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讀史|供養錢:元代特有的一種錢幣(二)

2020-12-17 IMI財經觀察官方

編者按

《IMI財經觀察》每周末帶您聆聽名家解讀中外金融的發展興替和制度演變,在史海鉤沉之中領略大金融的魅力!由中國錢幣博物館研究信息部主任、中國錢幣學會副秘書長、中國博物館協會錢幣與銀行博物館委員會秘書長王永生撰寫的《三千年來誰鑄幣:50枚錢幣串聯的極簡中國史》已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發行。全書由8個章節、50個專題組成,從最早的貝幣開始,最後以人民幣結尾,跨越三千多年。以中央政府鑄造的錢幣為主,另外也挑選了地方政府、農民起義軍甚至是反叛者鑄造的錢幣,地域上兼顧到了新疆、西藏以及臺灣等邊疆地區。除了行用錢之外,也收入了反映民俗文化的供養錢和「花錢」。每枚(種)錢幣獨立為一個專題,全書按照時間順序,將五十個專題歸屬為八個章節,每個章節都有一個主題。每個專題六千字左右,隨文配有拓圖,另外有16頁精美的彩圖。這是作者在完成《中國貨幣史話》四本系列作品之後,又撰寫的一部錢幣學專著。

本文為系列第十八期,對應原書第五章第二十七節內容,講述記錄了元代特有的一種錢幣——供養錢。

以下為本期連載的內容:

三、供養錢的種類

元代的供養錢門類繁雜,種類眾多。概括地講,大致可以分為如下七種。

一是年號錢。與普通的年號錢相似,錢幣上的文字是以年號加通寶、元寶為主。元代幾乎每個年號都有年號錢傳世,從世祖的中統年號到順帝的至正年號,元朝共歷9個皇帝、16個年號。據《古錢大辭典·拾遺》統計,傳世的年號錢只缺「天順」一種,卻多了一種「定天」,這也可能是將「天順」,誤寫成了「定天」。另外,至大三年雖然鑄造了行用錢「至大通寶」和八思巴文的「大元通寶」。但是,「至大元寶」以及漢文「大元通寶」錢,應該也屬於供養錢。

二是國號加年號錢。僅有「大元至治」一種。形制與一般錢不同,面、背都鑄有四出文,錢文楷書,直徑23.3毫米,厚1.9毫米,重4克。

三是紀年錢。如至治元年、延祐三年、泰定元年等。這種紀年錢形制一般都比較小。

四是寺院名號錢。錢文用的都是寺院的名稱,如聖壽萬安(背「穆清」)、承華普慶、普慶寺寶、大安福寺、大帝覺寺、延祐通寶(背「大昊天寺」)等。

五是佛家名號錢。錢文用的都是佛經的名號或專用語,如大悲神咒、寶珠菩薩、佛法僧寶、阿彌陀佛等。

六是吉語錢。如穆清銅寶(背「至正」)錢。「穆清」就是「穆如清風」的簡稱,語出《詩經·大雅·丞民》表示陶冶人的性情要象清和的風化育萬物。除穆清銅寶之外,另外還有穆清銀寶、穆清金寶。雖然名稱用的是銀寶、金寶。但是,材質卻都是銅質的。

七是進香錢。如進香直社(背「神」)、真定獻香(背「清旗小社」)、至順壬申(背「護聖」)、至順通寶(背「太乙」)、至元戊寅(背「香殿」)等。

下面選取有代表性的幾種供養錢,來給大家作進一步的介紹。

1.至元通寶(背「玉」)

元代供養錢的背文,多為寺院、宮、殿的全名或簡稱。至元通寶背「玉」字,有楷書、草書兩種字體,指元室皇宮內供佛的玉德殿,皇帝常在此做佛事。《輟耕錄》卷廿一宮闕制度條記「玉德殿在清灝外,七間,東西一百尺,深四十九尺,高四十尺,飾以白玉甃以文石,中設佛像」。《元史·文宗紀》載天曆二年五月「又於玉德殿及大天源延聖寺作佛事」。

