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國文化——石家莊的歷史根脈和文化靈魂

2020-12-12 長城知事

中山國王陵陳列館。張霖 攝

長城網石家莊訊(記者張霖)有很多人說,石家莊是火車拉來的城市,缺乏足夠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有不少石家莊本地人也這麼認為。其實呢?不是石家莊沒有歷史和文化底蘊,而是你不知道。

1974年冬天,河北考古工作隊在平山縣三汲進行田野普查,發現了當地農民在三十年前挖出的一塊石頭,上面有很多奇怪的字,像甲骨,又像大篆。於是他們就把這塊石頭送到北京,請先秦史專家李學勤先生鑑定。鑑定結果和後來的考古發現震驚了全世界,在中國歷史上消失了2200年的中山國橫空出世,驚豔亮相。據考,中山國是中國春秋末年由鮮虞人建立的一個小國,戰國初年逐漸強盛起來,創造了極為光輝燦爛的文明。

中山國王陵陳列館內的情景再現。張霖 攝

公元前506年以前,白狄的分支鮮虞氏在今河北省中部一帶建立中山國。「中山」之名第一次出現是在《左傳》中。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領族人在「顧」(今河北定州)建立了中山國的新都。公元前407年,被魏文侯派軍攻佔。中山國被魏軍攻破時,中山桓公尚且年幼,經過20年的積蓄與反思,加上有利的政治環境,公元前380年,中山桓公復興了中山國,並在今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一帶建立了新的都城——靈壽城。

復興的中山國地處燕、趙兩大強國之間,尤其是身處趙國腹地,將趙國邯鄲通向另一個政治中心——代地的便捷道路封鎖,因此自立國以來就成為趙國的心腹之患,趙國多次對中山國用兵,由於中山國的堅甲利兵與當時的政治格局等多重因素,並沒有取得成效。

中山國都城想像復原圖。張霖 攝

經過桓公的勵精圖治,中山國取得了立身的基礎。約公元前339年中山成公繼位,他繼承先祖遺風,繼續學習中原地區的先進位度,發展生產。在這期間中山國的政治、文化等不斷與中原華夏族融合、同化,國力進一步增強。

公元前327年前後,中山王厝繼位。在他在位期間,中山先是參與了「五國相王」,再是伐燕取得大勝,「錯處六國之間,縱橫捭闔,交相控引,爭衡天下」,達到歷史的鼎盛時期。

靈壽古城遺址出土的銅劍。張霖 攝

戰國時期徵戰頻繁,中山國疆域隨著國力增強不斷擴大,《戰國策·秦策》記載:「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裡」。根據史料記載分析,中山國強盛時期的疆域包括今河北保定地區南部、石家莊地區大部、邢臺地區北部及衡水地區西部。南北從鄗至鴟之塞約200公裡,東西從井陘到付柳約150公裡,按中山王厝墓出土《兆域圖》所標長度比例推算,中山國疆土合戰國時長度單位為南北距離606裡,東西距離454裡,總面積恰與「方五百裡」之說吻合。

公元前313年,王厝去世,繼任者子資由於內政外交政策不當,國力逐步衰落。公元前296年,經過十年的徵伐,趙國終於攻破中山國都城,王子資出逃至齊國。趙國扶植尚為中山國君,第二年,趙國又將王尚遷徙至陝西膚施,一代強國戰國中山國至此宣告最後滅亡。

錯金銀四龍四風銅方案。資料圖

1974-1978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隊對中山古城遺址進行了全面的考古發掘,探明了城址的平面呈不規則的三角形,面積約60平方公裡,分為東西二城,東城是宮殿區和手工業作坊區,西城北部和西城外為王陵區,南部為居民區。

在王陵區內發掘了兩座大型的陵墓,兩墓呈東、西排列,西邊的1號墓為中山王厝墓,東邊的6號墓,墓主人為王厝父親成王墓。兩墓的地面均有夯築的巨大封土堆(墳丘),其上再築享堂等墓上建築。1號墓的封土堆東西寬92米,南北長110米,高約15米,自下而上成三級臺階狀,從礫石散水和柱洞的情況判斷,這是一座周繞迴廊、上覆瓦頂的三層臺榭式建築。墓的兩側各有2座陪葬墓,封土前有對稱排列的車馬坑、船坑和雜殉藏坑。墓室為中字形,中間是方形的槨室,南北長14.9米,東西寬13.5米,南、北方向各有一閣墓道,全長110米。6號墓規模略小,但形制相同。

