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江南》在高郵錢幣博物館拍攝
「鐵錢,是中國貨幣文化的一朵奇葩。在上世紀80年代,高郵疏浚大運河時,就發現了大批歷代古錢幣,其中以鐵錢居多。高郵的聶廣鴻和呂紹奇酷愛收藏古錢幣,兩人收藏的古鐵錢、銅錢均超過萬枚……」近日,江蘇衛視《走讀江南》欄目組再次來到揚州,聚焦高郵古錢幣,拍攝專題片。
此前,《走讀江南》已經推出過「揚州美食」、「夜揚州」等多檔揚州主題節目,引起強烈反響。本期節目預計將在月底播出。
「幣痴」聶廣鴻
為古錢幣建立博物館
鐵錢作為中國鑄幣史上一個材質特殊的品種,雖說流通使用有特定的區域範圍,但對貨幣經濟的影響意義深遠。
跟隨《走讀江南》欄目組,記者走進聶廣鴻的錢幣博物館。不算寬敞的展廳裡擺滿了藏品,桌上擺著好幾本查閱古錢的工具書、稱量計具,聶廣鴻從箱子裡捧出一盒盒古錢幣。
「目前,我收藏的最古老的古錢幣是最原始的貝幣,距今已有4000多年。」聶廣鴻介紹,他的收藏從數千年前最原始的貝幣到後來各個歷史時期的銅、鐵、銀幣,及近代中國紙幣,總數高達一萬四千多枚,四千多個品種,其中以鐵錢品種最多,近五百種。只要探知某枚古錢所在,傾其所有也在所不惜。
「唐代史思明叛亂時鑄造的『得壹元寶』錢非常珍貴,向有『順天易得,得壹難求』之說,」當聶廣鴻打聽到揚州有人藏有一枚「得壹」錢時,用家傳的唐宋時期的鐵鑄「雙獅」把它換了回來。隨著古錢幣收藏數量的日益增加,2003年8月,聶廣鴻自己投資在高郵市創辦了全市首家私人藏館——錢幣博物館。
藏家呂紹奇
所藏古幣拍出40多萬高價
在古錢幣收藏家呂紹奇家裡,記者看到了先秦的刀幣、魚形幣、貝幣以及南宋的鐵錢,還有不同時期的紙幣。他收藏的「純熙元寶背同(背面有『同』字)小平鐵錢」,因數量極少,曾在中國嘉德2008春拍古錢幣專場中拍出高價。
據史料記載,南宋孝宗皇帝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冬至,改明年年號為純熙,僅僅六天之後改元為淳熙,因此,「純熙元寶背同小平鐵錢」實際上只流通了6天。
「它之所以引人矚目,是因為前人譜錄中從未見過著述,直到上世紀80年代高郵疏浚大運河時首次面世。」呂紹奇今年59歲,1985年開始就迷上了古幣收藏。這枚古錢幣是呂紹奇在民間花幾十元淘到的,在2008年一次拍賣會上,竟拍賣出40多萬元的高價。
「此前,鐵錢並不受人重視,歷來被視作劣質貨幣,容易鏽蝕,遺留下來的少之又少。」呂紹奇分析,自高郵南宋鐵錢大量出土、填補了中國貨幣史空白後,我國各地鐵錢的收藏也日益升溫。 通訊員 馬恆福 記者 車林
【專家評價】
高郵出土鐵錢填補揚州考古空白
《走讀江南》欄目組還來到中國江蘇錢幣學會會員、揚州錢幣學會常務副秘書長陳曉友家中,聽他講述高郵鐵錢的收藏意義。
陳曉友介紹,上世紀80年代高郵疏浚大運河河道時,出土了大批錢幣,絕大部分為鐵錢,「此次出土的鐵錢,或是首次面世,或是已經失傳,時間跨度兩千多年,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和學術價值,填補了我市考古史的空白」。
陳曉友表示,從這些出土的鐵錢中,可以窺見北宋時人們對書法的重視,「在當時像蘇軾等很多名人都在錢幣上留下墨寶。」過去人們普遍認為,錢幣書法到了北宋,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地,其實不然,由於鐵錢保存不易,傳世較少,因而人們忽略了南宋兩淮鐵錢上文字的書法藝術。「兩淮流通鐵錢,不僅挽救了南宋政府的經濟危機,也為我國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書法遺產。」
此外,這些鐵錢還有另一特點,即將簡單的書畫同時並鑄於錢幣中,形成書畫並美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