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死後,趙國停止了「胡服騎射」的改革,當然也就停止了崛起之路。但是,憑著改革崛起的家底和趙有名將趙奢、廉頗,名相藺相如,趙國仍然是戰國時期七雄的強國之一,其實力也是不可小覷。
秦始皇要統一這樣一個強國,不是單憑他個人的努力,就能做到的,秦國也是經歷六代君王,代代努力奮鬥才脫穎而出的。
時代走到了秦昭襄王(秦始皇的曾祖父)時期,秦昭襄王為打擊趙國,進行了一系列從處交到軍事上的打擊,為秦始皇日後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今天的我們就來看看在秦昭襄王時期,秦趙兩國之間博弈的幾個典型故事。
完璧歸趙
完璧歸趙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人盡皆知。說的是趙國有塊價值連城的和氏璧,秦國倚仗其勢力想奪取趙國國寶和氏璧。趙惠文王當然不想白白地把國寶送給秦國,這不只是關乎其價值連城無價,更關乎著一個國家的榮辱大事。
可是,趙惠文王不送秦國和氏璧,怕遭遇強秦軍的嚴重打擊。若把和氏璧送予秦國,這不僅有失尊嚴,還會激發秦國的貪慾之心,以後秦國更加肆無忌憚地向趙國不停止的索要城池、土地,不斷地削弱趙國。
就在這要緊時刻,趙國大臣繆賢向趙惠文王推薦了他的門客藺相如。
繆賢說:「有次我犯了罪,怕受懲罰想逃往燕國。被我的門客藺相如阻攔,他問我了解燕王嗎?我告訴他說:『一次我隨大王見過燕王,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說願意和我交朋友。』
藺相如馬上指出說:『那時趙強燕弱,您又是大王的寵臣,所以燕王才想和您交朋友。現在您從強趙逃入弱燕,弱燕還敢收您嗎?就算為了討好強趙,他也會把您綁押著送回趙國。現在您不如負荊請罪,也許大王會赦免您。』
我聽了他的意見,大王您果然赦免了我的罪。可以說藺相如智勇雙全,派他出使秦國非常合適。」
後來的故事就是眾所周知的「完璧歸趙」。藺相如憑藉著頭腦清醒,精準的判斷贏得了趙國的尊嚴,趙惠文王的欣賞。回國後,趙惠文王封他為上大夫。
和氏璧一事,趙國憑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秦趙兩國算是打了個平手。當然與趙惠文王的知人善用,善於納諫也是分不開的。
然,一心想完成統一大業的秦國,又怎麼會甘心只打個平手呢。
澠池之會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在澠池對趙惠文王再次發起進攻。他邀請趙惠文王在澠池友好會盟。趙惠文王帶上藺相如來到澠池。
當時送行的大將廉頗,到了秦趙兩國邊境時,趙王向大將軍廉頗交代:若我三十天未歸,你們立刻立太子為王,以斷秦國的念想。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趙惠文王不失為明君,國家利益高於一切。
果然,在澠池相會時,秦昭襄王借著酒興,命趙惠文王為他彈瑟一曲,以助酒興。趙惠文王無奈,只好勉強彈瑟,曲奏剛結束,秦國史官便迅速記錄說: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趙王一同飲酒,令趙王彈瑟。
藺相如馬上意識到情況不對,立即上前對秦昭襄王說:趙王聽說秦王擅長秦地打擊樂,請讓我給秦王捧上個瓦盆,也請秦王擊缶助助酒興。
秦王聽後大怒,他本來目的是要羞辱趙王,掃趙國威風的,哪裡肯聽趙國一大夫之言就擊瓦助興,堅決不答應。
於是,藺相如跪在秦王面前舉起瓦盆說:五步之內,讓我頭頸中的血濺在大王身上!秦王也無奈了,只好接過瓦盆亂敲幾下。藺相如才不管秦王是否敲得怎樣,他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讓趙國的史官同樣記錄: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缶。
接著秦國的大臣們又挑釁道:請趙國用十五座城向秦王獻禮。藺相如也不示弱地大喊:請秦國用鹹陽向趙王獻禮。
當然秦昭襄王和趙惠文王,裝著這是孩子們的瞎胡鬧而不了了之。因為秦昭襄王也知道,趙將廉頗正在秦趙兩國的邊境上嚴陣以待,此時秦軍主力正在楚地戰爭中,所以不可輕舉妄動。
趙國因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秦趙兩國的第二次外交較量又打了個平手。不過此次會盟還是暴露了趙惠文王的畏懼心態,終是不如其父趙武靈王欲滅秦國的膽略。
閼與之戰
公元前270年,秦國和趙國在閼與打了一場大戰,戰爭的挑起者居然是趙惠文王。有點奪怪,若說這個趙惠文王無論是領導力、執行為、膽略、魄力都遠不如他的父親趙武靈王。平時對秦國也是懼怕三分,這次怎麼就主動挑戰秦國了呢?
