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中山國可謂是趙國的心腹大患,趙國是如何滅掉它的?

2021-01-09 鮮花暢談歷史

趙國的強盛,是從滅中山國開始的。

中山國可謂趙國的心腹大患。此國不滅,趙國始終不能強大。

在消滅這個心腹之患的過程中,趙武靈王表現出驚人的洞察力和謀略。

很難根除的心腹大患

中山國是一個「千乘之國」,實力不容小覷。

他的領土嵌入趙國中部,使趙國幾乎被分成兩半。

由於太行山的阻隔,趙國只能依靠壺口和崎嶇山路維持南北兩部的聯繫。

要致富,先修路;要打仗,也要先修路。如果本國交通都被搞成這樣,那趙國拿什麼來富國強兵呢?

中山不滅,趙國不強。

可是,中山國卻很難被滅。

1、中山是狄族建立的侯國,其國有獨特的風俗、文化,即或你能攻取他的地盤,一旦大軍退出,統治力度減弱,該國仍可能復國。

魏國鼎盛時,曾滅了中山國。

可是,僅僅20年後,中山國又「滿血復活」了。

2、實力雄厚。

他不但復了國,而且實力很強。在前323年,他與魏、韓、趙、燕一起「五國相王」,成為與七雄比肩的大國。

這也是戰國時期,唯一一個被七雄承認為「王」的諸侯國(宋也自稱王,但未被七雄承認),可謂囂張得狠。

此外,燕、齊、趙軍都曾敗在中山國軍手下,中山甚至從燕手上」拓疆百裡「。

趙國要強大,中山是第一道坎!

奇恥大辱

心腹大患,不可不除!

自中山復國以來,趙國就處心積慮,要滅中山。

前377年,趙發兵攻中山。

結果,兩戰皆敗。

中山國甚至發兵攻趙,圍困趙重鎮鄗,趙軍龜縮城內,不敢出戰!

「鄗事之醜」是趙人的奇恥大辱!

很長時間內,趙人不但無法滅中山,反而遭受恥辱,直到···趙武靈王的到來。

精心準備

趙武靈王即位後,一心要洗刷」鄗事之醜「。

當時,趙武靈王還沒有」胡服騎射「,實力還不強,但他已開始做討伐中山的準備了。

前315年,齊破燕。

趙武靈王採納樂毅的建議,用趙河東之地換取原屬燕國的河北故地。

樂毅此計,本是為了作出齊趙交好的假象,引起魏、韓等國的恐慌,使他們主動拉攏趙,一起伐齊復燕。

不過,對趙國滅中山來說,這卻是極有意義的一步:趙在戰略上,對中山國呈現半包圍的態勢。

與此同時,趙武靈王又在九門等地廣設瞭望臺,監視齊、中山邊境,掌握情報。

驚人的洞察力

「胡服騎射」開始,趙軍力開始強盛,可以考慮進攻了。

可是,趙武靈王必須非常謹慎。

因為:一旦初戰不利,不僅再蒙恥辱,本就阻力重重的「胡服騎射」改革也很可能遇到更大的反對!

趙武靈王派李疵前往偵察中山國情況。

李疵回來後,報告:中山可伐,而且要趕緊去伐!你不去伐,中山就要被齊、燕滅了!

李疵判斷的依據,可謂視角獨到。

中山國的王禮賢下士,交往的潦倒巷間士人有十幾個;以布衣的禮節交往的普通士人有幾百人。

禮賢下士,分明是明君所為呀!

可是,李疵認為:隱居的士人做官,將士作戰就會懈怠;作學問的士人充滿朝堂,農夫耕種就會不積極···如此,中山國必然貧困、戰鬥力下降。

這是一次「入木三分」的洞察!

表面上看,尊重士人是明君之德。

可是,如果滿朝都是士人,農夫、戰士將失去通過耕種、戰鬥上升的通道!

如此,國力必弱!

在此判斷的基礎上,趙武靈王決心對中山用兵!

試探

前306年,「胡服騎射」改革的第二年,趙武靈王集中兵力,攻到了寧葭。

此戰,趙軍未與敵軍主力大戰,快進快出,並未佔領太多地盤,顯然,只是一次試探性進攻。

在謹慎的試探後,趙武靈王並沒有立刻對中山國直接大舉進攻,而是兵鋒一轉,優先打擊今天陝西榆林地區的胡人。

這一帶是林胡王的地盤,也在黃河以南。

這樣的地方水草豐茂,利於畜牧、牧馬,因此活躍的遊牧人口很多,但林胡是純遊牧,遇到大規模攻擊時,傾向於暫避鋒芒,不傾向於就地死磕。

趙武靈王「先弱後強」,攻取榆林以西,闢地千裡,並獲取了大量胡人武裝,由代相趙固統率,充實軍力。

接下來,就是對中山國的實質打擊了!

