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師院「搭臺傳藝」傳承嶺南紡織服飾文化

2020-12-22 南方新聞網

「第一天上課就迫不及待地將所學所悟的嶺南紡織服飾文化融入到新學期的課堂中來,T恤設計中的圖案設計,學生們親手編織裝飾畫收穫了意外的驚喜!」近日,來自潮汕職業技術學院的學員沈小麗老師將自己參加培訓後的教學效果反饋回嶺南師範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

今年8月3日-30日,像沈小麗一樣,來自廣東省各高職院校20餘名骨幹教師齊聚在嶺南師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系「充電」,參加廣東省2020年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項目「緊缺領域教師技能傳承創新」——嶺南特色紡織服飾類國培班,學習探討傳承嶺南特色紡織服飾文化,他們很快將自己的學習成果應用到新學期的課堂上。

「嶺南紡織服飾文化是嶺南文化歷史變遷的一個縮影,長期融合、創新、升華而自成這一區域的紡織服飾文化體系。」國培項目負責人、嶺南師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沈晶照副教授介紹,這次培訓採用理論聯繫實踐的方式,深入挖掘嶺南服飾的文化價值,將其產品化、市場化和品牌化,通過高校的教學與科研平臺,為保護、傳承、創新嶺南服飾培養人才,共同打造嶺南服裝與服飾設計的新高地。

這次培訓讓參訓學員充分了解、體驗、傳承嶺南優秀傳統文化,重點指導參訓教師進行嶺南特色傳統工藝學習,產品設計、教學演練、理論研究、專業技能實踐,參與嶺南特色傳統工藝科研課題項目等工作。

「讓傳統遇見科技,讓非遺遇見時尚,記奢華遇見純樸。」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院長金憓教授應邀為學員分享了「非遺香雲紗服飾創新設計策略研究」。她從發掘香雲紗中華傳統文化的古典之美,到展示香雲紗羽化成蝶之路,講述了自己「堅持文化自信塑造新視野」的經歷和獲得的成果,讓學員耳目一新。

本次培訓學員深入雷州7天學習當地的蒲草編織技藝。學員們親自下田割蒲草,自己動手下鍋染色和舂草,從起頭、穿邊簡單的基本手法到織角、織花複雜的成品,體會到編織工藝品的外觀對手法要求很高。通過對原生態材料的編織技藝的深度掌握,交上了草編蒲扇、草編香包、草編裝飾、裱框等風格各異的蒲草作品。

雷州陶瓷技藝傳承與實踐、中草藥植物染、嶺南文化創新設計與實踐等系列富有嶺南文化特色的課程,讓學員不僅深入掌握了傳統技藝,還了解其背後的生活、生產方式和文化傳統,非遺融入服裝紡織文化中,並賦予傳統技藝新的美學內涵及價值。