另有一種背鑄三種少數民族文字的「至元通寶」當十大錢。背穿上的文字,被錢幣學家方若識為八思巴文「至」,其餘三字為內蒙古大學陳乃雄教授1985年識出,穿下為八思巴文「治」;穿右為察合臺文,為漢語「通寶」中「通」的讀音;穿左為西夏文,為漢語「通寶」中「寶」的讀音。四字按上下右左的順序應讀為「至治通寶」。按至治(1321-1323)為英宗的年號,較世祖至元(1264-1294)晚30至60年。這枚錢幣應是至治年間用至元通寶錢範,背加鑄三種民族文字而成。這與敦煌莫高窟窟名碑、建於至正五年(1345)的北京居庸關過街塔石刻,以及至正八年(1348)速來蠻西寧王及其眷屬等所立用漢、梵、臧、西夏、八思巴、回鶻等六種文字書寫的六字真言碑一樣,都使用了多種民族文字,反映了元朝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點。

2.進香直社(背「神」)

「直」字或為真字之誤,即真定進香之義。「神」字是指神御殿,為供祭帝、後御容的地方。《元史·祭祀志四》載「神御殿,舊稱影堂,所奉祖宗御容,皆紋綺局織錦為之」。另有「真定獻香」背鑄「清旗小社」,此類供養錢應該是真定祭祀時專用的。

3.聖壽萬安(背「穆清」)

「聖壽萬安」為寺名,指的是今天北京的白塔寺。《元史·祭祀志四》載「影堂所在,世祖帝後大聖壽萬安寺,裕宗帝後亦在焉」。「穆清」一詞,出自《詩經·大雅·丞民》:「吉甫作誦,穆如清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後世就用「穆清」來指天,又引申指清和之氣或太平祥和。後來的宮殿也多用「穆清」來命名。如五代時的南唐、北宋都建有穆清殿,元朝也在聖壽萬安寺中建有穆清殿,又稱穆清閣。另外,還鑄有「穆清銅寶」、「穆清萬安」等穆清系列的供養錢,應該都是聖壽萬安寺舉行祭祀的時候,所使用的供養錢。

4.至順壬申(背「護聖」

至順壬申是指1332年,「護聖」是大承天護聖寺的簡稱,建於天曆二年(1329),位於玉泉山東。據《嘉慶重修一統志·京師》記載,「功德寺,在玉泉山東麓,本元大承天護聖寺」。《元史·順帝紀》記元統元年(1333)「奉文宗皇帝及太皇太后御容於大承天護聖寺」。因此,「至順壬申」及「至順通寶」背鑄「護聖」的供養錢,應該都與祭祀文宗有關。

5.至順通寶(背「太乙」)

太乙為道教名稱,《元史·釋老傳》記載:「太一(乙)教者,始於金天眷中道士蕭抱珍,……至元十一年建太一(乙)宮於兩京」。《元史·文宗紀》記載:「道士建醮於玉虛、天寶、太乙、萬壽四宮於武當、龍虎二山」。天曆、至順都是文宗的年號,建醮是文宗為他的哥哥明宗資冥福而作。「至順壬申」及「至順通寶」背鑄「太乙」的供養錢,記錄了文宗為爭奪帝位,毒殺他的哥哥明宗,事後卻又為其大作道場,這段兄弟相殘的歷史。

6.至元戊寅(背「香殿」)

香殿為玉德殿的配殿,也是元代帝王禮佛的地方。以前人們認為此錢屬於順帝後至元四年(1338),孫仲匯考證「香殿」見於《元史》者共有四處,都在世祖忽必烈的時候。因此,認定這枚錢幣應該鑄於前至元時期。《輟耕錄》卷廿一「宮闕制度」條記載「東香殿在玉德殿東,西香殿在玉德殿西」。《輟耕錄》另記有東宮香殿,在御苑中,「香殿在石假山上,三間……三門之外有太子斡耳朵荷葉殿二,在香殿左右,各三間」。因此,此錢可能與忽必烈太子真金有關,戊寅或為紀年,當指至元十五年(1278);或為紀日,有可能是真金的生日。因為元代有擇日祭祀的習俗,至元十九年三月,阿合馬就是以戊寅日太子回宮作佛事為由被誘騙出迎而遭刺殺的。

