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的溝通藝術:既活用「起承轉合」,又展現「君勢」的力量

2020-12-17 開卷談史

趙武靈王的改革是逐步的,溫和的,他先從自己開始,以身作則,逐一勸服貴族朝臣,再推廣到官府和軍中。

可想而知,要說服這些人,是相當不容易的。從《戰國策》相關的文章之中看來,趙武靈王使用了寬猛並濟的溝通原則,妥善地解決了內部的紛爭。

趙武靈王對貴族中頗有影響力的公子成,在溝通上就顯得小心翼翼。趙武靈王首先派出王孫緤作為使者,去頒布國君的命令,讓這件事成為既定的政治決策,毋庸再議。趙武靈王的諭令條理相當清晰,並且符合起、承、轉、合的結構。

《東周列國·戰國篇》趙武靈王劇照

趙武靈王首先告知公子成即將胡服坐朝一事,接著便「威之以勢」,強調「家聽於規,臣聽於君」的道理。我們都知道,公子成是趙武靈王的叔父,如果論輩分,公子成是長輩,但是在國事上,公子成是臣子。君權至上,不能違背。

趙武靈王承此觀點再開導之以情,說「叔不服,吾恐天下議也」。趙氏家族在春秋晚期因為擅權,甚至其先祖趙盾還曾弒其君,最後趙和魏韓三家分晉,所以趙氏家族立國後,對於貴族的防範是極其嚴格的。

趙武靈王這一番話,表面上看起來是在柔和地勸其叔父從命,事實上趙武靈王的話語之中也帶著威脅,暗含「天下如果議論我,我就不得不討伐你」的意思。試想,如果叔父公子成不同意,恐怕會因此招來禍患。

趙武靈王接著轉入陳述自己改革的決定並非是一時興起,也沒有娛樂朝野的意思。他說:「今胡服之意,非以養欲而樂志也。事有所出,功有所止。事成功立,然後德且見也」,這是對公子成「曉之以理」。

最後趙武靈王合論:事情有利於國家,那麼就要執行,還要仰賴叔父公子成義行,成就功業。他對公子成運用了「君勢」,施加了一些政治語言壓力。

《東周列國·戰國篇》趙武靈王劇照

然而,趙國國內的貴族可不是那麼好安撫的,稍一不慎,便會形成國君和貴族之間的嚴重對立。果不其然,公子成藉口自己生病,不能親自覲見國君陳說建言,委託使者代為轉達,便是以不敬的行動,宣示他的不滿。

趙武靈王為了能夠順利推動改革,他採取溫和的策略,降低自己的身段,親自到公子成家中勸說。看來趙武靈王很明白「改革不能躁進」的道理。我們都知道,歷史上有許多冒進的改革,非但不能收到其成效,反而血流成河。

趙武靈王的改革大計,正如他先前所擔心的,必然會遭受非議和阻攔,他在改革之前就已經事先盤算好該如何與這些人溝通。

由此可見,趙武靈王與公子成溝通的藝術,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以理」,讓他明白改革的必要;二是「以利」,與他共畫強國的藍圖。

《東周列國·戰國篇》趙武靈王劇照

難得的是,趙武靈王和其他貴族,如趙文、趙造的溝通方式,也沒有以君權作威嚇。他一方面理性分析,另一方面也收攏其心。在溝通之初始,趙武靈王先肯定他們勸阻的行為是基於愛國忠君,再仔細聆聽他們的意見,然後依據其論點一一反駁,讓趙文、趙造心服口服。

還要留意一下趙武靈王和此二人說完的結束語:「子其釋之」、「子其勿反也」,他使用祈使的語氣和柔性的勸導,這在二人心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讓此二人在心裡肯定自己受到了重視和關愛。

趙武靈王對王子的老師以及武將牛贊的溝通方式又不同於上者,且其中又存有文人和武將在對話方面的差別。

趙武靈王在改胡服的初期,立周紹為王子的老師。其實在此之前,王子們一直都有太傅,可是現在趙武靈王卻要替王子們重新立太傅,可見趙武靈王遇到的反對聲浪極高且極多,連先前的太傅也因為反對改革而被撤職。

