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估計沒有人不熟悉。
這是一個在我們歷史流傳的最悠久的寓言故事,從民間口口相傳到小學課本,普及面極廣,上到白髮,下到童子,隨便找一個,估計都能清晰完整地把這個故事給你講出來。但可能還是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個寓言故事真正的名字叫什麼?名字就叫《中山狼》。
今天的中山狼這個詞已經成為一個名詞了,一般用來形容那種忘恩負義、恩將仇報的小人。看過紅樓夢的朋友可能都還記得,曹雪芹形容迎春的丈夫的那首詩裡的兩句話: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把其的小人嘴臉描述的活脫脫無遺。
但一條狼為什麼要叫這個名字?大家絕對不要以為只是因為這隻狼出現在中山,這背後其實還包含有一個國家興亡的故事。那就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小國。對!就是那個最後因為得志便猖狂,最終被諸侯滅掉的中山國。
戰國時期,是我們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那個動蕩不堪、天下紛爭、群雄四起、波瀾壯闊的時代,在中華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的經典傳奇故事流傳到今天。可以說,那是中華歷史上最波譎雲詭的一個時代,也是浩瀚歷史中英雄輩出最頻繁的一個時代。
當年的戰國七雄,今天可能稍微有點小學生歷史基礎的人估計都知道,但其實,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其實還有一個雄,第八雄:中山國。沒錯,就這個滋生了中山狼故事的中山國。這個小國在強地環伺的叢林之中立足了一百多年,幾次被滅,幾次復國。給周圍諸侯們製造了極大的麻煩,直到公元前296年才最後被趙國徹底滅掉。所以無論如何,中山國還是有值得吹的資本的。
後來之所以沒有戰國八雄一說,主要是司馬遷等後世史學家一直不將其視作正統華夏文明的一部分。認為只是一個蠻夷佔據了一塊巴掌大的地方,短時間的猖狂得志而已,不值得去大動筆墨。從此處也看出中山國一直不為中華正統文明所接受。
當年中山國的建立,是由遊牧民族白狄(又稱鮮虞人)由西北高原呼嘯而來,越過太行山脈,殺入中原建立的這個國家。此國先是夾在晉國和燕國之間,後來三家分晉後又夾在趙國和燕國之間。大約在今天的河北定州市一帶。國土面積最大的時候大約方圓五百裡左右。不過遊牧民族政權的特點註定了這個小國是個不老實的主。在後來的歷史上掀起了無數波瀾。
本來,作為一個外來戶,你說你建國就建國吧,人家旁邊的晉國和燕國也沒說啥,默許了。本就巴掌大的一點地方,這個時候就應該老實低調做人,好好休生養息得了。這就好比本就是一個外鄉人,跑到一個陌生的大村莊裡買了塊地定居下來,這會任誰都知道該努力和四鄰搞好關係。沒事陪個笑臉,慢慢讓大家接納自己。這樣才能在這裡真正生根發芽下來。
但偏偏遊牧民族腦子比較簡單的特點決定了這個國家就是武勇彪悍,就是喜歡高調。小是小了點,但就是誰都不服。誰都敢惹,誰都敢打。關鍵還周圍哪家有事他都要去冒個頭,都要插一槓子。中山立國後長期與中原大國交戰,讓左邊晉國(那會三家分晉還沒發生)、右邊燕國頭疼不已,曾一度被中原國家視為心腹大患,誓要除之以絕後患。
面對這個有二兩顏色就敢開染坊的小鄰居,春秋時期,在晉國還在的時候,就曾忍無可忍胖揍過他一回,晉國先是陸續把中山國好容易召集起來的幾個小兄弟全部滅掉。公元前489年春,晉國大將趙簡子鞅更是大敗中山國,如果不是後來晉國內亂,很可能中山國從此在歷史上消失,但此後二十多年,中山國確實老實了不少。看來,暴力這種語言在很多時候都是行得通的。
但隨著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開始分晉,中華歷史正式進入了戰國時代,在這個紛亂動蕩的時代裡,中山國重新開始復國。經過二十多年的積蓄力量,在太行山中沉默了很久的中山國民,公元前414年,在中山武公的帶領下,重新殺入中原復國。
