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程度上說,漢文帝的仁政預示了七國之亂

2020-12-15 乖乖婭

歷史多麼無情而又有情,不遺忘每一個對歷史的貢獻,也不寬容每一個對歷史的障礙。——范文瀾(中)

文章分類|歷史奇文

文章字數|2812字,閱讀約6分鐘

在漢朝歷史上,最著名的就是漢武帝抗擊匈奴的那場戰爭,也正是因為這場戰爭,讓霍去病、衛青等人為世人所稱道。然而,誰又能料到,在漢武帝之前,曾經發生過一場讓大漢王朝陷入動蕩的戰爭,那就是"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顧名思義,就是七個公國的叛亂,雖然叛亂只有三個月就被平定了,但是這場戰爭的影響卻非常深遠。

"七國之亂"的成因

這次七國口頭爆發的原因是晁錯的削藩政策讓諸侯王很不滿意,再加上漢景帝曾經當太子的時候曾經拿著棋盤殺了今天的太子劉濞的兒子,而漢文帝並沒有對漢景帝進行任何處罰,所以這就成了太子劉濞和漢景帝後來的一些矛盾。

這些矛盾隨著晁錯削藩政策的實施,愈演愈烈,於是太子劉濞乘機造反,而其他六王也跟著造反,於是爆發了影響大漢王朝的運氣之戰。

劉璧

然而,無論是劉濞為兒子報仇,還是晁錯的削藩政策,都不是"七國之亂"爆發的真正原因。

首先,吳王劉濞怎麼說也是個諸侯王,權衡利弊還是知道的,為了自己的一個兒子,拿自己的全部身家和漢朝中央硬碰硬,贏了也行,輸了就是滿清都滅了,他不會不知道利弊嗎?所以這個造反的理由只是藉口。

雖然割藩確實可以說是一個原因,但不會是源頭,我們要考慮兩個問題,一是為什麼要割藩?第二,為什麼敢造反?其實也沒有什麼,無非是諸侯王權力太大,不過只是時間問題,削藩只不過是加快了時間點而已。

七國之亂的原因有很多。然而,在我看來,戰爭爆發的最重要原因,其實是漢文帝時期的"仁政"所埋下的弊端。

文帝"仁政"的由來

什麼樣的政策才是仁政?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可能會覺得政策是輕稅、樂民。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漢文帝時期的仁政是一種仁政而少刑,即以德服人,以德化人,說到底,這其實是一種相信性善論的體現。

劉恆

漢文帝之所以形成這一思想,與漢初推行黃老學說並無關係,而主要與他的成長經歷有關。

為什麼和黃老說的沒有關係?在我們的觀念中,黃老說無為而治是仁政,其實不然。黃老說,無為而治不是我們要治的那種無為,它是守法而無為,仍然遵循法律,就是既有法律又有情感。漢文帝的仁政顯然到了愛大於法的地步。

為什麼和他的成長經歷有關?首先,漢文帝有一位好母親教導他,母親伯姬的謙讓使他養成了內向善良的性格。

然後,由於他年紀輕輕就看到了他的屬國"代國"農民的悲慘生活,看到他們因為各種繁雜的服務項目而沒有時間工作,導致人民的生活越來越貧困。人民的悲慘生活對年輕的漢文帝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所以他決心為農民改善生活條件。他才有了實行仁政的想法。

博奇

仁政很好,對短時間內恢復經濟有很大好處,如"田租田賦減半"、"三年丁南一事"等,可以調動工人的積極性,促進經濟恢復。但任何政策都有弊端,政策需要靈活,與時俱進,如果一直是這樣的仁政,弊端自然就暴露出來了。

仁政之弊為"七國"之亂埋下隱患

0101、平民沒有戰鬥力。

雖然漢文帝的初衷是好的,但他也是這麼做的。但是,一個領導總是一副寬宏大量的形象,處處為下屬著想,並不一定能得到下屬的尊重。因為"店大欺客,權大欺主"。對一些人過度寬容,會讓他們覺得自己被欺負了。漢文帝對於百姓的寬容和仁愛是漢高祖的典範,然而,如此長久的後果卻是養出了一些刁民,這些人對於文帝的仁政措施,不知足卻抱怨寬容措施的程度太小。

