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鋒:傳承非遺 留住民族紡織藝術根脈

2020-12-23 全球紡織網

何鋒:傳承非遺 留住民族紡織藝術根脈

2014-07-11 10:25:09 來源:網上輕紡城

 中國家紡協會副秘書長何鋒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擁有豐厚的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家紡行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如今越來越多的家紡企業意識到,品牌需要有文化的根脈作為支撐,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恰恰就是我國家紡品牌的文化根脈所在。正因為如此,近幾屆家紡展都設立專門的"非遺展區"且引人關注。

  何鋒介紹說,我國家紡業形成規模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由於外貿加工的需要,家紡的設計多是模仿歐美發達國家的產品,一度忽略了對我國優秀文化遺產的傳承。為了弘揚我國紡織非遺的民族精神和傳統技藝,自2009年來,中國國際家用紡織品及輔料博覽會專門設立"中國家紡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區",展示以緙絲、雲錦、侗錦、蜀繡、藍印花布、抽紗、苗族蠟染、魯繡等傳統手工藝為代表的我國的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展區"通過現代的展示方式,讓現代家紡產業與傳統非物質文化經典技藝近距離接觸,促進相互交流合作,進一步宣傳推廣中國家紡非遺的國內外影響力。

  何鋒認為,"中國家紡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區"展示的中國紡織技藝悠久的歷史文化,受到了國內外參展商與採購商的極大關注。同時,我國很多家紡企業開始逐步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家紡相結合的道路,在儘量保留原汁原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上,根據國際流行趨勢和市場消費需求,讓更多具有"中國元素"的家紡產品走向市場,提升產品附加值的同時帶動家紡產業轉型升級。

  何鋒表示,事實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對我國家紡行業來說非常必要。一方面,這樣做可以激發家紡行業開發新產品時的設計靈感,拓展家紡品牌的發展思路,豐富家紡產品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家紡產品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機結合,鼓勵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商業結合的探索實踐,並為非遺提供了新的商品屬性,從而保護非遺,並讓非遺找到更大的發展空間。

  何鋒認為,一個民族只有擁有深厚的文化根基,開放地吸納並融入多元文化,才能不斷地煥發豐富的色彩和蓬勃的生機。如何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把非遺與現代生活相協調,是我國家紡行業在這個時代需要做的,也是實現品牌差異化發展的一個機遇。

  何鋒認為,需要注意的是,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絕不是生搬硬套。只有在我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將民族元素與國際趨勢相融合,我國的家紡企業才能設計出好的作品來,才能創造出一種有別於西方、自主創新的家紡時尚潮流,在市場上獨樹一幟。讓人欣喜的是,以禮品、婚慶產品為代表的家紡產品在應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設計元素上有了長足的進步,消費者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家紡產品結合的案例上,也表現出了久違的熱情。

