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被困沙丘行宮活活餓死,是趙惠文王的弒父,還是另有陰謀

2020-12-12 石頭訴歷史

趙武靈王的沙丘宮變其實始作俑者恰恰是趙武靈王本人,因為趙武靈王非常不恰當地實行了權力的繼承,身為趙國最領導人的趙武靈王,在決定要把自己國君之位傳給幼子公子何(也就是後來的趙惠文王)之時,就埋下了日後沙丘宮變的悲劇。

趙武靈王是戰國時期一位偉大的國君,他在軍事能力的是天才的,但在政治上的能力卻是低能的,他開創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而且是戰國時期唯一一個以國君之位領導並開創的改革,而其他國家的改革變法都是國君在幕後支持諸如李悝、商鞅這樣的人來主導改革。

之所以說趙武靈王在政治上是低能的,是因為他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這個錯誤就是違背了自周朝開國以來實行的嫡長子繼承制,趙武靈王把國君之位傳給了自己的小兒子公子何,而不是長子公子章。

當然歷史上也有非嫡長子繼承國君之位成為一代明主的,但趙武靈王卻在政治上表現得非常迷糊,既讓位於幼子公子何,卻又想著封長子公子章為代國安陽君,這種做法無疑就是分裂趙國,讓公子何與公子章進行權力爭奪。

無數的歷史事實已經證明了嫡長子繼承制其實是那個時代最好的繼承制度,但趙武靈王破壞了這個制度,破壞就破壞了吧,他又覺得對不起長子公子章,趙武靈王憐憫長子公子章的行為,就是引發沙丘宮變的真正原因。

權力是有唯一性和排他性的,一山不容二虎,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國君,如果有人窺視國君之位,就會引發這個國家的動亂,趙武靈王的長子公子章,早已經成年,原本國君就是他的,可是硬生生的被趙武靈王奪走給了他年幼的弟弟公子何,作為長子,公子章雖然天性仁厚,但是時間長了,也不免有些怨恨,再加上身邊大臣的挑撥離間,公子章就開始滋生野心,於是就是有沙丘宮變。

雖然沙丘宮變最初是公子章預先謀劃想殺死自己弟弟公子何的陰謀,但是起因卻是趙武靈王權力分配不均造成的,公子章在趙國的勢力原本就不強,再加上輔佐公子何的大臣肥義勇猛赴死,為公子何爭取時間,最終公子何得以發兵殺死公子章,保住了自己的國君之位。

公子何(趙惠文王)可以派人殺死自己的哥哥公子章,但是不能殺死自己的父親趙武靈王,因為弒父是違背倫理道德,而且不會被人支持的,況且當時的趙惠文王只有14歲。

趙惠文王10歲的時候就被趙武靈王立為國君,到沙丘政變時還只有14歲,因為沒有成年,所以權力都在輔政大臣手中,主要就是肥義,肥義是一個賢德的大臣,輔助了趙國三代國君,對於年幼的趙惠文王,肥義也是盡力輔佐,同時肥義發現了趙武靈王想分封公子章背後的隱患,並做了適當的防範與安排措施。

在沙丘宮變時,公子章假傳趙武靈王的指令,召肥義前來,結果公子章就殺了肥義,肥義一死,14歲的趙惠文王非常很聰明,但其實並不能完全控制政權,還是需要手下大臣輔佐,於是趙國的權力落入了李兌和公子成手中,李兌是趙國的權臣,後來當了相邦,相當於相國、丞相,而公子成是趙武靈王的叔叔,是趙國的權貴。

當公子章開始作亂時,李兌和公子成率領軍隊殺死了公子章及其支持者,但是對於趙武靈王來說,他們不敢殺他,因為趙武靈王好歹是趙國前任國君,現在的主父(相當於太上皇)的意思,殺趙武靈王相當於弒君了,同時趙惠文王不也敢殺趙武靈王,殺了就相當於弒父了,都不敢殺,最終的結果就是活活把趙武靈王給餓死了。

其實,沙丘宮變這整件事的始作俑者就是趙武靈王本人,公子章之所以作亂,想奪回屬於自己的國君之位,其實有趙武靈王的暗中鼓勵和支持,趙武靈王希望自己的兒子內鬥,然後居中調停,這樣就能奪回屬於自己的最高權力,可惜趙武靈王把權力想得太簡單了,一旦失去,就很難再奪回來了。

