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殺晁錯可不可以平叛?漢景帝怎麼會不知道吳王劉濞本意不是要「清君側」,而是要奪王權,但是晁錯必須死,因為殺了他,才能讓漢景帝佔據了道義的制高點,所以,晁錯只能死
漢初「七國之亂」:因一盤棋引發的血案?
04:52來自繽紛歷史清清講
朋友們,大家好,
歡迎您來到我的專輯,繽紛歷史清清講。
西漢王朝所建立的帝國是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但初期實行的是郡縣制和分封制並存的二元混合政治制度。
從夏商周三代到春秋戰國,分封制存續了差不多二千年,這種裂土封王的觀念在人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之前秦王朝曾堅定地實行了完全中央集權的郡縣制,但歷史就像飛馳的列車,封邦建國的歷史慣性是非常大的,項羽在秦王朝覆滅後就走了分封諸侯的老路,到了西漢時期,劉邦和呂后努力消除了異姓諸侯王對中央政府的威脅,取消了他們的封國。
西漢時期的封國獨立性沒那麼強,在貨幣、法律等方面跟中央政府是統一的,而且封國的諸侯王的世襲要有中央的正式認定才合法,中央也有權隨時收回封地。
最初的封國諸侯,都是幫著劉邦打天下的有功之臣,像韓信、彭越、英布等,他們的封國都擁有自己的軍隊。這些異姓諸侯王被殺後,劉邦封了一批皇族宗室子弟為王,但制度上還是一樣,封國依然有自己的軍隊。
隨著社會安定,經濟發展,這些封國的勢力越來越大,實力越來越強,逐漸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到漢景帝時期已經不太聽從中央的招呼了,終於釀成了「七國之亂」的大禍。
七國之亂領頭的是實力最強的吳王劉濞(bì)。
劉濞是劉邦哥哥的兒子,被封在吳國,就現在江蘇一帶,境內有銅礦,還靠海,他就自己鑄錢,煮海水生產食鹽,所以他很有錢。在吳國老百姓都不用繳稅,國家規定的被徵集邊疆服役的人,吳國政府也都給出錢免除,逢年過節政府還對百姓有賞賜,所以吳國的老百姓那是相當的幸福。
其他封國雖然沒他這麼好條件,但獨立王國的小日子過慣了,當然對中央政府就不太感冒了。
在漢文帝時期,吳國的太子到長安朝見,跟當時還是太子漢景帝一起玩,結果玩著玩著打起來了,漢景帝抄起塊木頭棋盤,一下把吳國太子打死了。當屍體送回吳國後,劉濞憤恨的說,咱們姓劉的都是一家,死在長安就葬在長安吧,還送回來幹嘛。又把屍體給送回了長安,漢文帝無奈,只得把他埋在長安。
之後,吳王劉濞開始稱病不按例定期到長安朝見皇帝了,漢文帝因為自己太子打死了人家的太子,本來理虧,就默認了,說你年紀大了,路途這麼遠就不用來朝見了。劉濞之後就關起門來一心經營自己的獨立王國,其他封國的情況也差不多。
漢文帝時期對此採取了一定的策略,就是把一個封國拆成幾個小封國,就是賈誼的策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到了漢景帝時期,採納了宰相晁錯激進的方案——消減封國的封地,中央政府直接回收封國的一部分土地。
這下超出了有實力的封國的忍耐力,公元前154年,他們造反了,為首的就是吳王劉濞、楚王劉戊,其他還有五個封國參與,歷史上把這稱為「七國之亂」。
這七個封國加起來的實力是相當強的,差不多佔據了當時中國版圖的一半。
他們組成了聯軍,主力是吳國和楚國的部隊,他們向西進發,提出的口號是「清君側」,這個是地方勢力造反常用的口號,意思就是說我們不是造反,只是被逼迫的要用武力去清除天子身邊的奸臣。他們提出的要求是要漢景帝除掉晁錯,退還削去的封地。