7.大悲神咒

「大悲神咒」為佛教中的經咒名,是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經》中的主要部分,共有八十四句。完整的名稱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悲神咒」。佛家認為救人苦厄之心曰悲心,菩薩之悲心廣大無邊,故曰大悲,元代建有大悲寺。這枚佛家名號的供養錢,應該是為祈佛求福作法事時用的。

8.宣光之寶(元寶)

至元二十八年(1368)徐達、常遇春攻佔大都(燕京),並破開平,元順帝北遁和林。三年後順帝死,子愛猷識理達臘繼位,改元宣光,史稱北元,在位八年而亡,曾經鑄造了「宣光之寶」及「宣光元寶」兩種年號錢,直徑僅10毫米及14毫米。「宣光元寶」背穿上鑄有八思巴文「午」字紀年,也屬於供養錢,傳世稀少,名貴異常。

四、供養錢的價值

供養錢,除了寺廟鑄造的之外,還有一部分是官府鑄造的,主要是供恩賞或者是皇家、宗室進香禮佛時專用。它們既不屬於民間私鑄,也與國家正規鑄造的錢幣不同。因為都不是作為流通使用的貨幣,因此,供養錢總體上來說也可以被視為是民俗錢的一種,是元朝錢幣家族中重要的一員,記錄和反映了元代社會各個階層的宗教信仰情況,對於宗教史、社會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因為供養錢的功能是要表達信徒對神靈的虔誠心願,僅僅具有象徵性的意義。因此,它的尺寸一般都比行用錢要小。但是,所選用的銅質普遍都比較好,有的材質選用的甚至就是金銀。製作的都很規整、精美。除了用作供養布施之用外,金銀質地的供養錢還經常被貴族、宗室婦女作為喜愛的首飾佩戴出行,而流行一時。

供養錢雖然不做流通使用。但是,每當紙幣濫發,貶值到形同廢紙的時候,民間交易就開始使用供養錢。於是民間的不法之徒,就披著供養錢的外衣,大肆私鑄,而行逐利的目的。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那種銅質窳敗、製作粗劣的供養錢,應該就是那些造假者所為。

官府所鑄造的供養錢多半是年號錢。元代除了武宗鑄造的至大通寶、大元通寶,史籍中有明確的記載之外,其他各位皇帝都沒有鑄錢的記載。但是,元代不論哪朝都有年號錢傳世,幾乎各個皇帝一無所缺。《新元史·食貨》也記載說:(元代)「歷朝並鑄銅錢,蓋以備布施佛寺之用,非民間通用也」。這說明元代的年號錢都是官鑄的供養錢,雖然出自官爐,也是用於賞賜、饋贈以及慶典等,不用作流通。因此,正史中都沒有作記載。

除了年號錢之外的供養錢,大部分都是寺廟所鑄。它們多不遵守官鑄行用錢的標準,而是隨意命名,任意創作。如名稱上的穆清銅寶、普慶寺寶、佛法僧寶等,都殊為別致,為元代所獨有;製作技術上,簡單粗陋,尺寸多變,大小不一,厚薄懸殊;文字書寫上,更是隨意發揮,但是卻表現出了元代特有的那種樸實豪邁、卓爾不群、富有個性的特點。有的甚至還出現了最早的簡化字,如寳或省作「寶」、慶省作「慶」,真是千奇百怪,不一而足。

