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縣沙江鎮竹江
七律 . 詠竹江
王龍華
東虎洋中一島孤,沉浮漲落世稱殊。
橋橫江底連雙地,堡築山巔守眾廬。
牧海耕漁八百載,育梁培棟萬千株。
而今矚目觀光客,劈土開疆競寵疏。
9月21日至9月29日,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CCTV-4)大型人文紀錄片《傳承》欄目組在沙江鎮竹江村取景拍攝,近距離呈現竹江鄭氏竹蠣養殖技藝,拍攝記錄非遺項目傳承人的故事,並深入挖掘竹蠣養殖技藝的文化、學術和經濟研究價值。
中央電視臺大型人文紀錄片《傳承》是中文國際頻道圍繞優秀傳統文化主題宣傳的一大大動作、大手筆,生動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傳承力量,也是直面祖先智慧的一次巡禮。它主要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調研拍攝中國各地民間的傳承人,重點記錄傳承人的精彩技藝和人生故事,展現中華民族偉大的優秀文化遺產。
據了解,《傳承》(第三季)擬製作10集,將於明年上半年在央視一套、二套、四套、九套播出。
竹江鄭氏竹蠣養殖技藝
《霞浦縣誌》記載:竹江是個孤島,無田可耕,無山可墾。島上居民主要靠捕漁為生,明成化年間廢漁,開始嘗試養海蠣。
起初,先民們取深海牡蠣之殼布於泥沙之中,待天時和暖,水花孕結而蠣生殼中。次年,取所生殘殼再布泥沙中,反覆生蠣。島上居民就靠此蠣蜅謀生。但是因為海蠣鮮美,魚蟹常常吞食。村民就用石塊圍住海蠣養殖海域,但大浪又會將石塊衝走,因此,海蠣產量極低。後來,島上的居民便用山上竹子圍插養殖海域。不經意間,卻發現竹竿生出大量的海蠣,而且比蠣殼生蠣更好。於是,先民們便將竹子每根截成三尺餘,插進灘涂中。第二年,竹子長出許多海蠣。後來,人們叫這種方法養殖的海蠣為竹蠣。
竹扦養蠣技藝的發明,極大地提高了海蠣的產值,不僅富裕了全島居民,也推廣到沙江、涵江等南鄉一帶及鄰縣鄉鎮。福建沿海鄉鎮也紛紛效仿,覆蓋面廣泛,影響力深遠。目前,由鄭氏後人申報的竹江鄭氏竹蠣養殖技藝已獲「寧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
近代,竹江村的漁農們,在竹扦海蠣養殖技術上,又發明了掛蠣養殖技術。掛蠣技術不僅省時省工,產量也大幅提高。既滿足了人們日常生活之需要,也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蠣蜅考》——一部偉大的著作
竹江鄭氏竹蠣養殖技藝是中國海蠣養殖史上一次重大的革新。它促進了福建沿海地區的海蠣發展,也帶動了其他海洋養殖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大大改善了沿海漁村漁民的生活。竹江鄭氏竹蠣養殖技藝已被寧德市收入《寧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正準備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竹蠣養殖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地域特徵,被認為是「中國海蠣養殖歷史的活化石」,極具文化、學術和經濟研究價值。竹扦養蠣技藝能夠載入史冊,代代相傳,得益於竹江鄭氏第九世、明嘉靖辛卯舉人、江西都昌縣令(誥贈奉直大夫)鄭洪圖。鄭洪圖先生不僅參與了竹江竹蠣的養殖和科學研究,而且總結撰寫了《蠣蜅考》。《蠣蜅考》即是對「竹扦養蠣」發明過程的詳細記載,也是對這種新型技術的經驗總結。《蠣蜅考》現載於《霞浦縣誌》、鄭氏家譜等志書。
隨著海蠣養殖業的發展壯大,竹江村伴生出現了媽祖走水、清明海蠣祭祖、竹江海蠣宴等地域傳統民俗文化和飲食文化。
竹江海蠣宴:海蠣餅、海蠣棗、油炸海蠣、元汁燉蠣、煮蠣、紅糟蠣、鹽醃蠣、海蠣煎、烤海蠣、海蠣炒蛋、豬油蠣、海蠣五花肉、海蠣片、海蠣飯、海蠣豆腐湯等。
(摘自《讓你懂得竹江更多的歷史文化》,作者:王龍華,霞浦竹江人。)
以上內容來自:閩東文明發祥地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