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傲的中山國
文/Smirk boy
|定州城裡有「中山國」
在定州城中心有一條路叫「中山路」,那時候我以為中山路是為了紀念孫中山而命名的。後來城中又有「中山公園」、「中山古城」、還有定州有名的「中山松醪酒」。但是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也不至於這麼大張旗鼓地用「中山」命名吧?
有一次和年長的人在一起聊天,正好聊起了關於「中山」的話題,有一個大叔拍著我的後腦勺說:「後生,不知道吧,定州原來是『中山』國的國都。」
那個時候我就明白了為什麼定州好多地方用「中山」命名的緣由。從此以後我逢人就吹捧中山國驕傲的歷史,並以自己家鄉是定州而感到無比的驕傲。
|戰國時期的「中山國」
上學時學歷史,講到戰國時期有七雄;燕、趙、齊、楚、魏、韓、秦,其實在那個時期應該準確的說戰國八雄,還有一個曾在定州立過國都的「中山國」,在歷史上也是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的。
我心裡不由得產生了疑問,為什麼我們學習的歷史上沒有講到「中山國」呢?後來我有幸看到一本《保定往來》書籍,在那裡我找到了歷史上的有名的中山國的印象以及中山國的高光時刻。
中山國是由遠古時代蒙古草原上的一支遊牧民族狄族成立的。狄族分為白狄、赤狄和長狄。春秋時期,白狄進入河北境內與中原諸侯國發生戰爭。而此時白狄中的鮮虞借勢發展壯大,定都中人(今唐縣西南),因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國。
|頑強自立的「中山國」
狄族建立的「中山國」在入侵中原時,因與那些中原諸侯國發生多次戰爭,使得中原民族與北方遊牧民族更加敵視不能容忍。「中山國」也是幾經滅國,又幾經復國崛起,因大國所欺而變強,被強國佔領又復生,不屈不撓、頑強自立的精神為燕趙大地留下了絢麗的色彩。
大約在公元前489年,鮮虞建立的中山國被崛起的晉國復仇攻擊,多年徵戰不敵晉國而慘遭第一次滅國。而後中山國骨幹西逃太行山休養生息。
七十年後中山武公即位,為復仇率領自己的子民浩浩蕩蕩地進入華北平原,打得晉軍措手不及,節節敗退,並趁機收復了以定州為中心的大部分領土,並藉機恢復了中山國,定都「顧」(今定州市)。
而後過了六年,覬覦中山國已久的魏國發兵攻擊中山,苦戰三年中山國再次慘遭滅國。中山國臣民又逃回太行山。
後中山桓公在大山裡即位,帶領中山子民積蓄力量,開始向魏國發動多次戰爭。最終魏國不敵,終退出了對中山的統治,中山國再次復國。
而後三十年間桓公勵精圖治,開疆拓土,迎來了中山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刻。當時的中山國的疆土南至贊皇、趙縣,東至衡水、安新、晉州、束鹿,西至太行山中部,北至徐水、易縣、淶源,成為戰國時期第八大強國。
為了中山國進一步的發展,公元前380年,中山國都由今定州遷至靈壽,還修建了抵禦趙國侵犯的長城,並趁機佔領了燕國的大片領土。
中山國進入了一個相對和平穩定的時期,國力迅速發展強大,擁有人口十幾萬,戰車千輛,兵甲逾萬。同時中山國的經濟、文化、科技都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給中華文明的輝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荒淫奢侈的「中山國」
如此聰明能幹,不屈不撓的民族為何還會覆滅呢?在《呂氏春秋》一書中曾說過中山人經過徵戰,生活安定後,變得胸無大志,荒淫奢侈,生活無規律,日以繼夜地歌舞,才至於滅國。
中山國用武力換來了和平,卻忘記了過去為了生存,曾與中原民族結下的深仇大恨。趙國的趙武靈王為了復仇,偷偷實行「胡服騎射」改革,大力整軍備戰,於公元前307年全面進攻中山國。歷時八年,中山國終因長期消耗抵不住趙國的進攻,於公元前296年,中山國再次滅國。
從此世代生活在河北這塊土地上的幾十萬白狄人,散落在河北中部與其他民族徹底融合,徹底告別了那段崢嶸的歲月。他們有可能就是我們今天部分河北人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