漢兵

要想提高這些士兵的戰鬥力,需要長時間的訓練,但他們在和平時期就已經"死不瞑目",這就造成了中央朝廷軍隊的實力減弱,相應提高的就是諸侯王的實力。

其實,對國王來說,雷雨露都是恩惠。漢文帝時,仁義之名天下皆知,然而,輕仁義只可敬,不可畏,一個軟硬兼施的合格領袖,善良與力量缺一不可。

第二:仁政縱容,諸侯王權力過大,以致滋生不應有的野心。

與文帝對百姓的寬容相比,諸侯權力過大也是七國之亂爆發的原因之一。諸侯王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權力,與漢文帝的仁政密切相關。

由於漢文帝的仁政,他對諸侯是寬容的,甚至是放縱的。對於各路諸侯的一些要求,文帝也做出了很多妥協,而正是這種妥協造成了諸侯王實力的迅速增長,最後的結局就是尾大不掉。

俗話說"天高皇帝遠",諸侯王遠離自己的諸侯,這些諸侯王遠在千裡之外,在自己的地盤上,勢力巨大。他們不僅擁有生殺予奪的權力,還擁有一些官員的任免權,除了不是正統的皇帝,在他們的諸侯國,這些諸侯其實和皇帝沒有什麼區別,和皇帝擁有的一切特權一樣

賈毅

面對這樣的局面,漢文帝沒有採用賈誼削弱地方實力的治安政策,而是實施了兩項政策來增強地方諸侯的實力。一是"廢除偷財令",二是"放寬山禁、湖禁"。用通俗的話來說,這兩項政策允許私人鑄幣和開採礦產資源。

在封建等級制度下,有血緣關係的諸侯王擁有他人不可侵犯的地位和權力,這裡的私有雖然不限於諸侯王,但諸侯王可以憑藉自己的名望和實力獨佔。壟斷之後可以迅速轉化為財富。當時七國之亂的罪魁禍首吳國就是一個血淋淋的例子。他依靠這兩項政策的優勢,最終"煮海水為鹽,鑄金錢謀天下之利",發展壯大。

所以,七國之亂看似是晁錯削藩政策的實施觸動了諸侯的利益,但根本原因還是因為以太子劉濞為主的諸侯敢於反抗,也有能力挑戰中央政府。

晁錯

漢文帝太善良仁慈了,這樣的心是沒有資格做皇帝的,因為讓人感覺不到威嚴。

漢文帝是末代皇帝漢惠帝的同父異母兄弟。相對於父子之間的傳承,漢文帝完成了從諸侯到皇帝的身份轉換。正是因為皇位不穩,所以漢文帝需要依靠這些宗親這些皇子對他們的支持來鞏固自己的權利。而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使得漢獻帝在對待諸侯王的態度上是服人的,諸侯王沒有大錯或者犯一些小錯,對待諸侯王則是比較寬容的。

與歷史上其他皇帝相比,漢文帝依靠仁德獲得支持,但這顯然存在弊端。因為仁並不總是起作用的,如果性善論相當可靠,為什麼會出現性惡論呢?歷史上以怨報德的事例不在少數。

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某些人或諸侯感受到了中央的心,從此忠於朝廷。但他們的後代呢?子民子孫因為經常受恩,已經把恩典當成了習慣,而不再會感恩。而諸侯會隨著後代的繁衍,與中央朝廷的關係也會越來越淡,昔日的恩德,他們的子孫又該如何銘記?他們只知道:"中央政府不是我的對手,一生只有這一次,不當皇帝真怪可惜的。"。

劉琦

仁政的弊端一直都有,但到了漢景帝時期,完全無法遏制,那些諸侯、諸王日益囂張,已經開始反抗中央的統治。那些所謂的拱中央諸侯國,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像當初的周諸侯了。

漢景帝知道此時需要中斷仁政,必須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加強中央集權,打擊諸侯,而不是一味姑息。

