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天下:《史記》中秦昭襄王,與趙惠文王之間外交、軍事博弈

2020-12-12 吳百蘭

趙武靈王死後,趙國停止了「胡服騎射」的改革,當然也就停止了崛起之路。但是,憑著改革崛起的家底和趙有名將趙奢、廉頗,名相藺相如,趙國仍然是戰國時期七雄的強國之一,其實力也是不可小覷。

秦始皇要統一這樣一個強國,不是單憑他個人的努力,就能做到的,秦國也是經歷六代君王,代代努力奮鬥才脫穎而出的。

時代走到了秦昭襄王(秦始皇的曾祖父)時期,秦昭襄王為打擊趙國,進行了一系列從處交到軍事上的打擊,為秦始皇日後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今天的我們就來看看在秦昭襄王時期,秦趙兩國之間博弈的幾個典型故事。

完璧歸趙

完璧歸趙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人盡皆知。說的是趙國有塊價值連城的和氏璧,秦國倚仗其勢力想奪取趙國國寶和氏璧。趙惠文王當然不想白白地把國寶送給秦國,這不只是關乎其價值連城無價,更關乎著一個國家的榮辱大事。

可是,趙惠文王不送秦國和氏璧,怕遭遇強秦軍的嚴重打擊。若把和氏璧送予秦國,這不僅有失尊嚴,還會激發秦國的貪慾之心,以後秦國更加肆無忌憚地向趙國不停止的索要城池、土地,不斷地削弱趙國。

就在這要緊時刻,趙國大臣繆賢向趙惠文王推薦了他的門客藺相如。

繆賢說:「有次我犯了罪,怕受懲罰想逃往燕國。被我的門客藺相如阻攔,他問我了解燕王嗎?我告訴他說:『一次我隨大王見過燕王,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說願意和我交朋友。』

藺相如馬上指出說:『那時趙強燕弱,您又是大王的寵臣,所以燕王才想和您交朋友。現在您從強趙逃入弱燕,弱燕還敢收您嗎?就算為了討好強趙,他也會把您綁押著送回趙國。現在您不如負荊請罪,也許大王會赦免您。』

我聽了他的意見,大王您果然赦免了我的罪。可以說藺相如智勇雙全,派他出使秦國非常合適。」

後來的故事就是眾所周知的「完璧歸趙」。藺相如憑藉著頭腦清醒,精準的判斷贏得了趙國的尊嚴,趙惠文王的欣賞。回國後,趙惠文王封他為上大夫。

和氏璧一事,趙國憑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秦趙兩國算是打了個平手。當然與趙惠文王的知人善用,善於納諫也是分不開的。

然,一心想完成統一大業的秦國,又怎麼會甘心只打個平手呢。

澠池之會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在澠池對趙惠文王再次發起進攻。他邀請趙惠文王在澠池友好會盟。趙惠文王帶上藺相如來到澠池。

當時送行的大將廉頗,到了秦趙兩國邊境時,趙王向大將軍廉頗交代:若我三十天未歸,你們立刻立太子為王,以斷秦國的念想。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趙惠文王不失為明君,國家利益高於一切。

果然,在澠池相會時,秦昭襄王借著酒興,命趙惠文王為他彈瑟一曲,以助酒興。趙惠文王無奈,只好勉強彈瑟,曲奏剛結束,秦國史官便迅速記錄說: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趙王一同飲酒,令趙王彈瑟。

藺相如馬上意識到情況不對,立即上前對秦昭襄王說:趙王聽說秦王擅長秦地打擊樂,請讓我給秦王捧上個瓦盆,也請秦王擊缶助助酒興。

秦王聽後大怒,他本來目的是要羞辱趙王,掃趙國威風的,哪裡肯聽趙國一大夫之言就擊瓦助興,堅決不答應。

於是,藺相如跪在秦王面前舉起瓦盆說:五步之內,讓我頭頸中的血濺在大王身上!秦王也無奈了,只好接過瓦盆亂敲幾下。藺相如才不管秦王是否敲得怎樣,他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讓趙國的史官同樣記錄: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缶。

接著秦國的大臣們又挑釁道:請趙國用十五座城向秦王獻禮。藺相如也不示弱地大喊:請秦國用鹹陽向趙王獻禮。

當然秦昭襄王和趙惠文王,裝著這是孩子們的瞎胡鬧而不了了之。因為秦昭襄王也知道,趙將廉頗正在秦趙兩國的邊境上嚴陣以待,此時秦軍主力正在楚地戰爭中,所以不可輕舉妄動。

趙國因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秦趙兩國的第二次外交較量又打了個平手。不過此次會盟還是暴露了趙惠文王的畏懼心態,終是不如其父趙武靈王欲滅秦國的膽略。

閼與之戰

公元前270年,秦國和趙國在閼與打了一場大戰,戰爭的挑起者居然是趙惠文王。有點奪怪,若說這個趙惠文王無論是領導力、執行為、膽略、魄力都遠不如他的父親趙武靈王。平時對秦國也是懼怕三分,這次怎麼就主動挑戰秦國了呢?

