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古詩詞留在課本,把中華文化根脈留住

2020-12-13 中國青年網

  習近平總書記9日上午來到北京師範大學看望一線教師,向全國廣大教育工作者致以節日祝賀。在學校主樓參觀「尊師重教、築夢未來——慶祝第30個教師節主題展」時,他在「教師世家」、「特崗計劃」、優秀教師代表先進事跡等圖片圖表前駐足停留,聽取介紹,不時插話詢問。(9月9日新華網)

  北師大教師參加了全國課標的製作,習近平從展臺上拿起一本課標書翻看。聽說語文、歷史、思想政治三門課標是全國統一,他說,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

  讀到此處,我們國學教育者不禁心潮澎湃,我們的教育終於有了知心人。多年的教育教學,我們的國學備受尷尬。領導不重視,以為語文不是決定高考成成敗的關鍵,班級平均差距微微,優勢不大;班主任不倡導,因為語文的分數短期無法改變,有點差距也可以讓其他學科來彌補;學生,不重視,因為「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語文只是小插曲,小聲哼哼當度假。

  我們一直都在倡導民族的傳統,民族的特色,民族的本色。我們中華文化包括多多,古典詩詞卻囊括中華文化的諸多方面,既是學習,也是傳承;既是治學,也是冶情。

  閱讀古詩詞,她為我們展現了人間最美好的生活,為我們傾唱出人們最細微的心曲;古詩詞一半像海水,她蘊積深厚而又波瀾壯闊;古詩詞一半像火焰,她真摯勃發而又明亮昂揚古詩詞;古詩詞也像一隻嘶啞的鳥,深情的讚美這豐饒的土地;古詩詞更像一個前行的人,懷揣使命走向明天。

  那麼,學習古詩詞究竟有什麼好處呢?

  首先,吟讀古詩詞能造就一個人的性格,陶冶一個人的情操。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流下了無數輝煌的詩篇,這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一代偉人毛澤東能背誦三百餘首古詩。從他16歲寫的《詠蛙》一詩可看出,古詩詞對他成長的影響之早,之深。從立志成才到走向天安門城樓,這個偉人一生與古詩詞結下了不解之緣。一首《沁園春、雪》氣概天下,成為千古傑作。吟讀古詩詞如在花海中徜徉,其色、其香、其味薰陶著人的心靈。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含蓄穩重的個性,質樸豪邁的情懷,為國為民捨生忘死的壯烈是中國古典詩詞的精華。吟讀古詩詞能培養造就一個人的性格,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升華。

  中國古典詩詞流傳至今的佳作名篇,不是千錘百鍊便是妙手可得,其語言表達能力極強。學習古詩詞對學生作文、說話水平提高極快。當沉默比雄辯效果更好時,我們可說「此時無聲勝有聲」;離別感傷「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愛人異地「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更有「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壯烈,「曾今滄海難為水,除去巫山不是雲」的情懷。

  古人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古典詩文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情感資源。妙用古詩文可以激活語言表達、彰顯文章底蘊,使文章散發出濃濃的書卷氣和文化氣。 詩句的引用就是在文章的局部位置直接嵌入古典詩文名句。如文章的標題、題記、首段和末尾等。在文章開頭嵌入詩詞佳句。以此領起全篇,則能夠使語言顯得凝練精闢,更能讓閱卷者立刻「窺」到作者的文化積澱和人文素養,給他們留下較佳的第一印象。在文章收尾處引用古典詩文,則具有畫龍點睛之效,能夠啟人心智、升華主題,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效果,令讀者掩卷沉思,回味無窮。

  擁有古詩詞的陪伴,我們的生活可以增加厚度聲讀,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少了很多喧囂和繁華,不炫富,不奢華。人更講究內涵的高低,物質欲望不再強大。

  在喧囂浮躁、斯文掃地的今天,我們面臨一切都庸俗化、商品化、功利化的文化環境,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更要學語文,積澱古詩詞,用古詩詞就是在塑造自己的淡泊而清新靈魂,信步走天涯。