他立周紹的時候,周紹自然也是一番推辭。趙武靈王先稱讚周紹的孝心和忠心,說他是「父之孝子,君之忠臣」,再稱讚他具有足以擔任太傅的六個條件。至此,周紹在國君的信任之下,願意穿上胡服並接受官職。

周紹擔任的是王子的老師一職,趙武靈王對他表示出敬意,他釋放出的善意其實多少可以化解眾人的疑慮——「胡服騎射」只是一種外在的形式而已,真正的禮儀根本仍舊不會被廢棄。

《東周列國·戰國篇》趙武靈王劇照

對於武將牛贊,趙武靈王則是使用上級對待下級的命令語氣,帶有教訓、指導的意味,並且責備他「以官府之籍,亂寡人之事,非子所知」,嚇得牛贊趕緊叩頭聽令。由此可見,趙武靈王此時所展現的,便是「君勢」的力量。

其實,君王是人爵的至尊,自然天生帶有「勢」,但是要善於運用後天之「勢」,來加強政治權威。趙武靈王善用「君勢「,加強王威,即使是王之叔父,最終也得臣服於其下。

公子成起初雖然百般不情願,但是可以看到,他與王的對話充滿恭敬。公子成雖然反對胡服改制,卻先說:「王今命之,臣固敢竭其愚忠」,提出看法之後又說「臣願大王圖之」。

公子成、趙文、趙造這些貴族在表達反對意見之前,都有「臣雖愚,願竭其忠」的忠誠度表白。我們再由其言必稱君臣來看,趙武靈王對於趙國內部的統治是能夠凝聚一心的,並且是能夠掌握實際君權的。