沙丘宮變本質還是趙國內部的權力鬥爭,由趙武靈王引發,公子章陰謀發動,結果被李兌和公子成平定,殺公子章,困死趙武靈王,最終的受益者就是趙惠文王和李兌及公子成,要知道後來的李兌和公子成基本上掌控了趙國的權力,趙惠文王在沙丘宮變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還是受李兌和公子成控制的。

從趙惠文王的角度來看,他是不可能會放自己父親趙武靈王出來的,因為那們會威脅自己的統治和地位,政治上的權力鬥爭是沒有親情可言的,是非常殘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鬥爭,趙惠文王不會因為自己的父親就放過他,雖然趙惠文王沒有親自派人殺死趙武靈王,但趙武靈王卻是被自己一手提拔出來的兒子趙惠文王活活餓死的。

因為趙惠文王當時並不是只有餓死趙武靈王一個手段,他也可以軟禁趙武靈王,但是趙惠文王並沒有,從內心深處來看,趙惠文王是希望自己的父親去死的,只有這樣,自己的地位才能高枕無憂,況且當時的趙武靈王才46歲,如果給了他機會,就有捲土重來的威脅,這也是趙惠文王、李兌及公子成等人一致利益決定活活餓死趙武靈王的理由

相關焦點

  • 趙惠文王的父親趙武靈王為什麼會被餓死?
    本劇的結局就是趙惠文王(趙何)坐穩王位,而大哥趙章被殺,父親趙武靈王(趙雍)被活活餓死。趙惠文王餓死父親趙武靈王,要想知道原因,就請君慢慢看故事吧。趙武靈王是戰國中後期趙國的國君。他剛上任那會兒趙國綜合國力還非常弱,經常遭受周邊國家的侵擾。甚至一些小國家也會不時地騷擾一翻,比如中山國就是如此。
  • 年僅十四歲的趙惠文王,真的餓死了父親趙武靈王嗎?這算不算弒父
    正如題主所述,年僅14歲的趙惠文王真的是餓死了自己的父親趙武靈王,這算不算弒夫?應該算,算是間接的弒父吧,而且他的動機就是要他的父親死。趙武靈王名趙雍(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95年),嬴姓趙氏。在趙武靈王的默許下,公子章想發動政變,於是假傳趙武靈王的旨意,讓公子何前來,公子何的輔政大臣肥義怕有詐就親自前去,說如果自己不回,就可能有意外,並且做好了讓李兌和公子成後續的救援工作。公子章一看公子何沒來,於是就殺了大臣肥義。隨後,李兌和公子成率領大軍趕到,平息了叛軍公子章一行人。並且圍困住了趙武靈王的行宮沙丘宮,這就是沙丘宮之變。
  • 年僅十四歲的趙惠文王是不是真的餓死了自己的父親趙武靈王?
    因為趙武靈王是被活活餓死的。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趙武靈王異想天開,退居二線,自號主父 趙武靈王確實稱得上雄才大略,其一手操辦的「胡服騎射」,使得趙國完成了一次蛻變,並一躍成為了戰國中後期數一數二的大國。
  • 釋讀中國歷史103:趙武靈王餓死沙丘,楚懷王客死秦國
    一代雄主趙武靈王餓死沙丘趙武靈王推進胡服騎射之後,趙國的戰鬥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成為戰國時期唯一可以在戰場上抗衡秦國的國家。他給趙國制定的發展戰略是向北開疆拓土,然後從雲中、九原再向南攻擊秦國。公元前299年,他幹了一件非常大膽的事兒。
  • 趙武靈王的悲劇結局:被困沙丘宮3個月,抓麻雀果腹,活活餓死
    可惜的是,趙武靈王的結局卻十分悲慘,不僅令趙家後代為他惋惜,天下人讀史讀到他的結局,恐怕也都不能不為他嘆息幾聲。 原來,趙武靈王也沒有逃出美人關。
  • 一代雄主趙武靈王,為什麼會被自己年僅10歲的兒子活活餓死?