趙惠文王二十九年(前270),趙王派一公子到秦國做人質,並提出用焦(今河南三門峽附近)、黎(今河南濬縣)、牛狐交換從前被秦攻佔的部分趙國的領土。秦國當時也答應了趙王的要求,退還給了趙國部分土地。

讓秦國沒想到的是,趙國收回土地後,趙惠文王后悔,拒絕交出按合約規定的焦、黎、牛狐。還揚言:你們還給我們的土地離趙國太遠,我們管轄不了。我可沒有我們先王的能力,交換土地的事是我的臣子們做的,我並不知道這件事。

秦昭襄王一聽這話,當即就暴跳如雷,立刻派中更胡傷率向進攻趙國的閼與(今山西和順西)。

趙惠文王見秦軍來了,也得派兵去救閼與。可是他問廉頗怎麼救閼與?廉頗說:路遠,道艱險狹窄,很難救援?趙王又問樂乘怎麼救閼與?樂乘的回答和廉頗的回答是一樣的。趙王不死心,又找趙奢問怎麼救閼與?

趙奢說:道遠,地險。路狹,就像兩隻老鼠在洞裡鬥,狹路相逢勇者勝。

趙王立即派趙奢帶兵去救閼與。趙軍剛離開邯鄲三十餘裡,趙奢就下令說:誰若是敢來為戰事進諫者,一律軍法斬死。

秦軍駐紮在武安(今河北武安附近)西邊。他們整天高叫大喊挑釁,似乎欲上房揭武安城的屋瓦。趙軍實在難以按捺心中怒火,有人請命出戰,趙奢按軍令將請命出戰的人殺掉。

趙奢高築營壘,秦軍間諜混入趙營,趙奢也假裝糊塗。待秦間諜一走,趙奢立刻命趙軍輕裝行軍,僅兩天一夜,趙軍就趕到了閼與。這時趙營中有個叫許歷的軍士提出建議:

秦人不意趙師至此,其來氣盛,將軍必厚集其陣以待之,不然,必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意思是說,放秦軍進來吧。秦軍沒想到趙軍來得這麼快,現在正是士氣旺盛的時候,將軍集中兵力,嚴陣以待,不然的話,我們肯定要失敗。接著許歷又提出建議:立刻派一萬人迅速衝上北面山頭佔領制高點。

趙奢採納了許歷的建議,許歷以為自己會被趙奢以軍法立斬。其不知,趙奢的軍法是利用假象麻痺迷惑秦軍用的計,故意示弱怯戰解除秦軍重點防範,為日後攻其不備創造條件。

結果,秦軍傷亡慘烈,趙軍大獲全勝。閼與危機解除。這場戰役的勝利,是秦、趙戰爭史上,趙國取得勝利的一座豐碑。

趙奢回國後,趙惠文王賜給他「馬服君」的稱號。這樣趙惠文王雖比趙武靈王弱,但趙國有廉頗、藺相如、趙奢等名臣名將,仍然是秦統一天下,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相關焦點

