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荔灣是廣州傳統歷史文化風貌保存最集中、最完整的區之一,粵劇、粵曲、「三雕一彩一繡「等文化符號享譽全球,廣州奮力實現老城市新活力,荔灣使命在肩。
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其中提出,支持廣州建設嶺南文化中心和對外文化交流門戶,擴大嶺南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荔灣是大灣區範圍內嶺南文化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之一,粵港澳共建人文灣區、廣州建設嶺南文化中心,荔灣自然而然被委以重任。
去年底《廣州市嶺南文化中心區(荔灣片區)發展規劃(2019-2025年)》發布,嶺南文化中心核心區藍圖繪就。近兩年來,以「一江兩岸」為紐帶,荔灣著力挖掘維護嶺南文化資源,培育構建現代文化產業和服務交流體系,打造嶺南文化傳承展示中心、嶺南文化創新發展中心、嶺南文化國際交流中心「三大中心「,在推進嶺南文化中心核心區建設的路上探索前行。
空間布局:
北片歷史文化街區全部開展保護利用規劃編制 南片打造嶺南文化創新發展區
《廣州市嶺南文化中心區(荔灣片區)發展規劃(2019-2025年)》(下稱《規劃》)提到,充分發揮區位和文化資源稟賦優勢,以珠江為紐帶,北岸突出嶺南文化傳統風貌,南岸著重嶺南文化創新發展,構建「一江兩岸」荔灣嶺南文化示範區空間總體格局。
廣州有26條歷史文化街區,荔灣佔了14條,且全部密集分布在珠江北岸,可見分量之重。歷史文化街區是城市記憶的容器、嶺南文化的代表性展示空間,留住鄉愁,要保護這些容器,也要注入新內容。
在永慶坊, 2016年9月就投入運營的一期和近兩年陸續開放的二期早已是遊人如織。流連於麻石小巷、青磚騎樓、潮流店鋪,人們喜歡到這裡感受傳統西關風情,追逐時尚風向標。按照「恩寧路 最廣州」的總體定位,永慶坊二期探索打造「記得住鄉愁、吸引得住年青人、振興得起老城」的活力街區。
在距離永慶坊約1公裡的泮塘五約,前後兩期微改造工作均已完成,這裡70%成熟交付物業已實現活化運營,藝術大師、傳統匠人、特色商家紛紛聚集於此,新文化生活聚落打造已初見成效。
在西堤,南方大廈轉型升級項目已啟動,昔日中國最高的摩天大樓將打造包含精品酒店的多元跨界融合的創新型高端時尚商業體,再次成為廣州西部的新商業地標。
荔灣區住建局副局長黃志忠介紹,截至目前,荔灣北片14片歷史文化街區已全部開展了保護利用規劃編制,其中沙面等6片已完成並經市批覆實施。恩寧路、泮塘五約、沙面、西堤等片區在逐步改造提升的同時,正積極探索活化利用的新路徑。
南岸,依託珠江岸線,串聯近現代嶺南文化資源。荔灣將以廣東省「三館合一」項目為龍頭地標,以工業遺蹟的保護與利用、創新創意產業導入和傳統特色嶺南文化的創新發展為主,打造嶺南文化創新發展區。目前,落戶白鵝潭畔的省 「三館合一」項目已完成支護樁的澆築。荔灣區文廣旅體局局長吳永祺透露,珠江鋼琴創夢園音樂影視產業孵化創新港等重點新文化產業園區建設正在推進中,市、區正聯動啟動聚龍灣片區連片改造,將進一步提升南岸沿江創意產業園區能級。
非遺保護:
廣州首個非遺街區落地永慶坊 打造粵劇粵曲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全國文化先進區」「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中國曲藝之鄉「「廣東十大傳統美食之鄉「……千年商業文化帶來荔灣的繁榮,也孕育出曲藝、飲食、工藝、 民俗、中醫藥等西關特色文化資源。據統計,荔灣現有各級非遺項目43項(其中國家級 7 個)、非遺傳承人65名,數量規模全市排前。
非遺是嶺南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近年來,依託非遺優勢,荔灣大力實施非遺創新發展戰略,積極挖掘和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項目,打造非遺特色文化品牌,引導非遺集聚發展,探索非遺市場化,推動非遺活在當下、活出新意。
廣州首條非遺街區在永慶坊開街已四個月有餘,今年10月,以它為首站的廣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遺產深度遊線路,更成功入選全國12大非遺旅遊線路。
