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胡人效仿中原?趙武靈王反其道而行之,胡服騎射讓後人深思

2020-12-16 真假歷史回聲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無論中原還是胡人,都有其值得讓人佩服的地方。古往今來,以胡人為代表的文化在和中原文化不斷地碰撞與交融,但大多都是胡人效仿中原,中原學習胡人的例子那是少之又少的,尤其是在古代社會。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當時被人們看作是大逆不道之舉,實則讓後世深思,晚清為什麼會落後?

趙武靈王·雕像

胡服騎射

趙國東有齊、中山(古國名),北有燕、東胡,西有秦韓、樓煩(古部落名)虎視眈眈,趙武靈王是一位非常聖明的君王,深知「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如果不大膽革故鼎新,毫無疑問趙國就會被淘汰於戰國的金戈鐵馬中,所以他主張胡服騎射。顧名思義,就是學習胡人的穿著以及胡人的騎馬射箭,這樣能夠很好地適應戰國強者生、弱者滅的環境。

胡人射箭

以身作則

君王也可以先斬後奏,趙武靈王身著胡服上朝,朝堂上下無不震驚。胡服騎射之始,他舉步維艱,雖說不乏支持他的臣子,但更多的都是反對之人。那麼趙武靈王是如何成功的呢?

說到最大的阻力,莫屬德高望重的老臣公子成了,他是趙武靈王的叔叔。用真假歷史回聲的話來說,他是這樣想的:「你小子想要以身作則亂搞,我也就以身作則裝病不上早朝。」

趙武靈王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又怎麼怕反對之聲呢?遇到問題就解決問題,僅此簡單而已。他的老叔叔十分固執,但也耐不住君王像無賴一樣的軟磨硬泡。於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胡服騎射之前的趙國,大戰根本就不會騎馬,只能依靠步兵或者馬拉車,戰鬥力十分低下。之後的趙國無論貧富貴賤都摒棄原先的長袍大褂,開始身穿胡人短衣窄袖,工作靈活豈不美哉?就連軍隊戰鬥力都聞名於列國!

晚清沒落

雖說戰國和晚清是兩個毫無聯繫的歷史時期,但有些道理卻是共通的。比如「落後就要挨打」,晚清政府就不能懂得,天朝閉關鎖國的黃粱美夢終將面對現實殘酷的西方大炮。

如果晚清效仿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從而去學習西方的先進位度,也不至於籤訂一個又一個喪權又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如果有大膽的魄力,就不會挨打又挨打……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強國

結語

古之趙武靈王能夠劍走偏鋒學習胡人先進的文化,這是無言的希冀,今之後人應該對少數民族文化、對外國文化保持敬畏之心。要時刻牢記「落後就要挨打」鮮血淋淋的教訓,不要重蹈晚清的覆轍。本就是龍,何必故步自封臥著不飛?保持敬畏之心,走上強者之路,這才是中國該有的風度!