於是就有了後來的晁錯削藩,可惜他太過急切,不知道施行仁政多年,形成的弊端不是直接削藩就能解決的,這就造成了"七國之亂"。

這裡是《乖乖婭》,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衝過去的。——李道釗

相關焦點

  • 你知道麼,漢朝的七國之亂為何會是這七國?
    雖然前期七國聯軍很順利,劉濞還自稱東帝,最終他被周亞夫擊敗,兵敗被殺除國。2.二把手楚王劉戊楚王劉戊是劉邦同父異母弟弟劉交的孫子,與漢景帝同輩。這就是倒黴鬼,開始削藩之時就是那他開的涮。劉戊來朝時,晁錯藉機說他為薄太后服喪時偷偷淫亂,請求漢景帝誅殺他。
  • 釋讀中國歷史140:漢初「七國之亂」:因一盤棋引發的血案?
    漢初「七國之亂隨著社會安定,經濟發展,這些封國的勢力越來越大,實力越來越強,逐漸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到漢景帝時期已經不太聽從中央的招呼了,終於釀成了「七國之亂」的大禍。七國之亂領頭的是實力最強的吳王劉濞(bì)。
  • 文景之治與孟子仁政思想的漢初踐行
    這表明漢文帝對孟子的仁政思想存在高度認可,「文景之治」或是漢初儒術治國的一次成功踐行,而這次嘗試的成功又成為漢武帝「罷黜百家」的先聲。同時此說也可以合理解釋,孟子學史上的諸多標誌性事件在漢文帝時代的集中出現並非偶然,而恰恰是政治與學術互動的必然結果。這也提醒我們,對孟子「政治之學」的關注不應僅集中在學術層面,在漢代孟子學史的梳理過程中,統治階層對孟子仁政思想的態度和立場同樣不容忽視。
  • 「在某種程度上」 用英語怎麼說?
    這個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簡單用是或不是來回答太多的事情無法確切地說明很多時候不過「在某種程度上
  • ...事實證明,這種樂觀情緒在某種程度上是合理的。美國經濟在4月份...
    五個月後,事實證明,這種樂觀情緒在某種程度上是合理的。美國經濟在4月份觸底,自那以來,儘管新冠疫情再度抬頭,但美國經濟每個月都有所改善,經濟復甦的勢頭和持久性令人驚訝。這是個好消息。但不太好的消息是,美國經濟要完全恢復元氣可能會更加困難,最近美國股市的跌勢似乎預示 文/夏洛特2020-09-12 00:57:20來源:FX168
  • 趙王偃說要稱霸七國,郭開奉承龐煖臉色僵硬,我倒是想到一個辦法
    只見趙王偃尋思片刻,想到嬴政要是起勢了肯定不會放過他,也就同意了龐煖的申請,順勢起身說道:「相信他日,寡人能稱霸七國,接受列國之朝拜。」趙王偃的夢想:稱霸七國,接受列國朝拜對面的龐煖臉色一僵,嘴角抽動,想說什麼又沒說出來(估計心裡在說他異想天開之類)。
  • 【名人歷史百科】盛世之主暴戾殘忍的另一面——漢景帝劉啟
    文帝多次賞賜他的錢財,總數上億之多,還授予他上大夫的官職。其實,鄧通並沒有什麼才能。他自己處事謹慎,也不能推薦賢士,只是諂媚文帝而已。有一次,文帝命一個善於算命的人去給鄧通相面,那人相面反對文帝說:「鄧通這個人將來要貧餓而死。」漢文帝憂慮地說:「能讓鄧通富起來的只有我,我怎麼會叫他受窮呢?」
  • 其實說腦子進水在某種程度上沒有問題。。。#冷知識
    其實說腦子進水在某種程度上沒有問題。。。。19 16:28 來源:天天學點新知識 原標題:其實說腦子進水在某種程度上沒有問題
  • 《天才瑞普利》: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人人都是雷普利
    雷普利將自己的人生建立在一個又一個的謊言之中,每日都要戴上一副面具去在眾人面前表演,從來不敢卸下偽裝,害怕別人識破自己,認出自己本來的面目。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人人都是雷普利。羨慕著別人的生活,夢想著成為另一個人。我們從小就在攀比中成長,家長一直在為我們灌輸某種比較的思想,別人家的孩子怎麼樣,我們也要怎麼樣。於是,有人學鋼琴,我們也要學。