精密的兩路夾擊

趙與中山之間,最關鍵的地方是井陘。

井陘如在中山國控制中,太行山西的趙軍難以威脅中山國腹心,與太行山以西的趙軍協同作戰,等於是被中山國分割了。

井陘如在趙國手中,山西趙軍可隨時進入河北,與河太行山東部趙軍協同作戰,那就是真正的包圍之勢!

萬乘之國趙國之所以屢屢為中山所辱,癥結就在:井陘為中山國所控制!

趙武靈王決心以南北夾擊,控制井陘,徹底改變兩國格局。

具體部署是:

1、北路,由車騎部隊、胡、代遊牧部隊組成快速縱隊,發揮其機動力優勢,發起佯攻,吸引中山國軍主力北上;

2、中山國軍主力北上後,趙武靈王親率南路軍發出主攻,趁虛奪取井陘道的各要點。

開戰後,一切如趙武靈王所算,中山國軍主力被吸引到北面後,南路趙軍迅速攻取了東垣、石邑等要點。

石邑,是井陘道出太行山以東的出口,控制此處,就是完全控制了井陘道。

東垣,在北臨滹沱河,自此沿河而上,可以隨時威脅中山國都城靈壽。

轉瞬之間 ,趙已經完全掌握了戰略主動!

但是,如前所說,中山國民風彪悍、軍力強大,非要一舉滅之,消耗必大,於趙不利;

而且,中山亡而復國的經歷也表表明,即或一舉滅之,囫圇吞棗,亦難以消化!

因此,趙武靈亡在完成第一期目標後,接受中山割地求和的請求,見好就收。

蠶食

控制井陘等處後,趙已能隨時威脅中山國的統治中心。

趙武靈王抓住有利條件,於前303年,前301年連續兩次發起短促進攻。

與此前一樣,重文輕武的中山王每次都割讓土地,以求苟安。

如此,中山國稀裡糊塗就被蠶食了大片土地。

前300年,趙國再次發起一次有限規模的作戰,目標是撫柳。

此戰,是對中山開啟滅國之戰的前朝戰。

扶柳,是中山與齊接境之地,趙攻取此處,就完成了對中山國的包圍!

在趙國奪取幾乎所有的主要要點後,滅國之戰,即將到來。

滅國大戰

前300年,趙武靈王集中20萬大軍,發起了滅國大戰。

這是最後一步,也是最艱難的一步。

趙軍多路進攻,打了整整5年才滅中山。

不過,與歷史上許多知名戰役一樣:當戰役進入到最慘烈的廝殺部分時,其實結果已經早早註定了。

趙武靈王此前連續的高明操作,已使趙軍「先勝而後求戰」。

因此,儘管進展遲緩,但只要趙武靈王決心堅定,堅決打下去,就能贏得最終的勝利。

前296年,趙滅中山,遷中山王於膚施。

五百裡中山地,盡歸趙!

壯志難酬

滅中山後,邯鄲到代的交通暢通無阻,整個趙國連城一片。

心腹大患已除,趙國已經可以從容調動全國的力量,參與天下的角逐了!

攻滅中山後,趙武靈王大擺宴席五日,論功行賞,大赦國內!

所有趙人似乎都看到了趙國崛起的曙光。

胡服騎射所帶來的強大軍力,攻滅中山所帶來的國力暴漲,使趙的實力得到了飛躍式發展。

志得意滿的趙武靈王開始把目標瞄準了西面的秦。

他冒充使者出使秦以探究虛實,巡行疆域,與樓煩王會盟,集結力量,企圖自雲中、九原直襲秦國腹心。

遺憾的是,前295年,趙國爆發內訌,趙武靈王餓死於沙丘。

中山國,是趙國必須除之而後快的心腹大患。

趙武靈王先通過伐交,改善戰略環境;通過小心翼翼的試探,初戰必勝,為勝利打下基礎。

在入木三分地深刻洞察後,趙武靈王果斷下定了滅中山的決心。

隨後,趙武靈王通過一記組合拳,很短的時間內、很小的代價,就控制井陘口,贏得了對中山國的主動權。

此後,趙武靈王不求急功,連續短促出擊,蠶食中山地,避免過早與中山決戰,並逐步鞏固、消化佔領區,避免魏國滅中山而後又失之的前車之鑑。

最後,重兵出擊,花費5年時間,堅決打到底,終成全功!

趙武靈王不愧一位天才的軍事家、政治家。

遺憾的是,一代雄主,竟稀裡糊塗死於內訌。否則,天下走向,未可知也!

