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國曾被魏國所滅,也曾打敗趙國,最終卻被趙武靈王徹底消滅

2020-12-22 騰訊網

中山是戰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諸侯國,但很少為後人所知。它原稱鮮虞,屬於當時北方少數民族白狄。白狄系姮姓,鮮虞則為姬姓,是白狄的別種。春秋時期,今河北省中部有三個白狄別種的小國,鮮虞在正定,肥在藁城,鼓在晉縣。

到春秋晚年,肥、鼓被晉國所滅,只有鮮虞屹然獨存,改稱為「中山」。戰國時期,中山夾居於燕、齊、趙三國之間,疆域雖小,武力卻很強盛。周威烈王二十年(前406年),魏文侯侵佔中山,把太子擊封在那裡。大約在周安王二十四年(前378年),中山復國。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3年),中山和韓、趙、魏、燕五國相王,可見其在當時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中山國第一次滅於魏國

魏國同中山國並不接壤,本無領土衝突。周威烈王十七年(前409年)時,魏國經過魏文侯的政治改革和十多年的激烈戰爭,攻佔了秦國的河西地區,成為當時最富強的國家。自命為中原霸主的魏文侯對中山國君也仿效華夏諸國自稱為「公」非常不滿,便派遣魏國最著名的軍事家吳起和樂羊攻打中山。

樂羊假道趙國進入中山國時,樂羊的兒子正留居中山國。中山桓公命令將樂羊的兒子烹而食之,還派人給樂羊送去一杯烹好的肉羹。樂羊表露出為國盡忠的英雄氣概,「坐於幕下面啜之,盡一杯」。魏軍所到之處,受到了中山國軍隊的強烈抵抗。魏用了整整三年時間,才將中山國滅亡。魏國攻佔中山國後,封太子擊為中山君,使中山國成為魏國所屬的一個小國。

中山國何時推翻魏國統治而復國,史書沒有記載。據推斷,中山復國很可能是在周安王二十一年(前381年)左右的桓公時代。

中山國的東北部是燕國。中山與燕國原是盟國,「五國相王」時曾共同稱王,聯手抗擊齊、秦、楚等大國。周赧王元年(前314年),燕國發生內亂,燕王噲以禪讓方式將王位讓給燕相子之,太子平和將軍市被非常不滿,聚眾圍攻噲和子之。子之反擊,殺死太子平和市被。齊國打著助燕平亂的旗號,乘機進攻燕國,殺了子之,奪取了燕國大量財物和領土。

中山國也趁火打劫,派相邦司馬賙率三軍攻燕,奪取了燕國幾十座城市和數百裡領土。這是中山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因此在中山王墓出土的幾件刻有長篇銘文的重器上,都大書特書,連篇累牘地銘記此事,頌揚伐燕的功績。

趙國攻滅中山國的漫長經歷

中山國最強勁的敵人是趙國。因為中山位於趙國包圍之中,除東北一角與燕接壤外,其東、西、南、北四面都與趙國為鄰,是趙國的心腹之患。因此,自中山國復國之後,與趙國的戰爭就沒有間斷過,直至最後被趙消滅。

1、趙國敗於中山國的戰爭

周安王二十五年(前377年)和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趙國曾兩次入侵中山,與中山在房子(今高邑東南)和中人(今唐縣)一帶作戰,受到中山國的強烈抵抗。面對趙國的侵犯,它不僅守土抵抗,而且尋找機會主動出擊。於是,發生了「引水圍鄗」事件。鄗邑(今高邑縣)位於古槐水北岸,地當南北要衝,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中山國疆域圖

春秋末年鄗邑曾屬中山,魏滅中山後屬魏國管轄,後被趙國佔領。周顯王三十七年(前332年),齊魏兩國合兵伐趙,中山趁機決槐河之水圍攻鄗邑,使「鄗幾於不守」,打得趙國狼狽不堪。這次戰爭,極大地提高了中山國在列國中的地位和威望,是中山越入強國之列的重要一役。

對「引水圍鄗」事件,趙國始終認為是奇恥大辱。滅中山是武靈王在改革前便精心安排策劃好了的。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築野臺,觀看齊國、中山邊境情況,開始準備討伐中山。