武公立國後,確實比他老爹聰明多了,改變對抗策略,開始積極向中原文化靠攏,模仿中原的典章禮制,建立領導班子,休養生息,積極發展民力國力,加強軍備,調整外交策略,吸取當年四處出擊的教訓,努力和東邊的齊國燕國搞好關係以抗衡趙魏。反正一個明君該幹的事他基本都幹了。
可惜的是,武公死的太早,留下一個年幼的兒子,一直旁邊虎視眈眈的魏國可算逮著機會了。這時候的魏國,在魏文侯的勵精圖治下,已經是當時戰國的第一強國了,更是創建了當年令諸侯聞風喪膽的一支精銳部隊:魏武卒。魏武卒可以說中國歷史上第一支有命名的精兵,當時基本是人擋殺人,佛擋殺佛。
由於文化不同,加上長期的不友好態度,在趙國眼中,這簡直就是身邊的一根眼中釘、肉中刺。但當時趙國國力還比較弱,無力去吃掉中山。於是乎,假道伐虢的前車之鑑也不管了,同意了這個當時的第一大強國魏國大軍,借道趙國直接過去滅掉他。連自身的安全問題都不考慮了,可見趙國的恨得有多強烈。
但魏國即便這樣強大的軍隊,又有名將樂羊、吳起統帥,還是花了三年時間才將中山滅掉,看到這裡,你不得不服吧,中山國的戰鬥力可見一斑。其成天耍橫還是有點基礎的。也難怪後來會被後人稱為戰國第八雄。
中山再次被滅後,魏國開始擁有這片土地,但時間一長,中間隔著個趙國的惡果就逐漸顯現出來了,兩國開始關係還不錯的時候還行,但後來趙魏交惡的時候,這塊土地的管理就成了問題了。這也能理解,任誰被夾在人家一家人中間都會感到不舒服的,趙國也是如此。這也應了那句老話:國和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當時滅國後,恆公帶領中山國的殘餘再次退入太行山中,又過了二十多年,看到魏國對這片土地的統治日漸缺乏控制力,抓住時機,在齊國的支持下從山中重新殺出再次復國。簡直如同一個打不死的小強一般。
這位恆公確實是中山國一個不世出的人物,極有頭腦,軍事政治外交手段非常了得,在強國環伺之下,左衝右突,合縱連橫,該打的打,該拉的拉,撈取了趙國大片土地,甚至還打的大趙主動放下身段來求議和。恆公在位40年間,中山這樣一個小國迅速發展,創造了其歷史上的最鼎盛時期。從其發展速度看,假以時日,以中山國的軍隊戰力,輔以強大的國力資源的話,躋身於正史八雄還真不是不可能的。
可惜的是,後來恆公的兒子成公繼位後。他迅速放棄了老爸曾定下的韜光養晦策略,開始想要有一番大作為。成公雖然從其功績來看也確實算有作為,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一個還不成熟的基礎上的,這就為中山國後來的滅亡埋下了引子。
當時的國家軍事實力是以乘這樣的概念來區分的,秦國齊國這樣的超級大國稱為萬乘之國,也就是有一萬輛戰車的意思。晉國當年也是萬乘之國,後來三家分晉後,韓趙魏各自只能算的上幾千乘的國家。而中山國當時只能算千乘之國,也就是說大多數時間也就是一千乘而已。
但是,此時的中山國的繼任國王忘乎所以,自我膨脹。號稱自己是九千乘之國,大有自己也是中原超級大國之勢。其實據考證,中山國最鼎盛時期只有戰車兩千輛。其餘的七千輛主要是牛車,騾車和驢車,只能用來搞搞後勤運輸。這就好比古時候為壯聲勢,明明幾萬的兵非要說成十幾萬,十幾萬的兵能給你說成幾十萬似的,反正嘴長在中山人自己身上,怎麼吹都行。
尤其是,看到周圍的韓趙魏燕等諸侯國紛紛稱王,在這些國家的忽悠下,於是中山國國君眼睛也熱了,也按捺不住了跟著稱王,結果這一下把唯一一直抱著的大腿齊國給得罪了。齊國對中山國一直有大哥罩著的意思,中山的第二次復國也是齊國幫助下復國的。而在此之前只有秦齊楚國三個大國已經稱王,現在在沒有協商的情況下中山突然稱王,齊國的憤怒可想而知。自己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小弟一聲招呼都不和自己打,就宣布要和自己平起平坐了,這估計換誰來誰都會生氣的。
齊國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在四方混戰的局勢中,中山國不審時度勢,心比天高,兩塊錢的本錢就想做幾百萬的大生意,此時最好的策略本來還是抱緊齊國這個大腿,順著杆子繼續尋求發展,卻利令智昏的跑去稱王,稱王的感覺威風確實夠威風,但在這樣錯綜複雜的局勢下,卻有成為眾矢之的的風險。心比天高跟著的往往就是命比紙薄。就這樣,齊國開始徹底拋棄這個小弟了。
