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大型人文紀錄片《傳承》欄目深入霞浦拍攝

2020-12-20 愛霞浦

霞浦縣沙江鎮竹江

七律 . 詠竹江

王龍華

東虎洋中一島孤,沉浮漲落世稱殊。

橋橫江底連雙地,堡築山巔守眾廬。

牧海耕漁八百載,育梁培棟萬千株。

而今矚目觀光客,劈土開疆競寵疏。

9月21日至9月29日,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CCTV-4)大型人文紀錄片《傳承》欄目組在沙江鎮竹江村取景拍攝,近距離呈現竹江鄭氏竹蠣養殖技藝,拍攝記錄非遺項目傳承人的故事,並深入挖掘竹蠣養殖技藝的文化、學術和經濟研究價值。

中央電視臺大型人文紀錄片《傳承》是中文國際頻道圍繞優秀傳統文化主題宣傳的一大大動作、大手筆,生動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傳承力量,也是直面祖先智慧的一次巡禮。它主要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調研拍攝中國各地民間的傳承人,重點記錄傳承人的精彩技藝和人生故事,展現中華民族偉大的優秀文化遺產。

據了解,《傳承》(第三季)擬製作10集,將於明年上半年在央視一套、二套、四套、九套播出。

竹江鄭氏竹蠣養殖技藝

《霞浦縣誌》記載:竹江是個孤島,無田可耕,無山可墾。島上居民主要靠捕漁為生,明成化年間廢漁,開始嘗試養海蠣。

起初,先民們取深海牡蠣之殼布於泥沙之中,待天時和暖,水花孕結而蠣生殼中。次年,取所生殘殼再布泥沙中,反覆生蠣。島上居民就靠此蠣蜅謀生。但是因為海蠣鮮美,魚蟹常常吞食。村民就用石塊圍住海蠣養殖海域,但大浪又會將石塊衝走,因此,海蠣產量極低。後來,島上的居民便用山上竹子圍插養殖海域。不經意間,卻發現竹竿生出大量的海蠣,而且比蠣殼生蠣更好。於是,先民們便將竹子每根截成三尺餘,插進灘涂中。第二年,竹子長出許多海蠣。後來,人們叫這種方法養殖的海蠣為竹蠣。

竹扦養蠣技藝的發明,極大地提高了海蠣的產值,不僅富裕了全島居民,也推廣到沙江、涵江等南鄉一帶及鄰縣鄉鎮。福建沿海鄉鎮也紛紛效仿,覆蓋面廣泛,影響力深遠。目前,由鄭氏後人申報的竹江鄭氏竹蠣養殖技藝已獲「寧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

近代,竹江村的漁農們,在竹扦海蠣養殖技術上,又發明了掛蠣養殖技術。掛蠣技術不僅省時省工,產量也大幅提高。既滿足了人們日常生活之需要,也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蠣蜅考》——一部偉大的著作

竹江鄭氏竹蠣養殖技藝是中國海蠣養殖史上一次重大的革新。它促進了福建沿海地區的海蠣發展,也帶動了其他海洋養殖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大大改善了沿海漁村漁民的生活。竹江鄭氏竹蠣養殖技藝已被寧德市收入《寧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正準備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竹蠣養殖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地域特徵,被認為是「中國海蠣養殖歷史的活化石」,極具文化、學術和經濟研究價值。竹扦養蠣技藝能夠載入史冊,代代相傳,得益於竹江鄭氏第九世、明嘉靖辛卯舉人、江西都昌縣令(誥贈奉直大夫)鄭洪圖。鄭洪圖先生不僅參與了竹江竹蠣的養殖和科學研究,而且總結撰寫了《蠣蜅考》。《蠣蜅考》即是對「竹扦養蠣」發明過程的詳細記載,也是對這種新型技術的經驗總結。《蠣蜅考》現載於《霞浦縣誌》、鄭氏家譜等志書。

隨著海蠣養殖業的發展壯大,竹江村伴生出現了媽祖走水、清明海蠣祭祖、竹江海蠣宴等地域傳統民俗文化和飲食文化。

竹江海蠣宴:海蠣餅、海蠣棗、油炸海蠣、元汁燉蠣、煮蠣、紅糟蠣、鹽醃蠣、海蠣煎、烤海蠣、海蠣炒蛋、豬油蠣、海蠣五花肉、海蠣片、海蠣飯、海蠣豆腐湯等。

(摘自《讓你懂得竹江更多的歷史文化》,作者:王龍華,霞浦竹江人。)

