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傳承》(第三季)「傳」的是歷史,承接著未來

2020-12-15 中國經濟網

圖為紀錄片《傳承》劇照。在雲南省曲靖市馬龍縣諮卡村,年輕人李穩向火草紡織技藝傳承人李桂蘭請教織作技藝。

資料圖片

日前,紀錄片《傳承》(第三季)(以下簡稱《傳承》)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播出,以影像回溯古老技藝。在前兩季風格基礎上,第三季「小切口,大情懷」的敘事風格更加明晰,不僅以「承時代心,傳世代美」的內核表達,讓中華優秀傳統技藝活躍於螢屏,更從平凡人物、日常細節中提煉與表現民族品格、家國情懷。

穿越浩瀚歷史長河,中華大地上,留存至今的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可觀。若紀實影像僅局限於對其起源、發展與現狀簡單的羅列與呈現,則缺乏戲劇張力,難以引發觀眾情感共鳴。

《傳承》用10集篇幅,講述新疆哈薩克族氈房營造技藝、海南疍歌、四川德沙旋木技藝、雲南火草紡織技藝、廣東浸泥鯭等17項古老技藝,以日常故事透視技藝傳承之路,用更飽滿的情節彰顯傳承的力量,講好中華文化傳承故事。例如,講述德沙旋木製作技藝時,以25歲的桑朗多登學藝故事展開,多登自小喜歡這門技藝,可舅舅怕他不肯吃苦,遲遲不肯收徒;多年後,多登成為德沙村走出來的第一個大學本科生,畢業後的他不放棄夢想,尋找原料、苦練技藝,最終打動了舅舅,成為了新一代傳承人。一波三折、情節緊湊的故事,在懸念落地的一瞬間盡顯非遺的文化魅力。

近年來,《我在故宮修文物》《假如國寶會說話》等一系列文化類紀實影像,都以「小切口」「接地氣」的方式,用更生動、帶有戲劇張力的故事,以小見大地思考「為何傳承」「如何更好傳承」等宏觀主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技藝打開一扇窗,引領當代觀眾走進歷史深處,與文明對話。

紀錄片《傳承》之「傳承」,不僅限於技藝層面,更是挖掘情節中蘊含的為人處世之智慧、民族精神與品格。影片中每個故事都呼應著「擇一事,終一生」的主題。如,廟灣島上居住的琪叔夫婦在不通水電,甚至沒有通信信號的環境中,堅持傳承捕魚技藝「浸泥鯭」。在他們看來,大海不僅是一處「寶藏」,帶給人們豐衣足食的生活,更是值得堅守的家園,寄託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橫瀝牛墟的張楊錦老人是「廣東道德模範」,他終其一生都在與牛打交道,作為買家和賣家的中間人,不弄虛作假、不負所托、不改初心,折射出中華民族誠信有擔當的品質……影片從技藝傳承入手,在點滴之中讓中華民族精神之光閃耀不息。

《傳承》之「傳承」,傳的是歷史,承的是未來。紀錄片中,傳承者們始終在尋求一個平衡,或從一而終、矢志不渝,或在保留原有精神內核的前提下,為傳統注入時代內涵。堅守與突破的初衷,都是為了更好地將技藝流傳下去。

影片將創作視野更多聚焦於傳承中的年輕力量,主人公超過七成是青年人,在他們身上,承載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希望。當青春與古老技藝相遇,故事碰撞出強烈的火花:漂亮的氈房與熱鬧的草原婚禮依舊可以贏得年輕人的青睞;孩子們儘管不懂疍歌,還是會耐心地將母親唱了一輩子的疍歌逐一錄製下來,發布到新媒體平臺上,尋求更多網友關注與演出機會……在傳統與現代不斷交融、碰撞的過程中,傳承的更迭如不息的薪火,在堅守與創新中不斷發光。

青年傳承人延續祖輩傳統,以創新之力帶來新的生機。在創新之中,這些傳統技藝從曾經賴以生存的手藝,逐漸演變為當代人尋找心靈歸處的儀式與紀念。紀錄片在溫暖的故事中闡述著「認清明日去向,不忘昨日來處」的奧義,聚焦於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在現代社會立足延續。

紀錄片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讓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紀錄片《傳承》以普通人的故事折射民族品格,讓從歷史中沉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融入現代的情懷與溫度,擁有充滿創新色彩、青春活力的面貌。從這個意義上看,《傳承》的價值已超越紀錄本身,讓文化自信的力量真正流淌進當下年輕人的內心深處。

