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9日上午來到北京師範大學看望一線教師,向全國廣大教育工作者致以節日祝賀。在學校主樓參觀「尊師重教、築夢未來——慶祝第30個教師節主題展」時,他在「教師世家」、「特崗計劃」、優秀教師代表先進事跡等圖片圖表前駐足停留,聽取介紹,不時插話詢問。(9月9日新華網)
北師大教師參加了全國課標的製作,習近平從展臺上拿起一本課標書翻看。聽說語文、歷史、思想政治三門課標是全國統一,他說,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
讀到此處,我們國學教育者不禁心潮澎湃,我們的教育終於有了知心人。多年的教育教學,我們的國學備受尷尬。領導不重視,以為語文不是決定高考成成敗的關鍵,班級平均差距微微,優勢不大;班主任不倡導,因為語文的分數短期無法改變,有點差距也可以讓其他學科來彌補;學生,不重視,因為「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語文只是小插曲,小聲哼哼當度假。
我們一直都在倡導民族的傳統,民族的特色,民族的本色。我們中華文化包括多多,古典詩詞卻囊括中華文化的諸多方面,既是學習,也是傳承;既是治學,也是冶情。
閱讀古詩詞,她為我們展現了人間最美好的生活,為我們傾唱出人們最細微的心曲;古詩詞一半像海水,她蘊積深厚而又波瀾壯闊;古詩詞一半像火焰,她真摯勃發而又明亮昂揚古詩詞;古詩詞也像一隻嘶啞的鳥,深情的讚美這豐饒的土地;古詩詞更像一個前行的人,懷揣使命走向明天。
那麼,學習古詩詞究竟有什麼好處呢?
首先,吟讀古詩詞能造就一個人的性格,陶冶一個人的情操。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流下了無數輝煌的詩篇,這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一代偉人毛澤東能背誦三百餘首古詩。從他16歲寫的《詠蛙》一詩可看出,古詩詞對他成長的影響之早,之深。從立志成才到走向天安門城樓,這個偉人一生與古詩詞結下了不解之緣。一首《沁園春、雪》氣概天下,成為千古傑作。吟讀古詩詞如在花海中徜徉,其色、其香、其味薰陶著人的心靈。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含蓄穩重的個性,質樸豪邁的情懷,為國為民捨生忘死的壯烈是中國古典詩詞的精華。吟讀古詩詞能培養造就一個人的性格,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升華。
中國古典詩詞流傳至今的佳作名篇,不是千錘百鍊便是妙手可得,其語言表達能力極強。學習古詩詞對學生作文、說話水平提高極快。當沉默比雄辯效果更好時,我們可說「此時無聲勝有聲」;離別感傷「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愛人異地「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更有「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壯烈,「曾今滄海難為水,除去巫山不是雲」的情懷。
古人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古典詩文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情感資源。妙用古詩文可以激活語言表達、彰顯文章底蘊,使文章散發出濃濃的書卷氣和文化氣。 詩句的引用就是在文章的局部位置直接嵌入古典詩文名句。如文章的標題、題記、首段和末尾等。在文章開頭嵌入詩詞佳句。以此領起全篇,則能夠使語言顯得凝練精闢,更能讓閱卷者立刻「窺」到作者的文化積澱和人文素養,給他們留下較佳的第一印象。在文章收尾處引用古典詩文,則具有畫龍點睛之效,能夠啟人心智、升華主題,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效果,令讀者掩卷沉思,回味無窮。
擁有古詩詞的陪伴,我們的生活可以增加厚度聲讀,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少了很多喧囂和繁華,不炫富,不奢華。人更講究內涵的高低,物質欲望不再強大。
在喧囂浮躁、斯文掃地的今天,我們面臨一切都庸俗化、商品化、功利化的文化環境,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更要學語文,積澱古詩詞,用古詩詞就是在塑造自己的淡泊而清新靈魂,信步走天涯。
把古詩詞留在課本,用詩詞歌賦傳播中華文化,讓中國人把中華文化的根脈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