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博物館館藏的雕塑展,在北區三層平臺,值得一看

2020-12-18 宣小胖胖

國家博物館北區三層平臺,長期展覽著館藏的雕塑作品,這些作品表現中國文明歷史的特定主題,去國博參觀的朋友一定不要錯過。 《法家韓非子》 作者:徐亮 張俊德(重慶)

《成吉思汗肖像》 作者:申紅飆(北京)

《八思巴》 作者:周思旻(北京)

《逍遙遊》 作者:陳雲崗(北京)

《張騫奉使西域》 作者:夏天(廣東)

《戚繼光抗倭》局部 作者:楊奇瑞 翟小石 施海(浙江)

《中華醫學》 作者:李先海(四川)

《漢武帝》 作者:王洪亮 孫玉敏(北京)

《朱載堉》 作者:鄧柯 馮崇利(北京)

《張衡渾天地動儀》 作者:於世宏(天津)

《忽必烈像》 作者:李鶴 候賀明(北京)

《賈思勰》 作者:林森(上海)

《北魏孝文帝改革》 作者:張偉(北京)

《六祖慧能》 作者:黎明(廣東)

《老子與》 作者:吳為山(北京)

《元四家造像》 作者:李象群(北京)

相關焦點

  • 國家博物館屹立東方—館藏經典美術作品展文物及美術作品名錄
    屹立東方——館藏經典美術作品展  (圖片來源國家博物館)  展期:2019/8/9 - 11/9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央一號大廳、西大廳>  國家博物館預約入口:點擊進入  2019年8月9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的「屹立東方——館藏經典美術作品展」開幕,展期三個月。
  • 「重生:巴洛克時期的西裡西亞——波蘭弗羅茨瓦夫國立博物館館藏...
    12月18日,中國首都博物館與波蘭弗羅茨瓦夫國立博物館共同主辦的《重生:巴洛克時期的西裡西亞——波蘭佛羅茨瓦夫國立博物館館藏精品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幕。基於2017年籤署的戰略合作協議以及展覽互換協議,兩館分別於2017年和2018年策劃了《晚明時期的中國人生活》展和《重生:巴洛克時期的西裡西亞》展,為兩國觀眾帶去獨具特色的中波歷史文物精品。
  • 從《波蘭弗羅茨瓦夫國立博物館館藏精品展》看巴洛克時期的西裡西亞
    :巴洛克時期的西裡西亞——波蘭弗羅茨瓦夫國立博物館館藏精品展」在首都博物館地下一層A展廳展出。這次展覽集中展出了他為盧比昂日修道院教堂的大量雕塑作品,特別是天使唱詩班座椅雕塑群。雕塑群中的每一件作品展現了巴洛克藝術的精美與生動。
  • 大同市博物館晉升國家一級博物館
    中國博物館協會於2020年7月至12月組織開展了第四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工作,截至目前,經過全面綜合評定,最終核定公布了74家博物館為國家一級博物館,221家博物館為國家二級博物館,225家博物館為國家三級博物館。其中大同市博物館由國家二級博物館晉升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大同市雕塑博物館獲評國家二級博物館。
  • 又一國家級地質博物館將開放 河北還有這些博物館值得一看
    在這一國家級地質博物館開館前, 先跟小編來盤點下咱河北還有哪些博物館值得一看吧!    主要看點:    河北博物院現有館藏文物共15萬件,其中一級文物360餘件(包括國寶級文物6 件);    地球科學博物館始建於1954年,新館位於河北地質大學校本部內,建於2006年,建築面積3080平方米,設立4個常設展廳:一層為宇宙與地球廳、二層為巖石與礦物廳、三層為寶石與礦產廳、四層和五層為恐龍與古生物廳。館內收藏標本2萬件多件,展出8000餘件。
  • 臺灣奇美博物館館藏珍品赴大陸首展
    《藝術中的兒童形象:奇美博物館珍藏展》12日在鎮江舉行了藏品運抵當地的開箱儀式,臺灣奇美博物館館長郭玲玲表示,這次展出是該館首次離島在大陸舉辦的館藏珍品展。此次展出該館珍藏的65件相關「兒童、家庭、親情」館藏精品。展品中,油畫37件、雕塑28件,作品年代從14至20世紀,大部分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根據西方古典繪畫題材分為「宗教與神話」、「文學與歷史」、「肖像與風俗」三個主題。
  • 大同市博物館晉升國家一級博物館
    最終核定公布了74家博物館為國家一級博物館221家博物館為國家二級博物館225家博物館為國家三級博物館其中大同市博物館由國家二級博物館晉升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大同市雕塑博物館直接獲評國家二級博物館大同市雕塑博物館大同市雕塑博物館是我國目前唯一一座雕塑專題博物館,主要開展雕塑藝術作品的收藏、展覽、研究和公共教育工作,以「學術性、歷史性、經典性、代表性」為主旨,以20世紀現代雕塑的起源和發展為脈絡,
  • 大同市博物館成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21日,中國博物館協會公布了第四批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單。其中,大同市博物館成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大同市雕塑博物館為國家二級博物館。市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7萬餘件,是大同重要的文化展示窗口,博物館內有一個基本陳列《天下大同——大同古代文物展》包含滄桑代地、魏都平城、遼金西京、明清重鎮,四個專題展廳《大同恐龍》《瓷路擷珍》《妙筆丹青》《梵語清音》,還有一個臨時展廳。
  • 來北京不逛博物館很虧 這些地方值得一看
    一、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中華文物收藏量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整體規模在世界博物館中位居前列。它共有展廳48個,館藏文物數量達120餘萬件,后母戊鼎、人面魚紋彩陶、三星他拉玉龍等鎮館之寶皆是國之重器。 「古代中國」、「復興之路」兩個常規展館系統展示著中華民族悠久文化歷史。三、四樓常設古代青銅器、陶瓷、玉器、佛教造像等專題展覽,此外還有各種高質量的流動展覽(包括國外文物展覽)。