元代宗教盛行,各地廟宇寺觀林立,佛、道尤其受到朝廷的尊尚,這是供養錢盛極一時的基礎。元朝政府因為推行紙幣,注重鈔法而忽視鑄錢。因此,元代的供養錢大部分並非官鑄,而是出自廟宇、道觀或信徒,鑄造的目的是供奉神佛,布施功德,以求庇護降福。這些供養錢作為民俗錢的一種,形制不一、種類龐雜,它們雖然沒有參與社會流通,但是,卻記錄和反映了元代社會各個階層的宗教信仰情況,對於宗教史、社會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書籍介紹

在中國三千多年的歷史中,出現過的錢幣浩如煙海,但是,總有一些錢幣,會是那個時代最好的見證者,比如秦代的半兩、漢代的五銖、唐朝的開元通寶、宋代的交子、清代的道光通寶……這一枚玫錢幣,看起來雖然很小,但它所承載、記錄、見證和包含的內容卻非常豐富多彩。這50種錢幣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折射了一個時代,串聯了三千多年的歷史,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了解歷史的新視角。

作者簡介

王永生,1966年9月出生,副研究員,現任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直屬事業單位中國錢幣博物館研究信息部主任、中國錢幣學會副秘書長、中國博物館協會錢幣與銀行博物館委員會秘書長。

在中國貨幣史、中外貨幣文化交流、白銀的貨幣化、絲綢之路東西文化交流史、中亞歷史及民族史領域有一定研究,在國內外公開刊物上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4篇獲「中國錢幣學會優秀學術成果金泉獎」。出版學術專著6部,策劃指導1部大型紀錄片、1次絲路科考活動。

