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象群 《元四家》 |
文人畫是中國藝術最為璀璨奪目的明珠,是世界獨樹一幟的藝術高峰,中國文人畫始於五代、唐,成熟在宋、元,其中以元四家為代表的文人山水畫創造了文人畫新的境界和輝煌。文人畫最大的特點是畫家必須具備精深的人文藝術修養,其人本身的造詣決定了畫的高度,所以,研究文人畫必經知人論事,解讀其人文精神一途,而這也正是李象群雕塑的一大特色。
元四家作為元代文人畫的傑出代表藝術家,既是一個群體,又有各自不同的個性。作為群體他們都傳承於一個靈魂人物趙孟頫,或接受趙孟頫的藝術和觀點,或是趙家的血脈,如黃公望是趙孟頫的弟子,王蒙是趙孟頫的外孫。趙孟頫思想的核心是「師晉古意」和「書畫同源」,表面是復古,實際是回到中華文化正脈,書畫同源既是文人畫的基礎高格,更是對以中國字為代表的中華文明的固本強基。趙孟頫的觀點就是要搞「中華文藝復興」。元四家正是繼承了趙孟頫的這一思想。元四家開始使得文人畫山水成熟並與畫工畫分流各自發展。而山水畫的趣味也從重「行旅」轉向喜好「山居」。
元代的文人除了傳統的歷朝歷代知識分子、士人階層與帝王的矛盾外,更多一重民族矛盾。元蒙統治者對漢族除少數作表面文章象徵性擺幾個高管外,大多數關鍵的崗位和機會都對漢族人進行了限制。這使得漢族士人、知識分子階層上升通道受阻、報國無門,受到了普遍壓制。這就使得士人、知識分子一方面遁入山林遠離政治,另一方面更堅定了他們捍衛自身的民族文化及價值觀,形成了一種「民族文化在外來力量的衝擊、乃至殺傷下的一種頑強求存的表現,是一個被徵服者進行反徵服(即同化)的過程。」(王朝聞、鄧福星總主編《中國美術史》)
在《元四家》的創作中,李象群正是把握了這個大時代的背景,元四家中黃公望曽為元朝小官後因事入獄,後半生皈依道教,成為道教高層人物。黃公望的山水畫藝術被譽為繼承董源、巨然的傳統,是代表「正宗法派」的「典範圖式」。李象群把黃公望的形象創作為正面作揖是很合乎其身份的。吳鎮是元四家中的另類,他長年隱居鄉村,「為人抗簡孤潔高自標表。」他善於溼筆積染追求深厚華滋的筆墨效果與另三家多使用幹皴不同,畫面在立險和破險中追求奇崛險峻的效果。李象群以側臉甩袖來表現吳鎮狂放不羈的個性。倪瓚,自幼得到道教高層的家族傾心培養,文化修養高,生活優裕,養成了高傲孤潔的個性,晚年曆經社會動蕩,更平添了憤世嫉俗、不甘寂寞對改變社會的強烈願望。在這兩種矛盾個性中,倪瓚的藝術特點是寒林冬山、平淡簡遠。李象群把倪瓚創作為向左睥睨著,右手向左揮寫著,從手稿中看,原來是給人物右手上安排了一支毛筆,雕塑上則更簡練,只剩下手指的抒寫了。這似乎更突出倪瓚的「簡遠」風味。王蒙是趙孟頫的外孫,舅父趙雍、趙奕都是著名畫家,幼承庭訓,家學淵源。其作品樸茂華滋,設色典雅。晚年出仕明朝,牽連到胡惟庸一案,在獄中病死。李象群讓王蒙斜倚在睡榻上,頗有些入世情懷,很符合其人心性。
李象群雕塑藝術的特色是對人物對象的深入開掘,表現別出蹊徑。他善於在宏大敘事背景下,把人物最具特色最為人知的社會普遍認識和人物最為鮮活的生命本質特點融為一體。人物的社會形象和生命本質往往構成了一對相激相生的矛盾,這對矛盾既有利於揭示出人物的個性特色,也能給予觀眾出其不意的新鮮感和深入思考的啟發。從李象群的《走在大路上》、《堆雲堆雪》到《元四家》均如此。
在雕塑的形式語言上,李象群是具有十分高超寫實功力的雕塑家,他把羅丹古典雕塑的結構典雅、形體流暢、抒情,與中國古典雕塑線性概括、舒展的特色相糅合,使得人物形體塑造的精到和線造型整體語言的提煉完美結合,精到的表達使得李象群的雕塑耐人品味,餘韻嫋嫋;線造型的提煉,則給人強烈個性語言的標識性。
在雕塑材質的處理上,李象群頗具匠心,他把銅做舊,形成一種古陶般的感覺,使這一組雕塑質樸洗鍊、高古文氣,突出了文人的氣質。
李象群 《元四家之黃公望》2013 年 |
李象群 《元四家之倪瓚 》 2013年 |
李象群 《元四家之王蒙》 2015年 |
李象群 《元四家之吳鎮》 2016年 |
(責編:魯婧、王鶴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