    然而在作為兒子的趙惠文王在位時,作為父親的趙武靈王卻在沙丘行宮被活活餓死。這怎麼看,都像是駭人聽聞、讓人反感的殘害親人的罪行。然而這事,真的該趙惠文王背鍋嗎? 不過他的母親非常受寵,趙武靈王對他也寵愛有加。所以趙何最終還是成為了第一繼承人。且趙武靈王非常任性地在趙何十歲時便退位,自稱主父。 然而趙武靈王的任性並非就此終止。按理來說,趙惠文王即位以後,他便是趙國最高貴、權力最大的人。然而曾作為國君的趙武靈王,一時之間也難以習慣自己失去了對國家的合理掌控權。在讓位於次子三年以後,趙武靈王還下令把長子趙章封為安陽君。
  • 被活活餓死的趙武靈王:治國高手,治家庸才!
    在中國歷史上,趙武靈王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在他的操盤下,羸弱的趙國重新崛起,成為戰國末期唯一可以抗衡強秦的國家,由於秦國東邊有函谷關天險,他甚至設想繞道北邊去攻擊秦國。但是,可惜的是,在選擇繼承人方面,由於他的優柔寡斷,不但導致兄弟手足相殘,自己也被活活餓死,可謂悲慘。
  • 因為一個「夢中情人」,趙武靈王在自己兒子的示意下被活活餓死
    趙武靈王也是如此。 不過,趙武靈王比漢宣帝好一點,因為趙武靈王選的太子公子何,也就是趙惠文王倒也不是庸才。 故事還是從趙武靈王的夢中情人開始說起。
  • 趙武靈王禪位給趙惠文王,雄心不已帶兵南徵北戰
    趙武靈王禪位給趙惠文王,雄心不已帶兵南徵北戰趙國的國勢正在蒸蒸日上之際,趙武靈王聰明反被聰明誤,辦了一樁蠢事。原來他即位的第五年,娶韓女為後,生下一子名叫趙章,立為世子。公元前298年,趙武靈王召集群臣於東宮,傳位於世子,趙何出任為王(趙惠文王),掌握治國的大權。趙武靈王自稱為「主父」,相當於太上皇。任命肥義為相國,李兌為太傅。他的目的是想為趙惠文王創造條件,早日得到鍛鍊,培養成為英勇蓋世的國王,以繼承光大他的事業。他對老臣肥義叮嚀說:「你要一心一意輔佐新王,不要變更既定的政策,要很好地保護新王,一直到你去世。」
  • 趙武靈王為什麼被兒子活活餓死?
    從多個角度來講,趙武靈王都不失是一個偉大的改革家和軍事家,他是一個通過「胡服騎射」的著名服裝改革開始,從而大大提高了武裝戰鬥力,為最終強大趙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而就是這麼優秀的改革家,在晚年對於接班人制度的設計和政治與親情的把控能力不能很好地切割,最終導致了「沙丘之變」被活活餓死,一世英名盡毀於一旦。
  • 沙丘為何這麼邪門?真的是商紂王、趙武靈王和秦始皇的困龍之地?
    公元前475年,趙國佔領代國,設為代郡,趙武靈王將其封給公子章。秦始皇統一中原後,沙丘仍歸代郡管轄。 把沙丘當作一個邪門的地方有失偏頗,將其形容為困龍之所更加荒唐。商紂王是喜歡在沙丘玩耍,但紂王死在鹿臺,跟沙丘沒什麼關係。趙武靈王被餓死於沙丘宮是有點離譜,但秦始皇東巡時已經病了,只是路過沙丘時才斷了氣,真怪不得沙丘。
  • 歷史上趙武靈王活活被餓死,趙惠文王為何沒有救他?真相扎心!
    趙惠文王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國君,他是趙武靈王的次子,嬴姓,趙氏,名何。趙惠文王年幼時就繼位了,但是之前的太子章就起兵反對趙惠文王,還殺死了當時的相國肥義,但是最後兵敗,躲到了趙武靈王住的沙丘宮。之後被趙惠文王的人包圍,斷水斷糧三個月,最終餓死了趙武靈王。
  • 趙武靈王:趙國第一任稱王君主,推行「胡服騎射」,晚年圍困被殺
    然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不是別人,便是趙國的第一任稱王國君趙武靈王。他在位時期採取胡服騎射改革,讓趙國迅速走向強大。因為晚年的昏庸優柔寡斷,自己被活活餓死在沙丘,史稱「沙丘政變」。讓前來的五國軍隊不許進入趙國,只允許五國使者帶著各國國君的弔唁之物進入趙國,粉碎了他國陰謀。2:趙武靈王時期秦國獨霸一方,經常遭受外敵入侵戰國初期的霸主是魏國,由於後期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改變了這一局面。秦國慢慢開始發展起來,此時的趙國雖然地盤大畢竟力量薄弱。
