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中國》的「靈魂」:闡釋中華文化根脈的影像大歷史

2020-12-17 工人日報

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歷史,或漫長或短暫,但都是這個民族和國家得以存在和延續的根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燦爛而輝煌,為人類歷史的發展作出過巨大的貢獻。

面對新時代的挑戰,如何重新認識中華文明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的獨特貢獻,如何讓新時代的人們對三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有屬於自己的歷史觀,如何發揮歷史優秀遺產的社會功能,我們要站在什麼樣的角度重新詮釋這些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諸如此類的問題,成為今天社會各界的共識和挑戰。

歷史學家肩負著弘揚歷史、普及歷史、挖掘歷史文化價值、推動歷史與現實結合的重任。隨著時代的進步,新時代的歷史學家需要有新時代的史學擔當,以前用筆書寫歷史,但當影像發展到今天,我們需要用影像著史。

我們最為熟悉的影像史學的手段應該就是紀錄片了,用紀錄片的形式呈現歷史、講述歷史,是科技帶來的成果。影像史學和紀錄片的成果已經數不勝數,歷史學家們已經在這片田地上大書特書,辛勤耕耘了一段時間,大型歷史題材紀錄片《中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的一部全新的作品。

這裡必須提出一個現實的問題,即當我們面對、理解並接受影像史學呈現弘大的「歷史敘述」時,必須要知道影像本身的規律和特點,或者說要認識到影像客觀存在的局限性,但也要認識到影像呈現歷史時的形象性的重要意義。

在這裡,「形似」是我們破解這個難題的關鍵所在,這也符合影像自身的規律和特點,或者恰恰可以說「形似」與「形象性」是影像呈現歷史時的優勢所在。

所以,我們所看到的《中國》歷史紀錄片,只能是一部形似的歷史,即是在克服影像表現手法局限性之後的一種「歷史敘述」,但卻是一部形象的歷史。

選擇用「中國」二字為本紀錄片命名,首先面對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準確把握這一名稱,也就是如何確立紀錄片的「歷史觀」。

面對「中國」的命題時,任何人看到這個題目都會先入為主,給這個命題設置了一個在極其廣闊的時間和空間範圍內確立主題和線索的難題,如果這樣的話,基本上就是個死命題,或者說無法實現的紀錄片選題,因為「中國」的歷史是個汪洋大海,紀錄片的呈現方式,基本上是在大海中撈針。

但,我們並沒有這種先入為主的被動,而是主動尋找突破口。《中國》紀錄的核心是講述3000年的中華文明史,著眼的是大的歷史邏輯。著眼中國兩千多年來的文化變遷、思想革新、制度更替、國家更迭和平常的生活,揭示中國大歷史背後的思想和精神,關注歷史長河中那些燦若星辰的人,描述歷史關鍵點上的文化、思想、國家、政權、民族、宗教的變化。

有了這樣的「歷史觀」或者說「歷史大邏輯」,《中國》紀錄片就有了靈魂,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的選擇也顯得從容了許多。

兩千年來,中國的學術、思想、文化的核心就是儒家學說,儒術影響了西漢之後中國的方方面面,其精神滲透到了每一個中國人的毛細血管之中,這是中國歷史的根本,也是這部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國》的根本。如何認識歷史,如何從偉大的歷史長河中汲取經驗,借古鑑今,《中國》從全新的視角,以電視語言的形式全景式展現3000年中華文明史,必將給觀眾一部全新的「影像」版中國史。

我們選擇抓大放小,從歷史中取捨人物和故事,聚焦於歷史時期影響了中國歷史軌跡的人和事,看的是歷史的大邏輯,沒有拘泥於歷史細節和歷史糾紛,因此最後呈現給觀眾的是一部大寫意式的「形似」的中國歷史。

《中國》紀錄片終於和觀眾見面了,作為一名歷史工作者,心懷敬畏,看到一個龐大團隊的智慧、力量和人文情懷,通過影像史學的手段,嘗試另一種形式的「歷史書寫」,希望在這個讀圖的時代,給「中國」偉大歷史一個展示的窗口,或許將成為一個新時代的開啟。(沙武田)