面對七國聯合叛亂,漢景帝慌神了,情急之下他慫了,晁錯在上朝途中就稀裡糊塗的被殺了,還被屠滅了三族。漢景帝期望以此平息諸侯的憤怒自行罷兵,不過這種想法太天真了,吳王劉濞六十多歲了,他可是跟著劉邦打天下的老臣了,已經舉起了造反的大旗,哪能罷兵再給朝廷秋後算帳的機會呢,這時候他坦白的說,我造反就是為了自己當皇帝。
這下漢景帝認清了形勢,他想起了漢文帝臨終告訴過他,國家有難的時候,只有周亞夫是個可以倚重的將軍。
周亞夫是周勃的二兒子,漢文帝時期任河內郡守,駐軍在長安西面的細柳營以防範匈奴。漢文帝有一次去慰勞部隊,到灞上和棘門的軍營,他的車仗都是直接驅馳進駐地,但到了細柳營的時候,發現這裡的部隊都全副武裝戒備森嚴。
先行衛隊說皇上馬上就要駕到了,鎮守營門的將官說,軍營只聽從將軍的命令,不聽天子的命令,結果漢文帝被攔在了軍營外等候通稟。直到使者拿著皇帝的符節告訴周亞夫說是皇帝來慰勞軍隊,周亞夫才傳令打開營門放他們進來。而且隨行的將官告訴漢文帝,將軍有令,軍營裡車馬不能飛馳。
周亞夫全身盔甲來參拜皇帝,請漢文帝原諒他身在軍營裡,隨時準備戰鬥,盔甲在身不便行跪拜禮,只能行軍禮。
漢文帝本來心裡很惱火,但聽他這樣說,又看到他的軍營軍容整肅,慰勞後感慨的跟身邊的人說:周亞夫才是真將軍,之前的灞上和棘門的部隊,就跟鬧著玩似的,要匈奴來偷襲不得把他們全俘虜了啊。你們看周亞夫這樣的將軍,誰能侵犯得了他啊。
自此,漢文帝對周亞夫始終高看一眼,臨終時候囑咐兒子,國家有事就要靠這樣的將軍才行。所以現在漢景帝提拔周亞夫為太尉,掌管全國武裝,全面負責平叛的軍事行動。
這時候吳楚聯軍主力打到了梁國,梁國大概是現在的河南東部和山東南部,梁王是漢景帝同母弟弟劉武,還真是親兄弟,他死命的在前線頂著叛軍的猛烈進攻,派人向朝廷告急請求救援。但周亞夫不為所動,他制定的策略是切斷吳楚聯軍後方的糧道。
漢景帝頂不住親弟弟求援的壓力,下令給屯兵在昌邑(山東濰坊)的周亞夫救援,但周亞夫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理由拒絕了,堅持自己既定的戰略,這一抗命的舉動讓他既得罪了梁王,也得罪了皇帝,為他後來悲慘的結局埋下了禍根。
後來他因功升任丞相,但心直口快的性格讓他得罪了不少人,到底被誣陷謀反而下獄,他不願意忍受這種屈辱,絕食而死。這是後話。
當時周亞夫不斷派輕騎兵部隊切斷吳、楚叛軍的後勤補給線。缺糧的吳楚聯軍開始餓肚子作戰,惱怒的劉濞率大軍攻擊周亞夫,但周亞夫堅守不出,吳楚聯軍實在拿他沒辦法,決定撤軍。
周亞夫判斷叛軍已是強弩之末,果斷下令追擊。饑寒交加的吳、楚叛軍全無鬥志,撤退成了一場大潰敗。關鍵時刻,吳王劉濞自己先動搖了,他脫離大部隊,帶著數千人逃往丹徒,楚王劉戊見大勢已去,心灰意冷,自殺身亡。
齊國地區和趙國的叛亂也被將軍欒布和酈商率軍平滅,參與叛亂的諸侯王畏罪自殺,逃跑的劉濞也被人殺掉,首級送到了長安。
前後持續了三個多月的「七國之亂」至此宣告結束,這次中央與地方諸侯權力的大洗牌,最終以中央政權的勝利而告終。
這次事變,對漢代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君主專制權力進一步擴大,地方諸侯權力進一步被壓縮,因而在漢景帝去世後,後繼者漢武帝終於將君主專制推向了極致。
歷史很精彩,歷史很無奈
讓我輕輕的為您講述繽紛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