來自廣州涉外經濟貿易職業技術學院的朱新民老師說:「上課老師們的敬業精神、工匠精神讓我欽佩,所學知識給了我教學和科研的新角度。」

南方日報記者 杜瑋淦 通訊員 駱宇虹

相關焦點

  • 嶺南寫真:客家服飾傳承漢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嶺南寫真:客家服飾傳承漢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2015-05-21 11:33:04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社梅州5月21日電 題:客家服飾傳承漢民族文化的
  • 嶺南師院:建「雲上線下」幫扶機制
    7月26日起,嶺南師院全面開展暑期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在結合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要求的基礎上,嶺南師院今年共組建242支實踐隊伍,其中線上隊伍132支、線下隊伍80支、線上線下結合隊伍30支。5167名青年大學生在250多名教師的指導下,開展線上為主,線上線下聯動的「攜手奔小康,共築中國夢」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 粵西美術教育研究中心在嶺南師院成立
    12月23日,嶺南師範學院(前稱:湛江師範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揭牌成立「粵西美術教育研究中心」並舉行首屆美術教育論壇,來自湛江、茂名、陽江三地教育局的美術教研員、美術教學名師與本校美術學專業的師生齊聚一起,共同探討新時代中小學美術教育、學校美育的新發展。
  • 「雲直播」嶺南文化精品圖書展,讓嶺南書香飄香國際
    據悉,本次展示聚集多家數位音樂、遊戲動漫、電子競技等領域的優秀文化企業,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網紅達人進行展演,通過「線下+雲上」的模式,展示最新文化成果,為文創產業可持續發展賦能。本次展示專門設置嶺南優秀圖書展示區,其中,廣東省出版集團策劃出版的《嶺南文庫》《嶺南文化知識書系》等大部頭的精品圖書受到文化學術界的好評和廣大讀者的青睞。
  • 嶺南文化藝術館羊城開館 以藝術瑰麗展現璀璨嶺南
    嶺南文化藝術館開館儀式現場。(央廣網記者 周羽 攝)央廣網廣州8月28日消息(記者周羽 通訊員宋超)8月28日,嶺南文化藝術館開館暨「嶺南·高度」主題藏品展在廣州舉行,活動展出廣東省嶺南文化藝術促進基金會收藏的100多件代表嶺南文化藝術的精品。
  • 【學工總結】2017年嶺南師院學生工作部大回顧
    關於開展嶺南師院2016年度勤工助學優秀指導老師與勤工助學先進個人(學生)的通知5. 關於2017年校內勤工助學崗位申報調整的通知6. 關於做好2013級學生2016-2017學年綜合測評工作的通知1. 關於開展嶺南師範學院2017年輔導員工作精品項目培育建設的通知2. 關於參加安全知識講座的通知3.
  • 嶺南文化藝術館羊城開館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宋超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近日,嶺南文化藝術館在廣州開館。活動展出廣東省嶺南文化藝術促進基金會收藏的100多件代表嶺南文化藝術的精品。嶺南文化藝術館由廣東省嶺南文化藝術促進基金會建設,設有藝術展覽區、書畫創作區、多媒體展示區等。
  • 「刷臉」報到、一站辦理……嶺南師院迎接首批2020級新生
    9月11日,嶺南師範學院(下稱「嶺南師院」)迎來了2020級第一批新生入校報到。疫情防控常態下,嶺南師院採取新生網上預報到,通過「刷臉」系統入校報到,服務周到,方便貼心。據悉,該校今年錄取本科新生近7000人。第一批(9月11日至13日)報到新生6886人,其中預報到6752人,預報到率達到98.05%。
  • 文薈嶺南,藝耀星空|同懷赤誠之心,打造嶺南文化直播平臺
    12月15日,是金僑集團向文化藝術名人名家吹響集結號的大日子,也是嶺南文化和非遺傳承上的雅士通過多媒體「秋收冬藏」的好日子。據了解,為了更好的傳承和發揚嶺南文化,金僑集團廣州文化藝術村在本屆藝博會上向全球招募100位嶺南文化藝術大師,目前已有超過百位名家報名
  • 《界別圓桌匯》第21期:傳承嶺南文化 助力廣東打造文化強省