相關焦點

  • 中央電視臺將播出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羅平篇》
    《中國影像方志》是中央電視臺推出的重磅大型紀錄片,作為大型文化影像工程,紀錄片從中華文明的角度解讀地方志、從地方志的角度彰顯中華文明,以局部展示整體、以地方表達中國,從而為時代謳歌,為人民立傳。充分展示改革開放、尤其是十八大以來我國各地經濟社會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滄桑巨變,揭示中國傳統文化根脈,凝聚中國力量,講好中國故事,增強文化自信。2018年3月18日,《中國影像方志羅平篇》正式在羅平開機拍攝,拍攝用時近半個月。
  • 不忘歷史根脈 自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傳統美德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他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概括為「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六個方面。這六方面既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集中體現,也是新時代樹新風、化新人的價值引領。(2月17日央視網)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
  • 歷史紀錄片:碎片鑄成的文化名片
    《崑曲六百年》以再現、紀實、動畫等影像手段勾勒滄海桑田的崑曲史,在崑曲的前世今生裡,探尋民族「雅樂」形成、發展、生存的土壤,在崑曲的大美至美中,重拾傳統美學,重樹民族自信;《敦煌》紀錄了敦煌地區歷史文化的發展脈絡,深入揭示敦煌的文化內涵;《漢字五千年》通過展示漢字產生、演變、發展的過程及在中華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彰顯中華文化獨特魅力,謳歌中華優秀傳統。
  • 【重磅】CCTV-10科教頻道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山西卷·文水...
    【重磅】CCTV-10科教頻道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山西卷·文水篇定於10月14日(今晚)23… 2020-10-14 13: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用「寫意」呈現畫面,紀錄片《中國》在「取捨」中回溯歷史
    中國歷史文化的傑出作品。《中國》通過挖掘古代中華文明對今日中國具有深遠影響的人物與故事,回溯中華文化淵源。幾千年來,中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在某一個維度建立了深厚積澱——因此,「時間」構成了《中國》的關鍵線索。
  • 紀錄片《中國》即將開播,再現五千年中國歷史故事!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中華上下五千年歲月,你可曾去了解。漫漫歲月長河,又聽何人訴說。一部以「中國」命名的紀錄片,一次對中國歷史的精神導讀。以全景影像,梳理歷史發展大脈絡;以文化自信,探尋中國精神的源流。
  • 引領年輕人走近歷史 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國》今晚開播
    華聲在線12月7日訊(新湖南客戶端·華聲在線記者 陳薇)今晚19時30分,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國》在湖南衛視、芒果TV雙平臺開播。《中國》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湖南衛視、北京伯璟聯合攝製。
  • 把古詩詞留在課本,把中華文化根脈留住
    聽說語文、歷史、思想政治三門課標是全國統一,他說,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  讀到此處,我們國學教育者不禁心潮澎湃,我們的教育終於有了知心人。多年的教育教學,我們的國學備受尷尬。
  • 央視播出惠東歷史文化紀錄片
    這片土地在與海為伴的數千年時光裡,書寫著劈波斬浪、迎風而嘯的歷史與傳奇。」近日,《中國影像方志》廣東卷·惠東篇紀錄片在CCTV-10(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正式上線播出,全面展示惠東縣的歷史文化和經濟社會發展。 央視標題為《惠東:海防古城紅色精神代代傳承 漁歌婉轉海龜家園生生不息》。全篇分為《地名記》《古城記》《紅色記》《音律記》《生態記》《當代記》六個篇章。
  • 《中國》紀錄片即將登場:冠以國名,願不負歷史、不負中華!
    真摯、率性、友善、自信、樂觀,他們一起點亮了這片載滿希望與榮耀的土地——中國。」這是《中國》紀錄片的預告片的旁白。中國,多麼恢弘、多麼偉大的名字,能被應允作為一部紀錄片的名字,讓人心嚮往之、心動不已。湖南衛視製作、匯聚國內頂級紀錄片製作力量,積蓄5年之久,以電影級品質、獨特新穎的視角,弘揚中國文化數千年之精髓,希望能見到的是一個氣勢恢宏的史詩中國,不負歷史、不負中國。12集的第一季《中國》,挖掘從春秋時期開始,把中國的思想和制度作為主線,「他們似乎從未遠去,歷史沒有留下他們的影像。他們卻印刻在中國人的心間,他們的智慧依然閃光。