  • 缺少魄力的趙惠文王
    趙惠文王手中握有和氏璧,秦昭襄王知道後就派人告訴趙王說願意以十五座城來交換和氏璧,趙惠文王很糾結,不知道該不該同意這次交易。這時一個大臣向趙惠文王推薦了一個人,是他手下的一名門客,很有才華,他就是藺相如。藺相如對趙惠文王說「不獻璧,咱們理虧,獻了璧,秦國不給城,那就是秦國理虧,秦強趙弱,不得不獻」。
  • 趙惠文王與秦昭襄王互為其奏樂,彈瑟與擊缶,戰國也有高山流水?
    趙惠文王和秦昭襄王,一國之君互為其奏樂,在什麼時候兩國關係可以這麼好了,上演鐵血背後的柔情,高山流水否?其實這是暗自交鋒,危險程度絲毫不亞於戰場上的刀光劍影。就讓我們一起來見證趙國是如何逆風翻盤的吧。正當勉強盡興之時,神清氣爽的秦昭襄王要求趙惠文王給大伙兒彈瑟湊個熱鬧。然而趙惠文王卻鬼使神差的同意了。這可是黃鼠狼給雞拜年,不安好心啊。秦昭襄王在心裡嘲笑道:小夥子,你還是太年輕,就等著如何遺臭萬年吧。
  • 好好的趙王不做,趙武靈王為什麼要傳位給趙惠文王?
    戰國中期的趙武靈王少年即位,經過胡服騎射使得趙國成為戰國時北方的一大軍事強國,然而趙武靈王壯年時卻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趙惠文王,最終死在了宮廷爭鬥中。那麼趙武靈王為什麼要傳位給趙惠文王呢?
  • 秦昭襄王攻伐六國手段狠辣,但為何他逝世後,六國一片哀嚎悲痛?
    來看看史書是怎麼寫的:《史記-秦本紀》:五十六年秋,昭襄王卒,子孝文王立。尊唐八子為唐太后,而合其葬於先王。韓王衰絰入吊祠,諸侯皆使其將相來吊祠,視喪事。韓國就不一樣了,從秦惠文王就被打服了,夾在各國之間,左右為難。秦昭襄王時期,又是重點打擊對象,韓國喪服憑弔,一是表示臣服,二是跪求放過。
  • 秦昭襄王為何要採取「遠交近攻」,而不是聯絡最近的韓魏?
    自繆公以來,稍蠶食諸侯,竟成始皇——《史記·》「稍蠶食諸侯」指的就是秦昭襄王時代的「遠交近攻」政策,它是範雎獻給秦昭襄王的,其政策核心就是「蠶食」: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史記·范睢蔡澤列傳》有的人可能會感到奇怪,為什麼秦國不直接聯絡自己的鄰居韓趙魏三國一起去攻打齊國、楚國這些強大國家呢?
  • 說說秦昭襄王不殺他的原因
    而後又在幾代君王的賢明治理下,終於在秦始皇時期結束了紛爭,統一了六國。如果說,要論秦國這幾代君王哪一個貢獻最大,那大家可能吵個三天三夜也論不清楚。然而,如果要說哪一位君王在位最長,那就只能有一位了,那就是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在位期間,任用白起,消滅了六國的大部分有生力量;又重用了範睢,制定了「遠交近攻」的外交方針,避免了與齊國一樣的命運。
  • 秦昭襄王一生瘋狂戰鬥簡表
    這看似雲淡風輕的一句,背後彰顯的可是我大秦的國力,秦昭襄王睥睨天下的強大氣場。    秦昭襄王是秦國的霸道總裁,他也是從完成一個個小目標,不斷成長才成為一代雄主。秦昭襄王並不是一個天生的王者,執政初期,宣太后實掌國政,魏冉擅權偉大不掉。       他對權利的渴望一刻也沒停過,他的第一個小目標應該就是真正掌握實權。
  • 大秦帝國崛起的主因和統一天下的地緣戰略
    這也是秦國最後能統一六國的根本原因。另一點,秦國的地緣較好,秦國偏居西隅,東出不順時,可以向西、向北、向南發展。中國歷史上崛起的諸侯大多都是從邊緣發展起來,然後逐鹿中原,爭霸天下。周、秦、漢、唐等都是從西邊崛起,所謂的「得中原者得天下」,那也只是後期的較量時的說法。如果前期身居中原,很容易被消滅。近代的國、共發展莫不如此。
  • 秦國的羋月與秦始皇嬴政、秦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是什麼關係?
    羋月是秦昭王的妾,秦昭襄王的母親,也是歷史上第一位太后,即宣太后。秦昭襄王與唐夫生來就是秦孝文王嬴柱,嬴柱的妾華陽夫人收養了秦莊襄王嬴子楚,嬴子楚與趙姬生來就是秦始皇嬴政。計算一下,羋月是秦始皇嬴政的高祖母。
  • 歷史人物簡歷:秦昭襄王18歲當王,32歲重用白起,65歲長平破趙
    楚懷王被扣押,楚太子橫繼位為楚王,史稱楚頃襄王。秦昭襄王29歲,在孟嘗君的組織下,齊韓魏趙宋中山六國攻秦,史稱第二次合縱攻秦之戰。秦王稷通過和談退兵。這一年,楚懷王從秦國的囚禁中逃走,投奔趙國,趙國不敢收容他。在投奔魏國的時候,秦兵追到魏國抓住了楚懷王,回到鹹陽後,楚懷王死。秦王稷把楚懷王靈柩送回楚國。楚國與秦國絕交。
  • 秦國的羋月與秦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秦始皇嬴政是什麼關係?
