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風雲塑——李象群雕塑藝術展」在嘉德藝術中心開幕,開幕現場大咖雲集,成為藝術圈的一大盛事。
李象群從1993年開始就屢獲國內大獎,尤其是近十幾年,他在國際上也多次獲獎。比如,2006年憑《山秀》獲英國肖像雕塑年度展攀格林新人獎;2011年《莫唯》獲第48屆英國肖像雕塑協會年度展最佳肖像雕塑作品及最高獎項弗瑞克裡獎;2013年《行健》獲法國冬季沙龍泰勒基金會獎;今年更是獲得第54屆佛羅倫斯國際繆斯獎「erato藝術獎」,被任命為繆斯學院的終身院士,也是第一位獲得此獎的中國藝術家。
為何李象群的雕塑能夠獲得國內外的廣泛認可?我們結合這次展覽的作品來看看,他的作品究竟好在哪裡。
在展廳的入口處放置的是幾尊毛澤東像和幾位歷史名人像。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先生評價李象群的雕塑「是一次次關於歷史的敘事和一個個人物的傳記」「塑造出一個個有血有肉有生命有情感的形象,既有歷史之真,更有藝術之魂。」
▌《我們走在大路上》 2008年 118×56×46cm 青銅
這裡的毛澤東,應是一個從符號中釋然而出的人,有著作為人的平等和尊嚴。這是一個普通人,但是他的名字叫毛澤東。這名字本身已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符號。這符號賦予一個人偉大的光輝。
這裡的毛澤東也是一個樸素的人。李象群內心認同這樣的非凡,生於俗世,但果敢堅定,為著信念大踏步沉著前行,與紛擾喧囂無礙。樸素是他,「神壇」之上也是他。
▌《紅星照耀中國》局部 2005年 205×85×74cm 青銅
李象群解讀的偉人,重點在「人」,透過「人的普通性」來呈現他的「偉」。李象群相信「普通性」是評價人的基準。之所以選擇毛澤東沉思而深慮的情態,日常狀態下的肢體語言,是通過其表象傳遞出一個偉大靈魂之普通心狀的可信性,不同於「高大全,紅光亮」模式下的形象,不同於凝固為崇拜的偶像,而是創作一個可信的普通人,一個有信仰的人,一個能堅持到最後的人。正是這個沉思而深慮的「普通人」,以其獨一無二的思想和行動,改變了中國的歷史,成為了紅星,照耀了中國。
▌《先行者》 2019年 212×93×100cm 青銅
《先行者》,表現的是延安時期的毛澤東,是延安精神的展現,更好地體現了一種奮鬥的精神,也是延安精神感召力的呈現。
李象群在面對媒體採訪的時候曾回應過為什麼塑造偉人像:「我們這個年齡的人,經歷了毛澤東的時代,有這麼一個情結,是我們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人的一種懷念。我們對毛澤東是有感情的,在塑造毛澤東的時候,就像在塑造我們的親人一樣,並不是把他當做一個距離我們很遠很遠的偉大領袖來塑造,這時候就更有一種拉近我們之間距離的感覺。」
▌《徐悲鴻》 2008年 202×64×54cm 青銅
在許多照片中,徐悲鴻都是眯著眼睛看東西,但這件雕塑表現的卻是他心中靈光一閃,眼睛隨之猛然睜大的瞬間狀態。當他看到某個場景特別入畫時,儘管手裡沒拿筆,卻下意識做出了握筆的姿勢。
▌《茅盾》 2005 206×63×56cm 青銅
作為「一代文豪」,茅盾傲然而立的姿態是其內心的寫照,流露著一種對世俗不屑的氣質。
本次展覽的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評價這尊雕塑:「表現的是年輕時的茅盾先生,如果不了解茅盾先生在那個時期的生活經歷、狀態、社會角色,就很難看懂這尊雕塑。有一點點上海公子哥的感覺,讓觀眾從另一面去認識這個偉大的文學家。」
▌《郭沫若》 2001年 190×57×57cm 青銅
過去有很多雕塑家刻畫過郭沫若的形象,而李象群則從三個方面來看待他:1、20世紀40年代以前,他是一個舊的文人形象。2、40年代中期,他是一個在民族危亡時的救國志士。3、解放後郭沫若是一位國家幹部。李象群刻畫的是40年代中期的文人形象。
