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趙澠池之會, 秦昭襄王為何不敢扣留趙惠王其實是擔心被滅國!

2021-02-13 歷史小閒談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派使者通告趙王,想在西河外的澠池(今河南省澠池縣)與趙王進行一次友好會見。此前秦國數次攻打趙國,奪取了石城。之後,秦國再次攻趙,殺死兩萬人。所以趙惠文王害怕畏懼秦國,不想去見面。這個趙惠文王的膽量和他的父親趙武靈王簡直是天壤之別。當初趙武靈王孤身一人穿上胡服率領士大夫到西北巡視胡地,並制定機會從雲中、九原直向南方襲擊秦國,從而滅掉商鞅變法之後強大的秦國。於是趙武靈王親自喬裝成使者進入秦國。秦昭襄王沒有覺察,過後驚怪他的狀貌特別魁偉,不像人臣的氣度,立即派人追趕,可是趙武靈王早已飛馬奔出了秦國的關口。秦人仔細詢問後,才知道那人是趙國的國君。秦昭襄王因此非常驚恐。

如今趙國的國君是惠文王,他的膽量卻非常小。這時候他身邊的大臣廉頗、藺相如兩人商議道:「大王如果不去,就顯得趙國既軟弱又膽小。」趙惠文王心中也覺得不去會很丟人,無可奈何之下前往赴會。但是他雖然膽量小,卻十分的聰明,此去與秦昭襄王會面,讓藺相如隨行。幾年前,秦昭王寫信給趙王,願以十五個城池換取趙國''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和氏璧''來到秦國,據理力爭,機智周旋,終於完璧歸趙。可見藺相如此人能言善辯、有勇有謀,所以趙惠文王帶上藺相如是個明智的選擇。趙國名將廉頗將他們送到邊境,和趙王訣別說:「大王此行,估計路程和會見禮儀結束,再加上返回的時間,不會超過三十天。如果三十天還沒回來,就請您允許我們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的妄想。」趙惠文王同意這個意見,便去澠池與秦王會見。

秦昭襄王飲到酒興正濃時,興致盎然地說道:「寡人私下裡聽說趙王愛好音樂,請您彈瑟吧!」趙惠文王不假思索地彈起瑟來。秦國的史官上前來寫道:「某年某為某日,秦王與趙王一起飲酒,令趙王彈瑟。」此話一出,趙惠文王暗呼中計,卻無話可說。所謂「主辱臣死」,藺相如心一橫上前說:「趙王私下裡聽說秦王擅長秦地土樂,請讓我給秦王捧上盆缶,以便互相娛樂。」秦王發怒,不肯答應。這時藺相如向前遞上瓦缶,並跪下請秦王演奏。秦昭王仍是不肯擊缶,藺相如冷冷地說道:「在這五步之內,我藺相如要把脖頸裡的血濺在大王身上了!」秦王身邊的侍從們紛紛拔劍,想要殺死藺相如。藺相如圓睜雙眼大喝一聲,侍從們都嚇得倒退。秦昭襄王不大高興,但又不想魚死網破,也只好敲了一下缶。藺相如回頭招呼趙國史官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敲缶。」

秦國的大臣們站了出來說:「請你們用趙國的十五座城向秦王獻禮。」藺相如也回擊說:「請你們用秦國的鹹陽向趙王獻禮。」秦國君臣啞口無言。秦昭襄王直到酒宴結束,始終也未能壓倒趙國。最終趙國君臣不辱國體,風風光光地回到了趙國。那麼秦昭襄王為什麼不扣留趙國君臣呢?當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約懷王在武關會面。懷王不聽昭睢、屈原勸告,決定前往武關,結果被秦國扣留。秦昭襄王逼迫他割地保命,被仍肩負國家責任感的楚懷王嚴詞拒絕。後來楚懷王憂鬱成疾,命喪鹹陽。此情此景,歷歷在目。秦昭襄王完全可以像扣留楚懷王一樣,扣留趙惠文王,然後逼迫他割地求和。但是為何在澠池之會,秦昭襄王不故技重施呢?原因有三:第一:趙國有了楚懷王的前車之鑑,所以準備地十分充分。廉頗早已和趙惠文王約定,一旦有去無回,就立太子為國君,斷了秦國的念想。其次在澠池周圍,趙國早已部署了大批軍隊來防備秦國,因而秦國也不敢有什麼舉動。

