發展中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參考性意見和觀點。從現實意義來說,21世紀油畫的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創新其人物塑造的手法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所以在信息化時代這樣一個新的環境裡,如何將雲南臨滄佤文化和油畫人物塑造進行融合,是一個值得探討和需要研究的問題。
二,研究目的
隨著近年油畫事業的發展,學術界對於民族文化和油畫融合的研究越來越多,尤其是關於油畫人物塑造的研究。這些研究中都會提到油畫人物塑造的重要意義及其發展模式,但是鮮有將兩者結合進行研究的。
本文研究的目的,一方面,梳理雲南臨滄佤文化和油畫人物塑造的關係,分析油畫人物塑造和雲南臨滄佤文化的現狀、問題及反思。結合油畫人物在塑造過程中出現的矛盾,提出油畫人物的新發展方式。另一方面,我們在對油畫人物塑造和民族傳統文化的研究領域也存在很多盲點和不足,希望能通過今後的不斷努力,完善地域性民族文化對油畫人物塑造的影響。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本文以油畫繪畫理論為基礎,選擇地域性民族文化對油畫人物塑造的影響為研究對象,通過具體油畫人物塑造案例分析。
2.研究方法
(1)案例分析法:本文通過全面地闡述地域性民族文化對油畫人物塑造的影響的分析,通過對案例進行深入剖析來尋找油畫人物塑造和民族文化之間的關係。(2)內容分析法:通過對油畫人物塑造進行客觀、系統的研究和分析。研究怎樣更好地進行人物塑造,分析油畫人物塑造新的可能性。
中國地域性文化的特徵綜述
佤族是分布在中國、緬甸的少數民族之一,在中國境內,其人口大約有42萬人,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孟連、耿馬、瀾滄、雙江、鎮康、永德等縣,在緬甸則主要分布在佤邦、撣邦等地。由於長期與外界隔絕,形成了「阿佤山區」這一地域名稱。佤族的民族語言為佤語,沒有通用文字,人們用實物、木刻記事、計數或傳遞消息。
四,雲南臨滄佤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
佤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在其發展過程中,很多人都說佤族人生來就會唱歌,就會跳舞,在歌舞中,時時刻刻都充斥著熱情的歌舞和動感的風情[1]。自從大地剛成團的時候,我們就這樣熱愛生命;自從大地有了牛的叫聲,歌聲就陪伴著我們;自從大地上有了奔跑的野鹿,歡跳就離不開阿佤人。這首古老的民謠充分表達了佤族人民的熱情和對歌舞的熱愛。在佤族文化中,詩歌,音樂,舞蹈是融為一體的,歌舞是雲南臨滄佤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繪畫和雕刻藝術與佤族的神話傳說和宗教信仰有著密切的聯繫,其繪畫大多都是在建築上繪製人像和動物圖像,特點主要是簡單原始。
少數也雕刻在剽牛祭鬼標誌的牛角叉和木鼓上,雕刻的內容主要是人像和牛頭,但是這些雕刻和繪畫和建築上的相比顯得較為粗糙和簡單。目前在我國的繪畫藝術上,佤族最出名的就是滄源崖畫,雖然其作者已經無從考證,但是滄源崖畫一直被當地佤族視為神聖之地。崖畫上的人物圖像,被佤族人們奉為「仙人」。千百年來,每逢旱季或年節,佤族和當地居住的其他民族都要到巖畫地點舉行莊嚴的祭祀活動,點燃香燭,擺上象徵吉祥的祭品,祈求風調雨順的好年景。繪畫內容主要是佤族人民的狩獵,方木,戰爭,舞蹈等,其簡練,人物,動物圖形百變[2]。
五,影響油畫人物表現的地域文化因素
民族服飾文化的影響
雲南佤族服飾是經過長時間的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影響形成的,在其發展過程中,體現著佤族傳統的民族文化和農業的深遠影響。由於佤族受到朝鮮族等多種民族的影響,服裝一般都是無領短衣,以項圈和串珠為配飾,其服飾簡單,飾物繁雜,但是色彩大氣,;材質簡單,但是做工精細,紋路精細,這是佤族文化重要的外化形式,同時也體現著佤族的民族風情[3]。傳統的佤族衣料大多都是自給自足,以棉麻為主。
在佤族的部落和村寨中,幾乎所有的佤族婦女都會紡織,染布,其製作布料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審美的過程。因此在佤族油畫的創作中,常常會出現佤族的獨特服飾和紡織婦女。陳世寧的《佤山女人》通過濃重的色彩對比,將三個不同年齡段的女人進行了詳盡的描寫,從早期的紅色,到中年的紅黑相間,再到老年的黑藍相間。佤族女人黢黑的膚色,碩大的耳飾等為我們展現了佤族獨特的民族服飾,讓我們對於佤族女人的服飾變化有詳細的了解,同時也為我們展現了不同年齡段的女人服飾的變化,讓我們從服飾顏色和款式的細小變化中體會到婦女年齡的更迭的魅力,同時使得人物塑造得更加立體,更加飽滿。
民族建築文化的影響
吊腳樓是佤族傳統民居建築的重要形式,其中主要分為「落地式」和「幹欄式」兩種類型,其建築受到傣族影響較大[4]。吊腳樓是山區常見的建築形式之一,不僅是因為其材料易得,更重要的是因為山區潮溼,吊腳樓有很好的防潮,防溼的作用,且對於地域和地形也沒有要求和限制,因此成為山區人民常見的建築形式,成為長期居住雲南的佤族的重要建築形式。佤族的吊腳樓建築,屋頂一般都是用草片進行鋪蓋的,從屋頂一直接近到地面,屋角裝飾主要是以交叉角的形式存在,外形就行一個散罩的椎體,由於其外形像雞籠,因此又被稱為「雞罩籠」式建築。
除此之外,最著名的就是木鼓房和竹吊橋,這些建築都是佤族「凝固的音樂」,「抽象的雕塑」,在佤族題材的油畫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佤族文化的重要體現。張華清的《雲南佤族村落》,描繪了一個普通的佤族村寨,畫面上雞罩籠子的房子組成了一個祥和的佤族村落,鬱鬱蔥蔥的大菠蘿蜜樹,三三兩兩身著佤族服飾的佤族村民,簡單的著色,為我們展現了一個世外桃源般的佤族村寨,安詳和諧,在恬靜的村落中,每一個佤族人民都是積極向上,樂觀健康的,這就導致在佤族油畫中都是積極
六,向上的內容,傳達的內容都是健康的。
民族飲食文化的影響
飲食文化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徵,體現著一個民族的信仰[5]。在我國多民族中其飲食習慣受到地理環境的重要影響。佤族人民大多分布在雲南,其降水較多,直接決定了佤族的主食是米飯,由於佤族獨特的地理環境,佤族特別喜歡將菜、鹽、米製作成乾飯,這樣不僅更容易攜帶,同時也滿足了打獵的需要。佤族習慣在吃飯時全家圍著火塘,主婦把飯盛到木碗裡,分給所有的成員,一般按各人飯量一次分完。此外佤族不喝開水,習慣於飲冷水。
在佤族油畫的創作中,對於其飲食文化的植入並不多見,但是其中佤族人喜愛嚼檳榔,以牙齒黑,唇染赤為美,在油畫中,很多人物形象都是黑色的牙齒,其中以《紡織的佤族老婦》最為明顯。圖中正在紡織的老婦,牙齒黝黑,與明亮的銀飾,藍色的服裝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些飲食文化對於油畫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極大的作用,在細節中都會體現佤族獨特的飲食文化,使得人物更加接地氣,更加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