相關焦點

  • 留住農耕文化的根脈
    當今時代正處在農耕嬗變的歷史節點上,我們該如何傳承農耕記憶、弘揚傳統文化?  我們的民族從農耕原點走來,我們的祖輩從農村原野走來,我們的文化從庶民百姓走來。親身經歷了這個時代轉換和文明嬗變的一代人,有責任為留住根脈、記住鄉愁、傳承文化做些有益的事情。  中華農耕文化是指在中華民族所經歷的漫長農耕時代,農民、農村、農業創造、形成和傳承下來的文化成果和精神財富。
  • 非遺瑰寶齊保護,民族文化「童」傳承
    非遺瑰寶齊保護,民族文化「童」傳承小市長體驗廣繡小主人體驗廣彩小主人展示剪紙作品小市長、小主人為非遺保護說想法、提建議一針一線、一筆一畫、一邊一角……6月22日,「非遺瑰寶齊保護,民族文化『童』傳承」 第40期小主人論壇圓滿結束。
  • 把古詩詞留在課本,把中華文化根脈留住
    我們一直都在倡導民族的傳統,民族的特色,民族的本色。我們中華文化包括多多,古典詩詞卻囊括中華文化的諸多方面,既是學習,也是傳承;既是治學,也是冶情。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流下了無數輝煌的詩篇,這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一代偉人毛澤東能背誦三百餘首古詩。從他16歲寫的《詠蛙》一詩可看出,古詩詞對他成長的影響之早,之深。從立志成才到走向天安門城樓,這個偉人一生與古詩詞結下了不解之緣。一首《沁園春、雪》氣概天下,成為千古傑作。吟讀古詩詞如在花海中徜徉,其色、其香、其味薰陶著人的心靈。
  • 從「博物館」走出的「新」經濟——非遺傳承開闢產業發展新天地
    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題:從「博物館」走出的「新」經濟——非遺傳承開闢產業發展新天地新華社記者張辛欣瀝瀝雨水中,模特們身著雲錦華服,撐著油紙傘隨音樂走過,仿佛一幅畫卷,又有著濃濃的詩意。在近日於千島湖召開的首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上,這場非遺服飾秀引發人們關注。
  • 何鋒:「我是『善地』見證者,更是建設者」丨最美教師 榮耀四川
    本期,讓我們傾聽成都市高新區援藏教師何鋒的故事2020年6月8日,一節名為「德格縣中學非遺文化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的直播課通過網絡雲端的方式對全省教師做了分享。何鋒說。「學校需要什麼科目我都可以教,我服從安排。」一到德格縣中學,何鋒便向校長表態。校長了解到何鋒是成都市中和中學行政辦公室主任後,便讓他分管學校辦公室工作,一是可以發揮學校管理所長,二是為學校準備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迎檢作指導。雖然分管行政工作,但何鋒有時也會擔任語文學科教學工作。
  • 端午節 以紀念形式傳承民族精神
    端午節 以紀念形式傳承民族精神 發表時間:2016-06-07   來源:淮北文明網其實,這些紀念活動中更流露著對中華「民族精魂」的傳承。    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憂國憂民的情懷、上下求索的執著感召了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詩人屈原的這些感悟、所體現出來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文化遺產,古往今來,這筆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已經隨著歷史的演進,融入了中華民族血液,奔騰不息,流傳至今。
  • 名師名家引領非遺文化傳承 廣州金蘭苑小學7個非遺項目課程全面鋪開
    名師名家引領非遺文化傳承 廣州金蘭苑小學7個非遺項目課程全面鋪開金羊網  作者:  2020-01-19 金蘭苑小學接過荔灣區文化局授牌
  • 打破非遺活態傳承的邊界,讓文化自由流淌
    實際上,無論是中國或是全球時尚界,都對這些充滿歷史底蘊的藝術文明瑰寶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一種毋庸置疑的「政治正確」。 從實用主義出發,用「服裝」這個最直接、最明顯、最易被大眾觸及的介質,讓非遺技藝活過來、活下去,不僅是服裝人的使命,也是人類文明傳承的召喚。
  • 浦江:以傳承文明留住美麗鄉愁
    浦江縣在全域範圍內對具有重要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的歷史建築實施搶救性保護,涵蓋宗祠、傳統民居、路亭、橋梁等建築。經過第一輪(2014-2016年)的實施,累計投入資金6000餘萬元,使得低畈村尚書第、宋溪村太常祠、東街理和堂等100幢歷史建築得到修繕和保護。
  • ...雲裳雲上昆明民族時裝周」玉溪「小龍茵」非遺刺繡——飛針走線...
    在雲南玉溪,有這樣一群人,她們手拿繡花針,身上背著娃,飛針走線間,繡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訴說著滇繡傳承的故事。她們,就是「小龍茵」繡娘。玉溪「小龍茵」非遺刺繡。受訪者 供圖玉溪「小龍茵」非遺刺繡。
  • 【文化傳承之美】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與共
