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多麼無情而又有情,不遺忘每一個對歷史的貢獻,也不寬容每一個對歷史的障礙。——范文瀾(中)
文章分類|歷史奇文
文章字數|2812字,閱讀約6分鐘
在漢朝歷史上,最著名的就是漢武帝抗擊匈奴的那場戰爭,也正是因為這場戰爭,讓霍去病、衛青等人為世人所稱道。然而,誰又能料到,在漢武帝之前,曾經發生過一場讓大漢王朝陷入動蕩的戰爭,那就是"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顧名思義,就是七個公國的叛亂,雖然叛亂只有三個月就被平定了,但是這場戰爭的影響卻非常深遠。
"七國之亂"的成因
這次七國口頭爆發的原因是晁錯的削藩政策讓諸侯王很不滿意,再加上漢景帝曾經當太子的時候曾經拿著棋盤殺了今天的太子劉濞的兒子,而漢文帝並沒有對漢景帝進行任何處罰,所以這就成了太子劉濞和漢景帝後來的一些矛盾。
這些矛盾隨著晁錯削藩政策的實施,愈演愈烈,於是太子劉濞乘機造反,而其他六王也跟著造反,於是爆發了影響大漢王朝的運氣之戰。
劉璧
然而,無論是劉濞為兒子報仇,還是晁錯的削藩政策,都不是"七國之亂"爆發的真正原因。
首先,吳王劉濞怎麼說也是個諸侯王,權衡利弊還是知道的,為了自己的一個兒子,拿自己的全部身家和漢朝中央硬碰硬,贏了也行,輸了就是滿清都滅了,他不會不知道利弊嗎?所以這個造反的理由只是藉口。
雖然割藩確實可以說是一個原因,但不會是源頭,我們要考慮兩個問題,一是為什麼要割藩?第二,為什麼敢造反?其實也沒有什麼,無非是諸侯王權力太大,不過只是時間問題,削藩只不過是加快了時間點而已。
七國之亂的原因有很多。然而,在我看來,戰爭爆發的最重要原因,其實是漢文帝時期的"仁政"所埋下的弊端。
文帝"仁政"的由來
什麼樣的政策才是仁政?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可能會覺得政策是輕稅、樂民。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漢文帝時期的仁政是一種仁政而少刑,即以德服人,以德化人,說到底,這其實是一種相信性善論的體現。
劉恆
漢文帝之所以形成這一思想,與漢初推行黃老學說並無關係,而主要與他的成長經歷有關。
為什麼和黃老說的沒有關係?在我們的觀念中,黃老說無為而治是仁政,其實不然。黃老說,無為而治不是我們要治的那種無為,它是守法而無為,仍然遵循法律,就是既有法律又有情感。漢文帝的仁政顯然到了愛大於法的地步。
為什麼和他的成長經歷有關?首先,漢文帝有一位好母親教導他,母親伯姬的謙讓使他養成了內向善良的性格。
然後,由於他年紀輕輕就看到了他的屬國"代國"農民的悲慘生活,看到他們因為各種繁雜的服務項目而沒有時間工作,導致人民的生活越來越貧困。人民的悲慘生活對年輕的漢文帝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所以他決心為農民改善生活條件。他才有了實行仁政的想法。
博奇
仁政很好,對短時間內恢復經濟有很大好處,如"田租田賦減半"、"三年丁南一事"等,可以調動工人的積極性,促進經濟恢復。但任何政策都有弊端,政策需要靈活,與時俱進,如果一直是這樣的仁政,弊端自然就暴露出來了。
仁政之弊為"七國"之亂埋下隱患
0101、平民沒有戰鬥力。
雖然漢文帝的初衷是好的,但他也是這麼做的。但是,一個領導總是一副寬宏大量的形象,處處為下屬著想,並不一定能得到下屬的尊重。因為"店大欺客,權大欺主"。對一些人過度寬容,會讓他們覺得自己被欺負了。漢文帝對於百姓的寬容和仁愛是漢高祖的典範,然而,如此長久的後果卻是養出了一些刁民,這些人對於文帝的仁政措施,不知足卻抱怨寬容措施的程度太小。
漢兵