目錄

第一章 貨幣的起源及統一

1 抱布貿絲:貨幣的起源 003

2 布刀圜貝:先秦四大貨幣體系 017

3 半兩錢:承擔了統一使命的貨幣 030

第二章 漢五銖標準的確立及影響

4 五銖錢: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 045

5 白鹿皮幣、白金三品:漢武帝的斂財手段 058

6 馬蹄金、麟趾金:特殊形制的金幣 068

7 一刀平五千:斬斷了王莽改革事業的金錯刀 079

8 漢佉二體錢:東西方貨幣文化的最初接觸及相互影響 091

9 錢幣三國:錢幣版三國演義 102

第三章 唐通寶錢制的創立及影響

10 開元通寶:開啟了中國貨幣的新時代 117

11 得壹元寶、順天元寶:見證了「安史之亂」的錢幣 128

12 乾元重寶:為平定安史之亂鑄造的貨幣 138

13 大曆元寶、建中通寶:唐軍堅守西域的實物見證 149

14 會昌開元:記錄了佛教最大一場劫難的錢幣 161

15 高昌吉利:文化融合的產物 173

16 粟特青銅錢:絲綢之路上的圓形方孔錢 184

第四章 兩宋複雜且繁盛的錢幣文化

17 淳化元寶:最早的御書錢 199

18 祥符元寶(通寶):記錄了最後一場封禪鬧劇的錢幣 209

19 熙寧元寶、元豐通寶:見證了王安石變法的貨幣 220

20 崇寧通寶、大觀通寶:藝術水準最高的錢幣 232

21 純熙元寶:記錄了南宋孝宗諸多無奈的錢幣 243

22 嘉定鐵錢:錢文最為繁雜的貨幣 254

23 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265

第五章 遼夏金元的鑄幣

24 遼錢:籠罩在迷霧中的錢幣 279

25 西夏錢幣:見證了一個被塵封近千年的王朝 290

26 承安寶貨:最早的銀幣 301

27 供養錢:元代特有的一種錢幣 312

28 元鈔: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發展的紙幣 325

29 元末起義軍錢幣:不幸被應驗的咒語 336

第六章 明代落後的幣制

30 洪武通寶:重農輕商的「洪武型體制」的見證者 351

31 大明通行寶鈔:一種落後的紙幣制度 362

32 隆慶通寶:見證了中西方貿易的錢幣 372

33 永曆通寶:記錄了鄭成功「反清復明」大業的錢幣 382

34 跑馬崇禎:預言了明朝滅亡的錢幣 393

第七章 清代變革中的幣制

35 準噶爾普爾錢:形制異樣、命運多舛的錢幣 405

36 新疆紅錢:體現了乾隆皇帝治疆策略的錢幣 416

37 乾隆寶藏:見證了一場貨幣戰爭的錢幣 431

38 道光通寶·八年十:唯一成功鑄造的大錢 441

39 鹹豐朝的錢鈔制: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幣制 452

40 元寶(銀錠):中國特有的「銀幣」 464

41 壽星銀餅、漳州軍餉:中國最初的仿鑄銀幣 477

42 光緒元寶:最早的機制銀幣 489

43 足銀壹錢:左宗棠為新疆設計的銀幣 501

44 「餉金」金幣:我國唯一的金幣 512

45 中國通商銀行兌換券:我國最早的銀行兌換券 523

46 狀元及第:記錄了古代科舉制度的民俗錢 537

第八章 現代幣制的逐步建立及完善

47 袁大頭:最初的國幣 551

48 色章果木:十三世達賴鑄造的金幣 562

49 法幣改革:現代紙幣制度的初步建立 573

50 人民幣:人民的貨幣及其國際化 585

文章整理 孟源禕

圖文編輯 李錦璇

責編 胡曉濤、金天、蔣旭

監製 朱霜霜

相關焦點

  • 崔凱:元代·青花碗,海外回流,市場參考價30000元
    全民愛收藏:考考你的收藏眼力·瓷器篇(2020第353期)鑑賞範圍:陶瓷、字畫、玉器、錢幣、銅器、雜項鑑定老師簡介:崔凱,中國古陶瓷研究會鑑定委員會委員、鑑定專家,中國文化管理協會藝術品市場管理委員會陶瓷組專家
  • 梁啓超:讀史的方式
    又分二目: (一)轉變的活動因為經過一番活動,由這種社會變成他種社會,或者由一種活動生出他種活動,無論變久變暫,變好變壞,最少有一大部分可以備現代參考。通常說一治一亂,我們要問如何社會會治,如何社會會亂;並且看各部分各方面的活動,如像君主專制之下,君主宰相的活動,以及人民的活動,如何結果,如何轉變:這樣看出來的成敗得失,可以供吾人一部分的參考。 (二)增益的活動政治的治亂,不過一時的衝動;全部文化才是人類活動的成績。人類活動好像一條很長的路,全部文化好像一個很高的山。
