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網熱播的《大秦賦》終於迎來了結局,在一部劇中,觀眾見證了秦始皇一步步成長的歷程。而大秦似乎作為小說中的主角一樣,起源於微末,卻變法圖強,奮六世餘烈,最後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夙願,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大一統的王朝。在一統天下的舞臺上,秦國唱到了最後,成為了最終的主角,但歷史老人是公平的,他給了六國同樣成為主角的機會,只可惜,歷史最終選擇了秦國。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其餘六國的輝煌。
趙國——胡服騎射
《大秦賦》的第一幕,便是講述秦軍攻打邯鄲的故事,趙國作為秦國在一統路上最大的攔路虎,其實力不可小覷。在長平之戰被秦將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之後,仍然有能與秦國一戰高下的資本,其本身便擁有戰國四大名將之二的廉頗與李牧,實力在戰國末期可以說是東方六國之最,但事實上,趙國在七雄中,是最後稱王的,其稱王的底氣,便是得益於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
趙武靈王即位前中的趙國實力孱弱,不僅在和大國碰撞上屢屢吃虧,而且還經常被中山國這樣的小國侵擾。更重要的是,趙國的北境乃是遊牧民族,他們也經常派出騎兵侵擾趙國,使趙國苦不堪言。
趙武靈王時期,趙國迎來了轉機。趙武靈王看到胡人在軍事服飾上有一些特殊的優勢後,下定決心以騎射改裝軍隊作為強兵之道,取胡人之長補中原之短。這場改革被稱為「胡服騎射」。也正是因為這場改革,趙國建立起以騎兵為主體的一支軍隊,軍事實力得到了極大的強化,扭轉了對外戰爭中不利的局面,頻頻取得戰爭的勝利,並依靠戰爭的戰利品迅速提升了趙國的國力,使得趙國成為了秦國之外最為強大的國家。
魏國——李悝變法與威震天下的魏武卒
在經歷了三家分晉之後,魏國的日子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過,因為其領地較為零散,互不相連,旁邊就是強大的秦國,如不圖強,那麼滅亡只是早晚的事情。
而此時出來了一個人,他奠定了魏國步入一流強國的基礎,他就是李悝。戰國初期,魏文侯任用李悝為相,開始了變法圖強,這也是中國變法之始。
李悝在政治上廢除封建權貴的世襲制,選賢舉能,使得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在經濟上,李悝廢井田,盡地力,平糴法,促進了農業發展,魏國因此得以富強。軍事上,他改革軍事制度,建立「武卒」制,提升軍隊作戰能力。而後,他更進一步,實行法治,編纂《法經》,成為魏國之法,使得魏國逐漸步入強國之列,有了爭霸天下的資本。
魏文侯死後,魏武侯上位,保持著勵精圖治的勢頭。他命吳起為河西守將,訓練了另天下談之變色的魏武卒。這隻軍隊練成之後,魏武侯有了南徵北戰的底氣,先後與秦、趙、楚、韓等大國兵戎相見,並基本都取得了勝利。這其中,吳起率魏武卒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的奇蹟,其更是以五萬人大敗秦軍五十萬人,率軍攻破函谷關,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五百裡的土地,將秦國壓得喘不上氣。
不止是對秦國,對楚國,魏武侯也沒有手軟,其號召三晉聯手,將楚在河南地區的力量全部剿滅,並在三家中獲利最多,佔據大梁,為日後遷都埋下伏筆。魏國也因此成為了戰國初期頭號軍事強國。
齊國——尊王攘夷與文化聖地
在戰國七雄中,齊國的歷史最為悠久,其底蘊也更為雄厚。早在春秋時期,當時的齊桓公便啟用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民兵合一的政策,使得齊國國力迅速上升。之後,齊桓公便在管仲的建議下,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成為了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之後齊國一直作為東方大國橫跨春秋戰國,在戰國時期,雖然發生了田氏代齊的事件,但齊國的國力本質上並沒有耗損多少。而最重要的一點在於,齊國坐擁天下的文化聖地——稷下學宮,稷下學宮作為中國最早的高等院府,包容百家,成為了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學術中心,更是出了孟子、荀子、韓非、李斯這樣的人才,如果是的這些人才能夠進入齊國的政場,齊國又何愁不興。
楚國——滅國五十,拓地千裡
楚國作為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的絕對霸主,在歷史上也佔據了重要的地位,自楚王室分出來的羋姓一族,對秦國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作用與影響,這本應該作為楚國牽制秦國,爭霸天下最有的因素。
楚國自熊繹之後便開始了自己的發家歷程,他帶領出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使得疆域不斷擴大,財富日益增多,軍事實力不斷增強,成為了漢江一帶的霸主,之後周天子三次親伐楚國皆失利,使得楚國在南方疆域站穩了腳跟,之後,楚國「滅國五十,括地千裡」,奠定了自己的霸主基業。
楚國雄踞長江、漢水流域,擁有發展農業的最好條件,此為爭霸天下的根基所在。且楚國鑄造業發達,後期的軍事實力雖不能主動出擊,但卻可以據舉國之力的秦國三年之久而不敗。楚國的紡織業,手工業乃至商業發達程度在全國也是名列前茅的。並且,楚國也經歷了「吳起變法」,沒錯,就是造就了魏武卒的那個吳起,其受魏王忌憚後跑到了楚國,當了楚國的大臣,組織起了變法,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最後因得罪守舊勢力而慘遭殺害,變法也中途夭折。楚國佔盡了地理的優勢,但可惜內部的矛盾時其失去了爭霸天下的雄心。
燕國——樂毅伐齊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的姬姓正朔,召公的後人,其地位便是來的比其他國家要尊貴一些。燕國在春秋時期寂寂無聞,但在戰國時期卻突然跳了出來,成為一方雄主,究其原因,是因為其位置偏僻,位於邊境,長期與遊牧民族廝殺,但也因此避開了中原諸國的爾虞我詐,保存了自己的國力。
燕國在燕昭王時期達到了自己的巔峰。燕昭王即位後,下定決心要讓燕國強大,於是四處招攬人才,後面還真給他招攬到了一位猛人,此人就是樂毅。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並一舉擊潰齊軍,連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使得齊國幾乎亡國,這段時間裡,燕國前所未有的強大了起來,成為了北方的霸主,雖然最後功敗垂成,但卻一舉奠定了燕國的霸主地位,如果使得樂毅繼續徵伐,燕國未嘗沒有統一之機。
韓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韓國本是三晉之一,在秦滅六國時,韓國是滅亡的最快的,這個國家的國力也在六國中是最弱的,但在戰國初期,韓國也有一段屬於自己的輝煌史。
其最輝煌的時期便是滅掉了春秋時期的霸主鄭國,拿到了邁入七雄之一的門票。不僅如此,自韓昭侯時期,韓國勵精圖治,進行了申不害變法,大力推行鐵犁牛耕,鼓勵百姓開荒耕種,通過施肥改善土壤質量,使得農業與手工業獲得了長足進步。最令韓國驕傲的,是其冶金業的發達,當時的韓國擁有中原地區最大的鐵礦——宜陽鐵礦,礦產資源的充足與冶煉技術的發達使得韓國的兵器鑄造十分出色,「天下之寶劍韓為眾」,再加上申不害變法加強了君主權力,整肅軍隊,將貴族私兵收編為國家軍隊,使得韓國軍隊實力獲得極大提高,並相繼取得攻克東周,圍魏救趙,出兵伐楚等一系列戰爭的勝利,達到了國力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