我是真假歷史回聲,千百年來,白雲悠悠,滾滾歷史,故事何其多,所幸能夠遇見你們,感謝支持。

相關焦點

  •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若當時孔子在,他會同意嗎?
    「胡服騎射」是趙武靈王為了強盛國力而提出的取胡人之長來補中原人之短的辦法。《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記載:「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宮,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受到了來自國內的很大的阻力,尤其是改革衣著方面觸及的利益和層面很多,以公子成為代表的守舊派不願改革,拒絕變法,提出了「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而趙武靈王反駁道「勢與俗化,而禮與變俱,聖人之道也。」
  • 輔秦正燕邦交逢源,胡服騎射自強不息,北方諸侯之伯——趙武靈王
    早在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就力排眾議在當時的趙國軍隊中間推廣了「胡服騎射」,後來人也將「胡服騎射」稱為是令趙國走向強大的根本原因,或是說這樣的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過趙國軍隊的作戰能力。可是事情真的是這樣的麼?「胡服騎射」到底又好在哪裡呢?
  • 趙武靈王:趙國第一任稱王君主,推行「胡服騎射」,晚年圍困被殺
    可惜長平之戰的失敗,將趙國邁入黑暗的深淵。然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不是別人,便是趙國的第一任稱王國君趙武靈王。他在位時期採取胡服騎射改革,讓趙國迅速走向強大。因為晚年的昏庸優柔寡斷,自己被活活餓死在沙丘,史稱「沙丘政變」。
  • 英明神武的趙武靈王幹了兩件蠢事:一件坑了自己,一件坑了趙國
    (趙雍其實一生都沒稱王,「武靈」是他死後的諡號,後人尊稱為趙武靈王,本文為了行文方便,統一稱為趙武靈王)當時,各大諸侯分成兩大陣營,正在逐鹿中原玩得不亦樂乎。魏國發起五國相王的合縱運動,來對抗秦國的連橫策略,本來想拉趙國一起哈皮,但是趙武靈王裝慫,沒有接受魏國的求盟,說趙國的實力還很弱,不具備稱王的資格,反而自降一格,讓國民稱自己為君。
  • 真的是商紂王、趙武靈王和秦始皇的困龍之地?
    真的是商紂王、趙武靈王和秦始皇的困龍之地? 沙丘春秋以前屬於代戎部落居住的地方,稱之為代國,戎女性格開放,沒有中原人那麼多的禮數講究,所以是男人們理想的玩樂之處。
  • 秦惠文君稱王欲逐鹿,趙武靈王罷虛名圖中山,蠻橫之主白打工
    好在當時的趙國還是有一定的軍事實力的,在肥義的輔佐下,趙武靈王勉強撐過了五國會喪,那麼經歷了如此恥辱的趙武靈王該如何面對諸侯兼併混戰的局面呢?後來的他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帶領趙國走向強大的呢?下面我們將從戰國格局,以及趙國的應對措施來分析趙武靈王的成王之路。
  • 被活活餓死的趙武靈王:治國高手,治家庸才!
    可公子成根本聽不進去,他對那位大臣說:「請你轉告國君,趙國是禮儀之邦,從來都是蠻夷之族仿效、學習我們,沒見過中原國家倒過來學他們的。改穿胡服,有違聖賢教誨,我怎麼能贊成這種荒唐的做法呢!」趙雍聽了這位大臣的匯報,就自己去見公子成。趙雍對叔叔說:「我國東邊有齊國,北邊有燕國和東胡,西邊與秦、韓兩國接壤。我們如果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怎麼守住那麼長的邊境線?百姓怎麼安居樂業?
  •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吞併中山國後,軍事實力強過秦國嗎?
    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趙國軍事實力大增,吞併中山國,擊敗敗林胡、樓煩二族,闢雲中、雁門、代三郡,但是和秦國相比,還是有不小的差距,原因如下:首先,趙國的改革時間短且不徹底,國內反對力量仍很強大。趙武靈王開啟胡服騎射改革發生在公元前307年前後,8年後他就退位了,改革仍在繼續,12年後,發生了沙丘政變,趙武靈王本人被餓死,趙國的改革戛然而止,甚至有倒退的地方,改革時間短,很不徹底。以公子成為首的趙國貴族是反對改革的,理由和張儀反對秦軍進攻巴蜀差不多——中原腹地是天下文明中心,佔領這一區域才是正道。
  • 好好的趙王不做,趙武靈王為什麼要傳位給趙惠文王?
