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學曾:《一方元代八思巴字與漢字組合符合押印的釋讀》

2020-12-16 樂藝會

一方元代八思巴字與漢字組合

符合押印的釋讀

曹學曾

摘要:本文旨在對一方元代八思巴字與漢字組合的鬥檢封式符合押印進行釋讀,結合八思巴字「仿篆書」體入印後的寫法特點,進行對比排除,確定該符合押印的印文內容和寓意,展現了八思巴字的發展史以及在我國文字史上的特殊地位,以及八思巴字對促進漢蒙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推進民族社會融合發展和文明進程的突出貢獻。

關鍵詞:八思巴字 符合押印 民族融合

符合印,是古代一種印式,始見於戰國,一般有左右或上下對合,也有多種形式綜合。押,也稱「押記」、「花押」等,是指在公文、契約上的籤字或畫上某種記號。押印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獨特印式,「通俗地說是將籤字形式刻入印中,通常也泛指遼金元時期民間使用的帶有不同押記符號或文字的私印」[1]。符合押印,即同時具備符合印形制與押印功能的組合套印,在元代趨於成熟。

這是一方八思巴字與漢文字組合的鬥檢封式符合押印,形制為上下兩半子母對合式。上半部高度1.4釐米,裙蓋下為方形外凸臺狀子印,印面1.25釐米*1.25釐米;下半部母印高1釐米,寬度2.65釐米(帶耳)*1.8釐米,上面呈鬥狀內凹,底部印面1.7釐米*1.7釐米。子印圓柱鈕,中空,靠近裙蓋部兩邊各有一橫孔相通,與下部母印兩側邊緣耳孔相對。子母兩個印面,母印印文為漢字,子印印文為八思巴字,均作陽文,質料青銅,形制與結構屬元代符合印中的標準品類。(圖1為實物照片)

此印子母印文均為單字(圖2)。母印為漢文楷書「福」字,子印為八思巴字,釋讀過程頗繁瑣。

八思巴字是我國文字史上一朵清新的小花,蒙元時期曾作為「譯寫一切文字」的「國書」廣為流行,並在西藏一直保留至今[2]。八思巴字產生於忽必烈執政時期,當時蒙古統治疆域不斷擴大,尤其是進佔漢地後,漢族成為主要統治對象。蒙古皇帝和官員多不識漢字,當時使用的畏兀字(回鶻字)符號少,對漢字譯釋十分不便[3],急需一種即適用蒙古語,還適用漢語以及領土內諸民族的通用文字。中統元年(1260年),忽必烈命「國師」八思巴喇嘛創製蒙古新字。八思巴從梵文中借用字母符號,參照畏兀蒙文形式,自上而下垂直拼寫而成「八思巴字」,常用41個字母(圖3)[4];至元六年(1269年)二月推廣使用,截止目前所見最後一件八思巴字文物——天元五年(1383年)六月北元「甘肅省左右司之印」(圖5-7[5]),八思巴字至少使用了114年[6]。

單一的八思巴字印文較難準釋,這是由其本身為「拼音文字」所致。簡單說,就類似於現在漢語同一讀音對應的多個「同音字」,如無上下文字關聯,很難精準對釋。即使是相對簡單的「姓氏」或「吉語」,也只能選其一個比較合宜的漢字來譯釋。

此印文為八思巴字「仿篆書」體,上部字母「篆法」標準,下部一筆類似於漢字「九疊篆」寫法,是釋讀關鍵。我梳理出有可能的三種寫法,找出與之最接近的五種八思巴字標準拼寫字形,逐一進行比對(圖4)。

圖4①,與之最接近的是八思巴字常用字「記」(或「寄」[7])的拼寫方式,但該字入印後最後一筆未見此類似「九疊篆」寫法。如圖5(5-1)[8]、(5-2、3、4、5)[9]為八思巴字私印「記」的「疊篆」寫法。我對比了幾百方八思巴字「疊篆」印與漢字「九疊篆」印資料,發現八思巴字入印篆法與漢字「九疊篆」有很大差別。八思巴字「疊篆」筆畫多為「迴旋盤曲」,而漢字多做「延伸摺疊」。如圖(5-6)元八思巴字「國師之印」[10]、圖(5-7)北元八思巴字「甘肅省左右司之印」、圖(5-8)元漢字「移相哥大王印」[11]、圖(5-9)宋漢字「鷹坊之印」等不同時期官印對比,可看到二者「官方」篆法的明顯區別。另八思巴「記」字最後一筆「迴旋盤曲」的同時,右面由上筆延伸下來的豎筆不省略,這也與印文明顯不符,故排除。

圖4②對應兩種八思巴字標準寫法與印文比較接近,關鍵還是最後一筆「延伸摺疊」的「篆法」在現有八思巴字資料中未見,亦排除。

圖4③是與原印最接近的寫法,與之對應的有兩種八思巴字,下部均由兩個字母組成。但這兩種標準字形都與印文稍有差別,均在末尾缺少了一個轉折,此情況在元八思巴字押印中有見。因元代官印由官府專門機構鑄造,篆刻較為規範,而私刻印押,則難免筆畫差誤[12];另八思巴字「仿篆體」私印是當時官印模式直接影響下來的產物,這類私印中,有書寫不規範甚至誤寫誤刻的情況,當是製作者不熟諳曲疊規則所致[14],因此綜合判斷4③最符合此印文字。

