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隨著紀錄片《中山國》的熱播和日前在法國國際陽光紀錄片節的亮相,由央視譯製的《中山國》英文版也即將通過央視國際頻道向全球播出。目前已有近6億觀眾觀看了紀錄片,全國各地的觀眾都對中山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不斷向我們提出各種問題。這其中有很多都是學生,跨越了小學中學到大學各個階段。7、8月正值暑假期間,為深入普及中山國相關歷史知識,河北省中山國文化研究會、中山國古城遺址管理處、中山國王陵陳列館共同策劃了此次「中山國歷史文化講座」。本次講座共分10期,特邀歷史、考古、文博等方面專家為學術指導,希望不僅能夠讓學生們對中山國有充分的了解,也能夠讓全社會對中山國歷史文化有一個較為全面、科學的認識。
立國平山太行深,
戎馬一生成篆文。
滿目錦繡今餘幾,
燕南趙北獨數君。
共愛先秦追吾家,
肯將筆墨寫圖文。
溯古不到漢唐墓,
風光盡在中山尋。
——張志平
第
五
期
2019年7月19日
燕南趙北獨數君
——奇巧瑰麗的中山國文物
中山國歷經200餘年,用自己的血肉和精神譜寫了一曲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有聲有色、跌宕起伏的慷慨悲歌,累積了絢麗獨特而古樸厚重的歷史文化。而這獨特厚重的文化都可以通過中山國出土的那些珍貴文物表達和詮釋。
山字型器發掘現場
龍鳳方案發掘現場
《史記·貨殖列傳》中有記載:「中山丈夫……作奸巧冶,多美物。」
可見中山多美物是由來已久的。中山國手工業生產發達,出土文物數量龐大、種類齊全,有銅、陶、金銀、玉石、瑪瑙、鐵、漆、骨等大量精美的藝術品。這些文物中,既有與中原文物風格相近的,又有獨具北方少數民族特色、反映遊牧民族生活的,還有將中原風格與遊牧民族風格相結合的。而中山王厝墓無疑是已經發掘的墓葬中文物數量最多、最有發掘價值的。
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長韓立森
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長韓立森這樣評價道:「中山國的發掘價值最高的應該就是厝墓。一是文物數量比較大,總數達到19000多件,其中玉器就有3000多件。二是種類全,不僅有玉器,還有銅器、鐵器、陶器等等。我們省的國寶級文物有18件,其中厝墓就佔了7件。」
錯金銀兆域圖銅版(局部)
中山王兆域圖銅版
1977年王墓出土的青銅器。圖版平面呈長方形,為一次鑄成,表面光潔,邊角規整,正面用金銀線、條鑲嵌出兆域圖,準確標明兆域內地面上各種建築的平面形狀、大小和方位,是一幅完美的以銅版鑄成的中山王厝墓陵區建築平面圖,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方向和精確比例的銅版建築平面圖。全圖以王堂、王后堂、哀後堂為中心,分為三周繪製。從兆域圖的鑄造技術和金銀片的鑲嵌技能來看,中山國的科學技術和繪圖技術均獨步時代,其綜合國力之強可見一斑。
「兆域圖到現在為止依然對城市規划起著一定的啟示作用,而且它是一種制度化的表現。把一個規劃鑲嵌在銅板上作為國王的旨意表達出來,實際上就跟法律一樣。」
——河北省文物局局長張立方
中山三器
中山三器
中山三器,即中山王厝鐵足銅鼎、中山王厝銅方壺、子資銅圓壺。這三件青銅器均體型碩大,造型別致,器型古拙,沉渾蒼古,凝重而不失靈巧,樸雅而不失莊重。
河北省文物局局長張立方
河北省文物局局長張立方這樣評價:「在當時的技術層面上講鐵足大鼎運用了高科技,有些問題如雙金屬中間界面出現電解的問題直到現在依然是個難題。古代的方案不僅是畫圖,是要做出來的,這都體現著一種創造性的工匠精神。」
三器器表都刻有長篇銘文,皆為頎長秀麗的長篇崇構,記載了中山國君世系,及伐燕勝利等重要內容,對我們研究中山國世系、文化、政治、經濟等都提供了豐富而翔實的資料,填補了戰國歷史的空白。
中山三器銘文(局部)
「中山三器銘文上有文、武、桓、成,一直到厝王,這五代都是連續的,這就證明了春秋時代的中山就是戰國中山國,它是連續的。如果沒有這些銘文,這個問題我們誰也不敢做結論。」
——先秦史學會原理事長李學勤
錯銀雙翼神獸
王厝墓出土了兩對,每一對的獸首扭轉方向相反,皆為周身裝飾有錯金銀紋飾的青銅器。獸首高昂偏向一側,雙目圓睜,闊口微張,圓頸直揚,兩肋生翼,前胸寬闊低沉,後臀豐腴隆起,四肢弓曲,利爪抓地,似欲奔突而起,雄奇而靈秀。周身紋飾統一而又多樣,致微致精的刻畫,給神獸平添了富麗和神秘的氣息。
錯銀紋飾和神獸造型結合得天衣無縫,相得益彰,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錯銀銅雙翼神獸(局部)
「帶翼獸跟我們傳說中的神怪有關,還跟西方的藝術傳統有一定關係。中山國的雙翼神獸可能是受西亞影響,表現了它受到原來遊牧民族文化和思想觀念的一些影響。因為中山的祖先就是鮮虞,鮮虞是從河北的北部、山西山區逐步遷移來的,再往西就是山西、甘肅,跟西戎關係很密切。」
——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李伯謙