  • 《英雄兒女》獲中國紀錄片學院獎最佳歷史文獻紀錄片獎
    12月26日,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指導,中國傳媒大學主辦,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承辦的第十屆「光影紀年」——中國紀錄片學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郎園Vintage16號館虞社演藝空間舉行。70周年的大型紀錄片《英雄兒女》獲得最佳歷史文獻紀錄片獎。
  • 安徽肥東博物館丨集歷史文化與城市規劃於一體的綜合性展館設計
    一個中國,660座城市。一城一文化,點滴匯聚成中華文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想要了解每一個城市的文化精髓?走進城市博物館,將會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2019年11月,安徽肥東博物館正式開館。據悉,安徽肥東博物館是為集中分享肥東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傳承城市文化根脈,提升全縣文化品味,塑造城市發展品牌,而歷時兩年建造而成的集歷史研究、文物收藏、文化傳承、科學傳播、休閒觀光、綜合服務於一體的兼具文化與藝術品味的綜合性博物館。一個博物館的靈魂,在於其珍貴而豐富的館藏文物及其文化本身。
  • 民進黨自斷中華文化根脈
    民進黨自斷中華文化根脈 2020年12月07日 14:51:00來源:中國臺灣網   據臺媒報導,在民進黨當局推動「行政組織改造」的過程中,臺北故宮博物院將不但會改名為「華夏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而且還將會遭到降級處理,從原先直屬臺灣行政主管部門,降格改為隸屬文化主管部門,由二級機關轉為三級機關,此舉被視為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的又一重大部署。  消息傳出,輿論譁然,臺當局文化主管部門和臺北故宮博物院連忙出來「滅火」,表示沒有定案。
  • 留住農耕文化的根脈
    中國自古是一個以農業立國的大國,農耕文明一直伴隨中華文明的歷史腳步。當今時代正處在農耕嬗變的歷史節點上,我們該如何傳承農耕記憶、弘揚傳統文化?  我們的民族從農耕原點走來,我們的祖輩從農村原野走來,我們的文化從庶民百姓走來。
  • 暑期觀影推薦 | 7部中華傳統文化紀錄片,越了解越熱愛
    一部好的紀錄片能為孩子打開一扇門,引起孩子的深思和共鳴,走進更廣闊的人生風景。中華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推薦家長陪孩子在暑假期間觀看以下7部紀錄片,幫助在放鬆之餘打好傳統文化的底子。《漢字五千年》用講故事的方式,藉助32個富有代表性的漢字,將隱藏在文字背後的人以及歷史充分展示出來,以時間順序生動描繪了一幅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長卷。
  • 文博會上巴卡文化將與銅梁籤約 打造中國家庭影像紀錄片品牌
    華龍網9月1日18時訊(首席記者 黃軍)你是否想過為自己的家庭拍攝一部紀錄片?或者用紀實攝影的方式記錄下孩子成長的畫面?在今年9月舉行的重慶文博會上,重慶巴卡文化有限公司將向大家介紹推廣這種傳承家風親情,傳播真善美的家庭影像紀錄片拍攝手法,你不妨一試。
  • 到底是怎樣一部紀錄片,敢叫《中國》?
    到底是怎樣一部紀錄片,敢叫《中國》?   打開江蘇有線   芒果TV專區   歷史紀錄片《中國》   正在熱播   一起聆聽千年歷史迴響   開啟民族文化尋根之旅 首部以《
  • 湖南衛視出品的紀錄片《中國》,為什麼請日本人配樂?
    近日,湖南衛視、芒果臺等聯合出品的大型歷史紀錄片,備受好評。該片挖掘了中華文明歷史中最具深遠影響的人與故事,再現了悠悠千年古國的精神圖騰。該片敢以「中國」命名,確實也承載了再現歷史、傳承文化的使命感和宏大願景。
  • 紀錄片《傳承》(第三季)「傳」的是歷史,承接著未來
    資料圖片日前,紀錄片《傳承》(第三季)(以下簡稱《傳承》)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播出,以影像回溯古老技藝。在前兩季風格基礎上,第三季「小切口,大情懷」的敘事風格更加明晰,不僅以「承時代心,傳世代美」的內核表達,讓中華優秀傳統技藝活躍於螢屏,更從平凡人物、日常細節中提煉與表現民族品格、家國情懷。
  • 我市緊抓文物保護,讓歷史文化資源大放異彩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不僅生動的述說著過去,也深刻的影響著當下和未來。近年來,我市深入挖掘和宣傳文物古蹟、風景名勝、傳統技藝等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時代價值和愛國主義內涵,利用歷史文化遺產和革命遺蹟進行愛國主義宣傳和革命傳統教育,做好文物價值挖掘闡釋和傳播利用,加強區域性文化地標建設,通過將歷史文物遺存保護修繕與展示利用相結合,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