以上內容來自:閩東文明發祥地沙江

相關焦點

  • 央視大型紀錄片 《福州古厝》開播
    9日起,央視大型紀錄片《福州古厝》開播。該系列紀錄片共三集,通過央視科教頻道(CCTV-10)的《探索?發現》欄目播出,並通過央視頻在全網首播。為講述它們的守護與傳承故事,央視《福州古厝》攝製組進駐福州,在戚公祠、馬尾昭忠祠、開元寺、華林寺、永泰愛荊莊、閩清宏琳厝、連江三落厝及鼓嶺、上下杭、嵩口等處拍攝,力求全面、完整地反映福州古厝的保護修復及其活化利用探索。  據悉,該片具體播出時間為11月9日至11日的21:38,並於次日重播。
  • 央視大型系列紀錄片《記住鄉愁》襄陽篇開機
    本報訊(全媒體記者韓犁夫 實習生李詩帆)12月10日,央視大型系列紀錄片《記住鄉愁》——《襄陽古城——匯通南北 崇文尚義》在襄陽薈園舉行開機儀式。副市長龍小紅出席活動。龍小紅對央視攝製組的到來表示歡迎,並介紹了襄陽的歷史文化、民風民俗和發展現狀。
  • 霞浦再次上央視!福建霞浦:日出東方美如畫!
    2018年10月1日19時,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放了福建霞浦日出的兩個延時攝影畫面。2日上午8時許,CCTV2財經頻道[第一時間]欄目播放了「福建霞浦:日出東方美如畫」。下面就讓我們一起欣賞一下這兩段央視視頻。央視《新聞聯播》CCTV2播放霞浦日出2018年10月2日CCTV2第一時間播放;福建霞浦:日出東方美如畫。有著"國際灘涂攝影勝地"美譽的霞浦,金秋十月正是拍攝日出的好時期。
  • 福建霞浦再獲一國字號榮譽——「中國南方海參之鄉」稱號!
    2018年11月 中央電視臺大型高清紀錄片《逐夢山海》 >霞浦多地入境 素材來源:中央電視臺 2018年9月 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CCTV-4)大型人文紀錄片《傳承》欄目組在沙江鎮竹江村取景拍攝
  • 大型人文紀錄片《過臺灣》今晚央視播出
    【環球時報 記者 吳薇】由福建省海外聯誼會、福建省臺辦、福建省廣播影視集體等聯合攝製的大型人文紀錄片《過臺灣》將於4日晚7點在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九套播出,海峽衛視同一天晚上10點28分同步播出。《過臺灣》拍攝始於2009年,歷時8年完成,其間四度赴臺,走訪島內20個縣市,採訪了兩岸200多位專家學者,同時還從荷蘭、美國、法國和日本等國家的博物館搜尋到大量珍貴資料,力求形成一部「兩岸人民共同的歷史記憶」。
  • 全國僅20個城市入選,央視到霞浦拍攝《2019中國夜市全攻略》
    近日,央視財經頻道2019中國夜市全攻略欄目組一行到霞浦採訪。此次採訪以夜間消費為主,節目組深入我縣城區海鮮排檔,溪南鎮東安魚排魚牧場及長春鎮高羅沙灘等地採訪,整個行程歷時8天。央視消費主張擬在全國選舉二十個城市,製作二十期系列節目,關注各大城市暑期夜市的新變化,尋找最能代表當地特色的消暑夜市菜餚,並為消費者提供最為實用的夜間消費指南。霞浦以其獨特的灘涂風光和豐富的海鮮美食被央視入選,也是此次採訪活動中福建省唯一入選的城市。
  • 大型文獻紀錄片《上黨戰役》今晚央視7套播出
    而作為這部片子的製片人、總導演張榮貴,欣聞是我們上黨區吳村人,今天上午記者專門連線了遠在北京工作的張榮貴,並就其拍攝《上黨戰役》文獻紀錄片事宜進行了專訪…… 央視工作20年,拍出多部好作品
  • 央視《鄉土》欄目再訪平達鄉
    近日,CCTV-7《鄉土》欄目攝製組再次走進龍陵縣平達鄉,先後深入傈僳族服飾技藝傳承人餘招娣家、龍陵縣黃連河民族服飾專業合作社、平達集鎮、小河茶園,進行了為期一周的拍攝。本次《鄉土》欄目組以黃連河民族服飾專業合作社為切入點,拍攝專題紀錄片《老藝新生》,以民間老藝人帶動服裝設計系大學生完成文化產品的創意和開發為主線,向人們講述傈僳族服飾非遺傳承人餘招娣招徒學藝傳承傈僳族非遺物質文化的故事,並將平達的風土人情、特色產業、集鎮風貌與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完美糅合,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拍攝,讓多姿多彩的平達形象呈現在觀眾面前。
  • 美食紀錄片《川味》即將啟動新系列拍攝 全川遴選地道鄉廚
    記者從《川味》攝製組了解到,《川味》美食紀錄片在製作播出3季後,即將推出新篇《尋找川味·鄉廚》,為了拍好這一期節目,將在川菜文化覆蓋區域尋找若干川味鄉廚進行拍攝。天府之國,沃野千裡,千百年來巴蜀美食文化的積澱,滋養著一代又一代川人;有一群人憑藉廚藝行走於鄉村,把當地的食材、水土、習俗烹飪成一方風味,他們手裡藏著美味,刀下定著乾坤,這個群體就是鄉廚。
  • 央視大型專題紀錄片《長江之歌》 關注我縣消落帶治理
    11月28日,央視大型專題紀錄片《長江之歌》攝製組來雲陽,就三峽庫區消落帶治理進行專題採訪拍攝。當天,攝製組先後前往月光草坪、濱江公園、雙井寨等地,實地採訪拍攝了我縣消落帶治理工作的經驗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 央視出品的紀錄片讓我怎麼誇你呢?一個字美