    談秦說漢(333)秦國的羋月與秦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秦始皇嬴政是什麼關係?羋月是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歷史上第一個太后,也就是宣太后。由於秦昭襄王年幼,宣太后臨朝聽政,穰侯魏冉掌管軍事,共同把持國家朝政,開始完善楚系之羋氏外戚勢力。羋月以太后之職執政多年,對秦國的穩定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秦昭襄王繼位之前,位於秦國西北面的義渠部落漸漸強大起來了,經常與秦國發生軍事衝突,曾經參加了公孫衍合縱的楚、韓、趙、魏、燕的五國伐秦之戰,趁秦軍主力與五國交戰之機,大敗秦軍於李帛。
  • 秦國有可能提前統一天下嗎?
    經過二十多年變革後,秦國國力大增,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中的佼佼者。秦孝公去世後,其子秦惠文王(公元前338年—公元前311年在位)繼續勵精圖治。在此期間,秦國北伐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到了秦惠文王執政後期,秦國實力已完全凌駕於其他諸侯國之上。
  • 秦昭襄王:超長待機的君主,頻頻東出,為秦國一統天下奠定基礎
    自秦孝公之後,秦國的歷屆國君幾乎很少有昏庸之輩,大部分國君繼位後,都以一統天下作為己任,在這些國君中,有這麼一位國君,他具有雄才大略和宏韜偉略,在位五十多年時間裡,頻繁東出函谷、掃六合,為秦國的統一大業奠定了基礎,秦國的盛世也是從他這一代開始,他就是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嬴稷前半生歷經了質子、公子、太子、王的身份轉變,這個跌宕起伏的人生,讓他更珍惜手中的權力。
  • 趙武靈王攻滅中山,外交和軍事的雙重勝利
    趙武靈王即位以後,繼承先祖遺志,以消滅中山國為第一戰略目標。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政策,建立了一支戰鬥力十分強悍的騎兵部隊。在胡服騎射取得成效後,趙武靈王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胖揍中山國一頓,但是冷靜過後又猶豫了,倒不是擔心打不過,重蹈覆轍;而是害怕其他諸侯國不會眼睜睜的看著趙國獨吞中山國,一定會出兵幹涉。
  • 年僅十四歲的趙惠文王是不是真的餓死了自己的父親趙武靈王?
    但是,趙武靈王太過發散性的思維註定了其結局並不會完美。在功成名就以後,趙武靈王對如今的處境漸漸地感到了不滿。於是,他決定將自己的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也就是趙惠文王,而他自己則退居二線,自號主父。
  • 秦昭襄王丨語文課本上的終極大反派,竟然差點統一六國!
    這裡不討論她和義渠王之間到底是否產生過情愫,或是單純的出於利益,單看最後的結果,我們至少能看出宣太后是個十分理智的人,她分得清什麼是政治,也知道如何做是對秦國最有利的。秦昭王消滅了義渠這個北方最強勁的敵人後,順勢拿下隴西、上郡、北地,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秦趙澠池之會, 秦昭襄王為何不敢扣留趙惠王其實是擔心被滅國!
    所以趙惠文王害怕畏懼秦國,不想去見面。這個趙惠文王的膽量和他的父親趙武靈王簡直是天壤之別。當初趙武靈王孤身一人穿上胡服率領士大夫到西北巡視胡地,並制定機會從雲中、九原直向南方襲擊秦國,從而滅掉商鞅變法之後強大的秦國。於是趙武靈王親自喬裝成使者進入秦國。秦昭襄王沒有覺察,過後驚怪他的狀貌特別魁偉,不像人臣的氣度,立即派人追趕,可是趙武靈王早已飛馬奔出了秦國的關口。
  • 趙武靈王被困沙丘行宮活活餓死,是趙惠文王的弒父,還是另有陰謀
    趙武靈王是戰國時期一位偉大的國君,他在軍事能力的是天才的,但在政治上的能力卻是低能的,他開創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而且是戰國時期唯一一個以國君之位領導並開創的改革,而其他國家的改革變法都是國君在幕後支持諸如李悝、商鞅這樣的人來主導改革。
  • 年僅十四歲的趙惠文王,真的餓死了父親趙武靈王嗎?這算不算弒父
    趙國第六位國君、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趙肅侯趙語的兒子,生於趙肅侯趙語十年(公元前340年),卒於趙惠文王趙何四年(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在位的時候,為人所熟知的是,他推行「胡服騎射」軍事政策,學習胡人穿短衣,學習騎馬射箭,充分發揮騎兵的優勢,不斷推動趙國軍力日益強盛。
  • 趙惠文王的父親趙武靈王為什麼會被餓死?
    趙武靈王(趙雍),就是那個搞「胡服騎射」而成為「史紅」的人。趙惠文王(趙何)就是趙武靈王的小兒子,有幸繼承了王位。趙武靈王還有一個大兒子,名叫趙章,曾經當過趙國的太子。經過簡單的人物介紹,本問答的答案也就基本呈現出了它的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