  • 周末讀史|何平:單旗的「子母相權論」與貨幣的層次結構
    編者按《IMI財經觀察》每周末帶您聆聽名家解讀中外金融的發展興替和制度演變,在史海鉤沉之中領略大金融的魅力!由此推論,單旗的子母相權論,毋寧說是一種在保持單一貨幣原則之下以新錢代替舊錢的善後安排,它體現了「輕重論」宏觀經濟思維路徑下,貨幣在與商品相對比較中體現價值的理念,發展為貨幣與貨幣在相對比較中進行替換的策略。
  • 元代招撫臺灣與設置澎湖巡檢司
    元代招撫臺灣與設置澎湖巡檢司 時間:2002-06-05 14:33   來源:   元代臺灣稱為「留求」,或者「琉球」。  元代兩次招撫臺灣沒有結果,但在澎湖卻有建置,設立了巡檢司,隸屬於泉州府同安縣。這是大陸政府在澎湖建立正式政權機構的開始。元代澎湖巡檢司設置於何時?目前學者有不同意見,尚無定論。據元人汪大淵的《島夷志略》說:「至元間,立巡檢司。」但元代有兩次「至元」年號,一為元世祖的「至元」(1264—1294年),一為元順帝的「至元」(1335—1340年)。
  • 「順治五式」是一種什麼錢幣?
    順治錢制形式未能統一,按照背文可分為五種,也就是在錢幣界享有盛譽的「順治五式」。一是仿明朝錢式,面文「順治通寶」,皆為光背無文。 採用這種形式,主要是適應關內群眾的需要,也便於新舊錢之間的兌換。二是仿會昌開元錢制,錢背文紀地紀局。如「戶」「工」為寶泉、寶源兩局所鑄。錢重一錢二分。順治八年錢重改為一錢二分五釐。
  • 說說古代錢幣中的小知識
    最初的貨幣並稱為錢,從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可以了解到:「錢,銚也,古者田器」,從中可以看到錢當時是一種農具的名稱,也反映了我國是一個以農業為本的國家。貨幣是什麼?從商代墓葬的發掘中,我們發現在當時不僅是一種裝飾品,而且在當時也是一種一般等價等的特殊物品,即為我們說的貨幣。
  • 世上最美的書法,都在古代錢幣上|篆書|錢幣|書法|開元通寶|書法家|...
    自古以來,帝王對錢幣上的書法都十分講究,許多錢幣上的文字,都是由皇帝卸筆親書,或由著名的書法家撰寫。古錢文的書法美,是用文字鑄記地、記重、記年、記幹支、記年號。其中篆、隸、楷書主要表現為靜態美,但篆書筆畫迴環曲折,隸、楷書的磔、折、鉤、挑,又有一種動態的美感。
  • 【2020年秋拍回顧】特殊時期錢幣項目再登新高
    北京誠軒2020年秋季拍賣會錢幣項目於昨日圓滿收官。在新老藏家的鼎力支持下,《機制幣》、《古錢 金銀錠 紙幣》兩個專場斬獲總成交率94%,總成交金額人民幣8100餘萬元的佳績。
  • 元代的蒙古族教育
    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元代不少蒙古族皇帝,學學習態度是積極的,他們會主動地邀請經筵官,或者在馬背上或者在皇宮裡與他們共同探討經傳史鑑或軍國大事,這對於元代帝王學習和積累統治經驗,提高統治者的政治、文化素質,大有神益。
  • 精貴的錢幣:以機制幣為代表的錢幣,在拍賣市場上也大放異彩!
    古錢幣之所以珍貴,不僅因為歷經歲月滄桑,存世數量稀少,也不僅因為設計精巧、鑄造技術高超,更因為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它記錄著各個朝代、各個時期的政治、經濟、金融、商業、文化、科技的發展和變遷。      此藏品為「錢幣一組」,分別為「大清銅幣」、「雙旗幣」和「光緒元寶」。「大清銅幣」正面中央圓圈內鐫「大清銅幣」四字,圈外左右兩側分鐫「戶部」二字,上環鑄滿文及幹支紀年「丙午」,下書「當制錢十文」。
  • 收藏小知識,錢幣上的單位元和圓為什麼有兩種寫法
    人民幣我們查閱《辭海》中元字的解釋,圓字繁體為圓簡寫作元,是中國的貨幣單位,而元字通圓,所以為貨幣單位,就是一種貨幣的名稱,比如我們常說的銀元。這就是人民幣上圓字的語言學依據。而元字最早在貨幣史上出現,始於元代,當時金銀被稱元寶,有元朝之寶的意思。明清時元寶的使用達到高峰。1905年鑄造的光緒元寶,是以國家的信譽發行的紙幣,紙幣中間就有一枚光緒元寶,因為是代替元寶的作用,可以兌換銅錢。所以此處就用了元字。
  • 民國時的錢幣收藏
    馬定祥(1919-1991),著名錢幣學家,中國錢幣學社創始人之一。本文中,作家宋路霞通過撰寫馬定祥的傳記,再現了他們那個年代的收藏家的精神風貌。    玩兒古錢和金銀幣的人都知道,我國最好的錢幣,最稀罕的錢幣,大都出自北方,尤其是平津地區。