  • 趙武靈王任性困沙丘
    為情廢長立幼,公元前310年,趙武靈王遊巡大陵(山西交城縣西南),夢到了一位少女,醒來後對其念念不忘,大陵人吳廣覺得這位「夢中情人」就是自己的女兒孟姚,將女兒獻給了趙武靈王,趙武靈王對孟姚非常寵愛,立她為王后,趙人稱孟姚為吳娃,吳娃生下了趙何,公元前301年,吳娃死去,趙武靈王答應了吳娃的最後請求,廢掉了長子趙章的太子位,改立趙何為太子。
  • 好好的趙王不做,趙武靈王為什麼要傳位給趙惠文王?
    戰國中期的趙武靈王少年即位,經過胡服騎射使得趙國成為戰國時北方的一大軍事強國,然而趙武靈王壯年時卻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趙惠文王,最終死在了宮廷爭鬥中。那麼趙武靈王為什麼要傳位給趙惠文王呢?
  • 趙武靈王英雄一世,卻因一時糊塗落得如此下場
    公元前299年,處於壯年的趙武靈王決定退位,立二兒子趙何為國君,是為趙惠文王,任命肥義為相邦,而趙武靈王自己則是自稱主父,專心謀劃北方戰事。 趙武靈王為什麼要廢長立幼呢?這還要從趙王何的母親說起。
  • 趙惠文王和趙奢是什麼關係?完璧歸趙是怎麼回事?
    趙惠文王有記載的兒子有兩個,還有一個女兒,兩個兒子分別是後來的趙孝成王、趙丹何長安君。這位長安君也算是一個悲催的人,歷史上連他的名字都不祥,什麼時候去世的也不知道。趙惠文王還有一個女兒,這個女兒後來嫁給燕國第四十一任君主燕武,成為王后。說起趙惠文王的兩個兒子還真的是命途多舛,最可憐的就應該是小兒子長安君了。
  • 歷史在沙丘兩次拐彎,「沙丘「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鮮花為你解析
    沙丘,在今天的河北邢臺大平臺村。歷史,在這個如今看起來普通的地方,「邪門」地拐了兩個大彎。前295年,通過「胡服騎射」使趙國強大起來的趙武靈王,餓死在沙丘。當時,這位一代雄主正在精心準備攻秦。前209年,秦始皇巡行天下,暴斃於沙丘。隨後,大秦帝國迅速走向崩潰。沙丘,為什麼總是沙丘呢?
  • 號稱「祖龍墳場」的沙丘,歷史上最邪門之地,為何最後找不到了?
    在中國歷史教科書上,記載了在戰國時期有一個趙武靈王,為了改變趙國弱小的局勢,學習了胡人的騎射技術,逐漸的讓趙國強大起來,一度能夠和秦國抗衡,而這個趙武王卻也死在於沙丘上,而且是被活活餓死的。  他在沙丘這個地方修建行宮,因為是少年天子,所以從小就是渾身是膽,再加上戰爭的磨練,於是出現在前方的次數比在後方的次數還要多,更多的時候,趙武靈王是待在沙丘行宮裡面。
  •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吞併中山國後,軍事實力強過秦國嗎?
    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趙國軍事實力大增,吞併中山國,擊敗敗林胡、樓煩二族,闢雲中、雁門、代三郡,但是和秦國相比,還是有不小的差距,原因如下:首先,趙國的改革時間短且不徹底,國內反對力量仍很強大。趙武靈王開啟胡服騎射改革發生在公元前307年前後,8年後他就退位了,改革仍在繼續,12年後,發生了沙丘政變,趙武靈王本人被餓死,趙國的改革戛然而止,甚至有倒退的地方,改革時間短,很不徹底。以公子成為首的趙國貴族是反對改革的,理由和張儀反對秦軍進攻巴蜀差不多——中原腹地是天下文明中心,佔領這一區域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