此字在《蒙古字韻》中可查到對應:「稽、計、薊、繼、吉……」等15個漢字(圖6)[14]。因在元代押印中,單字押是一種主要形式,印文內容多見有姓氏[15],因此可暫將此印文對應漢字範圍縮小到《百家姓》中:「吉、薊、計」三個姓氏文字(圖7)[16]。

此印的另一個特點是鬥檢封式符合押印。子母印皆有孔,且母印鬥封中可存印泥,方便隨身系戴使用,功能不同於「符信驗證」的「半分對合」符合押。此類押印內容常見有八思巴字、漢文字或兩種文字組合,多為吉語「大吉」、「大吉利市」、「福」、「壽」或吉祥圖案與「姓氏」、「花押」、「合同」等內容組合。此印母印為吉語漢字「福」,周圍配以吉祥花稜邊欄,充滿幸福吉祥氛圍,此八思巴字印文內容無論從「姓氏」角度還是「吉語」角度皆可與漢文內容相合。

因此,六百多年前此押印主人姓什麼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歷史長河中,有這樣一種文字,以其優美的造型、廣泛的用途、特殊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漢蒙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推進了民族社會的融合發展和文明進程。一度成為元代官方文字的八思巴字雖然早已退出歷史舞臺,但其承載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卻隨著時間的推移愈加珍貴,為我們對古代文明的探索帶來了樂趣和空間。

[1]孫家潭:《中古時期符合押印一組》,2017年第五屆「孤山證印」西泠印社國際印學峰會論文。

[2]郝蘇民:《鮑培八思巴字蒙古文獻語研究入門》導論,民族出版社2018年版,第6頁。

[3]撥子德涅耶夫:《蒙古文學史講義》,1895年版,第166頁。

[4]照那斯圖:《新編元代八思巴字百家姓》,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頁。

[5]《中國歷代篆刻集萃》③唐宋官印·元押卷,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24頁。

[6]郝蘇民:《鮑培八思巴字蒙古文獻語研究入門》,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6頁注⑦後案語。

[7]蔡美彪:《八思巴字碑刻文物集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350頁、351頁。

[8]孫家潭:《關於八思巴文字印釋讀的幾點體會》,中國書法2018年15期。

[9]孫慰祖:《唐宋元私印押記集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391、409、401頁。

[10]照那斯圖:《元國書官印匯釋》,遼寧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第003頁。

[11]葉其峰:《古璽印與古璽印鑑定》,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第124、125頁。