  • 元代的鹽引制度及其歷史意義(上)
    」、「每年收的錢,鹽課辦著多一半」之類的說法。憲宗三年(1253年),忽必烈受京兆封地,「命(汪德臣)置行部於鞏,設漕司於沔,造楮幣、給鹽引,以通商販,以貯軍儲」。同一件事,《元史》記載說,忽必烈「奏割河東解州鹽池以供軍需」,並設「從宜府」於京兆,「以【李】德輝與孛得乃為使……募民入粟綿竹,散錢幣,給鹽券為直」。雖然兩則記載稍有歧異,但無論如何這裡的「鹽引」或「鹽券」都不是全國性的統一憑證。
  • 自媒體時代,我們應該怎麼讀史?
    讀史就是一個去偽存真的過程。迷霧驅散,發現歷史的真相,這才是正確的讀史態度。  前段時間「非常歷史」推送了《朱德的扁擔》一文,關於朱德的扁擔上刻的什麼字,文中說:1950年代小學課文上是「朱德記」,1990年則變成了「朱德扁擔,不準亂拿」。這個糾錯是幾個當事人幾十年後共同努力回憶並認真討論完成的。雖說這不是一個原則性的錯誤,但這是一種態度,一種對歷史負責任的求真態度。
  • 想出手錢幣怎麼辦? 全國各地錢幣交易市場大全
    3.魯藝公園4.瀋河區北市場,古玩市場二樓,但銷售錢幣的較少,主要是玉石等雜項5.在長客西站的南側也有一個古玩市場6.懷遠門古玩市場,懷遠門往裡走第二個小路口7.南湖公園古玩市場,逢周日有許多擺地攤的經營者8.太原街郵票交易市場,一樓經營郵票二樓經營各種錢幣,規模較大(二)大連市1.大連天津街
  • 錢幣收藏:有人不愛「新錢」愛「老錢」
    錢幣是一個國家歷史發展的縮影,通過幣面圖案可以展現國家的文化遺蹟、風雲人物和秀麗景色。近年來,在義烏收藏圈,喜愛錢幣的收藏愛好者越來越多,甚至部分95後、00後開始加入,他們對錢幣的喜愛溢於言表,更積極促進錢幣文化的傳播。五帝錢編織的掛件。
  • —— 中國錢幣博物館專題展巡禮
    博物館陳列展覽要在弘揚文化、給人們以歷史教育的同時,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要努力把中國錢幣博物館建設好,達到「館雖不大,水平卻是一流」的目的,把錢幣博物館建成宣傳央行文化的窗口,吸引更多觀眾近距離感受中華錢幣文化的博大精深。  反假貨幣展:送你一雙慧眼  假幣犯罪是一種嚴重的經濟犯罪,它危害經濟、金融秩序,損害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影響社會穩定。
  • 愛江山更愛美人-順治帝的錢幣收藏之路
    所謂「順治五式」即順治帝為了穩定經濟進行了五次改革,隨之而產生的五種錢幣形式,其鑄造時間從早到晚依次為順治一、二、三、四、五式。同樣這篇文章也要從它談起...另外還有兩種錢幣,即順治背右一、右二比較少見,而且其官方資料較少,筆者所知也有限。
  • 長沙學院開展「讀史•講故事•立信」主題活動,傳承紅色基因
    長沙學院「讀史·講故事·立信」主題活動首場導讀會。通訊員供圖。通訊員供圖。  星辰在線10月23日訊(通訊員 梁國慶)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利用好湖南的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 傳承紅色基因」,長沙學院在全校大學生中開展「讀史•講故事•立信」主題活動,通過引導廣大青年學生閱讀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相關文獻,在講好歷史故事中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在體驗與感悟中凸顯愛黨、愛國、愛民和奮發有為的時代主題主線
  • 「一帶一路」錢幣展 去河北地質大學免費看
    河北地質大學/供圖長城網訊(記者張曉明)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河北地質大學錢圓金融博物館將於2019年10月1日—3日舉辦「一帶一路」錢幣特展。此次特展期間,錢圓金融博物館將首次面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屆時將以該館收藏的絲綢之路古錢幣為主線展示絲綢之路人文風情,使遊客直觀感受絲綢之路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偉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