趙惠文王二十九年(前270),趙王派一公子到秦國做人質,並提出用焦(今河南三門峽附近)、黎(今河南濬縣)、牛狐交換從前被秦攻佔的部分趙國的領土。秦國當時也答應了趙王的要求,退還給了趙國部分土地。
讓秦國沒想到的是,趙國收回土地後,趙惠文王后悔,拒絕交出按合約規定的焦、黎、牛狐。還揚言:你們還給我們的土地離趙國太遠,我們管轄不了。我可沒有我們先王的能力,交換土地的事是我的臣子們做的,我並不知道這件事。
秦昭襄王一聽這話,當即就暴跳如雷,立刻派中更胡傷率向進攻趙國的閼與(今山西和順西)。
趙惠文王見秦軍來了,也得派兵去救閼與。可是他問廉頗怎麼救閼與?廉頗說:路遠,道艱險狹窄,很難救援?趙王又問樂乘怎麼救閼與?樂乘的回答和廉頗的回答是一樣的。趙王不死心,又找趙奢問怎麼救閼與?
趙奢說:道遠,地險。路狹,就像兩隻老鼠在洞裡鬥,狹路相逢勇者勝。
趙王立即派趙奢帶兵去救閼與。趙軍剛離開邯鄲三十餘裡,趙奢就下令說:誰若是敢來為戰事進諫者,一律軍法斬死。
秦軍駐紮在武安(今河北武安附近)西邊。他們整天高叫大喊挑釁,似乎欲上房揭武安城的屋瓦。趙軍實在難以按捺心中怒火,有人請命出戰,趙奢按軍令將請命出戰的人殺掉。
趙奢高築營壘,秦軍間諜混入趙營,趙奢也假裝糊塗。待秦間諜一走,趙奢立刻命趙軍輕裝行軍,僅兩天一夜,趙軍就趕到了閼與。這時趙營中有個叫許歷的軍士提出建議:
秦人不意趙師至此,其來氣盛,將軍必厚集其陣以待之,不然,必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意思是說,放秦軍進來吧。秦軍沒想到趙軍來得這麼快,現在正是士氣旺盛的時候,將軍集中兵力,嚴陣以待,不然的話,我們肯定要失敗。接著許歷又提出建議:立刻派一萬人迅速衝上北面山頭佔領制高點。
趙奢採納了許歷的建議,許歷以為自己會被趙奢以軍法立斬。其不知,趙奢的軍法是利用假象麻痺迷惑秦軍用的計,故意示弱怯戰解除秦軍重點防範,為日後攻其不備創造條件。
結果,秦軍傷亡慘烈,趙軍大獲全勝。閼與危機解除。這場戰役的勝利,是秦、趙戰爭史上,趙國取得勝利的一座豐碑。
趙奢回國後,趙惠文王賜給他「馬服君」的稱號。這樣趙惠文王雖比趙武靈王弱,但趙國有廉頗、藺相如、趙奢等名臣名將,仍然是秦統一天下,一塊難啃的硬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