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全國首枚異形紀念幣「泰山幣」掀起了搶購熱潮,預約、銷售都非常火爆,錢幣收藏又進入公眾視野。
實際上,在眾多錢幣收藏愛好者心中,這些從銀行兌換到的紀念鈔幣,僅僅是入門級別的。那些資深藏友痴迷於用可以花的錢去換「不能花的錢」——— 古錢幣收藏。
錢幣是一個國家歷史發展的縮影,通過幣面圖案可以展現國家的文化遺蹟、風雲人物和秀麗景色。近年來,在義烏收藏圈,喜愛錢幣的收藏愛好者越來越多,甚至部分95後、00後開始加入,他們對錢幣的喜愛溢於言表,更積極促進錢幣文化的傳播。
五帝錢編織的掛件。
熱門:五帝錢、袁大頭受歡迎
在義烏收藏品市場,每周六都有一大批錢幣愛好者在地攤集市挑選,有些走進專業錢幣收藏店看看好貨。市場內,有一對利用直播平臺經營古錢幣的黃大寶、黃清苗兄弟,見證了這兩年來錢幣收藏的風生水起。
黃清苗告訴記者,去年開始,隨著直播渠道興起,越來越多的人了解錢幣並且加入該行業當中,古錢幣市場越來越熱。以永樂通寶為例,他一年就過手了2000多枚,其中不乏品相極佳的精品。
據了解,目前在古錢幣市場中,較受歡迎的有五帝錢、袁大頭等品類。其中五帝錢是指「清代五帝錢」,即清朝最興盛的五位帝王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和嘉慶在位期間所鑄造的古錢;「袁大頭」在貨幣收藏界被稱為銀元之寶,它是我國近千種近代銀幣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銀元品種,一直是銀幣中價格相對最穩定的投資品。
在錢幣收藏的店鋪內,幾乎都能看到五帝錢的身影,有的被精美織線編製成掛件,有的被裝在精緻的收藏盒內。黃清苗說,相對其他古錢幣來說,五帝錢的功能較多,可用來表示祝福、驅邪、佩戴、把玩,是傳承中華文明的一個特殊載體,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各式古錢幣。
行情:直播湧入錢幣收藏火熱
從商代的貝幣,戰國的刀幣、布幣,到秦代的方孔圓錢,再到清末的機制幣,我國古代錢幣可謂品種多樣,樣式豐富,其文化歷史價值與收藏投資價值吸引了大批愛好者和藏家。義烏收藏品市場眾多經營戶反映,古錢幣的市場行情近幾年來基本上是一路走高,「十年前幾毛錢一枚的古錢幣,如今價格已翻了好幾番,並且繼續保持上漲的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升值最快的當數其中的珍品類古錢幣,由於在市場上十分受追捧,漲幅很大,拍賣會上更是大放光彩。如在2009年嘉德秋季拍賣會錢幣專場中,一枚極其罕見的清代鹹豐通寶寶福局背字「大清壹百」以196萬元人民幣的高價拍出;2013年嘉德春拍上,一枚珍罕品——— 寶源局造背鎮庫大錢,以253萬元成交,打破了清錢的成交紀錄。繼中國嘉德之後,北京誠軒、華夏國拍、北京翰海、北京保利、西泠印社、上海朵雲軒均推出了錢幣專場,深度挖掘古錢幣的價值和特有的魅力。古錢幣在拍賣場保持著鮮明的個性,成交價格呈穩步攀升態勢。
黃大寶說,古錢幣數量有限,物以稀為貴,目前市場行情一直在向上漲。加之各種直播、微拍、電商等平臺的湧入,古錢幣收藏方興未艾。與傳統古玩交易方式相比,直播帶來的不僅是購物的樂趣,更是一種身臨其境的體驗感。甚至浦江、東陽等周邊地區的粉絲們看完直播後,都會慕名找到古玩店來。目前,黃大寶與三四位主播在合作,他還計劃創辦一個工作室,專門培養網絡主播團隊。
黃大寶經常外出尋找一手貨源,以確保找到錢幣真品。他把買來的錢幣集中在幾個倉庫裡,根據客戶情況進行分類,走量的通貨為主,收藏的走精品為主,做禮品的就要去設計,編繩或者組合成吉祥的套裝,滿足不同客戶的多元需求。
提醒:鑑定知識必不可少
黃清苗告訴記者,在古錢幣收藏領域,往往存在這樣一個誤區:許多新入行的藏家會認為古錢幣年代越久遠越值錢。其實不然,確定一枚古錢幣的收藏價值,最主要還是要看存世量,再從技術工藝以及幣材的質地、品相等條件來綜合評價,光看鑄造年代是否久遠並不足以對一枚古錢幣的價值下定論。
據了解,影響古錢幣價值的主要因素是其本身的存世量,「物以稀為貴」這條收藏界通用的法則同樣適用於古錢幣板塊。歷史上有些朝代比較強盛,數十年甚至幾百年發行單一品種的錢幣,故這類古錢的數量就十分巨大,有些王朝剛試鑄了一些樣幣即被改朝換代,這類古錢的數量自然就很少。這一點直接影響到了古錢幣的收藏投資價值。
對此,建議對於初涉古錢幣領域的愛好者,學習一定的鑑定知識是必不可少的。鑑定古錢首先要熟悉歷史,掌握貨幣史。在中國歷史上,錢幣根據厚薄、大小、錢文、紋飾可以分出許多不同的版別來,根據質地,又有銅、鐵、鉛、金、銀之分,哪一個朝代曾鑄造過哪一種或幾種質地的錢幣,對於鑑定來說,尤其顯得重要。
黃清苗建議收藏愛好者可從清錢入手。「首先,清朝距離我們現代時間上是最短的,所以這個年代的錢幣比較容易找到,便於藏家收集入手;再就是清錢版別比較多,錢幣上面刻印的文字跟圖案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加之價格普遍處於低價位,受眾面會更廣。」
此外,收藏愛好者可以適當學習一些美學、書法、篆刻等各種周邊領域的知識,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打眼」。古錢幣市場贗品眾多,火燒、土沁、作色、控補、鑲嵌等作偽手法,令人防不勝防,贗品一多,收藏愛好者應格外小心。
(原標題《錢幣收藏:有人不愛「新錢」愛「老錢」》,原作者黃玉潔。編輯樓菲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