要想提高這些士兵的戰鬥力,需要長時間的訓練,但他們在和平時期就已經"死不瞑目",這就造成了中央朝廷軍隊的實力減弱,相應提高的就是諸侯王的實力。
其實,對國王來說,雷雨露都是恩惠。漢文帝時,仁義之名天下皆知,然而,輕仁義只可敬,不可畏,一個軟硬兼施的合格領袖,善良與力量缺一不可。
第二:仁政縱容,諸侯王權力過大,以致滋生不應有的野心。
與文帝對百姓的寬容相比,諸侯權力過大也是七國之亂爆發的原因之一。諸侯王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權力,與漢文帝的仁政密切相關。
由於漢文帝的仁政,他對諸侯是寬容的,甚至是放縱的。對於各路諸侯的一些要求,文帝也做出了很多妥協,而正是這種妥協造成了諸侯王實力的迅速增長,最後的結局就是尾大不掉。
俗話說"天高皇帝遠",諸侯王遠離自己的諸侯,這些諸侯王遠在千裡之外,在自己的地盤上,勢力巨大。他們不僅擁有生殺予奪的權力,還擁有一些官員的任免權,除了不是正統的皇帝,在他們的諸侯國,這些諸侯其實和皇帝沒有什麼區別,和皇帝擁有的一切特權一樣。
賈毅
面對這樣的局面,漢文帝沒有採用賈誼削弱地方實力的治安政策,而是實施了兩項政策來增強地方諸侯的實力。一是"廢除偷財令",二是"放寬山禁、湖禁"。用通俗的話來說,這兩項政策允許私人鑄幣和開採礦產資源。
在封建等級制度下,有血緣關係的諸侯王擁有他人不可侵犯的地位和權力,這裡的私有雖然不限於諸侯王,但諸侯王可以憑藉自己的名望和實力獨佔。壟斷之後可以迅速轉化為財富。當時七國之亂的罪魁禍首吳國就是一個血淋淋的例子。他依靠這兩項政策的優勢,最終"煮海水為鹽,鑄金錢謀天下之利",發展壯大。
所以,七國之亂看似是晁錯削藩政策的實施觸動了諸侯的利益,但根本原因還是因為以太子劉濞為主的諸侯敢於反抗,也有能力挑戰中央政府。
晁錯
漢文帝太善良仁慈了,這樣的心是沒有資格做皇帝的,因為讓人感覺不到威嚴。
漢文帝是末代皇帝漢惠帝的同父異母兄弟。相對於父子之間的傳承,漢文帝完成了從諸侯到皇帝的身份轉換。正是因為皇位不穩,所以漢文帝需要依靠這些宗親這些皇子對他們的支持來鞏固自己的權利。而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使得漢獻帝在對待諸侯王的態度上是服人的,諸侯王沒有大錯或者犯一些小錯,對待諸侯王則是比較寬容的。
與歷史上其他皇帝相比,漢文帝依靠仁德獲得支持,但這顯然存在弊端。因為仁並不總是起作用的,如果性善論相當可靠,為什麼會出現性惡論呢?歷史上以怨報德的事例不在少數。
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某些人或諸侯感受到了中央的心,從此忠於朝廷。但他們的後代呢?子民子孫因為經常受恩,已經把恩典當成了習慣,而不再會感恩。而諸侯會隨著後代的繁衍,與中央朝廷的關係也會越來越淡,昔日的恩德,他們的子孫又該如何銘記?他們只知道:"中央政府不是我的對手,一生只有這一次,不當皇帝真怪可惜的。"。
劉琦
仁政的弊端一直都有,但到了漢景帝時期,完全無法遏制,那些諸侯、諸王日益囂張,已經開始反抗中央的統治。那些所謂的拱中央諸侯國,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像當初的周諸侯了。
漢景帝知道此時需要中斷仁政,必須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加強中央集權,打擊諸侯,而不是一味姑息。
於是就有了後來的晁錯削藩,可惜他太過急切,不知道施行仁政多年,形成的弊端不是直接削藩就能解決的,這就造成了"七國之亂"。
這裡是《乖乖婭》,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衝過去的。——李道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