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是戰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諸侯國,但很少為後人所知。它原稱鮮虞,屬於當時北方少數民族白狄。白狄系姮姓,鮮虞則為姬姓,是白狄的別種。春秋時期,今河北省中部有三個白狄別種的小國,鮮虞在正定,肥在藁城,鼓在晉縣。
到春秋晚年,肥、鼓被晉國所滅,只有鮮虞屹然獨存,改稱為「中山」。戰國時期,中山夾居於燕、齊、趙三國之間,疆域雖小,武力卻很強盛。周威烈王二十年(前406年),魏文侯侵佔中山,把太子擊封在那裡。大約在周安王二十四年(前378年),中山復國。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3年),中山和韓、趙、魏、燕五國相王,可見其在當時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中山國第一次滅於魏國
魏國同中山國並不接壤,本無領土衝突。周威烈王十七年(前409年)時,魏國經過魏文侯的政治改革和十多年的激烈戰爭,攻佔了秦國的河西地區,成為當時最富強的國家。自命為中原霸主的魏文侯對中山國君也仿效華夏諸國自稱為「公」非常不滿,便派遣魏國最著名的軍事家吳起和樂羊攻打中山。
樂羊假道趙國進入中山國時,樂羊的兒子正留居中山國。中山桓公命令將樂羊的兒子烹而食之,還派人給樂羊送去一杯烹好的肉羹。樂羊表露出為國盡忠的英雄氣概,「坐於幕下面啜之,盡一杯」。魏軍所到之處,受到了中山國軍隊的強烈抵抗。魏用了整整三年時間,才將中山國滅亡。魏國攻佔中山國後,封太子擊為中山君,使中山國成為魏國所屬的一個小國。
中山國何時推翻魏國統治而復國,史書沒有記載。據推斷,中山復國很可能是在周安王二十一年(前381年)左右的桓公時代。
中山國的東北部是燕國。中山與燕國原是盟國,「五國相王」時曾共同稱王,聯手抗擊齊、秦、楚等大國。周赧王元年(前314年),燕國發生內亂,燕王噲以禪讓方式將王位讓給燕相子之,太子平和將軍市被非常不滿,聚眾圍攻噲和子之。子之反擊,殺死太子平和市被。齊國打著助燕平亂的旗號,乘機進攻燕國,殺了子之,奪取了燕國大量財物和領土。
中山國也趁火打劫,派相邦司馬賙率三軍攻燕,奪取了燕國幾十座城市和數百裡領土。這是中山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因此在中山王墓出土的幾件刻有長篇銘文的重器上,都大書特書,連篇累牘地銘記此事,頌揚伐燕的功績。
趙國攻滅中山國的漫長經歷
中山國最強勁的敵人是趙國。因為中山位於趙國包圍之中,除東北一角與燕接壤外,其東、西、南、北四面都與趙國為鄰,是趙國的心腹之患。因此,自中山國復國之後,與趙國的戰爭就沒有間斷過,直至最後被趙消滅。
1、趙國敗於中山國的戰爭
周安王二十五年(前377年)和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趙國曾兩次入侵中山,與中山在房子(今高邑東南)和中人(今唐縣)一帶作戰,受到中山國的強烈抵抗。面對趙國的侵犯,它不僅守土抵抗,而且尋找機會主動出擊。於是,發生了「引水圍鄗」事件。鄗邑(今高邑縣)位於古槐水北岸,地當南北要衝,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中山國疆域圖
春秋末年鄗邑曾屬中山,魏滅中山後屬魏國管轄,後被趙國佔領。周顯王三十七年(前332年),齊魏兩國合兵伐趙,中山趁機決槐河之水圍攻鄗邑,使「鄗幾於不守」,打得趙國狼狽不堪。這次戰爭,極大地提高了中山國在列國中的地位和威望,是中山越入強國之列的重要一役。
對「引水圍鄗」事件,趙國始終認為是奇恥大辱。滅中山是武靈王在改革前便精心安排策劃好了的。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築野臺,觀看齊國、中山邊境情況,開始準備討伐中山。
據《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武靈王派趙人李疵觀察中山國國情,李疵報告稱:「中山可伐也,君不亟伐,將後於燕。」中山可伐的原因便是其崇尚儒學、優禮儒生,,致使「戰士怠於行陣」,「農夫惰于田」,「兵弱於敵、國貧於內」。聽了李疵的匯報,周赧王八年(前307年),在進行胡服騎射改革之前,武靈王率軍北略中山之地,拉開了趙伐中山的序幕,此年趙軍將戰線推至房子(今河北高邑西)一線。
周赧王八年(前307年),趙國「北略中山之地,至於房子」,開始了長達十餘年的戰爭。戰爭之初,中山國國盛兵強,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投入了守土抗敵的戰鬥。將士們「衣鐵甲、操鐵杖以戰,而所擊無不碎,所衝無不陷,以車投車,以入投入,幾至將所而後死」。在這兩年的戰鬥中,中山國全力以赴,不僅擊退了趙國的進攻,守住了房子,而且攻入趙國領地,重新佔領鄗邑,給趙國以沉重的打擊。