相關焦點

  • 趙武靈王被困沙丘行宮活活餓死,是趙惠文王的弒父,還是另有陰謀
    趙武靈王的沙丘宮變其實始作俑者恰恰是趙武靈王本人,因為趙武靈王非常不恰當地實行了權力的繼承,身為趙國最領導人的趙武靈王,在決定要把自己國君之位傳給幼子公子何(也就是後來的趙惠文王)之時,就埋下了日後沙丘宮變的悲劇。
  • 趙武靈王和秦始皇,為何都殞命沙丘宮?前者靠掏鳥窩過活後者暴斃
    一位是大名鼎鼎的趙武靈王趙雍,還有一位則是號稱祖龍的千古第一皇帝秦始皇。沒錯,他們去的地方是同一個沙丘宮,在今天的河北廣宗縣境內。不過這兩者是有區別的,趙武靈王之死被稱為沙丘宮變,而秦始皇去世後的政變被稱為沙丘之變。沙丘宮變,是趙武靈王自己作死造成的。
  • 年僅十四歲的趙惠文王,真的餓死了父親趙武靈王嗎?這算不算弒父
    趙武靈王在軍事上真的是一個奇才,很多時候不按常理出牌。比如他在40歲的年齡就想到了禪位於兒子趙惠文王,為的就是自己專心打仗,發展軍事力量。趙武靈王禪位以後被尊稱為「主父」,就相當於太上皇。趙武靈王雖然是一代霸主,但是一生中犯了幾個致命的錯誤。
  • 趙惠文王的父親趙武靈王為什麼會被餓死?
    本劇的結局就是趙惠文王(趙何)坐穩王位,而大哥趙章被殺,父親趙武靈王(趙雍)被活活餓死。趙惠文王餓死父親趙武靈王,要想知道原因,就請君慢慢看故事吧。趙武靈王是戰國中後期趙國的國君。他剛上任那會兒趙國綜合國力還非常弱,經常遭受周邊國家的侵擾。甚至一些小國家也會不時地騷擾一翻,比如中山國就是如此。
  • 歷史上有兩個中山國,其中一個就是被趙武靈王消滅的,謀略帝王
    趙武靈王公元前307年,趙國攻佔中山國的房子地區。同時,趙武靈王派出五大使臣,結交周邊其他諸侯國。樓緩出使秦國,仇液出使韓國,王賁出使楚國,富丁出使魏國,趙爵出使齊國。經過兩年多的精心準備,趙國既增強了自己的戰鬥力,又打消了其他諸侯國橫加幹預它侵犯中山國的企圖。更為重要的是,趙武靈王秘密派遣以李疵為首的使者暗中調查中山國的一舉一動。李疵告訴趙武靈王,如果要進攻中山國,就必須抓緊時間,否則其他國家會先下手。
  • 趙武靈王英雄一世,卻因一時糊塗落得如此下場
    公元前299年,處於壯年的趙武靈王決定退位,立二兒子趙何為國君,是為趙惠文王,任命肥義為相邦,而趙武靈王自己則是自稱主父,專心謀劃北方戰事。 趙武靈王為什麼要廢長立幼呢?這還要從趙王何的母親說起。
  • 趙武靈王為什麼被兒子活活餓死?
    趙武靈王最寵愛的王后吳娃病死前,含著眼淚答應了要將他們生育的兒子趙何立為太子,在此之前,由於趙武靈王發現了長子的生母與大臣田不禮私通,一氣之下把他的生母打入冷宮,這直接導致了他對大兒子的冷遇。於是他終於下定決心,改變一下接班制度,不僅要立小兒子為太子,還要在生前他精力旺盛的時候直接傳位給他。
  • 樂問五千年:為什麼趙武靈王死後,得到好處的不是趙惠文王而是他
    趙武靈王一生的功過很難評價,不能因為他的糊塗就否定了他的偉大,也不能因為偉大就可以將恥辱洗刷,那該如何正確地看待他,「武靈」二字概括了他的君王生涯,正是趙雍的偉大才將自己擊垮,因為他的個性遠不如他的經歷複雜——「胡服騎射」說明他重實效不浮誇,「假扮使者」證明他看實際不虛華,他最擅長結合實際情況做出準確觀察
  • 歷史上趙武靈王活活被餓死,趙惠文王為何沒有救他?真相扎心!
    趙惠文王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國君,他是趙武靈王的次子,嬴姓,趙氏,名何。趙惠文王年幼時就繼位了,但是之前的太子章就起兵反對趙惠文王,還殺死了當時的相國肥義,但是最後兵敗,躲到了趙武靈王住的沙丘宮。之後被趙惠文王的人包圍,斷水斷糧三個月,最終餓死了趙武靈王。
  • 好好的趙王不做,趙武靈王為什麼要傳位給趙惠文王?
    戰國中期的趙武靈王少年即位,經過胡服騎射使得趙國成為戰國時北方的一大軍事強國,然而趙武靈王壯年時卻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趙惠文王,最終死在了宮廷爭鬥中。那麼趙武靈王為什麼要傳位給趙惠文王呢?
  • 趙武靈王被圍沙丘行宮三個月,為什麼竟然沒有一個親信前來救駕?
    趙武靈王被圍困在沙丘宮三個月,最後被活活餓死。沒有人知道他是一個死了的人,做了一個新的水平的教學書。趙武靈王是誰?他是趙國最有成就的國王之一。公元前322年,15歲的趙武靈王繼位趙王。繼位時,趙國很虛弱。從這張地圖可以看出,趙國被中山國一分為二,國力可見一斑。
  • 趙武靈王:趙國第一任稱王君主,推行「胡服騎射」,晚年圍困被殺
    2:趙武靈王時期秦國獨霸一方,經常遭受外敵入侵戰國初期的霸主是魏國,由於後期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改變了這一局面。秦國慢慢開始發展起來,此時的趙國雖然地盤大畢竟力量薄弱。這些國君對趙國虎視眈眈,趙武靈王想要讓國家走向強大,就必須要學會改革。有商鞅變法的成果擺在那裡,匈奴鐵騎的強大讓趙武靈王望而生畏,一個計劃因此醞釀而生。