相關焦點

  • 戰國歷史上的趙國如何滅掉了「心頭大患」中山國?
    一,三家分晉,趙國分了一份春秋時期,周朝分封的諸侯國腰杆粗了,幾個大的直系的大國割據一方,先後出現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幾個出來維持周王室國五伯。後來晉國的卿大夫亂權,又把五伯輪流值班搞成戰國七雄: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又怎麼走向滅亡的?
    說到中山國可能不少朋友都沒有聽說過。但是中山國卻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強國,國力鼎盛時期有戰車九千乘,被中原諸國視為心腹大患。中山國可以說是除齊、楚、燕、韓、趙、魏、秦國的戰國七雄外的「第八雄」。中山國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北方的狄鮮虞部落人(也稱白狄)效仿東周各諸侯國建立的一個國家。
  • 從戰國格局和國力角度,分析中山國復國後,沒被魏國滅而是趙國
    導語:中山國復國後,魏國為何沒有再滅它,反而便宜了趙國?從戰國格局和國家實力角度分析,各方力量牽制制衡的結果戰國時期的中山國,其國力僅次於戰國七雄,與宋國、衛國等諸侯國並稱為「千乘之國」,中山國屬於中型諸侯國,自公元前414年由中山武公建立到公元前296年被趙國覆滅,國家存在的時間只有一百多年,雖然中山國只是一個中等的諸侯國,建國的時間也不長,可它在戰國時期卻是一塊人人都覬覦的肥肉。
  •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並走向滅亡的?
    談秦說漢(194)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並走向滅亡的?中山國的前身是白狄大部落,屬於遊牧族。其中白狄的鮮虞氏又是由鮮虞、肥、鼓、仇等幾個部落組成,沿著滹沱河逐漸遷徙到大行山腳下。從此鮮虞氏從部落變身為中山國,並對西邊的晉國造成巨大的威脅。為專心對付中山國,甚至拒絕蔡國提出的伐楚請求,集中兵力打得中山國無還手之力。公元前494年,晉國的六卿世襲制的弊端開始顯現,晉君勢弱,六卿做大。晉國內部相互間也徵伐不斷,讓中山國有了喘息之機。此後80餘年,不是中山國聯合諸侯進攻晉國,就是晉國出兵打擊中山國,各有勝負,中山國依然屹立不倒。
  • 趙國是如何戰勝中山國的
    公元前332年,齊魏聯合攻打趙國,中山成公就也趁機攻打趙國,他用槐水圍困鎬邑,最後擊敗了趙軍,讓趙國遭受了最大打擊。公元前328年,中山成公去世了,總共在位二十五年,其子厝(cuò)繼位了,就是中山王厝,王厝還追稱中山成公為王。
  • 與趙國實力相當的中山國,為什麼最終被魏國滅了?有一個人很關鍵
    經過一百多年的努力,鮮卑族終於建立了中山國。中山國的城址,大約位於當時晉國的東北部,所以,從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中山國在春秋時期,面臨的最大敵人,便是附近的晉國。兩國自然也發生過許多的交鋒,戰事持續了近二百年。晉國作為中原大國,在當時自然是佔上風的。而中山國,基本上一直處於被壓制的狀態。
  • 魏滅中山之戰:魏國消滅中山國,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還是天子,但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其中,就中山國來說,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趙國消滅中山國。對於趙國來說,在胡服騎射後開始崛起,並徹底消滅了中山國。不過,實際上,在趙國消滅中山國之前,這個諸侯國曾一度被魏國消滅。戰國初期,魏文侯派遣大軍越過趙國,消滅了中山國。對此,在筆者看來,就魏滅中山之戰來說,無疑是魏國在戰國初期稱霸的重要體現,也即其體現出了魏國在戰國初期的強大實力。
  • 中山國在春秋戰國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在春秋戰國時期,除了戰國七雄之外,還有一個諸侯國也留下了一段特殊的歷史——中山國。中山國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在這一段時間內,中山國努力融入華夏文化,雖然最後沒有能夠在戰國爭雄的年代存活下來,但是卻依然給魏、趙等帶來了很多的麻煩,也造成了很多的困擾,那麼中山國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
  • 中山國曾被魏國所滅,也曾打敗趙國,最終卻被趙武靈王徹底消滅
    中山是戰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諸侯國,但很少為後人所知。它原稱鮮虞,屬於當時北方少數民族白狄。白狄系姮姓,鮮虞則為姬姓,是白狄的別種。春秋時期,今河北省中部有三個白狄別種的小國,鮮虞在正定,肥在藁城,鼓在晉縣。 到春秋晚年,肥、鼓被晉國所滅,只有鮮虞屹然獨存,改稱為「中山」。