「很多人知道景泰藍,卻不知廣州琺瑯。廣州琺瑯工藝包括掐絲琺瑯、畫琺瑯、鏨胎琺瑯、透明琺瑯等。景泰藍是銅胚掐絲琺瑯,是其中的一種。」入駐非遺街區的省級非遺項目廣州琺瑯代表性傳承人楊志峰常這樣一遍遍向遊客科普。除了廣州琺瑯,廣彩、廣繡、骨雕、欖雕、醒獅、餅印等9家非遺大師工作室來到永慶坊這個全國聞名的嶺南文化「窗口」。記者了解到,4個月來,面向絡繹不絕的遊客,大師們講述著嶺南非遺的魅力,更積極開發面向市場的非遺產品,為非遺的長遠發展打開新局面。廣繡中藥材香囊、廣繡漢服、廣彩紫砂茶壺、廣彩骨雕音箱等非遺跨界融合產品暢銷。
在眾多非遺明珠中,粵劇無疑是最璀璨的一顆。荔灣是粵劇粵曲的發源地之一,粵劇粵曲的群眾基礎深厚,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力。去年10月,荔灣區獲批設立省級粵劇粵曲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荔灣制定《粵劇粵曲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規劃綱要》,提出以粵劇藝術博物館為中心,涵蓋八和會館、鑾輿堂等粵劇活動重要場所,打造總面積16公頃的國家級文化保護區,從整體性保護中實現對粵劇的傳承發揚。10個展演平臺作為文化生態保護區展示基地,10所特色中小學作為文化生態保護區的青少年推廣基地,全面夯實文化生態保護區的發展陣地。儘管受疫情影響,今年,荔灣舉辦的各種群眾性粵劇粵曲演出多達2000餘場次,包括穗港澳粵劇日、粵劇嘉年華、華光師傅誕巡遊展演、紅豆生輝青少年粵劇比賽等7大曲藝品牌交流活動,彰顯了粵劇粵曲的藝術生命力,也提升了其影響力。
全新突破:
首屆沙面公共藝術季連辦4個月頒布扶持辦法推動文商旅活化提升
荔灣區嶺南文化底蘊深厚,但《規劃》指出,與國內外先進地區相比,目前荔灣仍存在對文化資源的挖掘不夠,在內容、形式、業態方面創新不足,嶺南文化的時代特徵不明顯,影響力和輻射力有待加強,文化產業總體規模偏小,城區環境設施老舊、公共配套不足,推動文化有效發揚傳承的體制機制尚待不斷完善等問題。
兩年來,荔灣區在這些短板上都進行了突破與嘗試。文商旅產業是荔灣盤活文化資源的重要方向,但依靠政府的力量遠遠不夠。在體制機制上,去年6月,荔灣印發的《荔灣區文化創意產業扶持辦法》中提到,支持傳統文化商旅活化提升建設, 鼓勵活化提升區重點歷史街區內的私有物業和非區屬公有物業依法依規自主升級活化,並給予一定比例的租金補貼、減免政策。針對老城區公共設施尤其是公交設施不足的問題,今年8月,首條串聯荔灣沙面島和永慶坊的巴士線路開始運營,巴士分沙面島內循環線串聯沙面整島8個站點,外循環線串聯沙面、南方大廈、文化公園地鐵站、永慶坊等15個站點,有效將永慶坊和沙面兩大景點的遊客互相引流,便利形成文商旅集聚效應。
在品牌活動的創新上,今年8月至12月期間,荔灣首次嘗試以政府為主導,在沙面島舉辦「在一起」——2020沙面首屆公共藝術季,國內外16位知名藝術家帶來的公共藝術展覽、極具本土特色的傳統文化精品活動,為市民遊客帶來一場沒有圍牆的文化盛宴。「廣州市民對藝術的欣賞能力和新藝術形式的接受度在不斷提高,立足老城市新活力,荔灣在沙面這樣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公共空間進行藝術性的提升,是非常可喜的嘗試。」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廣州美術學院院長李勁堃如是評價。
近日,《全國市轄區旅遊研究報告2020》暨「2020年全國市轄區旅遊綜合實力百強區」榜單頒布,荔灣與番禺、越秀、增城四區入選,荔灣榮登榜單第59位,這既說明荔灣文旅資源的豐富,也體現了近年來文旅資源的開發和配套的完善。吳永祺表示,未來,荔灣將有機串聯各片區打通全域旅遊環線,優化文旅產業發展,進一步深化創意產業、華南首店、夜間經濟等布局,全方位提振拉動文化旅遊休閒美食購物等消費,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努力成為最廣州的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和世界城市文化會客廳。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吳多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廖雪明、莫偉濃、蘇韻樺
海報製作 廣州日報美術編輯 陳希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胡群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