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的沙丘宮變其實始作俑者恰恰是趙武靈王本人,因為趙武靈王非常不恰當地實行了權力的繼承,身為趙國最領導人的趙武靈王,在決定要把自己國君之位傳給幼子公子何(也就是後來的趙惠文王)之時,就埋下了日後沙丘宮變的悲劇。
趙武靈王是戰國時期一位偉大的國君,他在軍事能力的是天才的,但在政治上的能力卻是低能的,他開創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而且是戰國時期唯一一個以國君之位領導並開創的改革,而其他國家的改革變法都是國君在幕後支持諸如李悝、商鞅這樣的人來主導改革。
之所以說趙武靈王在政治上是低能的,是因為他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這個錯誤就是違背了自周朝開國以來實行的嫡長子繼承制,趙武靈王把國君之位傳給了自己的小兒子公子何,而不是長子公子章。
當然歷史上也有非嫡長子繼承國君之位成為一代明主的,但趙武靈王卻在政治上表現得非常迷糊,既讓位於幼子公子何,卻又想著封長子公子章為代國安陽君,這種做法無疑就是分裂趙國,讓公子何與公子章進行權力爭奪。
無數的歷史事實已經證明了嫡長子繼承制其實是那個時代最好的繼承制度,但趙武靈王破壞了這個制度,破壞就破壞了吧,他又覺得對不起長子公子章,趙武靈王憐憫長子公子章的行為,就是引發沙丘宮變的真正原因。
權力是有唯一性和排他性的,一山不容二虎,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國君,如果有人窺視國君之位,就會引發這個國家的動亂,趙武靈王的長子公子章,早已經成年,原本國君就是他的,可是硬生生的被趙武靈王奪走給了他年幼的弟弟公子何,作為長子,公子章雖然天性仁厚,但是時間長了,也不免有些怨恨,再加上身邊大臣的挑撥離間,公子章就開始滋生野心,於是就是有沙丘宮變。
雖然沙丘宮變最初是公子章預先謀劃想殺死自己弟弟公子何的陰謀,但是起因卻是趙武靈王權力分配不均造成的,公子章在趙國的勢力原本就不強,再加上輔佐公子何的大臣肥義勇猛赴死,為公子何爭取時間,最終公子何得以發兵殺死公子章,保住了自己的國君之位。
公子何(趙惠文王)可以派人殺死自己的哥哥公子章,但是不能殺死自己的父親趙武靈王,因為弒父是違背倫理道德,而且不會被人支持的,況且當時的趙惠文王只有14歲。
趙惠文王10歲的時候就被趙武靈王立為國君,到沙丘政變時還只有14歲,因為沒有成年,所以權力都在輔政大臣手中,主要就是肥義,肥義是一個賢德的大臣,輔助了趙國三代國君,對於年幼的趙惠文王,肥義也是盡力輔佐,同時肥義發現了趙武靈王想分封公子章背後的隱患,並做了適當的防範與安排措施。
在沙丘宮變時,公子章假傳趙武靈王的指令,召肥義前來,結果公子章就殺了肥義,肥義一死,14歲的趙惠文王非常很聰明,但其實並不能完全控制政權,還是需要手下大臣輔佐,於是趙國的權力落入了李兌和公子成手中,李兌是趙國的權臣,後來當了相邦,相當於相國、丞相,而公子成是趙武靈王的叔叔,是趙國的權貴。
當公子章開始作亂時,李兌和公子成率領軍隊殺死了公子章及其支持者,但是對於趙武靈王來說,他們不敢殺他,因為趙武靈王好歹是趙國前任國君,現在的主父(相當於太上皇)的意思,殺趙武靈王相當於弒君了,同時趙惠文王不也敢殺趙武靈王,殺了就相當於弒父了,都不敢殺,最終的結果就是活活把趙武靈王給餓死了。
其實,沙丘宮變這整件事的始作俑者就是趙武靈王本人,公子章之所以作亂,想奪回屬於自己的國君之位,其實有趙武靈王的暗中鼓勵和支持,趙武靈王希望自己的兒子內鬥,然後居中調停,這樣就能奪回屬於自己的最高權力,可惜趙武靈王把權力想得太簡單了,一旦失去,就很難再奪回來了。
沙丘宮變本質還是趙國內部的權力鬥爭,由趙武靈王引發,公子章陰謀發動,結果被李兌和公子成平定,殺公子章,困死趙武靈王,最終的受益者就是趙惠文王和李兌及公子成,要知道後來的李兌和公子成基本上掌控了趙國的權力,趙惠文王在沙丘宮變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還是受李兌和公子成控制的。
從趙惠文王的角度來看,他是不可能會放自己父親趙武靈王出來的,因為那們會威脅自己的統治和地位,政治上的權力鬥爭是沒有親情可言的,是非常殘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鬥爭,趙惠文王不會因為自己的父親就放過他,雖然趙惠文王沒有親自派人殺死趙武靈王,但趙武靈王卻是被自己一手提拔出來的兒子趙惠文王活活餓死的。
因為趙惠文王當時並不是只有餓死趙武靈王一個手段,他也可以軟禁趙武靈王,但是趙惠文王並沒有,從內心深處來看,趙惠文王是希望自己的父親去死的,只有這樣,自己的地位才能高枕無憂,況且當時的趙武靈王才46歲,如果給了他機會,就有捲土重來的威脅,這也是趙惠文王、李兌及公子成等人一致利益決定活活餓死趙武靈王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