    戰國中期的趙武靈王少年即位,經過胡服騎射使得趙國成為戰國時北方的一大軍事強國,然而趙武靈王壯年時卻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趙惠文王,最終死在了宮廷爭鬥中。那麼趙武靈王為什麼要傳位給趙惠文王呢?
  • 趙武靈王一代英主,為何被活活餓死?因為犯了兩個大忌
    這就是著名的胡服騎射,很簡單,望文生義,趙武靈王繼位之後根據周邊胡人騎兵不時的騷擾趙國,還有個狄人建立的中山國將趙國一分為二,使得代地成為飛地,而周邊齊國、魏國、秦國都是強國,都是先前的霸主國家,實力都非常強。
  • 趙惠文王的父親趙武靈王為什麼會被餓死?
    趙武靈王(趙雍),就是那個搞「胡服騎射」而成為「史紅」的人。趙惠文王(趙何)就是趙武靈王的小兒子,有幸繼承了王位。趙武靈王還有一個大兒子,名叫趙章,曾經當過趙國的太子。經過簡單的人物介紹,本問答的答案也就基本呈現出了它的脈絡。
  • 趙武靈王為何一定要滅中山國?看地圖一目了然
    戰國時期,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為何一定要滅中山國?圖-春秋時期晉國與中山國形勢中山國的前身是北方狄族鮮虞部落,為姬姓白狄,最早時在陝北綏德一帶,逐漸轉移到太行山區。中山人的祖先,與周人的祖先都是姬姓,中山人並不是周人分封出來的,他們本身就是姬姓,因此地位不如姬姓正統周人。西周時期,鮮虞人一直在北太行山上活動,雖然也是周朝認可的勢力之一,但是生活習性和地位都與戎狄無二致。
  • 若秦惠文王不殺商鞅,秦國有可能走向分裂,談何掃滅六國統一中原
    而這些成績,與商鞅變法之富國強兵策略不無關係。趙國崛起對秦國的影響公元前326年,趙國的趙肅侯去世了,其子趙雍繼位為趙武靈王。但當時趙雍年少,還不能處理政事,便設置了博聞師三人,左右司過官三人共同輔政。
  • 趙武靈王攻滅中山,外交和軍事的雙重勝利
    中山國全境只有東北方向的一塊角落與齊國相連,其他地方都被趙國包圍,中山國就像一支楔子插在趙國中間地帶,將趙國一分為二。趙國本就是一個北為遊牧文明、南為農耕文明的國家,都城邯鄲位於南方,中山國橫插一刀,趙國對北邊領土的控制更加吃力。作為趙國的「國中之國」,中山國一直是趙國的心腹大患。
  • 在一統天下的舞臺上,七國都做過主角
    趙國——胡服騎射《大秦賦》的第一幕,便是講述秦軍攻打邯鄲的故事,趙國作為秦國在一統路上最大的攔路虎,其實力不可小覷。在長平之戰被秦將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之後,仍然有能與秦國一戰高下的資本,其本身便擁有戰國四大名將之二的廉頗與李牧,實力在戰國末期可以說是東方六國之最,但事實上,趙國在七雄中,是最後稱王的,其稱王的底氣,便是得益於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
  • 趙武靈王的溝通藝術:既活用「起承轉合」,又展現「君勢」的力量
    我們都知道,公子成是趙武靈王的叔父,如果論輩分,公子成是長輩,但是在國事上,公子成是臣子。君權至上,不能違背。趙武靈王承此觀點再開導之以情,說「叔不服,吾恐天下議也」。趙氏家族在春秋晚期因為擅權,甚至其先祖趙盾還曾弒其君,最後趙和魏韓三家分晉,所以趙氏家族立國後,對於貴族的防範是極其嚴格的。
  • 五胡入華後為合法統治中原,胡人君主怎樣塑造其自身形象?
    但晉惠帝是個白痴,沒能力控制朝政,各種勢力爭權,引發了八王之亂。八王之亂後期,各王紛紛引少數民族勢力作為援手。但這些民族很快獨立,自己建立政權。與中原的漢族政權進行角逐。這些胡族主要為「匈奴、羌、羯、鮮卑、氐」,史稱「五胡入華」。
  • 年僅十四歲的趙惠文王是不是真的餓死了自己的父親趙武靈王?
    而趙國的變法,其發起人,卻是趙國的君王,趙武靈王。僅此一點,就足夠趙武靈王名留史冊了。 不過,如此雄才大略的一位君王,其結局卻並不算完美,甚至稱得上悽慘。因為趙武靈王是被活活餓死的。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中山國曾被魏國所滅,也曾打敗趙國,最終卻被趙武靈王徹底消滅
    這是中山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因此在中山王墓出土的幾件刻有長篇銘文的重器上,都大書特書,連篇累牘地銘記此事,頌揚伐燕的功績。 趙國攻滅中山國的漫長經歷 中山國最強勁的敵人是趙國。因為中山位於趙國包圍之中,除東北一角與燕接壤外,其東、西、南、北四面都與趙國為鄰,是趙國的心腹之患。
  • 「胡服騎射」是什麼?為什麼能讓弱小的趙國突然強大起來?
    趙武靈王面對這群餓狼,一下子清醒過來,如果自己不強大,被分食是遲早的事了,那麼如何徐徐圖之,讓自己的諸侯國強大起來呢?趙武靈王在思索突破之路的時候發現了這兩點。圖片:年幼的趙武靈王登基劇照1、其他國的狐假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