據《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武靈王派趙人李疵觀察中山國國情,李疵報告稱:「中山可伐也,君不亟伐,將後於燕。」中山可伐的原因便是其崇尚儒學、優禮儒生,,致使「戰士怠於行陣」,「農夫惰于田」,「兵弱於敵、國貧於內」。聽了李疵的匯報,周赧王八年(前307年),在進行胡服騎射改革之前,武靈王率軍北略中山之地,拉開了趙伐中山的序幕,此年趙軍將戰線推至房子(今河北高邑西)一線。

周赧王八年(前307年),趙國「北略中山之地,至於房子」,開始了長達十餘年的戰爭。戰爭之初,中山國國盛兵強,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投入了守土抗敵的戰鬥。將士們「衣鐵甲、操鐵杖以戰,而所擊無不碎,所衝無不陷,以車投車,以入投入,幾至將所而後死」。在這兩年的戰鬥中,中山國全力以赴,不僅擊退了趙國的進攻,守住了房子,而且攻入趙國領地,重新佔領鄗邑,給趙國以沉重的打擊。

與此同時,燕國乘機侵入中山領土,收復被中山奪取的土地。中山國兩面迎敵,擊敗燕軍,並殺死了燕國的大將。

《戰國策·齊策》記載這段歷史說:「中山悉起而迎燕、趙,南戰於長子敗趙氏,北戰於中山克燕軍,殺其將。中山千乘之國也,而攻萬乘之國二,再戰比勝,此用兵之上節也。」中山以千乘之國同時迎戰七雄中的兩國,而且都取得了勝利,使人不得不信服中山國國力的強盛和軍隊的強悍。

2、趙武靈王滅中山國之戰

從這年開始,趙國一邊推行胡服騎射,一邊進行滅亡中山的戰爭。周赧王九年(前306年),趙武靈王又親率趙軍「略中山地,至寧葭」。寧葭在今石家莊市西北,此戰趙軍又將進攻中山的前線向北推進了幾十公裡。為了防止列國幹預趙伐中山,武靈王分別向秦、韓、楚、魏、齊等國派遣使者,進行外交活動。

趙武靈王

周赧王十年(前305年),趙武靈王率領趙國三軍和胡服騎射改革所招募與建立的騎兵,開始大規模進攻中山。「攻中山,趙袑為右軍,許鈞為左軍,公子章為中軍,王並將之。牛翦將車騎,趙希並將胡、代。趙與之陘,合軍曲陽,攻取丹丘、華陽、鴟之塞。王軍取鄗、石邑、封龍、東垣」。

這次攻伐中山的戰爭聲勢甚大,趙軍兵分兩路:武靈王統率的左、中、右三軍從南路進軍,奪取了鄗、石邑、封龍、東垣四座城邑;牛翦統領的車騎兵和趙希統領的胡、代之兵會師於曲陽,從北路進軍,奪取了丹丘、華陽兩座城邑和鴟之塞。趙軍所取之地都是中山國的重要城邑。丹丘,即今曲陽縣;華陽,即恆山;鴟之塞,即今唐縣西北七十裡的鴻城;鄗,今柏鄉北,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3年)城鄗,後為中山所奪取,今又為趙國復取;石邑,今鹿泉市南;封龍,在元氏縣西北;東垣,即今正定縣。這表明趙軍已進逼中山的腹地,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而中山經過這次打擊,領土縮小,元氣大傷,被迫割讓四邑求和。

周赧王十二年(前303年),趙再次發兵進攻中山。周赧王十四年(前301年),趙攻入中山國都,中山國君逃往齊國。周赧王十五年(前300年),趙軍連續發兵進攻中山,攻取扶柳,中山東部邊地盡為趙國所得。趙國進攻中山的戰爭,每次都以中山割地請和而告終。

《戰國策·魏策》形象生動地描述說:「中山數割數伐」。中山數割,刺激趙國佔有中山欲望的膨脹,因而導致趙國數伐。也有文獻稱「中山五割與趙」。中山無地可割時,趙滅中山的時機也就成熟了。

在等待這個時機最後來到的過程中,武靈王非常注意自己國家民力的恢復。在周赧王十五年(前300年)趙攻中山,中山幾乎被滅之時,武靈王「歸息士民而復之」,使趙攻中山多年的消耗得到了有效的補充。

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趙軍攻入中山國都靈壽,中山傀儡之君勝被遣送到膚施(今陝西榆林南),中山國最後滅亡。