通過這個雕塑,李象群力圖體現出當時有志之士充當革命的先鋒力量,抵制外辱,奮起抗爭的高大形象與堅強意志,要體現出的是一種傲骨、精神,意在刻畫人物的一種內在力量、民族氣節,一種即將爆發的東西,而不是浮於表層的強悍狀態,也不是什麼「紅光亮」式的形象。值國家弱勢之際,人民的力量、骨氣尤顯重要。通過靜態的造型體現動態的精神,靜中取動,以郭沫若這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的精神和氣勢姿態展現出當時整個民族的氣節。
▌《印象·China》 2011年 190×80×70cm 白銅
這件作品以梁思成緊裹的風衣、戴手套的雙手及腳邊的落葉渲染悽清、寒冷的氣氛,來凸顯這位傳統文化衛士的無助。他曾用盡心力去保護的珍貴古建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大部分已不復存在。落葉曾經鮮活,充滿生命力,但終究無法避免消逝。它們的形象傳遞著對於「存在」與「逝去」的感慨。
創作期間,李象群並未參考梁思成某張確定的照片,反而是全憑印象完成雕塑。意在以有形之象引發無形之思。整個作品成為情感及觀念的載體,引導觀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進行思考。
張子康認為李象群的了不起之處在於:「很多寫實雕塑,尤其現實主義的雕塑,會把眼睛刻畫得非常細,但是你並不會感覺眼睛有神韻。而李象群先生在《茅盾》《郭沫若》《印象·China》中雖然沒有塑造眼睛,以簡單的平面一掃而過,但是觀眾卻並不會覺得少點什麼,反而更有想像的空間。通過李象群的雕塑,觀眾能夠看到人物的內心、個性和思想,這得益於他對形象的敏銳觀察、深入理解,對造型的精準把握,及對多種雕塑語言的熟練掌握。」
▌《元四家》 2013年 185×60×240cm 漢白玉
黃公望的個性坦蕩、灑脫,後半生以「痴」相和「狂」態蓬居山湖之間。作品呈現出「仙人」的狀態,此時,黃公望醉然作畫,但他手中握的畫筆已轉化為意念,是用意念書寫胸中逸氣。倪瓚形態孤傲偉岸,展現出他孤傲高潔、嚴謹、孑然獨立的性情和精神狀態。吳鎮率性地拂袖,桀驁不馴的姿態表明了他抗簡高潔、放浪形骸的性格和處世哲學。王蒙的躺臥姿態,一片禪意與閒適,在安靜的創作冥想中,正在醞釀一件偉大作品的誕生。
▌《風雲行-1》 2019年 310×274×147cm 白銅
失重是一種遊走、變化的狀態。智者在動態中突破自己、尋找自己,駛向彼岸。
張子康:「這件雕塑給人的感覺是文人醉酒後的癲狂,自由無拘束。」
▌《康熙大帝》 2018年 350×135×262cm 白銅
作品中的康熙,氣宇軒昂,憑著堅定的信念,在不確定的未來中向前挺進。
▌《杜甫》 2016年 202×93×68cm 白銅
杜甫身體向左側傾斜,右手拂面處於一種失重的狀態,這是詩人創作冥想的狀態,他正處於自己的意境飄遊之中。
▌《聖·彼岸》 2018年 365×284×296cm 白銅
呈現出一種高度的自信、坦然和平衡。平伸的雙臂,舒展的雙手,一隻手心向上,一隻手心向下,聖者坦蕩行於天地間。此態不僅僅展現了自我的狀態,還袒露了自我與外在的關係:迎接他人,接納他人,佑護他人,包容他人,慈悲他人,平等他人。且與他人同在同行,與社會同在同行,與歷史同在同行,與信仰同在同行,在同行中由小我走向大我,胸懷他人,胸懷世界,胸懷萬物,有容乃大。
▌《賢·彼岸》 2018年 365×152×296cm 白銅
此態是一種尊重的力量——通過謙遜地收回雙臂,謙遜而溫和地微微前傾的姿態,一種準備傾聽的含蓄而溫婉的身體語言,一種與世界的和解。此態的雕塑語言,使人感到的與其說是面對著一位莊重寧靜中蘊含著巨大精神力量的智者,不如說是面對高山仰止、長澗深流的永恆力量。
▌《仁·彼岸》 2018年 365×152×296cm 白銅
右手上舉於胸結施無畏印,左手下垂於腹結與願印。二手印相合具有慈悲之意,表示佛能實現眾生所求之願。藝術家在這裡反向而用兩個經典的佛手印,似在隱喻此非西方淨土,乃是現實世界;此非彼岸,乃為此生,需砥礪前行,不可懈怠。此態隱喻天下蒼生游離於給予與接受,付出與回報,捨棄與堅持,取得與放棄,短暫與永恆,有限與無限之間的狀態。
彼岸系列三件單體雕塑是藝術家對當今社會中人們各種人生狀態的藝術性沉思和表達。他從古今中外的經典手勢中濃縮而來的三種手勢形態,使其具有強烈的宗教感、禮儀性、儀式化的精神性力量。