  • 從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到國家博物館
    兩年後北京改為北平,失去首都地位,這座不在首都的國立歷史博物館也就有些許尷尬。但該館同仁仍在不斷努力豐富著各種館藏。值得注意的是,相對古物陳列所、故宮博物院以清宮舊藏為主,國立歷史博物館收藏了我國現代考古發掘的早期成果,包括1920年河北巨鹿宋城遺蹟及此後河南、山西、陝西的出土物。歷史博物館重視文物徵集工作,各界有識之士的捐贈也構成了博物館藏品的一部分。
  • 山東新增一批國家一級博物館,看展約起來!(上)
    近日第四批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單公布其中山東共有12家博物館入選國家一級博物館33家博物館入選國家二級博物館54家博物館入選國家三級博物館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穿越時空走進山東新增的國家一級博物館回望歷史,展望未來!
  • 大同博物館這件館藏,名列國家文物局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大同博物館是大同驢友極力推薦的,本人也是喜歡參觀博物館的,到達大同第一天專門安排半天時間來大同博物館參觀。大同市是我國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素有 「中國煤都」之稱。公交出行車窗外大同的天真藍,完全顛覆我的想像,空氣中完全沒有感覺到這裡有煤灰的存在。
  •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9000平米大展即將啟幕
    展廳共分四層:一至三層為臨時展廳,主要展出國內外優秀的藝術展覽。四層為常設展廳,主要展出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精品館藏。本館現有藏品一萬三千餘組件,品類包括書畫、染織、陶瓷、家具、青銅器及綜合藝術品等六大類,絕大多數來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收藏,以及校友和社會賢達的捐贈。
  • 福州各級博物館開展線上「雲逛展」 市民在家賞館藏
    福州新聞網4月13日訊(福州日報見習記者 賴志昌)「在家也能逛博物館,真方便!」最近,手機線上「雲遊博物館」帶給了市民劉先生宅家看世界的生活新體驗。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我市各級博物館紛紛通過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直播間等平臺,在線開啟「雲展覽」「雲看展」「網上博物館」等「雲遊」模式,讓廣大受眾足不出戶便能暢享文化大餐。
  • 2020國家博物館五一展覽匯總
    5、南10展廳)  【專題展覽】  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北11展廳)  中國古代書畫(南12展廳)  中國古代佛造像(北19展廳)  中國古代錢幣(南11展廳)  宋代石刻藝術(三層平臺公共空間)  中國古代瓷器藝術(北17展廳)  中國古代玉器藝術
  • 從國家博物館「浮槎萬裡」展中感受國家的強盛
    國慶期間,國家博物館的門票早就一搶而光。 進入國博的朋友們一定是大飽眼福了,沒進去的朋友也不要著急,我已在前幾天給大家分享了「妙合神形」「天地同和」「重山和暢」「記住鄉愁」等展覽,還會陸續帶大家看其它展。今天就介紹「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 這個展位於國家博物館北區第16展廳,由國博深度挖掘館藏資源自主策劃、主辦,共展出294件(套)展品。
  • 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在展出的展覽
    中國國家博物館有序開放正在展出的展覽【基本陳列】中國古代書畫(南12展廳)中國古代佛造像(北19展廳)中國古代錢幣(南11展廳)宋代石刻藝術(三層平臺公共空間(北17展廳)中國古代玉器藝術(南13展廳)【臨時展覽】屹立東方——館藏經典美術作品展
  • 李長春宣布中國文字博物館開館 館藏涉及甲骨文
    中新網安陽11月16日電 (記者李志全) 世界上使用方塊字最多的國家——中國,今日正式向世人宣告擁有首座以文字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亦是全球唯一以文字為主題的博物館。當日下午十五時十六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在甲骨文故鄉古都安陽宣布:中國文字博物館開館,這個館藏涉及甲骨文、金文、簡牘和帛書、少數民族文字的博物館至此撩開神秘面紗。據知,集文物保護、陳列展示和科學研究功能為一體的中國文字博物館,旨在展示中國文字在推動人類社會進步中的重要作用,是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窗口和國際性文化交流的平臺。值得關注的是,開館後免費向公眾開放。
  • 十一假期去逛展,北京博物館精彩展覽在這裡!收藏!
    >「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於9月4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北16展廳開展。由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共同舉辦,中國美術館、北京畫院、白雪石藝術館協辦的「立象盡意——白雪石中國畫作品展」於9月10日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三層展廳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