中山國疆域圖

這次趙國滅中山之戰的過程,《史記·趙世家》簡單地記為「滅中山」,其實這次戰爭遭到了中山人的拼死抵抗,戰爭進行得非常激烈殘酷。《呂氏春秋·貴卒》稱中山人吾丘鳩「衣鐵甲,操鐵杖以戰,而所擊無不碎,所衝無不陷,以車投車,以人投人」。趙國憑藉其強大兵力,最後還是滅掉了號稱千乘強國的中山。史書記載武靈王滅中山的戰爭,往往從周赧王十五年(前300年)算起,《戰國策·趙策》說:「趙攻中山,取扶柳,五年以擅滹沱」,「趙以二十萬之眾攻中山,五年乃歸」。從上面的敘述看,這是不確切的。

從史書的相關記載看,趙滅中山之戰得到了燕國與齊國的幫助。《韓非子·有度》說:「燕襄王以河為境,以薊為國,殘齊,平中山。」《韓非子·飾邪》及《史記·六國年表》也說:「燕東縣齊國,南盡中山之地」,「共滅中山」。燕國乘趙大規模進攻中山之際,配合趙國的軍事行動,派兵參與滅亡中山的戰爭,並奪取了部分中山領土。

《史記·六國年表》稱周赧王二十年(前295年)「佐趙滅中山」,《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和《史記·樂毅列傳》也有相同的記載。曾經作為中山依恃之國的齊國,在中山面臨亡國之難時,落井下石,出兵助趙滅掉中山,應與前面提到的趙對齊國實行的外交政策有關。

趙武靈王出兵滅掉中山,趙國的心腹之患終於消除了。從此之後,系連趙國南北領土的代道終於去除梗塞,而得以「大通」,趙國南北領土連成一體,趙國對北部邊陲的管理也變得容易而更有效了。得勝之師凱旋迴到首都邯鄲,趙國國內論功行賞,大赦天下,置辦酒宴,大慶五天,趙國上下沉浸在一片勝利的喜悅之中。

趙武靈王滅中山,是趙國歷史上頗可稱道的一件大事。千乘之國中山被趙獨吞,趙國國力大增,在諸侯中的地位大大提高。《戰國策·秦策》評論說:「中山之地方五百裡,趙獨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天下莫能害!」