與此同時,燕國乘機侵入中山領土,收復被中山奪取的土地。中山國兩面迎敵,擊敗燕軍,並殺死了燕國的大將。
《戰國策·齊策》記載這段歷史說:「中山悉起而迎燕、趙,南戰於長子敗趙氏,北戰於中山克燕軍,殺其將。中山千乘之國也,而攻萬乘之國二,再戰比勝,此用兵之上節也。」中山以千乘之國同時迎戰七雄中的兩國,而且都取得了勝利,使人不得不信服中山國國力的強盛和軍隊的強悍。
2、趙武靈王滅中山國之戰
從這年開始,趙國一邊推行胡服騎射,一邊進行滅亡中山的戰爭。周赧王九年(前306年),趙武靈王又親率趙軍「略中山地,至寧葭」。寧葭在今石家莊市西北,此戰趙軍又將進攻中山的前線向北推進了幾十公裡。為了防止列國幹預趙伐中山,武靈王分別向秦、韓、楚、魏、齊等國派遣使者,進行外交活動。
趙武靈王
周赧王十年(前305年),趙武靈王率領趙國三軍和胡服騎射改革所招募與建立的騎兵,開始大規模進攻中山。「攻中山,趙袑為右軍,許鈞為左軍,公子章為中軍,王並將之。牛翦將車騎,趙希並將胡、代。趙與之陘,合軍曲陽,攻取丹丘、華陽、鴟之塞。王軍取鄗、石邑、封龍、東垣」。
這次攻伐中山的戰爭聲勢甚大,趙軍兵分兩路:武靈王統率的左、中、右三軍從南路進軍,奪取了鄗、石邑、封龍、東垣四座城邑;牛翦統領的車騎兵和趙希統領的胡、代之兵會師於曲陽,從北路進軍,奪取了丹丘、華陽兩座城邑和鴟之塞。趙軍所取之地都是中山國的重要城邑。丹丘,即今曲陽縣;華陽,即恆山;鴟之塞,即今唐縣西北七十裡的鴻城;鄗,今柏鄉北,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3年)城鄗,後為中山所奪取,今又為趙國復取;石邑,今鹿泉市南;封龍,在元氏縣西北;東垣,即今正定縣。這表明趙軍已進逼中山的腹地,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而中山經過這次打擊,領土縮小,元氣大傷,被迫割讓四邑求和。
周赧王十二年(前303年),趙再次發兵進攻中山。周赧王十四年(前301年),趙攻入中山國都,中山國君逃往齊國。周赧王十五年(前300年),趙軍連續發兵進攻中山,攻取扶柳,中山東部邊地盡為趙國所得。趙國進攻中山的戰爭,每次都以中山割地請和而告終。
《戰國策·魏策》形象生動地描述說:「中山數割數伐」。中山數割,刺激趙國佔有中山欲望的膨脹,因而導致趙國數伐。也有文獻稱「中山五割與趙」。中山無地可割時,趙滅中山的時機也就成熟了。
在等待這個時機最後來到的過程中,武靈王非常注意自己國家民力的恢復。在周赧王十五年(前300年)趙攻中山,中山幾乎被滅之時,武靈王「歸息士民而復之」,使趙攻中山多年的消耗得到了有效的補充。
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趙軍攻入中山國都靈壽,中山傀儡之君勝被遣送到膚施(今陝西榆林南),中山國最後滅亡。
中山國疆域圖
這次趙國滅中山之戰的過程,《史記·趙世家》簡單地記為「滅中山」,其實這次戰爭遭到了中山人的拼死抵抗,戰爭進行得非常激烈殘酷。《呂氏春秋·貴卒》稱中山人吾丘鳩「衣鐵甲,操鐵杖以戰,而所擊無不碎,所衝無不陷,以車投車,以人投人」。趙國憑藉其強大兵力,最後還是滅掉了號稱千乘強國的中山。史書記載武靈王滅中山的戰爭,往往從周赧王十五年(前300年)算起,《戰國策·趙策》說:「趙攻中山,取扶柳,五年以擅滹沱」,「趙以二十萬之眾攻中山,五年乃歸」。從上面的敘述看,這是不確切的。
從史書的相關記載看,趙滅中山之戰得到了燕國與齊國的幫助。《韓非子·有度》說:「燕襄王以河為境,以薊為國,殘齊,平中山。」《韓非子·飾邪》及《史記·六國年表》也說:「燕東縣齊國,南盡中山之地」,「共滅中山」。燕國乘趙大規模進攻中山之際,配合趙國的軍事行動,派兵參與滅亡中山的戰爭,並奪取了部分中山領土。
《史記·六國年表》稱周赧王二十年(前295年)「佐趙滅中山」,《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和《史記·樂毅列傳》也有相同的記載。曾經作為中山依恃之國的齊國,在中山面臨亡國之難時,落井下石,出兵助趙滅掉中山,應與前面提到的趙對齊國實行的外交政策有關。
趙武靈王出兵滅掉中山,趙國的心腹之患終於消除了。從此之後,系連趙國南北領土的代道終於去除梗塞,而得以「大通」,趙國南北領土連成一體,趙國對北部邊陲的管理也變得容易而更有效了。得勝之師凱旋迴到首都邯鄲,趙國國內論功行賞,大赦天下,置辦酒宴,大慶五天,趙國上下沉浸在一片勝利的喜悅之中。
趙武靈王滅中山,是趙國歷史上頗可稱道的一件大事。千乘之國中山被趙獨吞,趙國國力大增,在諸侯中的地位大大提高。《戰國策·秦策》評論說:「中山之地方五百裡,趙獨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天下莫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