第二:當年秦昭襄王扣留楚懷王,是因為他孤立無友,且楚國國力早已衰敗。公元前312年,秦國張儀欺騙懷王要其以斷絕齊國之交換取秦國割讓六百裡商於之地,懷王中計,與齊國斷交後只得六裡地。懷王惱怒不已,發兵進攻秦國,被魏章大破於丹陽,懷王再召集全國的部隊,發動進攻,再慘敗於藍田,其後前311年秦國攻取召陵,三戰皆敗,韓魏趁機進攻楚國在中原的領土,楚國大國地位瓦解,從此走向沒落。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見楚國江河日下,身邊沒有盟友,便在武關將楚懷王扣留。第三:趙國的軍事力量十分強大。前面我們說過,趙惠文王的父親—趙武靈王,他竟然制定計劃要滅掉秦國。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國力日盛,打遍山東六國無敵手。趙武靈王為何會有滅掉秦國這個大膽的想法?實際上趙國也進行了變法,它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胡服騎射」。變法之後,趙國周圍的遊牧民族紛紛投靠,獻上自己的武器、戰馬,甚至領土。趙國的軍事力量暴漲,滅掉了國中之國—中山國,還向北方的匈奴出擊,''攘地北至燕、代''。向西邊林胡、樓煩用兵,到達雲中。

而趙惠文王繼承父業,接手了一個強大的趙國,手下戰將如雲,廉頗、趙奢等。趙國的軍事實力足以做秦國的對手,而後來秦始皇滅趙國的過程,也是磕磕絆絆。其次澠池之會之前,秦昭襄王是想集中力量攻打楚國 ,為免除後顧之憂,避免兩線作戰,所以主動與趙國交好。所以澠池之會的秦昭襄王不想開罪趙國,以免趙國趁著自己進攻楚國,從而施行當年趙武靈王的策略,從雲中、九原向南直奔秦都鹹陽,滅掉秦國。