相關焦點

  • 趙武靈王攻滅中山,外交和軍事的雙重勝利
    中山國原先是白狄族,在春秋時被稱為鮮于。公元前406年,魏文侯任命樂羊為將,借道趙國攻滅中山國。但是中山領土與魏國並不相鄰,魏國難以控制,後來趙魏交惡,中山又趁機復國。趙簡子和趙襄子都曾先後領兵攻打,最終都是失敗而歸。而且中山國一直不老實,搞小動作,在趙肅侯時期,中山國聯合齊、魏兩國入侵趙國,久攻不下,中山就掘開槐河,引水灌城,趙軍損失慘重。趙武靈王即位以後,繼承先祖遺志,以消滅中山國為第一戰略目標。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政策,建立了一支戰鬥力十分強悍的騎兵部隊。
  • 戰國歷史上的趙國如何滅掉了「心頭大患」中山國?
    三年後,樂羊的大軍與吳起的軍隊會師中山都城顧城之下,中山城破,樂羊把中山國抵抗勢力殺得差不多了,只剩下婦女兒童。中山國破亡之後,魏國的疆域大幅擴大,多了一個塊大大的領土,魏國自然非常傲慢。後來中山武公復國。中山國的處境十分艱難困苦。他們採用與鄰近國家交往,逐漸發展起來。卻又碰上趙武靈王這個雄心勃勃的君主。
  • 魏滅中山之戰:魏國消滅中山國,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
  • 戰國時期,中山國可謂是趙國的心腹大患,趙國是如何滅掉它的?
    趙國的強盛,是從滅中山國開始的。中山國可謂趙國的心腹大患。此國不滅,趙國始終不能強大。在消滅這個心腹之患的過程中,趙武靈王表現出驚人的洞察力和謀略。很難根除的心腹大患中山國是一個「千乘之國」,實力不容小覷。他的領土嵌入趙國中部,使趙國幾乎被分成兩半。
  • 齊國滅宋後遭到五國伐齊,為何魏國消滅中山國卻沒事呢?
    王孫賈與莒人殺淖齒,立齊湣王子法章為齊襄王。雖然之後田單復國,但是五國伐齊還是讓齊國從此走向了衰落。那麼,問題來了,齊國吞併宋國後,遭到五國伐齊,為何魏國消滅中山國卻沒事呢?也即同樣消滅一個大國,為何魏國沒有被戰國七雄聯手討伐呢?一首先,同樣是消滅一個大國,魏國之所以沒事,而齊國卻遭到五國伐齊,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 從戰國格局和國力角度,分析中山國復國後,沒被魏國滅而是趙國
    導語:中山國復國後,魏國為何沒有再滅它,反而便宜了趙國?,最終因為這兩個人的恩怨引起了齊國和魏國兩個國家之間的恩怨。趙國胡服騎射變法後,軍事實力迅速強大,趁機吞滅中山國在之後,趙國進行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變法,整個國家的軍事實力迅速的提升,成為了戰國七雄當中唯一有實力與秦國一較高下的國家,也成為了山東六國當中的抗秦主力,在這個時候,趙國終於擁有了絕對的實力去吞併中山國,再不需要顧及燕國和魏國之間的聯盟而放棄機會;所以趙國以雷霆之勢而下,
  • 戰國時期的中山國究竟被滅了幾次?
    但是往往有些很厲害的小國都被我們忽略了,今天我們看一下比較厲害的小國——中山國,這個國家從出現都一致被打,一直到最終被滅,而且被滅了好多次。那麼這個國家在戰國時候被滅了幾次呢?首先我們說一下中山國,這個國家和其他的周朝國家不一樣的是,他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關鍵還不是周朝承認的。
  • 趙武靈王為何一定要滅中山國?看地圖一目了然
    戰國時期,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為何一定要滅中山國?圖-春秋時期晉國與中山國形勢中山國的前身是北方狄族鮮虞部落,為姬姓白狄,最早時在陝北綏德一帶,逐漸轉移到太行山區。圖-三家分晉後的趙國與中山國三家分晉之後,與中山國接壤的晉國變成趙國。趙國無論在太行山以東還是以西,都與中山國的領土連在一起。此時的趙國,既懼怕中山國,又沒有滅亡中山國的實力。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一改以往將都城建立在太行山腳下的慣例,率領他的子民在顧(今河北定州市)建立新都。
  • 歷史上有兩個中山國,其中一個就是被趙武靈王消滅的,謀略帝王
    今天小編給你們講一講這個趙武靈王的甚是謀略和中山國被滅的過程。相信看過歷史的朋友已改知道趙武靈王為了改革服裝廢了多大的勁。今天咱們咱來看看吧,深入敵後的國君改革的詔令剛剛下發,以趙文、趙造和趙俊等為首的宗族勢力又跳出來反對。同往常一樣,趙武靈王還是向反對派開展思想工作,而不是動用武力。在「隨時製法,因事制禮」這一改革思想的灌輸下,趙文、趙造和趙俊等紛紛棄械投降,支持變革。
  • 戰國時期中山國對自身實力誤判,導致最終為趙國所滅!
    中山國最終為趙國所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中山對自身實力的誤判,自以為與東方六國比肩,甚至在軍事上不僅可以戰勝燕國,而且可以擊敗強大的趙國,與萬乘之國爭雄天下,這導致中山在內政上漸以文治、外交上走向孤立、武備上有所鬆懈,商業氣息濃鬱。
