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的是,趙武靈王的結局卻十分悲慘,不僅令趙家後代為他惋惜,天下人讀史讀到他的結局,恐怕也都不能不為他嘆息幾聲。
原來,趙武靈王也沒有逃出美人關。他本來立了自己的長子趙章為太子,但是後來寵愛一個叫吳娃的妃子,竟廢掉了太子趙章,換了吳娃生的孩子趙何當了太子,公元前299年,武靈王傳位於趙何,也就是趙惠文王,自稱「主父」,搬到沙丘宮,要當太上皇享清福。想想又覺得有些對不起趙章,同時怕兄弟倆因權力而殘殺,於是又在公元前295年封趙章為安陽君。
沒想到畫虎不成反類犬。武靈王之舉反而釀成了一場血雨腥風的宮廷政變。趙章正鬱悶呢!他對父親廢掉自己,讓趙何接班做了國君一肚子氣,竟然借父親封自己為安陽君的機會造反,殺死了惠文王的丞相肥義,結果被惠文王擊敗,趙章逃到主父也就是武靈王的住處沙丘宮避難。趙何派追兵包圍了沙丘宮,殺了趙章,同時以父親包庇反賊為由,將父親圍困沙丘宮長達三個月,並且斷絕糧食供應,餓的父親在院子裡到處抓麻雀吃,結果被活活餓死。
可嘆趙武靈王頂天立地,叱吒風雲,最後卻被自己疼愛的兒子那麼殘忍地要了命。真的是最毒不過帝王家。春秋戰國時代乃至後來的宮廷,臣弒君,子弒父,簡直是常規遊戲。帝王家很少講親情,講親情也要圍著權力轉。親不親,權上分;愛不愛,利上見。追求最高政治權利的欲望往往使人瘋狂,乃至滅絕人性,喪盡天良。從這個角度看,儒家推崇上古時代強調血緣親情的宗法社會的政治秩序,儘管不合時代潮流,卻也不是沒有它的合理性。
趙武靈王如同古羅馬的凱撒大帝,也是一位悲劇英雄。他叱吒風雲,深謀遠慮,氣魄雄大,勇於改革;他不貪戀權勢,正當盛年就將王位傳給兒子,希望自己能騰出精力考慮趙國的長遠發展戰略,但卻因此慘死在自己的親人手中。
過早放權,要了武靈王的命。我由此想到法家所謂「勢」。法家所謂的「勢」,就是統治者的權威,這個權威由權力而來。就像大法家慎子所說:「飛龍乘雲,騰蛇遊霧,雲罷霧霽,而龍蛇與蚓蟻同矣」。(《韓非子·難勢》)
雲和霧就是龍蛇的「勢」,也就是權力。沒有了雲和霧,龍蛇和蚯蚓也就差不多了。沒有了權力,再偉大的政治人物,也很可能陷入任人宰割的境地。這就是趙武靈王的悲劇。
梁啓超曾經設想,如果趙武靈王能夠繼續執政,那麼完成中國統一大業的,應該是趙國而不是秦國。
那麼,武靈王那個不孝之子的兒子趙何,對趙國又做了什麼樣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