  •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吞併中山國後,軍事實力強過秦國嗎?
    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趙國軍事實力大增,吞併中山國,擊敗敗林胡、樓煩二族,闢雲中、雁門、代三郡,但是和秦國相比,還是有不小的差距,原因如下:首先,趙國的改革時間短且不徹底,國內反對力量仍很強大。趙武靈王開啟胡服騎射改革發生在公元前307年前後,8年後他就退位了,改革仍在繼續,12年後,發生了沙丘政變,趙武靈王本人被餓死,趙國的改革戛然而止,甚至有倒退的地方,改革時間短,很不徹底。以公子成為首的趙國貴族是反對改革的,理由和張儀反對秦軍進攻巴蜀差不多——中原腹地是天下文明中心,佔領這一區域才是正道。
  • 年僅十四歲的趙惠文王是不是真的餓死了自己的父親趙武靈王?
    因為趙武靈王是被活活餓死的。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趙武靈王異想天開,退居二線,自號主父 趙武靈王確實稱得上雄才大略,其一手操辦的「胡服騎射」,使得趙國完成了一次蛻變,並一躍成為了戰國中後期數一數二的大國。
  • 趙武靈王攻滅中山,外交和軍事的雙重勝利
    趙武靈王即位以後,繼承先祖遺志,以消滅中山國為第一戰略目標。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政策,建立了一支戰鬥力十分強悍的騎兵部隊。在胡服騎射取得成效後,趙武靈王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胖揍中山國一頓,但是冷靜過後又猶豫了,倒不是擔心打不過,重蹈覆轍;而是害怕其他諸侯國不會眼睜睜的看著趙國獨吞中山國,一定會出兵幹涉。
  • 趙武靈王禪位給趙惠文王,雄心不已帶兵南徵北戰
    趙武靈王禪位給趙惠文王,雄心不已帶兵南徵北戰趙國的國勢正在蒸蒸日上之際,趙武靈王聰明反被聰明誤,辦了一樁蠢事。原來他即位的第五年,娶韓女為後,生下一子名叫趙章,立為世子。公元前298年,趙武靈王召集群臣於東宮,傳位於世子,趙何出任為王(趙惠文王),掌握治國的大權。趙武靈王自稱為「主父」,相當於太上皇。任命肥義為相國,李兌為太傅。他的目的是想為趙惠文王創造條件,早日得到鍛鍊,培養成為英勇蓋世的國王,以繼承光大他的事業。他對老臣肥義叮嚀說:「你要一心一意輔佐新王,不要變更既定的政策,要很好地保護新王,一直到你去世。」
  • 趙武靈王:還得看我安排
    可是誰知道,就在宣太后處於劣勢,公子壯即將登上王位的時候,遠在趙國的趙武靈王插手秦國王位,他聯合燕王,直接用大軍壓境的辦法威逼秦國同意立在燕國作人質的嬴稷為王。嬴稷即位,就是後來的秦昭王,最終在長平之戰坑殺40萬趙軍,為統一六國打下基礎,如果沒有趙武靈王,那麼這個肯定會改寫歷史。而公子壯呢,還不死心,和惠文后一起自立,號稱季君,但是被秦昭王以叛亂的罪名處死。惠文后也被處死。
  • 趙武靈王締造強大騎兵讓趙國崛起,最後被活活餓死,他錯在哪裡?
    這位君主便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趙武靈王,趙雍。趙雍繼承了先祖的性格,只多了一份對未來的運籌帷幄。在戰國時代堪稱偉大的一位國君。他看到了秦國的強大,預料到兩國早晚會是你死我活的局面。因此,他力排眾議,改變了傳承數百年的傳統,仿效遊牧民族,將累贅的傳統服裝簡化。
  • 被活活餓死的趙武靈王:治國高手,治家庸才!
    15歲的趙雍展現出大政治家的風範。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此場風波過後,一位大臣向趙雍建議:「現在各諸侯國的君主都稱王了,唯獨我們趙國還稱侯,別國會因此而輕視趙國的。您也廢侯稱王吧,這樣趙國就可以和別國平起平坐了。」趙雍說:「我們實力不夠,不能做名不副實的事情。我還是繼續稱侯吧。」趙雍這樣說,並不是他不想稱王。
  • 趙武靈王為何一定要滅中山國?看地圖一目了然
    戰國時期,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為何一定要滅中山國?圖-春秋時期晉國與中山國形勢中山國的前身是北方狄族鮮虞部落,為姬姓白狄,最早時在陝北綏德一帶,逐漸轉移到太行山區。此時的趙國,既懼怕中山國,又沒有滅亡中山國的實力。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一改以往將都城建立在太行山腳下的慣例,率領他的子民在顧(今河北定州市)建立新都。不久後魏國跨越趙國,兼併中山國,中山餘部躲到了太行山上。魏國是戰國初期霸主,實力強勁,而且中山還有個叫樂羊的叛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