    如果不想再各大景區被人擠來擠去,那在家看看美輪美奐的紀錄片飽飽眼福也是不錯的選擇,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部央視出品的一部絕贊震撼的紀錄片———《香巴拉深處》。《香巴拉深處》是我國首部全面描摹四川藏區自然人文、人情世態和時代風貌的大型人文地理類國產紀錄片,講述了諸多川藏地區的真實故事。
  • 連續三天「霸屏」央視!溫州甌菜魅力盡現
    溫州網訊 溫州美食再登央視大螢屏,解鎖山鮮海味。9月15日——17日,每晚20:00,CCTV10《探索·發現》播出《千城百味》(三十~三十二期),帶領廣大觀眾朋友領略溫州美食及美食背後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
  • 歷史人文紀錄片《船政學堂》6月下旬登陸央視
    歷史人文紀錄片《船政學堂》6月下旬登陸央視 2014-05-27 11:28:10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網福州5月27日電 (阮彬彬 王彥)福州馬尾區委宣傳部27日披露,6集大型歷史人文紀錄片
  • 見證四川紀錄片
    見證四川紀錄片 2003年5月8日,央視《紀錄片》欄目改版為《見證》;從5月26日起,《見證》推出50集巨製《時間的重量》;6月,「城市與人」紀錄片徵集大賽在全國如火如荼地展開。
  • 央視欄目《跟著書本去旅行》拍攝組走進奉節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31日6時訊(特約通訊員 唐利賢 通訊員 夏正華)筆者昨(30)日獲悉,為進一步在展現「中華詩城」重慶·奉節的文化魅力、人文精神和自然風光,央視欄目《跟著書本去旅行》拍攝組走進奉節開展外景拍攝。
  • 央視播出惠東歷史文化紀錄片
    近日,《中國影像方志》廣東卷·惠東篇紀錄片在CCTV-10(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正式上線播出,全面展示惠東縣的歷史文化和經濟社會發展。 央視標題為《惠東:海防古城紅色精神代代傳承 漁歌婉轉海龜家園生生不息》。全篇分為《地名記》《古城記》《紅色記》《音律記》《生態記》《當代記》六個篇章。
  • 「美麗中國」大型紀錄片交響音樂會登陸央視紀錄頻道
    2013年3月13日晚,由中央電視臺攜手國家大劇院打造、央視紀錄頻道承辦的《美麗中國》大型紀錄片交響音樂會成功首演,當天現場2000多名觀眾在近兩個小時的演出過程中,陶醉在由紀錄片影像及音樂營造的美妙世界裡。這部中國第一部以紀錄片音樂和影像為表現形式的「視聽交響音樂會」實況,將於6月30日21:56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
  • 央視紀錄片《記住鄉愁》徵集主題歌歌詞 溫州作者入圍
    央視百集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徵集主題歌歌詞,日前確定30首入圍作品,樂清作者趙小明以一首充滿鄉愁的《江城子·鄉愁》成功入選。趙小明,64歲,樂清人,現居住上海,喜歡書法、詩詞。他的詩詞作品曾入選浙江大學110周年校慶詩集《詩詞浙大》等刊物。「飛星趕月夢中遊。
  • 大型電視紀錄片《為了和平》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檔播出
    大型電視紀錄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總編室出品;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監製;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廣播電視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軍事節目中心聯合攝製的大型電視紀錄片6集大型電視紀錄片《為了和平》。大型電視紀錄片《今晚央視綜合頻道八點檔黃金時段,播出大型電視紀錄片《為了和平》第一集《正義擔當》、第二集《殊死較量》,連播兩集!
  • 甘肅莊浪:人文紀錄片《遇見麥稈畫》,獻給最美的家鄉
    雲崖寺拍攝  創作思路來源於央視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莊浪篇》與莊浪文聯平臺發布的麥稈畫圖文,本片以主人公唐彩萍麥稈畫為主線,從「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新時代正能量」角度出發,內容上將人文莊浪、匠心營造、向抗疫英雄致敬、助力脫貧攻堅、非遺傳承五個方面進行融合,使其串聯成一個完整的故事,表達了對家鄉的讚美和致力於在新時代陽光下拼搏、奮鬥的莊浪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