十五連盞銅燈。資料圖

兩墓中共出土隨葬品19000餘件,有青銅禮器、陶禮器、漆器等。其中青銅器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如金銀鑲嵌龍鳳形銅方案,器足以四隻臥伏的小鹿承託一圓圈,圓圈之上是蟠螭繞成的四龍四鳳,龍頂之上又承託一方案;十五連盞銅燈,高84.5釐米,形狀就像是一顆大樹,樹上攀援著遊戲玩耍的群猴,樹下立二人仰面挑逗,造型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妙趣橫生;中山王厝銅壺和嗣子銅壺共有銘文1101字,確切記述了墓主人和中山國世系及有關的史實,是研究中山國歷史的重要史料。此外還有銀首人俑銅燈、銀鑲嵌雙翼神獸等,均為精美非凡的藝術珍品。僅在河北省博物院「戰國雄風古中山國」專題陳列中的青銅器,就有四五百件(套)之多,居河北古代史陳列青銅器之首。

相關焦點

  • 【中山文化】中山國文化如何與現代藝術結合,看看專家怎麼說
    中山國作為春秋時期河北大地上的「三大古國」之一,它都城靈壽後,見證了中山國從復國到鼎盛到被趙國兼併的全過程。中山國的都城靈壽,與燕古都昜、趙國古都邯鄲堪稱為河北「三大古都」。中山國文化與燕文化、趙文化一樣作為河北「三大古文化」,是燕趙文化的基石,是形成河北人文精神的重要根脈,也是石家莊文化重要組成和文化脈絡中的重要一環。
  • 石家莊這個地方要火!一個隱藏在燕趙之地的古國——中山國
    絢麗鮮明的中山國文化主要分布在我市的平山、靈壽一帶,發掘出的中山國遺址出土文物達到19000多件,其中有三項世界之最,四項中國之最。 具有鮮明石家莊地域特色的中山國文化,正在成為我們傳承燕趙歷史文化根脈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中山國文化保護開發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召開-2017-石家莊市...
    2017年12月29日,市委副書記李德進在市中山國文化保護開發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要求,各級各部門要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意識、精益求精的標準意識、勇於擔當的責任意識,全力推進中山國文化保護開發工作高標準落實,努力打造我市文化旅遊新亮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高天出席會議並講話。
  • 六集歷史紀錄片《中山國》將陸續在河北臺、石...
    六集歷史紀錄片《中山國》將陸續在河北臺、石家莊臺播出》「鏽跡斑斑的青銅史書,揭開一個被遺忘國度神秘的面紗,萬裡蒼煙,掩埋著燦爛輝煌的文明。」六集歷史紀錄片《中山國》是全景表現戰國中山國歷史滄桑演變的首部大型紀錄片,對於發掘和弘揚我市優秀歷史文化具有重大意義。近期,此片相繼在央視紀錄頻道、河北衛視播出,引發各界關注。
  • 中山國景區免費參觀啦!
    中山國文化是石家莊地域的文化根基和靈魂,是家鄉文化的優秀代表,也是平山人的驕傲。為宣傳家鄉文化,普及中山國歷史知識,提高文物保護意識,中山國王陵陳列館擇農閒時期為廣大群眾提供免費參觀服務,並安排義務講解。以此提高鄉親們對本土文化的了解,樹立家鄉文化自信,激發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懷。凡平山人憑身份證等有效證件,參加現場活動即可免費進園。
  • 中山國免費啦!
    中山國文化是石家莊地域的文化根基和靈魂,是家鄉文化的優秀代表,也是平山人的驕傲。 為宣傳家鄉文化,普及中山國歷史知識,提高文物保護意識,中山國王陵陳列館擇農閒時期為廣大群眾提供免費參觀服務,並安排義務講解。以此提高鄉親們對本土文化的了解,樹立家鄉文化自信,激發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懷。
  • 不忘歷史根脈 自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因為作為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和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積澱著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蘊含著民族最根本的思想基因,深藏著民族最豐富的道德資源,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它使中華民族形成了強大的文化認同,激發了中華民族強大的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成為維繫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強大支撐。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 留住農耕文化的根脈
    中國自古是一個以農業立國的大國,農耕文明一直伴隨中華文明的歷史腳步。當今時代正處在農耕嬗變的歷史節點上,我們該如何傳承農耕記憶、弘揚傳統文化?  我們的民族從農耕原點走來,我們的祖輩從農村原野走來,我們的文化從庶民百姓走來。
  • 河北靈壽發現古墓群 可供研究中山國時期經濟文化
    河北靈壽發現古墓群 可供研究中山國時期經濟文化   2002年12月18日14:53  新華網   新華網石家莊
  • 紀錄片《中國》的「靈魂」:闡釋中華文化根脈的影像大歷史