    近日,廣東省政協辦公廳與人民網廣東頻道聯合主辦的《界別圓桌匯》推出第21期節目,三位廣東省政協委員在節目中暢談傳承嶺南文化,助力廣東打造文化強省的相關問題。   界別圓桌會推出第21期,三位廣東省政協委員在節目中暢談傳承嶺南文化,助力廣東打造文化強省的問題。
  • 「雲直播」嶺南文化精品圖書展:嶺南為基因,書香飄國際
    近年來,廣東省把文藝精品創作放在突出位置,著力打造嶺南文化新高地,出版了一大批嶺南文化題材的重要著作。本次展示專門設置了嶺南優秀圖書展示區。其中,廣東省出版集團策劃出版的《嶺南文庫》《嶺南文化知識書系》等大部頭的精品圖書受到了文化學術界的好評和廣大讀者的青睞。
  • 文化共傳承 | 親子繽紛樂!蘭桂家綜開展嶺南建築手工製作活動>>
    為了進一步促進社區居民、兒童青少年對嶺南文化的認識,傳承優秀的嶺南文化,蘭桂家庭綜合服務中心近期舉辦系列暑期服務活動。近日,蘭桂家綜圍繞「嶺南文化共傳承」主題開展了嶺南建築手工製作活動,12組親子家庭參與本次活動。
  • 展示嶺南文化多了一扇窗!「嶺南之窗」項目8月8日晚啟動
    展示嶺南文化多了一扇窗!「潮墟」以及極具親和感染力的地鐵非遺文化主題站(地鐵廣州塔站)一起,共同為打造「嶺南之窗」廣州文旅融合創新示範區、促進嶺南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添加彭勃的生機與活力。
  • 嶺南師範學院:教師教育幫區域教育強筋骨
    嶺南師院院長蘭豔澤表示,學校作為省級中小學教師發展中心單位,以項目管理的方式,與地方共同探索精準研修、校地聯動、專業成長的路徑,協同培育名教師、名班主任、名校長等領頭雁,以點帶面,推動地方基礎教育發展。嶺南師院還推動學校教師深入中小學校,努力成為名師專業成長的「領路人」。從2014年起,學校文傳學院語文教學部主任李斌輝就帶領湛江一中等學校語文教師,共同開展嶺南語文教育研究。
  • 魔術師走進廣州永慶坊 創新演繹嶺南文化
    ,把嶺南文化與魔術糅合在一起,讓市民可以更好地體會歷史文化街區內極具嶺南傳統文化內涵和非遺手藝的「粵味」。  本次活動由廣州荔灣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主辦,荔灣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荔灣區文化商旅發展中心、多寶街道辦事處協辦,活動旨在通過互動式體驗,充分展現荔灣在嶺南文化上的保護和活化,讓大眾能夠走進歷史文化街區,認識嶺南文化。
  • 2025年荔灣將建成嶺南文化中心區
    信息時報訊(記者 吳瑕)廣州荔灣是廣府文化的發祥地,是嶺南文化最集中、最具代表性地區之一。12月26日,廣州市發展改革委發布《廣州市嶺南文化中心區(荔灣片區)發展規劃(2019-2025年)》(下稱《規劃》),計劃通過打造北岸嶺南文化傳統風貌區、南岸嶺南文化創新發展區,建設嶺南文化傳承展示中心。
  • 兩年一度文化盛會,第六屆嶺南書畫藝術節啟動
    嶺南書畫藝術節至今已舉辦了五屆。2007年,為釐清嶺南畫派傳承脈絡、凝聚嶺南畫派後人傳人、發揚嶺南畫派創新精神,舉辦了首屆嶺南書畫藝術節。首屆藝術節,十香園舊址修繕落成,至此嶺南畫派的後人、傳人有了一處尋根溯源的場所。2010年,第二屆嶺南書畫藝術節在十香園新建的專業美術展廳內,以「一人、一史、一畫」的形式展出嶺南畫派名家的代表作。2013年,第三屆嶺南書畫藝術節先後開展了重譜瑤溪二十四景書畫合卷以及居巢、居廉書畫文獻展等活動。
  • 打開「嶺南之窗」 「廣式非遺」活了也火了
    8月8日晚,「嶺南之窗」廣州文旅融合創新示範區項目正式啟動。當最傳統的經典魅力與最現代的時尚動感相遇,一扇面向世界的嶺南非遺文化展示之窗隨之開啟。  透過「嶺南之窗」,看到的是廣州近年來在非遺保護傳承上的出新出彩,以及一座老城市不斷釋放出的新活力。
  • 嶺南文化的未來在哪裡?
    7月18日,旁聽了中山大學謝有順老師的講座(嶺南大講壇之文化系列),題目是經濟危機下的文化機遇。作為校友,謝老師1972年出生,是我很敬仰的當代中國文化學者,他對於大眾文化、草根文化、文化自覺等有著深厚的情節,是年輕一代學習的榜樣。
  • 振興傳統工藝、弘揚嶺南國粹,嶺南古琴斫制技藝師承項目啟動
    首期嶺南古琴斫制技藝師承項目,為期三年,由嶺南古琴藝術傳承基地七木琴社和古琴斫制技藝傳承基地稼軒琴坊兩個傳承基地導師團隊聯合執行,其中古琴斫制技藝琴師承研究項目,設在稼軒琴坊,琴坊佔地面積2000平方,由斫琴坊、漆藝研發中心、音樂廳等多個板塊組成。嶺南古琴藝術師承研究項目,設在七木琴社,嶺南古琴藝術館,設有講座、課程、音樂會、非遺遊、全日制師資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