  • 原陽名人譜之丞相篇——虎父無犬子平定七國亂卻被餓死的一代名相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三年),吳王劉濞聯合楚王劉戊、膠西王劉卬等七國發動叛亂,打出「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當時的皇帝是漢景帝,在這萬分危急之時,他想起了他的老爹——漢文帝臨死前跟他說的話。文帝病重彌留之際,囑咐太子劉啟也就是後來的景帝說:「以後關鍵時刻可以用周亞夫,他是可以放心使用的將軍。」於是景帝升任周亞夫為太尉,率大軍平叛。經過三個月的艱苦鬥爭,最終平定了七國之亂。大戰結束後,大家紛紛稱讚周亞夫用兵如神。周亞夫,字亞夫,西漢時期名將、丞相,太尉周勃的次子。真正的虎父無犬子。
  • 周勃誅殺呂氏擁立漢文帝,為何被罷免了丞相之職,還被逮捕下獄?
    談秦說漢(305)周勃誅殺呂氏擁立漢文帝,為什麼要撤銷丞相的職務,把他從監獄抓起來?先是靠蠶箔編成的周勃早生活,有人家為喪事,兼職吹簫奏輓歌,有力氣,能拉硬弓。而文化程度較低的周勃,心中藏不住事情,自然沒有自小學過的漢文帝劉恆的心機深。
  • 《資治通鑑 • 漢紀》吳楚七國之亂
    漢文帝的時候,吳國的太子入京朝見,得以陪伴皇太子喝酒賭博。吳太子賭博的時候爭棋,態度不是很恭敬,皇太子拎起棋盤就把吳太子砸死了。朝廷把吳太子送回吳地安葬,吳王劉濞生氣地說:「天下都是劉家的天下,死在長安就葬在長安好了,何必送回來?」又送回去,葬在長安。[ 一盤棋引起的血案,為吳楚七國之亂埋下了禍根!
  • 「在某種程度上」英文怎麼說?
    在……程度;在……程度上to a certain extent / to some extent / to an extent 在某種程度上We all我們在某種程度上都會記住美好時光而忘掉不愉快的事情。
  • 在某種程度上,婚姻是對女性的一種謀殺?
    當時大齡剩女在婚戀市場上的種種遭遇剛剛成為社會熱點,這部劇開頭便有一句讓人印象很深的臺詞,說婚姻是一條分水嶺,已婚女性和未婚女性分屬於兩個完全不同的陣營,已婚女性隱隱有著優越感,未婚女性也就暗暗叫著勁。而這部劇講的便是暗暗較勁的幾個未婚女性的生活。到了13年,同樣還是蔣雯麗主演,一部《女人幫》上線。
  • 漢文帝劉恆為何要對付世上唯一的弟弟劉長?說出來你別不信
    雖然漢文帝的大名被畫在了「二十四孝」故事上,流傳千古,而且向來被後世尊為「仁君」並被封建帝王普遍視為偶像,認為其相對而言是一個沒有什麼瑕疵的君主。但是,正如太陽也有黑子一般,文帝的缺點要說一點沒有,這可能才是最大的鬼話。其中,尤其讓後人扼腕嘆息的莫過於他的弟弟與他不相容的故事了。
  • 漢文帝的霸陵,究竟是怎麼葬的?
    漢文帝是歷史上的賢明皇帝,但在權力問題上,手段不可謂不毒。但是,劉恆這種戰戰兢兢似的謹慎被保留了下來,所以在漢文帝統治時期,經濟得以恢復,政治清明,為之後武帝的開疆土破匈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在《漢書•文帝紀》中,還有這「因其山,不起墳」的記載,這一點表明了霸陵沒有封土,在葬制上開了薄葬之先河。但是,在歷史上,對於漢文帝薄葬的問題,有著不同看法。而之所以會產生爭議,在於歷史上有名的幾次盜墓行動。《漢書•張湯傳》裡面有「會人有盜發孝文園瘞錢」這樣一件事,這件事發生在漢武帝時期,此次盜墓離漢文帝下葬不過四十年左右。
  • 千裡江山百字文:漢文帝一封信降服南越王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麼一位皇帝,在他即位之初政權不是很穩固的情況下,僅僅寫了一封信,就招降了幾十萬大軍,把南方的幾省納入到了自己的政權版圖。他就是漢代開創了「文景之治」的漢文帝。漢文帝從小就被分封到西北邊塞為代王。說是封候,其實跟流放沒區別。
  • 晁錯上疏漢文帝強兵實邊都說了啥
    據《資治通鑑》記載,漢文帝前十一年(壬申、公元前169年,當時,匈奴經常挑起邊境戰爭,太子家令潁川人晁錯向文帝上書,談論戰爭問題說:「《兵法》說:『有戰無不勝的將軍,沒有戰無不勝的民眾。』由此看來,安定邊境,建立功名,關鍵在於良將,不可不慎重地選擇良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