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趙雍),就是那個搞「胡服騎射」而成為「史紅」的人。趙惠文王(趙何)就是趙武靈王的小兒子,有幸繼承了王位。趙武靈王還有一個大兒子,名叫趙章,曾經當過趙國的太子。經過簡單的人物介紹,本問答的答案也就基本呈現出了它的脈絡。誰是誰告訴大家,一個小小的問答題目,其實就是一部令人步步驚心的宮廷王位爭奪劇。本劇的結局就是趙惠文王(趙何)坐穩王位,而大哥趙章被殺,父親趙武靈王(趙雍)被活活餓死。趙惠文王餓死父親趙武靈王,要想知道原因,就請君慢慢看故事吧。趙武靈王是戰國中後期趙國的國君。他剛上任那會兒趙國綜合國力還非常弱,經常遭受周邊國家的侵擾。
甚至一些小國家也會不時地騷擾一翻,比如中山國就是如此。趙武靈王是個有抱負的國君,不甘心被別國欺負,總想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一展宏圖。於是,「胡服騎射」的政策就被他推上了歷史舞臺。我們上學時歷史課已經學過是怎麼回事,在此就不再贅述。趙國在趙武靈王的一翻文治武功之下,慢慢地轉向強盛,成為了北方的霸主。為了抵禦匈奴的襲擾,趙武靈王還修築了長城;為了搞好鄰裡關係,趙武靈王還親自擁立了秦昭王和燕昭王兩位國君。一時之間,趙武靈王在國際上的威望是與日俱增,趙國也自此步入戰國七雄之強國序列。然而,如此一戰國雄主卻犯了一個「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誤」。
這句話好像是國際巨星成龍說的,用在這裡好像也不合適,但誰是誰也想不出什麼好詞兒,將就著用吧,反正意思也差不多吧。最初,趙武靈王娶了韓國的公主為妻子,即趙惠后,生了個兒子就是趙章,趙武靈王立了他為太子。夫妻恩愛,日子也算甜美。可惜好景不長,不久趙惠后就撒手人寰,撇下了多情種趙武靈王和可憐的太子章。後來,趙武靈王晚上一直做同一個夢,夢中有一個十分漂亮的姑娘,一邊彈琴一邊歌唱:「美人熒熒兮,顏若苕之榮。命乎命乎,曾無我嬴。」夢醒以後,趙武靈王就忘不了夢中的那個姑娘了,日思夜想,牽腸掛肚。一次酒席上,趙武靈王就把自己的這個夢境說給大臣們聽。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有一個會來事兒的大臣就藉機把自己的女兒先給了趙武靈王。別說,這個女人還真合趙武靈王的胃口,自此趙武靈王就迷戀上了她,並封為王后。趙惠文王最大的幸運是他有一個特別的母親(就像房祖名也有一個特別的母親),他的母親叫孟姚,就是那個會來事兒的大臣的女兒,而且是家裡的長女。那個大臣叫吳廣。(不是秦末大澤鄉起義的那個吳廣,也不知道古人怎麼想的,既然都在歷史上留名了,還去蹭人家的熱度。還有,趙武靈王的大兒子趙章居然和高祖父趙敬侯重名。不知道還有沒有和吳起、吳用誰誰誰重名的呢?)也許你的心裡會有點奇怪,為什麼她爹叫吳廣,她卻叫做孟姚呢?這是因為那時候女子稱姓,男子則為氏。
孟姚家的姓為「姚」,氏為「吳」,孟姚的名為「娃」,所以孟姚的老爹叫做吳廣。可是孟字是怎麼來的呢?相信大家都知道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吧,這位大紅人孟姜女可不姓孟,人家的姓是孟後面的「姜」字,前面的「孟」字代表她是家裡的長女而已,所以就被稱作「孟姜女」。孟姚的稱呼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她是家中長女,所以被叫做孟姚。那是不是也可以叫孟瑤女或者孟瑤娃呢?就不知道了,不過後來,趙武靈王還賜給她一個名字「吳娃」。孟瑤備受趙武靈王寵愛,她也在感情上給予趙武靈王了很多。孟瑤生前沒怎麼無理地向趙武靈王索求過什麼,臨終卻要求趙武靈王廢掉太子章,改封自己的兒子趙何為太子。