有趣的是,李象群讓漢唐氣息濃厚的寫意古代聖賢人物站在了逼真的坦克底座上,這種古與今、寫意與寫實的衝撞非常抓眼球。李象群把底座塑造成坦克的形式,與他對工業設計的情結有關係。上大學的時候,李象群喜歡工業設計,也曾嘗試把底座做成裝甲車或坦克的形式,但被老師用雕塑刀砍掉了。雖然後來走上了寫實雕塑的道路,但他對工業設計念念不忘,這些年也跨界做過一些產品設計。在創作彼岸系列作品的時候,終於重拾舊夢,把坦克模型做成了雕塑底座,從而使作品擁有了更豐富的歷史和文化意義。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曾成鋼:「我覺得他不僅僅是把形把神做好,他在這裡提出了一個哲學的思考。踏著歷史的文脈,他要追求的那個彼岸是什麼,讓我們每個人自己去回答,去思考。」
張子康:「這個坦克並不是現在的先進坦克樣式,它是作為一個語言出現的,不管今天的文明、過去文明,都會成為歷史,激發我們對文化、歷史進行思考。」
▌《道》 2013年 185×60×240cm 不鏽鋼
這件作品表現了人的欲望與被約束之間的一種狀態。作品裡的獸,是食肉動物、食草動物以及飛禽的結合。獸身上坐著一位騎士,手裡的韁繩表明了它正在支配這個行走中的獸。每個人都有諸多欲望,如果沒有制約的話,欲望將會不斷膨脹;有了制約,這種收縮的欲望和要達到的目的可能更精準。
然而,軟的韁繩暗示這種控制是靈活的,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人類社會都是如此。騎士雖然是制約者,但它還是個母體,在不斷地繁衍變化。
▌《大紫禁城》 2012年~2016年 200平方米 共25件白銅
這件作品為什麼命名為「大紫禁城」而不是「故宮」?在李象群看來,故宮一詞更多偏向於建築概念,而「大紫禁城」有政治上的意味。
《大紫禁城》歷時6年才完成,其中上千個建築完全按照清宮的建築樣式,但其中一些房屋有拿掉一些切塊,而後在這個地方做了一些改造,用金屬條等材料做成鏤空,目的在於體現其中的一種不完整性。
《大紫禁城》看似是一個建築體,其實在冰冷的檯面上它是活的。李象群用了一個季度的時間擱置泥胎,作品是用油泥做的,經過陽光的照射和自然的變化它自然會產生一些改變,李象群想求得一種自然的力量和變化,這可能更重要。油性膠泥因溫度升高而產生形態變化,出現堆軟和虛化的效果,這樣便使得原本規整的城牆呈現出扭曲和坍塌的姿態。
《大紫禁城》是針對一個建築空間的造像行為。當然,這裡有一個超出建築物理空間的更大的一個空間,實際上是在為一個文化空間造像。整組作品的布局鋪開會有200多平米。作品是一個整體,分為25塊,唯獨太和殿是一個完整的。
讀大三那年的12月,當他第一次走進故宮看到太和殿的時候,非常震撼,建築景觀橫向展開,讓他感受到一種張力。和他後來去歐洲教堂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心理體驗,教堂是讓人往上升,而故宮卻讓人感覺有種壓力,它已經不是一組建築群了,而是一種來自東方文化的魅力。
可以說,紫禁城不僅僅是一個建築,它更是一個具象的、物質的文化,也是一個傳承,它要說的東西太多。李象群希望能看到的人,在忘言的時候,心會動。
張子康認為,因為不斷創新和探索,李象群成為了這個時代最重要的雕塑家:「他的雕塑作品難以用一種具有限定性的風格語言和形式手法來概括,是一個可視的多重文本,以實體形象展現了多層次語義。他的作品力圖塑造對象的內在生命個性,而不依賴絕對的『客觀再現』去圖解人物與社會的藝術自省。那些突破外在的隱性語言,為我們提供了一條可以深入對象內部觀看的視覺線索,在可見與不可見之間暗示了作品中廣闊的意義空間。」
1
「風雲塑——李象群雕塑藝術展」
學術主持| 範迪安
策展人| 張子康
總策劃| 寇勤
主辦單位| 中國美術家協會 嘉德藝術中心
協辦單位| ZERO零藝術中心
展覽時間:2019.11.26-12.8周二至周日 10:00-18:00
展覽地點:嘉德藝術中心一層(北京市東城區王府井大街1號 )
門票:免費
本期《收藏》微信責編 王金坪
微信運營合作請發消息至公眾號
sczz029
創刊於1993年
一冊在手,把握收藏
微信名:收藏雜誌
微信ID:sczz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