相關焦點

  • 澠池之會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請趙惠文王上澠池去開會。
  • 一天一個成語117·澠池之會.這個字念「mian」,藺相如第三件大事
    講述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為集中力量攻打楚國,主動與趙國交好,約趙惠文王會於澠池(今河南省澠池縣)。秦王派使者告訴趙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談。趙王害怕但又不敢不去。藺相如陪同趙王前往澠池。在趙王被迫鼓瑟的情況下,他為了使趙國取得對等的地位,據理力爭,使秦王不得不擊缶。後來,秦向趙要十五座城,他寸步不讓,說用秦國國都作為交換,使秦王毫無所得。
  • 秦滅六國始末
    很多歷史學家認為,秦滅六國戰爭雖從公元前230年開始,但在秦昭襄王后期就已經出現了滅國及統一的趨勢——具體的時間節點,正是在公元前266年開始。仍是在這一年,魏人張祿取得了秦相之位,即範雎,其後被封為應侯。有關魏冉一黨(以下簡稱「楚黨」)的徹底倒臺,一些朋友將其完全歸咎於範雎一黨的政治鬥爭,這是不準確的。公元前266年,秦昭襄王59周歲。
  • 藺相如為什麼敢耍弄秦王?
    反正,不論答不答應,對趙國都非常不利。藺相如不懼秦王淫威,他拿著和氏璧,作為趙國的使臣去了秦國。見到了秦昭襄王,這廝果然沒有提15座城的意思,於是藺同學拿著和氏璧對秦昭襄王說:「想要和氏璧就趕緊籤合同,不籤我就摔碎它,然後自盡。」秦昭襄王被嚇了一跳,「冷靜點哥們兒,我籤還不行嗎!」
  •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之後,六國國君下場如何?
    在這十年中,秦始皇和其顧問天團制定了「籠絡燕齊,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的戰略方針,相繼滅亡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使關內六國國君都成為了亡國之君。自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後,趙軍四十餘萬主力被秦將白起坑殺,自此元氣大傷,在後來的邯鄲之戰中險些滅亡。從公元前232年起,秦國對趙國多次用兵,趙國雖在名將李牧的帶領下奮力抵抗,使得秦軍無法快速攻佔都城邯鄲,但是趙國的很多城池都被秦國吞併,國力迅速地衰減了。韓國被滅後,趙國由於昏庸的趙王遷當政,朝堂之上一片混亂,於是秦王決定趁此機會一舉擊潰趙國。
  • 秦滅六國,為何第一個目標就鎖定了韓國?
    始皇九年,嬴政終於加冠親政,開啟了東出滅國的進程。 從公元前238年開始,到公元前230年結束,秦始皇用了近十年的時間滅掉韓國,之後更是以每一到二年滅亡一國的速度,於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統一。
  • 秦趙兩位「武安君」的悲劇人生
    蓋四人者,皆於戰國之未世,當強秦圖一中原之時,以秦軍為進攻一方,始有白起、王翦兩位名將;當秦之攻者,以趙為首且承受當面之最強攻擊,是以守方亦出現兩位名將即廉頗與李牧。因李牧與白起先後被趙、秦王封為「武安君」,且同樣為其君王所冤殺,是以在此一併述之:
  • 趙惠文王與秦昭襄王互為其奏樂,彈瑟與擊缶,戰國也有高山流水?
    鴻門宴澠池之會各國沒有永遠的結盟,只有永遠的利益。一直主張東出的秦國,想要讓趙國也屈服。於是兩國邊境摩擦是家常事,不過趙國有點被動。公元前279年,此時秦昭襄王在位28年,而趙惠文王在位20年,秦王借交好為由約趙王於澠池一會。起先趙王因害怕被秦國扣押就不敢去,但在廉頗、藺相如的勸說下,硬著頭皮不向秦示弱。毫無疑問,這是鴻門宴。
  • 同根生,何相煎何,秦趙兩國到底有怎樣的淵源?
    比如在戰國時期,廝殺得比較慘烈的秦和趙,這兩個國家按理說有著深仇大怨,看起來也沒什麼關係,可實際上秦和趙的王族是同姓。不得不說這個世界就是這麼奇妙,兩國同樣都是嬴姓之國。秦趙版圖同祖異宗同樣是嬴姓之國,秦和趙之間確實有著極深的關係,同為嬴姓自然就能證明他們兩家有著共同的先祖。
  • 山東六國尊周天子為天下共主,為何秦武王滅周,大家選擇袖手旁觀
    導語:春秋戰國周室被尊為天下共主,為何秦武王滅周,大家選擇袖手旁觀 周王朝涵蓋了整個春秋戰國時期,這是我國歷史上影響非常深遠的一個朝代,它將奴隸制度的發展推向了頂峰;同時,周朝也是華夏文明傳承的推動者,東周時出現的春秋戰國時代,不僅是我國古代歷史社會性質的過渡階段,也是華夏文明非常重要的思想啟蒙階段
  • 統一天下:《史記》中秦昭襄王,與趙惠文王之間外交、軍事博弈
    現在您從強趙逃入弱燕,弱燕還敢收您嗎?就算為了討好強趙,他也會把您綁押著送回趙國。現在您不如負荊請罪,也許大王會赦免您。』我聽了他的意見,大王您果然赦免了我的罪。可以說藺相如智勇雙全,派他出使秦國非常合適。」後來的故事就是眾所周知的「完璧歸趙」。藺相如憑藉著頭腦清醒,精準的判斷贏得了趙國的尊嚴,趙惠文王的欣賞。
  • 秦昭王:秦兼併六國,他的貢獻其實最大