  把古詩詞留在課本,用詩詞歌賦傳播中華文化,讓中國人把中華文化的根脈留住。

相關焦點

  • 留住農耕文化的根脈
    中國自古是一個以農業立國的大國,農耕文明一直伴隨中華文明的歷史腳步。當今時代正處在農耕嬗變的歷史節點上,我們該如何傳承農耕記憶、弘揚傳統文化?  我們的民族從農耕原點走來,我們的祖輩從農村原野走來,我們的文化從庶民百姓走來。
  • 總書記不贊成課本去掉古詩詞之後-搜狐文化頻道
    9月10日上海《東方早報》A10版,整版報導「上海大力發展傳統文化教育」;當天《新聞晨報》A07版,頭條推出「自製卡片、聽聽讀讀,娃娃愛上學古詩」;11日《新聞晨報》A06版,再整版推出《上海中小學多措並舉傳承中華文化》,所用圖片中黑板上的《靜夜思》清晰醒目,文中生動描寫小學生課上誦讀古詩詞的情景。這三篇報導,被稱為上海市教委的「陳情文」。
  • 何鋒:傳承非遺 留住民族紡織藝術根脈
    何鋒:傳承非遺 留住民族紡織藝術根脈 2014-07-11 10:25:09 來源:網上輕紡城  中國家紡協會副秘書長何鋒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 不忘歷史根脈 自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傳統美德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他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概括為「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六個方面。這六方面既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集中體現,也是新時代樹新風、化新人的價值引領。(2月17日央視網)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
  • 民進黨自斷中華文化根脈
    民進黨自斷中華文化根脈 2020年12月07日 14:51:00來源:中國臺灣網   據臺媒報導,在民進黨當局推動「行政組織改造」的過程中,臺北故宮博物院將不但會改名為「華夏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而且還將會遭到降級處理,從原先直屬臺灣行政主管部門,降格改為隸屬文化主管部門,由二級機關轉為三級機關,此舉被視為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的又一重大部署。  消息傳出,輿論譁然,臺當局文化主管部門和臺北故宮博物院連忙出來「滅火」,表示沒有定案。
  • 谷建芬編曲,課本古詩詞唱出來
    《江南》《春曉》《關山月》……5月29日,一首首收入北京市中小學課本的古詩詞變成歌曲唱起來。市教委介紹,目前已經創作了五十餘首作品,並錄製完成了音樂光碟,將陸續發放到全市每一所中小學。受20世紀初在我國新式學堂中廣泛傳唱的「學堂樂歌」啟發, 谷建芬 以編入教科書的古詩詞、格言、古訓為歌詞譜寫歌曲,從2005年開始創作「新學堂歌」,如今已完成50餘首作品。市教委表示,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在全市推廣新學堂歌,專門重新編排及錄製了音樂光碟。市教委將向全市所有中小學(不含高中)的每個班級配發一套光碟及材料。
  • 北京一年級語文課本古詩詞明年增加兩倍
    原標題:北京一年級語文課本古詩詞明年增加兩倍   習近平前天在北師大看望師生時表示,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   綜合京華時報記者郭瑩張靈新華社《新聞晨報》   □官方說法   >>研究所   古詩按傳統節日選擇   任翔說,小學階段重點是讓學生多積累詞彙、語句,感受古詩詞的音韻美和節奏。因此,在古詩詞的選擇上主要以簡單為主,適合學生誦讀。學生之前之所以覺得古詩難,是因為老師會要求學生背誦,並逐字進行講解。
  • 學好古詩詞,安徽安徽道恩教育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為主流組成。弘揚中華傳統文不僅僅對國家精神文明建設,對社會良好環境的構建有著深刻的影響,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對個人思想境界的影響也大有裨益。
  • 以高度文化自信守護中華民族文化根脈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曲阜視察時,發出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提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大方針。這
  • 大音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誦讀系列》入選全國有聲讀物精品工程
    其中,由廣東大音音像出版社申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誦讀系列》項目成功入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誦讀系列》項目是廣東大音音像出版社經過很長時間的醞釀,創製而成,秉持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的重要理念。
  • 天津分會場:文化浸潤的力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本、進...
    他完全被中華文化所折服,對中華禮、義、孝、敬有了更多理解。我深深感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本、進課堂、進校園是非常必要的。」11月27日,在全國政協「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本、進課堂、進校園」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會天津分會場,天津市河西區湘江道小學五年級學生家長劉曉琳說,孩子在學校每周學習古詩文、背誦詩詞、學唱京劇選段,學習生活豐富多彩,充滿正能量,優秀傳統文化助力孩子健康成長。