而且中山國由於國土原因,在貿易上緊緊依賴著趙國和燕國,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對階級敵人亡我之心不死的警惕性。結果對周邊這些強國(反正比中山強的多)採取了不切實際,與國力不符的進攻策略。對趙國就不說了,這是死敵,但對燕國錯誤就犯大了,雙方敵意本就不大,在恆公時期一直還是屬於所謂的周邊友好睦鄰的。
但在齊國進攻燕國時,中山國卻以為是擴張的機會,趁火打劫,傾盡國力從另一側進攻,佔據了燕國大片地區。但好景不長,最後在其他列強的壓力下,齊國不得不撤出燕國,中山國花費巨大代價佔領的土地也同時失去了。於是,這麼一搞,燕國也成為了死敵。自此以來,基本周圍全部國家全得罪完了。真正應了那句話: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這些還都是國家外交策略上的失誤,除了上述這些因素外,文化因素也是一個主因,最後導致中山國真正消失的最大的原因是:價值觀沒有真正融入中原文化中。始終不被中原各國接納為華夏文明大家庭的一員。
戰國時期,各國要圖強,最適宜的就是法家思想,奮發圖強的幾個大國,基本都是採取的法家思想為主流。而儒家和墨家思想中心是為拯救社會民眾苦難而發展出的一種思想。法家思想則更適應當時諸侯之間兼併和戰爭的需要。四方強敵環伺之下,而中山國卻奉儒墨思想為治國之術。真正最適合的法家治國之才被排斥,滿朝儘是只會誇誇其談的平庸之輩。
不過退一萬步說,中山國所學習的中原的儒家和墨家學說。如果能完全學習成功,也能融入中原社會,為中原文化所認可,最關鍵的是還只學了個半吊子,沒有學到其中精髓。徒有其表,沒有其髓。
例如僅從儒家的簡樸思想來看。中山國國家穩定後,從底層百姓到貴族,甚至君王幾乎全都追求的是奢靡腐敗。人們整天迷戀於歌舞昇平,貴族更是通宵達旦開party。君王則是好大喜功,面子高於一切,大興土木修建自己的宮殿和陵墓。從出土的中山國大墓來看,僅僅只有二十來萬人口的中山國,在墓葬的規模尺寸上完全是和周邊的強國看齊的。這些都極大地消耗了國力。
恆公勵精圖治,為後世打下了一片很好的基業,是這個國家後來能躋身各雄的奠基人。如果他的後繼者繼續其策略,利用強國間的矛盾,夾縫中求生存,是有機會生存下去並發展壯大的。但其子孫卻在國家層面上連連失誤,成為名副其實的滅亡加速器。
國內政治腐敗,親近重用阿諛奉承之輩,冷落排擠敢說真話的人才;價值觀與中原文明國家本就格格不入,外交上又頻頻失誤,最後把自己搞成了一個孤家寡人。所以到最後的關頭,各國全都站隊到對立面去了,大家都在痛打落水狗。
中山國的國土把趙國分為南北兩部分,對趙國來說一直如鯁在喉。這就註定了趙國將會是它的終結者。公元前340年,這個人終於出現:趙武靈王。公元前296年,當實行胡服騎射改革後軍隊戰力大增的趙武靈王揮師北上攻下中山國時,各國全都只做壁上觀,沒有一個站出來表示支持中山國,甚至連同情都沒有。而與此強烈相對應的是,國土比中山國還小還弱的宋國,在不久前被齊國所滅時,群雄齊齊出面聯合伐齊,誓為宋國討還一個公道。這就是差別!!!
最後,讓我們從這個流傳甚廣的寓言"東郭先生"的故事的描述的那些人們不注意的細節中,來體味一下當時中山國在當時中華各國眼中的形象。
其一,東郭先生做為一個迂腐的儒生,在戰國時代無人願意用他,於是他只好騎著毛驢,馱著一麻袋竹簡,前往中山國謀職。由此突顯當時中山國用人不當,只能吸引儒生書呆子之類的人而不是銳意進取的法家人才。
2。那頭忘恩負義的狼,其實是趙簡子在兩國邊界的趙國一側率眾打獵所射傷的,寓言中卻稱其為"中山狼"。也從側面表現出古人對此國的一種得志便猖狂的蔑視和一種文化上的不認同。
中山國的失敗,或許正是一個小國在大國夾縫中如何生存的極好的反面例證,如果以桓公時期的韜光養晦的勢頭發展下去,同時努力融入中原社會,以中山人的驍勇善戰,輔以相應的法家治國國策,中山國是很可能以弱變強、先弱後強的,那麼恐怕被滅掉的對象說不定就會反過來了,如果中山人再擁有了趙國土地和資源,那麼這個國家的發展更......
那樣的話,太史公的記載中未必不會出現這個"第八雄",甚至秦國能不能統一中國估計都還要打個問號。可惜,歷史無法假設,只能我們後人在這裡歪歪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