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河北省大型紀錄片《家鄉的味道》第三季近日正式開機
    近日,時隔六年,原紀錄片《家鄉的味道》原班人馬,再度出徵。據了解,這部由總導演張曉東發起,河北東驥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聯合眾多相關媒體聯合打造的大型紀錄片《家鄉的味道》第三季於8月5日在唐山市七樹莊鎮閆家鋪村正式開機拍攝,這將標誌著《家鄉的味道》系列紀錄片的新紀元。
  • 紀錄片《最美中國》第三季:聚焦「超級工程」與「最美邊境」
    6月10日,中國首部VR全景航拍系列紀錄片《最美中國 大有可觀》第三季發布會在京舉辦。第二季關注到景德鎮陶瓷、涇縣手工造紙、南京雲錦、尼木藏香等中華傳統技藝,同時也呈現了中國天眼、烏東德水電站、格庫鐵路等工程的宏大場景。第三季分為「超級工程」和「最美邊境」兩個章節,超級工程講述了國家最新的建設成就,最美邊境記錄了中國邊境自然奇觀和古老民族的文化傳承。
  • 10部中學生必看的歷史紀錄片,這樣背歷史更簡單了!
    《大唐西域記》由玄奘本人口述,弟子辯機筆錄而成,詳盡地記錄了他十九年西行的歷程,《三藏法師傳》由玄奘的弟子慧立和彥棕撰寫,真實地講述了玄奘的一生,在一千三百年之後,《玄奘法師》根據這兩本著作,穿越時間的迷霧,從神話回到真實,從唐僧回到玄奘。
  • 深耕傳統文化傳承洞察多元文化需求 物喜堂獲《國家寶藏》第三季...
    2020年12月,北京物喜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物喜堂)憑藉在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領域的持續深耕,以及對於Z世代多元文化需求的深刻洞察力,獲得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三季獨家IP運營權。這些自製文化產品的出現與成功,既源於物喜堂打通歷史時空維度的文化使命,也得益於自身強大的藝術、設計人才資源儲備與開發能力。
  • 高分國產紀錄片第三季播出 支撐起幸福生活的超級工程
    一位紀錄片人為 《超級工程》 第三季寫下這樣一句評語,言簡意賅地闡釋了超級工程之於時代、之於時代中每一個個體的巨大意義。「超級工程」是中國紀錄片界的一個大品牌,從2012年播出的第一季到如今的第三季中,這個系列不斷通過主題的「進化」凸顯這一核心理念。
  • 第三季職業聯賽紀錄片公布
    第三季職業聯賽紀錄片公布 發布時間:2015-11-26 11:06 來源:官方 作者:騰訊
  • 「承接歷史 塑造未來」 首屆中國濟南華山論壇啟動
    齊魯網濟南10月31日訊10月31日,第一屆中國濟南華山論壇將在華山歷史文化溼地公園啟動。作為第七屆山東文化產業博覽會的重要分項活動,本次論壇將圍繞「承接歷史、塑造未來——傳承華山文化,挖掘時代價值,凝聚發展助力」的主題,重點探討華山文化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討論如何通過挖掘傳統文化推進城市建設,為歷城區爭當全市走在前列排頭兵,泉城打造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聚智助力。
  • 央視大型人文紀錄片《傳承》欄目深入霞浦拍攝
    9月21日至9月29日,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CCTV-4)大型人文紀錄片《傳承》欄目組在沙江鎮竹江村取景拍攝,近距離呈現竹江鄭氏竹蠣養殖技藝,拍攝記錄非遺項目傳承人的故事,並深入挖掘竹蠣養殖技藝的文化、學術和經濟研究價值。
  • 臺北孔廟首次拍攝樂生紀錄片 推廣文化傳承
    新華社臺北9月10日電(記者許雪毅、王驍)臺北孔廟10日舉行樂生傳承紀錄片首映儀式,首次藉由影像將樂生訓練過程中的故事傳達給大家,以拉近祭孔大典與民眾的距離,更好推廣文化傳承。  每年9月28日,臺北孔廟都會舉辦「祭孔釋奠典禮」。這一典禮流傳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
  • 未來計劃留學,了解英國歷史這幾部紀錄片是絕佳範本.
    想要補習英國歷史,在這裡為孩子們推薦幾部紀錄片,BBC出品,純正英倫腔,豆瓣評分也都在9.0分以上,在B站就能看。每集的時間不長,只有30分鐘,目前在很多視頻網站(騰訊視頻、B站)都能找到資源。「she-wolves」這個詞其實出自莎士比亞,這一紀錄片從金雀花王朝到都鐸王朝,選取三個時代,六位女王,透過她們的一生看女性政治的辛酸不易,也看社會世俗的變化。
  • 引領年輕人走近歷史 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國》今晚開播
    華聲在線12月7日訊(新湖南客戶端·華聲在線記者 陳薇)今晚19時30分,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國》在湖南衛視、芒果TV雙平臺開播。《中國》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湖南衛視、北京伯璟聯合攝製。