  • 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在看中國古代「春秋戰國」這部大戲的時候,總會在地圖上看到一個國家的影子,它不大,而且被包夾在燕、趙兩大強國之間,可是它就那麼頑強的屹立在那裡,巋然不倒,直到戰國後期,才被趙國從地圖上抹去,這個國家的名字叫「中山」
  • 戰國時期的中山國究竟被滅了幾次?
    說起戰國,我們都知道戰國七雄,這是當時的大國。但是往往有些很厲害的小國都被我們忽略了,今天我們看一下比較厲害的小國——中山國,這個國家從出現都一致被打,一直到最終被滅,而且被滅了好多次。那麼這個國家在戰國時候被滅了幾次呢?
  • 為什麼春秋戰國的中山國能在七雄之間安存?
    說起中山國,雖然史書對它記載的很少,但它卻是一個老牌國家。其實中山國沒那麼辛苦,它不用在七雄的夾縫中求生存。春秋時期它主要應對晉國,戰國時期它主要應對三晉中的魏國和趙國,有意思的是,魏國和趙國都有滅亡中山國的經歷。中山國的屬性華夏還是夷狄?
  • 趙武靈王:趙國第一任稱王君主,推行「胡服騎射」,晚年圍困被殺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間段,田氏代齊跟三家分晉代表著春秋結束戰國時代來臨。韓趙魏這三家瓜分了晉的領土,其中以趙國的領土最為肥沃。到了戰國後期,趙國一度成為唯一一個能和秦國抗衡的國家。可惜長平之戰的失敗,將趙國邁入黑暗的深淵。然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不是別人,便是趙國的第一任稱王國君趙武靈王。
  • 戰國第八強中山國,為何剛剛走向巔峰,就被趙國滅掉?
    中山國是鮮于人建立的一個國家,是一個鑲嵌在趙國內部的「國中之國」。這個地盤只有三萬多平方公裡的迷你小國,在戰國紛亂的環境裡,居然存在了一百多年。它曾經被魏國滅掉,又奇蹟般復國,趙武靈王為了滅掉他,整整花費了十二年時間。中山國的地理位置,在今天的河北定州一帶,都城靈壽。中山國地盤狹小,以商業為主,經濟水平很高。
  • 先秦時期的中山國在現在的什麼地方?它是如何滅亡的?
    提到春秋戰國時期,相信不少人都會先想到"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大分裂時期,這一時期的九州大地被分為了無數的諸侯國。最初,諸侯國都是周天子分封而產生的,但久而久之,一些新的國家不受分封而被建立,如晉國分裂後形成的韓、趙、魏三國,又如中山國。如果說秦國是以建立秦朝出名、楚國是以地大物博出名,那麼中山國就是以其神秘而知名。中山國誕生於戰國初期,但長久以來缺乏關注,甚至許多人並不知道有這個國家的存在,在提到戰國時都會將其忽略。
  • 為什麼能讓弱小的趙國突然強大起來?
    在趙國努力掙扎的時候,曾經已經滅亡的中山國勵精圖治,再一次重振旗鼓站了起來,並且勢頭還一度超越了趙國,而且中山國的君王也很有意思,自己才剛剛滿血復活,就迫不及待的欺負自己旁邊的趙國,在齊國的支持下,隔三差五就來尋事,趙國還真的是不經打,被中山國一幹涉,立馬分成了兩塊地盤。
  • 中山國的覆滅,小國得志便猖狂,二兩顏色就敢開染坊的後果
    那就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小國。對!就是那個最後因為得志便猖狂,最終被諸侯滅掉的中山國。戰國時期,是我們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那個動蕩不堪、天下紛爭、群雄四起、波瀾壯闊的時代,在中華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的經典傳奇故事流傳到今天。可以說,那是中華歷史上最波譎雲詭的一個時代,也是浩瀚歷史中英雄輩出最頻繁的一個時代。
  • 齊國滅宋後遭到五國伐齊,為何魏國消滅中山國卻沒事呢?
    在戰國時期,五國伐齊和長平之戰一樣,都是重要的歷史轉折點。戰國中期,秦、齊成為東西二強。當時主要的諸侯國都已稱王,秦、齊兩國都不願再與五國平起平坐,於是在公元前288年,齊閔王和秦昭襄王並稱為東西二帝。公元前286年,齊國消滅宋國,促使其整體勢力來到了巔峰。
  • 趙心放:戰國時期趙國「將相和」的導演是誰?
    (藺相如) (一)政治外交路線有分歧 趙國是東方強國,是戰國後期秦國的主要政治軍事對手。 (二)兩人政治生涯都辛酸 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規矩,在戰國時代的趙國,一個人取得政治成就的主要標誌並不在封將拜相,擔任國家的重要軍政職務,
  • 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歷史中的小強還是戰鬥民族?
    但在春秋戰國時期,戎狄不是遊牧部落,他們有城市,他們的軍隊都是步兵,他們也是農耕文明,由於遊牧民族的馬匹訓練不容易所以相對來說遊牧民族出現的相對較晚,而我們早期叫遊牧民族是「胡」,只是在秦初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和戎狄同化,這才讓大家誤認為兩者是同一個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