    可以說,沒有秦昭王的那些功業,秦始皇要想兼併六國,很難。秦昭王在秦國所起之作用用四個字形容當屬恰當:承上啟下。 秦昭王當政時,文有範雎,武有白起、魏冉、司馬錯。秦昭王對山東六國是連連出拳,根本不給對方喘息的機會。 十四年,伊闕之戰,斬首韓、魏聯軍二十四萬。 二十一年,司馬錯攻魏國之河內。魏國將安邑獻於秦國。
  • 其實秦昭襄王本不會殺他,只因這個小人散風點火
    對於白起的死,有一種說法是白起雖然軍事能力上乘,在朝堂之上卻少了些圓滑不懂得自保,最終被秦昭襄王下令自裁。還有一種說法是白起的軍事生涯太過血腥,說白了就是在屠殺,以至於遭到了報應,甚至就連他自裁前都說到:坑殺四十萬趙軍,足以死。對於這兩種說法,相信很多人都更願意接受後者,因為對於一個戰神來說仿佛不該死的那麼窩囊,其實兩者都只說對了一半,白起真正的死是被小人給陷害了。
  • 被逼「殘害父兄」的一代雄主——趙惠文王
    其實趙武靈王的這些打算被輔佐趙惠文王的大臣看在眼裡,並且秘密做好了提防。趙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而趙武靈王還在作死的路上繼續著,他以看墓地為由,要求兩個兒子公子章和公子何一起跟隨自己前去。按理說,這趙惠文王應該會成為千古惡君,但這趙惠文王也不是簡單人物,先是與燕、韓、魏、齊五國聯兵攻秦,迫秦廢除帝號,並使秦將先前奪取的王公、符逾歸還趙國。而後與秦、燕、韓、魏五國舉兵伐齊,趙惠文王並以相國印授燕將樂毅。
  • 春秋戰國500年割據不斷,秦始皇為何能十年滅六國?
    經過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和秦昭襄王這四代國君大規模對外進行軍事擴張,尤其是秦昭襄王時期的遠交近攻,大規模進行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原則的擴張和兼併戰,東方六國首先在軍事實力上大大削弱。尤其在長平之戰後,東方六國在軍事實力上徹底失去了對秦國的抗衡力量。這為始皇帝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賈誼的《過秦論》中的」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講的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 秦王嬴政為什麼要力促秦趙聯盟,他又是如何消除趙王趙偃疑慮的
    一:秦趙聯盟在最新的劇情中,秦王嬴政想要和趙王趙偃籤訂盟約。但是我們都知道,秦趙自古就是世仇。而秦王嬴政的父親,也就是後來的秦莊襄王在自己還不是太子的時候,更是久在邯鄲為質。秦王嬴政也是出生在趙國的都城邯鄲,在自己和父親都在趙國為質的歲月裡,一家人夾著尾巴在邯鄲過日子,更是受盡了當時還是趙王的兒子趙偃的欺侮。可想而知,秦王嬴政內心對趙國是何等的痛恨,對趙偃自然也是懷恨在心。
  • 歷史人物簡歷:秦昭襄王18歲當王,32歲重用白起,65歲長平破趙
    賓客都不贊成孟嘗君出行,蘇代用木偶人和土偶人的故事勸阻,孟嘗君才拒絕前往秦國。後來,齊王再次派田文護送公子芾回秦國,不得已前往秦國。孟嘗君剛剛到秦國,秦昭襄王立即讓田文擔任秦相,此舉引發秦國上下的非議。公子芾是秦惠文王之子。秦宣太后次子,秦昭襄王的弟弟。秦昭襄王28歲,楚懷王入秦和談,扣押之。孟嘗君免相,入獄,其門客雞鳴狗盜幫助其逃秦。
  • 秦滅六國與晉滅三國哪個難度更高,答案顯而易見!
    秦滅六國與晉滅三國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事件,前者實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次大一統,後者則終結了東漢末年的諸侯割據亂世,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從創業難度上,秦朝完爆西晉!西晉掌握政權是從高平陵之變,司馬氏實際控制的地盤就要比吳蜀合起來還要大,對兩國完全是碾壓之勢,完成統一是意料之中。從對手實力上來看勉強不相上下!秦朝統一天下遇到的對手是非常強大的,無論是魏、楚、齊、趙,在戰國時代都有巔峰期。但六國合縱抗秦並不盡心,而且六國內鬥嚴重,給了秦國更大的發展空間!
  • 戰國七雄之韓國的歷史,第一個被秦滅亡,竟是如此不堪一擊
    公元前455年,智伯假借晉國國君之命,向趙、韓、魏三家索地,趙襄子不予,智伯就率韓康子、魏桓子三家一起攻趙襄子的封地晉陽,並「引汾水灌其城」。緊要之時,趙襄子策反韓、魏共同攻取智伯,滅了智伯氏。這樣晉國只剩三卿,而以趙氏最強。
  • 秦孝文王為何只做了三天的秦王,就突然離世?
    秦孝文王嬴柱是秦昭襄王嬴稷的次子。秦昭襄王和秦孝文王父子兩人都不是嫡長子,在施行嫡長子繼承制的戰國時期,他們爺倆能夠登上王位,純屬偶然。我們先來看一下秦昭襄王嬴稷是如何成為秦王的。秦昭襄王是秦惠文王之子,他的生母便是宣太后羋八子,即電視劇《羋月傳》中羋月的歷史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