  • 《國家寶藏》第三季開播,國寶背後的故事
    12月6日晚20:30,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三季在央視綜藝頻道與觀眾如約相見。 國寶大幕拉開,9座歷史文化遺產展現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 泱泱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年,留下無數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它們述說著過去,也影響著當下和未來。
  • 如何「烹飪」一部美食紀錄片
    談及創作,陳曉卿表示,「第2季我們不僅在拍攝手法、場面調度、影調控制上精益求精,也在故事講述方式上加強了戲劇性和衝突感。不少喜歡BBC紀錄片的觀眾或許會覺得親切,因為片中使用了自然歷史類紀錄片的手法。其實,我們正是借鑑了自然類紀錄片的專業拍攝手段和故事講述方法,才讓我們的故事更加起伏跌宕。借用他山之石,為美食紀錄片增色,也是我們專業主義的一種探索方向。」
  • 巴中電視臺紀錄片《探秘巴文化》第二季第一集:米倉古道的前世今生
    來啦~來啦~這部紀錄片的第二季終於來啦巴中電視臺紀錄片《探秘巴文化》第二季來啦,今天請看第一集:米倉古道的前世今生。2019年,巴中電視臺紀錄片《探秘巴文化》第一季帶我們穿越歷史迷霧,一起去探秘了遠古巴人的風華
  • 《早餐中國》第三季首播 「一日之食」IP聚焦美食人情故事
    今日,《早餐中國》第三季正式播出,作為騰訊視頻自製美食紀錄片IP「一日之食」的開篇之作,《早餐中國》第三季首集走進山西蔭城,通過特色早餐「豬湯」,展現出當地的美食風味與風土人情。《早餐中國》第三季第1集  一日之食IP塑造美食紀錄片平民化敘事 刻畫美食人物肖像  作為騰訊視頻自製美食紀錄片IP「一日之食」播出的首部紀錄片
  • 傳承歷史積澱 創新引領未來
    面對這一問題,學院選擇從傳統積澱中提煉出具有普遍意義的有效經驗,並通過制度的方式將其傳承下去,使歷史遺產在學科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學院先後出臺《河南大學文學院教研室活動管理暫行規定》《河南大學文學院學術著作出版資助暫行規定》《河南大學文學院關於資助教師出國(境)研修暫行規定》等多部規章制度,使制度在發揚文學院「傳—幫—帶」優良傳統的同時,成為促進青年人才迅速成長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保障。
  • 《上新了·故宮》第三季,來了
    10月15日(周四),由故宮博物院和北京廣播電視臺出品、華傳文化聯合出品、春田影視製作的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在故宮博物院建福宮花園敬勝齋舉行了第三季開播新聞發布會。現場,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北京廣播電視臺黨組書記、臺長餘俊生,《上新了·故宮》節目總製片人、華傳文化暨春田影視董事長劉兵,《上新了·故宮》節目總導演毛嘉,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代表鄧倫、魏晨等,共同見證了《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的「上新」時刻。
  • 集英社單行本排行榜出爐,《一拳超人》僅居第三,動畫版第三季難上映
    近日,集英社公布了旗下連載作品單行本的銷量排行榜,人氣漫畫一拳超人以十五萬卷的成績穩居第三,如果你認為這個數據很好看那就大錯特錯了,要知道在之前一拳超人的成績一直維持在四十萬冊左右,這種斷崖式下跌,直接決定了TV版第三季能否活下來。
  • 《國家寶藏》第三季攜印信再次...
    《國家寶藏》第一季走遍華夏文明的腹心,第二季看遍五千年孕育的生機。同一枚國寶印信,延續上下求索的勇氣,承接尋理求知的熱情。我們將印信傳遞到第三季,再次揚帆啟航。投身付知己,潛心述衷腸。南京、山東印信交接孔子博物館:君子自強敏而好學孔子有教無類是文明傳承的根本。
  • 用「寫意」呈現畫面,紀錄片《中國》在「取捨」中回溯歷史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國史學科專家組成員 王子今紀錄片《中國》向我們展示每一個時代,那些有能力主宰國家發展方向的人所做出的努力。——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 權家玉這是一部以「人」為核心的歷史紀錄片。宏大敘事的歷史場景,條文繁密的政治制度,波瀾壯闊的社會演進,均被隱藏在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背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