[12]蔡美彪:《八思巴字碑刻文物集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353頁。

[13]孫慰祖:《唐宋元私印押記集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頁。

[14]羅常培、蔡美彪:《八思巴字與元代漢語》,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頁。

[15]孫慰祖:《唐宋元私印押記初論》,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頁。

[16]照那斯圖:《新編元代八思巴字百家姓》,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頁

相關焦點

  • 著名語言學家楊耐思逝世 他曾說八思巴字是史上首個漢語拼音方案
    他在文中指出,「用拼音文字譯寫漢語所形成的全面的漢語拼音系統,從前的學者總以為始於明末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等制定的羅馬字漢語拼音方案。」楊耐思說,「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 關於八思巴與八思巴文
    忽必烈要求用八思巴文「譯寫一切文字」,包括蒙文、漢文、藏文等。八思巴文書寫與蒙文一致,從左到右,從上到下,按音節劃分。蒙古人當時已使用回鶻文多年,不願學習難以辨認的八思巴文;習慣了使用漢字的漢人更是看不懂也讀不出;藏人習慣橫寫,讀八思巴文覺得非常彆扭,因此八思巴文的推廣遇到了很大困難。
  • 八思巴文的創製:古代「國際音標」與「世界語」
    八思巴字拼寫漢語時不標聲調。因此,如果原文沒有漢字對照,或沒有上下文,就難以確定書寫單位所代表的漢字。  藏蒙文化融合的具象表達忽必烈統領元朝廣大疆土,從渤海之濱到中亞西域,頗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氣勢。
  • 拼音出現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給漢字注音的?
    所謂讀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來注音,許慎的《說文解字》就採用這種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讀若準」,意思就是「埻」和「準」的讀音是相近的;直注法就是用另一個漢字來表明這個漢字的讀音,如「女為說己者容」中,使用「說者曰悅」來進行注音。
  • 元代敦煌莫高窟六體文字碑
    此石碑上方橫書 「莫高窟」 三字,石碑的內容由三部分構成: (一) 碑心中央陰刻的觀音像應為藏傳密教的四臂觀音像。 (二) 觀音像上方及左右兩側各刻「六字真言」兩行,每行一種文字,計有梵、藏、漢、西夏、八思巴蒙古、回鶻等六種文字。這六種文字都與漢字」唵 嘛 呢 叭 咪 哞「為音,世稱六字真言碑。
  • 內蒙古用篆刻藝術再現元朝官方文字——八思巴文
    記者了解到,由內蒙古書法家協會和北疆印社主辦的「內蒙古八思巴文篆刻全區巡迴展」正在該旗舉行。此次展覽組織了內蒙古自治區31位篆刻家,進行八思巴文印的創作、臨摹。共展出125方八思巴文印章、92方元代八思巴文印的臨摹作品,同時展出印章原石60方。
  • 烏雲畢力格:青海新發現的元代金虎符及其歷史意義
    此前發現過元朝八思巴蒙古文長牌4面,其形制和文字基本一致。第一個是1846年在俄羅斯葉尼塞河流域發現的銀質長牌。長方形,雙面單片,四角磨圓,上段嵌入鐵環,以便系掛。無紋飾,有鎏金八思巴字五行,正面三行,背面二行。後三個分別是在俄羅斯布裡亞特地區、中國內蒙古地區發現的,三面牌子的形制和文字與此前俄羅斯發現的銀牌一致。
  • 農曆十月五日 薩迦派第五代祖師八思巴誕辰
    薩迦寺八思巴大師坐像(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曹立君) 2015年11月16日,農曆十月五日,薩迦派第五代祖師八思巴誕辰紀念日。又受命創製蒙古文字,遂以西藏文字為基礎而制定,是即「八思巴文」,帝賜以「大寶法王」之號。 師曾為太子真金開講彰所知論二卷(漢譯現存)。至元十三年(1276)返藏,興曲彌法會,自任薩迦寺第一代法王。著述凡三十餘種,以薩迦五祖集傳世。並促進內地與西藏之文化交流,將印刷術、戲劇藝術等傳至西藏,將藏族建築技巧、雕塑藝術等引至內地。
  • 元代皇室成員施刊的藏文佛經 (一)
    1260年,忽必烈即位後,封八思巴為國師。1272年遷都大都後,設立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和吐蕃地區地方行政事務的機構總制院(後改為宣政院),命八思巴領銜總制院事。噶瑪拔希演示了不少神變,不少王公大臣前去觀看,並議論其法力可能在八思巴之上。察必皇后於是請求八思巴演示神通,否則擔心忽必烈不滿並有可能改變想法,轉而尊奉噶瑪拔希為上師。八思巴於是演示了刀截四肢等神通,從而使忽必烈等人相信沒有人能超過八思巴。
  • 元代的蒙古族教育
    元代端本堂教育的特色在於,他們一方面向蒙古師儒學習畏兀字和八思巴字,另一方面也向漢族師儒學習漢文漢語,在此基礎上也跟隨帝師學習藏語,為蒙古族教育開闢了一條新路。中央蒙古官學  元代的中央官學主要指蒙元統治者在大都(今北京)為國人子弟創辦的學校。
  • 獨具趣味的押印——牧心印社
    由於古代的人民受教育程度較低,不識字的人民佔了大多數,可他們對契約及信用擔保又有需求,很多時候都必須押字代名,所以便有了可作為籤字憑證的押印。今天小牧便帶領大家認識一下,這獨具趣味的押印:據資料顯示,最早使用押印的是漢代官員,他們在審批公文後,在末尾加蓋押印表示同意,因此簡化了工作量,這種方式很快便推廣開來。
  • 漢字拼音的由來,拼音比漢字的出現要晚,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門道提示:農曆三月十一輸入法的由來:漢字拼音當讀書時或者看報時,免不了遇到一個陌生字。你知道用字典去查,翻到它所在的頁碼,找到它。看到它頭頂上的拼音,你便知道它讀什麼。它有名字,叫拼音。是我們學習漢字第一堂課,你知道嗎?拼音並不是與漢字一同出現的,拼音比漢字的出現要晚了些。接下來,就跟著門道君一起探尋拼音的奧秘吧。古代沒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兩個認識會念的字,取第一個的聲母,取第二個的韻母,拼合起來就行了.中國的回族兄弟不學漢字,學習阿拉伯語,但他們用阿拉伯文的字母來拼寫口語(漢語),所以這是中國最早的拼音。
  • 【蒙古歷史】元代的蒙古族教育
    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元代不少蒙古族皇帝,學學習態度是積極的,他們會主動地邀請經筵官,或者在馬背上或者在皇宮裡與他們共同探討經傳史鑑或軍國大事,這對於元代帝王學習和積累統治經驗,提高統治者的政治、文化素質,大有神益。
  • 周末讀史|供養錢:元代特有的一種錢幣(二)
    每個專題六千字左右,隨文配有拓圖,另外有16頁精美的彩圖。這是作者在完成《中國貨幣史話》四本系列作品之後,又撰寫的一部錢幣學專著。本文為系列第十八期,對應原書第五章第二十七節內容,講述記錄了元代特有的一種錢幣——供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