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旁聽了中山大學謝有順老師的講座(嶺南大講壇之文化系列),題目是經濟危機下的文化機遇。作為校友,謝老師1972年出生,是我很敬仰的當代中國文化學者,他對於大眾文化、草根文化、文化自覺等有著深厚的情節,是年輕一代學習的榜樣。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是,毋庸危言,其文化地位一直處於邊緣化和失語態勢。長期以來,北方文化是學者、官方和媒體眼中的主流文化,話語權、聲音的主導者和唱響者一直都來自北方。全國性論壇、國際性會議很少聽到嶺南人的聲音,即使有,也只是曇花一現,被浩浩湯湯的北方文化大潮所湮滅,近現代以來的蠻夷之地、重商主義、文人墨客漸行漸遠等成為普適性認同。以每年一度的文化盛宴——春晚為例,鮮有廣東人入圍的,有的卻是以廣東人、廣東話作為笑柄的悲情談資身份出現,娘娘腔、鳥語是民眾對廣東的評價。再到最近中國城市軟實力排行榜,總評和10分項指標中,前15位中都找不到廣東城市的影子。
一個基本的和趨於保守的結論是:嶺南文化正在邊緣化!正在漸行漸遠!我們已經和正在遭遇一場文化危機。
在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對於地方文化自主性的保護和可持續行為已經成為共識。具體到廣東,我們的境遇可以用禍不單行來形容。一方面,由於外向依賴性過高、核心競爭力缺乏、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不甚合理等因素,我們的經濟在經濟危機打擊下已遭受重創;另一方面,經濟背後的元力量——嶺南文化也遭遇發展瓶頸。經濟問題可以通過產業結構調整、雙轉移等實體性策略加以解決,而文化弱勢文化則根深蒂固,因為是軟的、虛的、不易控制和扭轉的,難以在短期內取得突破。
某種意義上,經濟大省、經濟強省的廣東已經和正在建立,未來的預期也一定是積極和樂觀的,而文化大省、文化強省的道路任重道遠。基於以上事實,我以為,對於廣東文化的關心、關注和支持,應當成為每一個有責任、有良知和有遠見的嶺南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我們應該像關心廣東經濟一樣關心廣東的文化。
對於經濟危機下的文化機遇這一論題,不才有幾點淺見,和諸君分享,算是拋磚引玉。重要的是,希望以此為起點,希望大家本著各抒己見、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原則更多,對嶺南文化的現狀、問題、未來進行探討,為提升嶺南文化自主性、為建設文化大省獻計獻策。
第一、根源:經濟危機的背後是文化危機
我覺得,這次經濟危機的背後是文化危機。從發生邏輯看,次貸問題、信譽減低、超前消費、過度貸款等商業品德和社會文化墮化是主要原因,也就是說,正是這種商業文化發生質變,導致這次經濟危機。所以存在這種解決問題的路徑:文化原因——經濟問題——文化出路?從這個意義上看,這一命題題目很有邏輯性、很有意義。
第二、短板:嶺南文化的趨利性、短勢性
毫無疑問,廣東是我國市場經濟發育程度最高的地區,區域文化是在市場經濟主導下的文化體系。整體而言,廣東人市場意識強烈,重視短期利益、實際和現實訴求,部分人有得過且過、小富即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等諸侯心態,一些商人陷入悶聲發財。這種結果是對社會進步、文化弘揚等宏大訴求表現不夠積極,這算不算嶺南文化的一個短板?
第三、陷阱:文化過度商業化
現在,廣州、深圳等中國大都市在邁向國際化大都市的過程中,競相在文化產業上打下功夫,大辦特辦動漫產業、遊戲產業,我覺得有打著文化牌作為幌子的嫌疑,不可否認,利潤訴求要遠遠大於發展文化產業訴求,文化的教育、高雅、品味等原始本義在現代化、市場化和商業化運動背景下異化為賺錢的工具。在市場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這種異化程度更嚴重,文化過度商業化及由此帶來的文化本義襲奪現象比比皆是這是有關部分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現在高校興起出書熱,隨便一個人可以出書,有的一年幾本,其實,真正的好的作品有幾本?是真正的文化貢獻,還是職稱、工作量等的需要,大家心理都明白。
第四、矛盾:嶺南文化再現
這裡從我們身邊的具體事件——廣州亞運說起。廣州亞運宣傳太過低調是市民、媒體病垢的焦點。在經濟危機、官員腐敗等現實語境下,適當宣傳亞運具有提升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士氣的作用。低調、務實的嶺南文化在亞運宣傳方面似乎有著天生的劣勢。嶺南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市民化、平民化,如果在本地市民都不知道關於廣州亞運的基本信息,這種平民的文化特質如何體現?我以為,市民化、平民化的文化形成和發展過程也一定是文化從唯理論、束之高閣、空中樓閣之物走向社區化、街道化、具象化的過程。尋求市民高期望的認知需求和廣州低調務實的文化特質兩者之間的平衡點,是有關部門需要考慮的問題。
第五、出路:經濟與文化的整合
廣東經濟危機發軔於國際次貸危機,及由此引發的有效外需減少和本地產業發展的結構性危機等綜合引致。擴大內需成為時下官員和民眾的一致看法,「廣貨北上」就是出路之一。高層紛紛充當企業的代言人,引薦廣貨,我們欣喜地看到政府在應對危機中的巨大作用和貢獻。但是,「廣貨北上」目前存在的問題是經濟或商業層面居多,基於區域整體文化推介力度不夠。我以為,「廣貨北上」不僅僅是經濟的和商業邏輯,只有將其與廣州作為千年商都、嶺南商業歷史源遠流長、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改革開放的領航者等嶺南文化特質結合起來,這種商業才有了文化的源動力,這樣的北上才能可持續。作者:姚華松
(騰訊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