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
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
王厝墓出土的錯金銀青銅器,由底座、案身和案面框架組成。底座為圓環形,下面由兩雌兩雄四隻梅花鹿等距環列。底座弧面上立有四條神龍面向四方。龍昂首挺胸,肩有雙翼,每條神龍皆為雙尾反勾雙角。龍身盤桓糾結之間四面各有一引頸長鳴的鳳,頭頂花冠,展翅欲飛,生動華麗。龍頭頂託鬥拱,鬥拱上承接方形梁框,框架上原鑲嵌有木案面,現已損毀。
四龍為整個器物的主要支撐,龍頸外伸,後部聚攏成球形,外張內收,充實而穩定,協調悅目。全器採用全分鑄式,需要78個部件,經過22次鑄接、48次焊接完成,渾然一體。其構思之奇巧,工藝之精美,裝飾之繁縟富麗,表現了中山工匠高超非凡的智慧,令人嘆為觀止。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蘇榮譽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蘇榮譽曾評價:「四龍四鳳銅方案是一個多功能結構的方形案架,如此巧妙繁複的結構,不要說在幾千年前,就是整個人類的金屬文明史上也找不出幾件搭配得這麼和諧、緊湊而美妙的器物。而且龍、鳳、鹿上面都錯了金銀,如果把它恢復到原先的色彩,那真的才知道什麼叫華美堂皇!」
銅山字形器
山字型器
1976年中山王厝墓出土,共一套五件,每件高119釐米,寬74釐米,是一種儀仗禮器。器身上部為三支圭首,兩側向下為鏤空回字紋,下部正中有圓筒狀跫。據研究,此器原為插於木柱之上,排列在帳前,是中山國權威的象徵,相當於現在的國徽。體現了中山名稱的由來和對山的崇拜,是中山國所特有的深具歷史之感的獨特禮器。
十五連盞銅燈
中山王厝墓出土的十五連盞銅燈由燈座、燈盞和七節燈架組成,整體造型宛如一顆枝葉繁茂的大樹。燈座呈圓形,下由三隻等距環列的雙身虎承馱,座面飾三條透空蜷曲的S形龍,座邊上有形態相同、對稱而立的兩個人,仰面上視,手向上拋食。燈座和燈架均有插孔和插榫,每節榫頭形狀各異。
中山古酒
中山國人好飲酒,善釀酒,在歷史上久負盛名。
鄭玄在《周禮·天官·酒正》中提到:「清酒,今中山冬釀接夏而成。」
西晉文學家左思在《魏都賦》中有「醇酎中山,沉湎千日」的名句。
《搜神記》中講到有個叫狄希的中山人「能造千日酒,飲之千日醉」。
中山國王厝墓還出土了兩壺酒,分別呈淺翡翠色和墨綠色,清澈透明,出土時仍散發著濃鬱酒香,經研究所化驗確定是酒,可能為奶汁釀酒或糧食釀酒,這是世界上已出土的最早的實物古酒。
除上述所列舉之外,中山國還有很多珍貴而精美的文物,如虎噬鹿屏風底座、鳥柱盆、中山侯鉞、提梁風嘴盉、細孔流鼎、黑陶鴨形尊、各種形狀的玉佩和掛飾等等,不勝枚舉。
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王亞民曾說:「中山國玉器主要以配飾為主,龍形佩、虎形佩佔有很大比重。龍形佩的樣式多,姿態變化豐富,有單體、連體和交叉形。通過中山國玉器的發掘,尤其是龍形玉器發掘表明中山國到了中原以後,深受華夏文化的影響。尊龍、愛龍、美龍的華夏文化意識,在中山民族中已經形成,華夏民族的文化對於中山國的影響已經深入到骨子裡。」
文物從來都擁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需要我們用眼睛去觀察品味、用心去探索感悟。瑰麗奇巧的中山國文物就是中山國獨特絢爛文化和可歌可泣精神的物語者和物質載體。
專家點評
張志平
河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河北省中山國文化研究會會長,紀錄片《中山國》總策劃、總撰稿。
在平山三汲出土的中山王厝墓有249件青銅器,其家族墓共出土各類青銅器2880件。這是中山國最具藝術風採的器物。相邦司馬賙用率師伐燕掠來的青銅器鑄鼎。王厝認為只有鑄九鼎,才能讓「王」的稱號名正言順。這尊重達60公斤的鐵足大鼎,是目前中山國已知16隻青銅鼎體量最大的一隻,也是銘文最長的青銅器。鐫刻在大鼎上的是中山篆書,長達77行,共469個篆字。中山大鼎落成時舉行了隆重的典禮,各國派使節來到中山慶賀,周天子也派特使來傳旨封賞。王厝向外界展示的不只是一尊青銅鼎,而是宣告自己的國家與「七雄」平起平坐的「大國地位」。中山國出土的青銅器數量眾多,美侖美奐。雙翼神獸展現的是力量和動感彪悍;15連盞燈表現了高超的造型藝術,寓意人景動物的自然和諧;中山形器莊重大器,對外昭告了自己國徽的莊嚴;銅方壺體現了君臣親密,和而不同的風格;而銅版兆域圖卻是世界上最早的建築平面圖,他比羅馬時期出現的地圖早了600年。郭沫若先生曾說過「中山是個藝術的民族,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它那深沉悲壯的歌聲,它那婉約清麗的琴聲,它那婀娜多姿的舞步,我們無緣傾聽和欣賞了。只有屬於兩千三百多年前那些精美絕倫的遺物還留在我們的視線中,不時地提醒著我們:腳下這塊土地上,曾經有一個叫白狄的民族,建立了一個盛極一時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