這是什麼神操作?人家趙章沒娘了,孟瑤你欺負人家嗎?沒想到,趙武靈王就依了夢瑤的要求,趙何順利登上太子之位。可憐的太子章卻變成了代郡安陽君。為了培養趙何,趙武靈王讓自己的輔政大臣肥義輔佐趙何。經過肥義的精心培養,幾年以後趙何已經能夠獨自決策一些國家大事,越來越有王者之風了。於是乎,趙武靈王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將趙國王位傳給了趙何,趙何繼位成為趙惠文王,趙武靈王成為「主父」。這一年,趙武靈王只有四十幾歲,還是壯年。同時,趙武靈王讓田不禮擔任安陽君的相國。田不禮這個人可不是一個省油的燈,每日就極力鼓動趙章奪回屬於自己的王位。
趙章對於權力和王位的欲望,就這樣又有了死灰復燃的跡象。本來趙章也沒犯什麼錯誤,就被趙武靈王擼去了太子之位。再加上每次趙武靈王看到趙章見趙何都要下跪叩拜,心裡就不是滋味,覺得愧對了大兒子。於是,主父趙雍就萌生了把趙國一分為二的想法,兩個兒子一人一個國家,這樣對自己也有大大的好處,他可以同時節制兩個王。豈不美哉。這樣一來,好戲就要上演了,父子三個,各自心懷鬼胎,各打各的如意算盤。山雨欲來風滿樓。終於在趙惠文王四年(前295年),一場血雨腥風降臨在了主父的沙丘行宮。趙章為了奪位,兵敗躲到了主父的沙丘行宮不敢露頭。
不死心的趙章與田不禮密謀,打算以主父的名義騙來弟弟趙惠文王趙何,並趁機殺掉他。然後逼迫主父趙雍,讓其恢復趙章的太子身份,之後正式繼王位。忠義的老臣肥義不願趙惠文王趙何遭劫,孤身前往沙丘行宮,結果被殺。得知肥義被殺的消息,趙何一怒之下派趙成(趙雍的叔叔)和李兌(趙國權臣)發兵沙丘行宮,把主父的沙丘行宮圍了個水洩不通。趙章仗著主父在身邊,並不怵於趙何的圍攻。不管怎麼著,就是不出沙丘宮。趙成和李兌沒法,請示趙惠文王趙何之後,衝入沙丘宮殺掉了趙章和田不禮。之後,趙成和李兌奉趙惠文王之命,對沙丘宮的所有人下令:「後出者殺。
」眾奴僕們聽後是急急如喪家之犬,忙忙似漏網之魚,紛紛逃命去了。最後,沙丘宮就剩下主父趙雍一人,被自己的弟弟趙成困了有三個月之久。宮裡的糧食吃完後,樹上的鳥蛋、雛鳥也被生吃了,樹皮也被剝著吃掉了。一直到沒有東西可以吃了,曾經威名震天下的趙武靈王也就餓死了。趙章奪位失敗,被殺時年僅二十來歲,原本想奪回屬於自己的王位,卻不知自己早已成為了父親和弟弟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不僅丟了安陽君爵位,還丟了身家性命,真是何苦來哉?真是可悲、可憐、可嘆。仔細分析一下,其實也不能全怪趙章,他從小就被封為太子,是趙何奪走了他的王位繼承權,想奪回來,這也合情合理。
作為父親,趙武靈王將本來是大兒子的王位讓給了二兒子,二兒子即位後,他莫名地有了權力失落感,心有不甘,又想奪回來,就縱容放任兩個兒子互相爭鬥,想坐收漁人之利。趙武靈王走的真是一步險棋,更是一步臭棋,落得個餓死的下場,真的是作繭自縛,自作自受啊。放眼四海,縱觀歷史,古往今來,無論是禍亂國家,還是分裂國家,往往都是不得人心的。趙武靈王的悲慘結局恰也證明了這一點。誰是誰也真心地希望,那些臺獨、港獨、亂藏、亂疆分子們能夠看到本篇答題,早早地收起狼子野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