    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歷史,或漫長或短暫,但都是這個民族和國家得以存在和延續的根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燦爛而輝煌,為人類歷史的發展作出過巨大的貢獻。面對新時代的挑戰,如何重新認識中華文明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的獨特貢獻,如何讓新時代的人們對三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有屬於自己的歷史觀,如何發揮歷史優秀遺產的社會功能,我們要站在什麼樣的角度重新詮釋這些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諸如此類的問題,成為今天社會各界的共識和挑戰。
  • 神秘的古中山國風景區
    河北石家莊是最全國年輕的省會,是火車拉出來的城市。因其曾是小小的村莊,沒有什麼歷史文化成為人們一直誤解。近年,石家莊市的平山縣三汲鄉挖掘出來中山王族墓和中山古城遺址,揭開了塵封兩千餘年戰國時期的中山國的千古之謎。
  • 厚重歷史故事搬上雜技劇舞臺《夢回中山國》昨晚震撼首演
    據悉,這部以文物展示、歷史風貌再現為主題的大型雜技劇,獲得了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臺藝術作品新創作項目的資助。該劇將於11月10日和11日晚在天緣劇場再演兩場。多種形式讓文物活起來說起創排這部雜技劇的初衷,河北省雜技團副團長魏銀拴表示,中山國的發現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數量眾多的文物體現了中山國精湛高超的手工技藝和奇思妙想的藝術創造。
  • 歷史上消失的民族——白狄與中山國
    前550年,因受秦國的壓迫和晉國和戎政策的誘惑,東遷至今河北省石家莊一帶。東遷後的白狄主要由鮮虞氏、肥氏、鼓氏、仇由氏 4個氏族組成。後肥氏、鼓氏、仇由氏為晉所滅。公元前507年鮮虞建立中山國,是為早期鮮虞中山國,公元前406年為魏文侯所滅。前381年左右,「中山復國」,是為後期鮮虞中山國,都靈壽(今河北省平山縣),公元前296年為趙國所滅。
  • 大型紀錄片《中山國》參加法國國際陽光紀錄片節
    自2018年9月至今,《中山國》在央視密集播放3輪,在河北電視臺、石家莊電視臺等省市地方臺多個頻道黃金時間播出,在央視影音、愛奇藝、bilibili、騰訊視頻等多個網絡視頻平臺投放,總觀看人數近6億,獲得了全社會的熱烈反響和廣泛好評,並獲得多項大獎,充分展示了紀錄片《中山國》的藝術魅力和學術價值。
  • 以高度文化自信守護中華民族文化根脈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著眼民族復興偉業作出的戰略決策,也是給山東提出的重大歷史課題、時代考卷。2014年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勉勵我們「用好齊魯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總書記親臨山東代表團參加審議,要求山東傳承紅色基因,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
  • 中山國博物館概念設計方案專家研討會召開 附簡訊一則
    河北省文史館員、省中山國文化研究會會長、市中山國文化顧問張志平,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規劃編研中心原主任、河北省建設行業專家朱忠帥,平山縣人民政府副縣長郝春豔,縣人大副主任劉國英,縣政協副主席劉哲敏,河北省中山國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安康美,河北建築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總建築師郭衛兵,北方綠野建築設計有限公司董事長、總建築師郝衛東,九易莊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建築師孔令濤,北方綠野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 把古詩詞留在課本,把中華文化根脈留住
    聽說語文、歷史、思想政治三門課標是全國統一,他說,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  讀到此處,我們國學教育者不禁心潮澎湃,我們的教育終於有了知心人。多年的教育教學,我們的國學備受尷尬。
  • 石家莊市中山國文化保護發展中心選調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具體...
    石家莊市中山國文化保護發展中心關於競爭性選調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公告為進一步加強中山古城遺址保護開發,加快推進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博物館和文化產業園等規劃建設,根據工作需要,按照《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等相關規定,決定選調一定數量的工作人員到我中心工作。
  • 古國迷蹤,位於石家莊的「萬乘之國」中山國,卻因為一杯羊羹而亡國
    中山國處於幾國中心的中原腹地,固然其地勢重要,但也可以說明中山國這時已經勢力不小,成為強國,不是趙魏可以小覷的弱國了。 中山國的疆域,基本在現在河北石家莊,也包括保定的一部分。《戰國策*秦策》: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裡。 趙亡其國 稱王之後的中山,逐漸達到頂盛。
  • 李學勤 | 平山墓葬群與中山國文化
    漢成帝時劉向受命校書,經他編成的《戰國策》依國別序列,除秦、齊、楚、趙、魏、韓、燕七雄之外,還有東西周、宋、衛和中山,所謂「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體爭權,蓋為戰國」【1】。公元前323 年,中山同燕、韓、趙、魏五國相王,在戰國史上起過重要作用。但由於史缺有間,後人關於中山的歷史文化所知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