  • 與趙國實力相當的中山國,為什麼最終被魏國滅了?有一個人很關鍵
    當時的魏國,若想要攻打中山國,需要越過趙國的土地來跨國作戰,所以,必須首先獲得趙國的支持。因為,如此長途作戰,不僅需要帶著浩浩蕩蕩的行軍隊伍,更要運送軍隊每日都需要的糧草物資。遇到突發情況時,還需要向趙國借糧。因此,這一切的一切,都得有趙國在背後支持。
  • 趙武靈王:趙國第一任稱王君主,推行「胡服騎射」,晚年圍困被殺
    2:趙武靈王時期秦國獨霸一方,經常遭受外敵入侵戰國初期的霸主是魏國,由於後期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改變了這一局面。秦國慢慢開始發展起來,此時的趙國雖然地盤大畢竟力量薄弱。遊牧民族的騎射技術表現得尤為明顯,在趙國趙武靈王積極推行遊牧民族的騎術改革,另外跟短衣裝束相匹配。雖然趙國許多士兵一時無法適應,往往這種方法最有效果。趙武靈王十九年,他把目標放在了中山國。第二年趙武靈王乾脆建立一個騎兵基地,專門招募匈奴人和趙國人訓練騎兵,組建了一個騎兵集團。
  • 保定歷史|曾讓河北驕傲的「中山國」,如何在強大中走向覆滅
    |頑強自立的「中山國」狄族建立的「中山國」在入侵中原時,因與那些中原諸侯國發生多次戰爭,使得中原民族與北方遊牧民族更加敵視不能容忍。「中山國」也是幾經滅國,又幾經復國崛起,因大國所欺而變強,被強國佔領又復生,不屈不撓、頑強自立的精神為燕趙大地留下了絢麗的色彩。大約在公元前489年,鮮虞建立的中山國被崛起的晉國復仇攻擊,多年徵戰不敵晉國而慘遭第一次滅國。
  • 號稱戰國七雄之外的第八強國,心向中原卻被數次攻滅,最終被同化
    經過三年的艱苦奮戰,魏國終於在公元前407年佔領中山國。中山國的殘餘部眾退入到了太行山中。三、趙滅中山中山被滅之後,中山桓公經過長達二十餘年的勵精圖治,終於徹底擺脫了魏國的統治並復國,其國力逐步增強。胡服騎射—趙武靈王趙武靈王之所以要努力滅亡中山國,首先來說,趙國在經過趙敬侯和趙肅侯的苦心經營後,國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趙武靈王一方面繼承祖宗的遺願,擴展北部邊疆地區,
  • 秦惠文君稱王欲逐鹿,趙武靈王罷虛名圖中山,蠻橫之主白打工
    好在當時的趙國還是有一定的軍事實力的,在肥義的輔佐下,趙武靈王勉強撐過了五國會喪,那麼經歷了如此恥辱的趙武靈王該如何面對諸侯兼併混戰的局面呢?後來的他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帶領趙國走向強大的呢?下面我們將從戰國格局,以及趙國的應對措施來分析趙武靈王的成王之路。
  • 戰國的騎射特種兵——趙邊騎,滅中山國,屠殺匈奴十萬大軍
    它的北方區域有東胡、林胡、樓煩這些異域虎視眈眈,南方有魏國和韓國,東方有燕國,西方有秦國。總之,在三家分晉中,趙國分的可以說是最差的,以至於趙國建國初期,國力很弱,連中山國都經常欺負趙國,曾經一度將趙國一分為二。正所謂,知恥而後勇,置之死地而後生,趙國人扛住了這樣的艱苦。
  • 中山國到底有多強?巔峰時可比肩趙國,更是比趙國多活了297多年
    客觀來說,中山國也比較爭氣,至少存在了478多年,比趙還多活了297多年。公元前774年,周王封了鮮虞1支,而這個鮮虞就是中山的前身。中山國本不屬於中原的諸侯,最早為白狄所建,後來又經過了戎狄、鮮虞、中山3個階段。春秋初期,中山經常與刑、衛等國互掐,不過鮮虞卻處於被動挨揍地位,很少能贏對手。
  • 英明神武的趙武靈王幹了兩件蠢事:一件坑了自己,一件坑了趙國
    (趙雍其實一生都沒稱王,「武靈」是他死後的諡號,後人尊稱為趙武靈王,本文為了行文方便,統一稱為趙武靈王)當時,各大諸侯分成兩大陣營,正在逐鹿中原玩得不亦樂乎。魏國發起五國相王的合縱運動,來對抗秦國的連橫策略,本來想拉趙國一起哈皮,但是趙武靈王裝慫,沒有接受魏國的求盟,說趙國的實力還很弱,不具備稱王的資格,反而自降一格,讓國民稱自己為君。
  • 戰國第八強中山國,為何剛剛走向巔峰,就被趙國滅掉?
    中山國是鮮于人建立的一個國家,是一個鑲嵌在趙國內部的「國中之國」。這個地盤只有三萬多平方公裡的迷你小國,在戰國紛亂的環境裡,居然存在了一百多年。它曾經被魏國滅掉,又奇蹟般復國,趙武靈王為了滅掉他,整整花費了十二年時間。中山國的地理位置,在今天的河北定州一帶,都城靈壽。中山國地盤狹小,以商業為主,經濟水平很高。
  • 趙武靈王一代英主,為何被活活餓死?因為犯了兩個大忌
    這就是著名的胡服騎射,很簡單,望文生義,趙武靈王繼位之後根據周邊胡人騎兵不時的騷擾趙國,還有個狄人建立的中山國將趙國一分為二,使得代地成為飛地,而周邊齊國、魏國、秦國都是強國,都是先前的霸主國家,實力都非常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