  • 合肥小學課本約60首古詩詞 一二年級就要會50篇
    教師節前夕,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到北京師範大學考察時曾表示,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現在合肥學生手中的語文教材有多少古詩文內容呢?
  • 周口有故事:留住鄉愁 弘揚周家口農耕文化
    為了深入挖掘和弘揚農耕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牢記歷史根脈,華威民俗文化博物苑還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開設了農耕(民俗)文化展示館並多次舉辦中原農耕文明巡展等活動。在博物苑內,能近距離目睹農耕器具的傳承演變,現場體驗、感受農耕文化的親和力,知曉豫東乃至中原區域農耕水利的興衰變遷,更能領略豫東農耕文明的特色魅力。
  • 中國文化的底蘊: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上篇)
    中學課本上有一句很重要的話: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以前中國的經濟實力比較落後,因此中國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國際社會的質疑,包括中國文化。港臺流行音樂、好萊塢大片、日本動漫等如同潮水一般衝擊著我們。可如果要問什麼是中國文化,可能很多人一時之間不知從何說起。的確,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底蘊何其深厚!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化;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青銅器、瓷器是中國文化;琴棋書畫是中國文化;萬裡長城是中國文化;京劇崑曲也是中國文化……今天小仙就只選取詩詞中常見的意象,來大致領略一下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 品悟中華文化,傳承漢字根脈——山東省甲骨文特色學校調研專家走進青島文正小學
    甲骨文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顆明珠,是中國「已知的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系統」。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致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的賀信》中強調:「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值得倍加珍視、更好傳承發展。」
  • 《我愛古詩詞》第二季今晚綻放螢屏:經典潤澤心靈 文化薪火相傳
    今天是開學後的首個周末,邀請電視機前的大朋友、小朋友今晚一起鎖定江蘇城市頻道,我們將送出一份誠意滿滿的開學大禮:《我愛古詩詞》第二季正式開播!古詩詞有多美?怎麼學習古詩詞?又如何將古詩詞學以致用?這些大家關心的問題,都將在《我愛古詩詞》第二季的節目中逐一揭曉。
  • 傳承中華經典 厚植文化基因——記上海市銅川學校第三屆古詩詞大賽
    中華詩詞源遠流長,名人佳作美不勝收,是中華優秀傳統的根基和典範。傳承好中華優秀語言文化,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進一步增強學生對古詩文的濃厚興趣,我校初中部各年級各班級先進行了初賽活動。2020年12月14日,在冬日暖陽的陪伴下,上海市銅川學校第三屆古詩詞大賽決賽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每個年級經過初賽和複賽後,最後選出27位選手參加了全校的總決賽。
  • 激發熱愛傳統文化熱情《我愛古詩詞》第二季節目正式啟動
    6月19日下午,由江蘇省文明辦、共青團江蘇省委、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聯合主辦的《我愛古詩詞》第二季節目正式啟動。據介紹,去年6月15日,《我愛古詩詞》第一季在江蘇城市頻道上線。節目獨闢蹊徑,以中小學生為參與群體,緊扣課本內容,深挖知識點,打造了豐富生動的「第二課堂」。
  • 花鼓相伴 滋養文化根脈
    我曾從該村文化人曲諾方的筆下領略過花鼓文化的「盛世繁華」,特別是1976年,為慶祝粉碎「四人幫」,藝人昝清管帶領東莊花鼓隊表演的盛大場面,至今依然猶如親睹。    東莊村曾是省級貧困村,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在村「兩委」與駐村第一書記的共同努力下,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老百姓逐步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我曾多次來到東莊村。
  • 漳州南山文化生態園:留舊,留住「鄉愁」
    興建南山文化生態園時,像這種老舊的古建築都被有意識地保留下來,成為生態項目的一個小景觀。近年來,漳州市緊緊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城市快速發展的同時,走生態發展之路,持續探索「生態+」模式,不論是生態項目還是美麗鄉村建設,堅持留住「舊」,保護古街、古宅、古樹、古道、古井等,並賦予新功能讓老建築的「生命」得到延續,從而留住「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