    在這裡,崑崙文化源遠流長,宗教文化神秘多樣,非遺文化底蘊深厚,節慶文化異彩紛呈。青海「花兒」、塔爾寺「藝術三絕」「八瓣蓮花」、黃南熱貢藝術、柳灣彩陶、都蘭吐谷渾古墓等無不彰顯著青海先民的文明與智慧,無不呈現青海民族民間藝術的神秘、粗獷、成熟和莊重。  長期以來,生活在這裡的漢、藏、回、土、撒拉、蒙古等民族,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水乳交融,推動著青海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 民族的 時尚的 創新的——織錦藝術裡的文化基因
    本次展覽策展人、中國民族博物館副研究館員賀琛介紹,我國在公元前11世紀就能織錦,公元前7世紀已將織錦遠銷至歐洲。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織錦中心也逐漸由戰國時期的齊魯轉移到三國時期的蜀國,從而形成了蜀錦。當時,蜀錦不僅是對外貿易的商品,也是軍費開支的來源。在諸葛亮南徵時,蜀錦工藝也隨之南下,影響到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傳承千年的各類錦種。
  • 嶺南師院「搭臺傳藝」傳承嶺南紡織服飾文化
    「第一天上課就迫不及待地將所學所悟的嶺南紡織服飾文化融入到新學期的課堂中來,T恤設計中的圖案設計,學生們親手編織裝飾畫收穫了意外的驚喜!」近日,來自潮汕職業技術學院的學員沈小麗老師將自己參加培訓後的教學效果反饋回嶺南師範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
  • 傳承振興「非遺」 弘揚創新「非遺」文化
    為了更好地保護民族文化、保護滋養民族文化的土壤,2007年3月,磽磧藏族鄉的「上九節」也被正式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寶興,每年的「上九節」和「紅葉節」都會吸引眾多遊客,他們能在會節上欣賞到國家級「非遺」原生態多聲部民歌和省級「非遺」磽磧鍋莊等獨具地方特色的民俗,以及楊明星帶來的精彩表演。
  • 延續文化根脈 守護民族之魂
    習近平總書記在赤峰市松山區興安街道臨潢家園社區,讚賞烏蘭牧騎隊員傳承了優秀傳統文化;在赤峰市博物館,聆聽格斯爾傳承人說唱古老的史詩;在內蒙古大學圖書館,對古籍保護提出新的要求……腳印串串,步步情牽,總書記深切關懷內蒙古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留下殷殷囑託。
  • 省非遺傳承人姚義炳到流美中心小學開展福鼎提線木偶教學傳承活動
    木偶戲是我國古老民間藝術,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一枝獨秀的奇葩。為弘揚優秀文化,傳承戲曲藝術,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培養學生興趣愛好,提高學生藝術修養。暑假期間,福鼎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木偶特聘專家客座教授姚義炳走進流美中心小學校園,開展「福鼎提線木偶戲」傳承公益培訓。
  • 非遺技藝共傳承,鄭州藝術幼兒師範學校當選全國非遺教育集團副理事...
    首屆全國職業院校非遺技藝傳承與發展研討會暨全國非遺職業教育集團成立大會開幕會議表決通過全國非遺職業教育集團章程(草案)及理事長、理事單位等名單。鄭州藝術幼兒師範學校當選全國非遺教育集團副理事長單位。鄭州藝術幼兒師範學校在此次全國非遺職業教育集團成立大會中作為代表作交流發言。發言中,該校實訓處主任朱冬梅立足於中原地域非遺文化的傳承和教學,在學校非遺專業促進方面分享了一些經驗,得到了與會成員單位的高度認可。
  • 織錦非遺保護與傳承,浙理工永遠在路上!
    近日,2019年度「國家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織錦技藝傳承及創意設計研修班」(第五、六期)在浙江理工大學正式開班。校科研院主持工作副院長徐偉強,校雜誌社社長鄭今歡,材料與紡織學院、絲綢學院黨委書記祝成炎,相關學院及部門負責人,紡織非遺研究所所長張紅霞,副所長魯佳亮、陳俊俊,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系與紡織工程系部分教師代表參加開班典禮。
  • 根脈在此!寧國港口給你帶來一場非遺文化狂歡
    非遺文化大放光彩非遺故事精彩紛呈走到非遺展區,有40多個非遺手工技藝正在展出,有後山剪刀製作技藝、皖南剪紙、馬派皮影、葫蘆烙畫、龍窯制陶技藝、紅麯酒製作、馬氏吹糖等一系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也有涇縣油布傘製作技藝、木板水印、武郎麵塑、蛋雕、木梳製作技藝、傳統宣扇製作技藝、微雕藝術、木壺藝術等一系列宣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遊客們可以邊看邊體驗
  • 非遺的活態傳承:「大世界」裡的非遺「小世界」
    原標題:非遺的活態傳承:內設展覽、表演、傳習、美食、數字非遺等五大功能業態「大世界」裡的非遺「小世界」這棟穿越百年時光的建築,定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內設非遺展覽、非遺表演、非遺傳習、數字非遺、非遺美食五大功能業態。步入其中,竹編、磚雕、麵塑等令人目不暇接的文化精粹,令人恍若進入獨具魅力的「非遺小世界」。  推廣非遺,少不了「活態」傳承  一進門,迎面放置著的便是作為大世界經典記憶而留存的12面哈哈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