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住鄉愁、振興得起老城」,荔灣建設嶺南文化中心核心區

2021-01-09 騰訊網

永慶坊。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廖雪明 攝

大洋網訊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支持廣州建設嶺南文化中心和對外文化交流門戶,擴大嶺南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荔灣區是大灣區範圍內嶺南文化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之一,粵港澳共建人文灣區、廣州建設嶺南文化中心,荔灣區自然而然被委以重任。去年年底《廣州市嶺南文化中心區(荔灣片區)發展規劃(2019-2025年)》發布,嶺南文化中心核心區藍圖繪就。

近兩年來,以「一江兩岸」為紐帶,荔灣區著力挖掘維護嶺南文化資源,培育構建現代文化產業和服務交流體系,打造嶺南文化傳承展示中心、嶺南文化創新發展中心、嶺南文化國際交流中心「三大中心」,在推進嶺南文化中心核心區建設的路上探索前行。

沙面。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蘇韻樺 攝

空間布局:北岸突出嶺南文化傳統風貌 南岸著重嶺南文化創新發展

《廣州市嶺南文化中心區(荔灣片區)發展規劃(2019-2025年)》(下稱《規劃》)提到,充分發揮區位和文化資源稟賦優勢,以珠江為紐帶,北岸突出嶺南文化傳統風貌,南岸著重嶺南文化創新發展,構建「一江兩岸」荔灣嶺南文化示範區空間總體格局。

廣州有26條歷史文化街區,荔灣區佔了14條,且全部密集分布在珠江北岸。在永慶坊,2016年9月就投入運營的一期和近兩年陸續開放的二期早已遊人如織。按照「恩寧路最廣州」的總體定位,永慶坊二期探索打造「記得住鄉愁、吸引得住年青人、振興得起老城」的活力街區。據荔灣區住建局副局長黃志忠介紹,截至目前,荔灣北片14片歷史文化街區已全部開展了保護利用規劃編制,其中沙面等6片已完成並經市批覆實施。

泮塘五約。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廖雪明 攝

南岸依託珠江岸線串聯近現代嶺南文化資源。荔灣區將以廣東省「三館合一」項目為龍頭地標,以工業遺蹟的保護與利用、創新創意產業導入和傳統特色嶺南文化的創新發展為主,打造嶺南文化創新發展區。目前,落戶白鵝潭畔的省「三館合一」項目已完成支護樁的澆築。據荔灣區文廣旅體局局長吳永祺透露,珠江鋼琴創夢園音樂影視產業孵化創新港等重點新文化產業園區建設正在推進中,市、區正聯動啟動聚龍灣片區連片改造。

小朋友現場學習廣彩製作。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莫偉濃 攝

非遺保護:廣州首個非遺街區落地永慶坊 推動非遺活在當下、活出新意

據統計,荔灣區現有各級非遺項目43項(其中國家級7個)、非遺傳承人65名,數量規模全市排前。近年來,荔灣區大力實施非遺創新發展戰略,積極挖掘和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項目,打造非遺特色文化品牌,引導非遺集聚發展,探索非遺市場化,推動非遺活在當下、活出新意。

廣州首條非遺街區已在永慶坊開街四個月有餘,今年10月,以它為首站的廣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遺產深度遊線路成功入選全國12大非遺旅遊線路。廣州琺瑯、廣彩、廣繡、骨雕、欖雕、醒獅、餅印等非遺大師工作室來到永慶坊這個全國聞名的嶺南文化「窗口」,大師們不僅向遊客展示嶺南非遺文化,更積極開發非遺產品。

在眾多非遺明珠中,粵劇無疑是最璀璨的一顆。荔灣區是粵劇粵曲的發源地之一,去年10月,荔灣區獲批設立省級粵劇粵曲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荔灣區制定《粵劇粵曲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規劃綱要》,提出以粵劇藝術博物館為中心,涵蓋八和會館、鑾輿堂等粵劇活動重要場所,打造總面積16公頃的國家級文化保護區,從整體性保護中實現對粵劇的傳承發揚。10個展演平臺作為文化生態保護區展示基地,10所特色中小學作為文化生態保護區的青少年推廣基地,全面夯實文化生態保護區的發展陣地。

粵劇藝術博物館。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廖雪明 攝

全新突破:

解決老城區公交設施問題

舉辦首屆沙面公共藝術季

《規劃》指出,目前荔灣區仍存在對文化資源的挖掘不夠,在內容、形式、業態方面創新不足,嶺南文化的時代特徵不明顯,影響力和輻射力有待加強,文化產業總體規模偏小,城區環境設施老舊、公共配套不足,推動文化有效發揚傳承的體制機制尚待不斷完善等問題。

兩年來,荔灣區在這些短板上進行了突破與嘗試。在體制機制上,去年6月,荔灣區印發的《荔灣區文化創意產業扶持辦法》中提到,支持傳統文化商旅活化提升建設,鼓勵活化提升區重點歷史街區內的私有物業和非區屬公有物業依法依規自主升級活化,並給予一定比例的租金補貼、減免政策。針對老城區公共設施尤其是公交設施不足的問題,今年8月,首條串聯沙面島和永慶坊的巴士線路開始運營,巴士分沙面島內循環線串聯沙面整島8個站點,外循環線串聯沙面、南方大廈、文化公園地鐵站、永慶坊等15個站點,有效將永慶坊和沙面兩大景點的遊客互相引流。

廣州恩寧路,粵劇藝術博物館在夜色中熠熠生輝。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莫偉濃 攝

在品牌活動創新上,今年8月至12月,荔灣區首次嘗試以政府為主導,在沙面島舉辦「在一起」——2020沙面首屆公共藝術季,國內外16位知名藝術家帶來的公共藝術展覽、極具本土特色的傳統文化精品活動,為市民遊客帶來一場文化盛宴。

近日,《全國市轄區旅遊研究報告2020》暨「2020年全國市轄區旅遊綜合實力百強區」榜單頒布,荔灣、番禺、越秀、增城四區入選,荔灣區榮登榜單第59位,這既說明荔灣區文旅資源的豐富,也體現了近年來文旅資源的開發和配套的完善。荔灣區文廣旅體局局長吳永祺表示,未來,荔灣區將有機串聯各片區打通全域旅遊環線,優化文旅產業發展,進一步深化創意產業、華南首店、夜間經濟等布局,全方位提振拉動文化旅遊休閒美食購物等消費,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努力成為最廣州的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和世界城市文化會客廳。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吳多

相關焦點

  • 文化強市 |「記得住鄉愁、振興得起老城」,荔灣建設嶺南文化中心...
    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其中提出,支持廣州建設嶺南文化中心和對外文化交流門戶,擴大嶺南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荔灣是大灣區範圍內嶺南文化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之一,粵港澳共建人文灣區、廣州建設嶺南文化中心,荔灣自然而然被委以重任。
  • 文化強市|「記得住鄉愁、振興得起老城」,荔灣建設嶺南文化中心...
    「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荔灣是廣州傳統歷史文化風貌保存最集中、最完整的區之一,粵劇、粵曲、「三雕一彩一繡「等文化符號享譽全球,廣州奮力實現老城市新活力,荔灣使命在肩。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其中提出,支持廣州建設嶺南文化中心和對外文化交流門戶,擴大嶺南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 留住歷史印跡 深耕荔灣嶺南文化中心核心區
    ,廣東省書法家協會顧問、廣州市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知名書畫家連登,廣州大學十三行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元林,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名譽館長、廣州十三行文化促進會會長王恆等40餘位知名學者和文化名人以及省市各大博物館館長出席書籍發行儀式及嶺南文化發展研討會,會上專家們就弘揚嶺南歷史文化和挖掘廣州十三行歷史文化展開了研討,並就致力於建立多元和包容的博物館展開研討。
  • 廣州荔灣:高層次文化人才相聚沙面 共話嶺南文化中心建設
    來自各行各業的50多位嘉賓在月下品新茶敘友情,共商荔灣區人才發展和嶺南文化傳承創新之路。本次智匯荔灣才聚鵝潭茶話會是由荔灣區高層次人才聯誼會和廣東省文化學會共同舉辦,區文化館、荔仕豐產業運營、廣州當代教育研究院協辦。
  • 這個星期,來荔灣感受嶺南文化
    信息時報訊(記者 王智汛 通訊員 荔宣)連場粵劇文化文藝演出免費對外公演、「粵韻書房粵書吧」揭牌、黃俊英粵語相聲藝術館開門迎客……即日起至30日,由荔灣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的「西關新活力」2020年荔灣區文化體驗月系列活動在永慶坊、粵劇藝術博物館、恩寧路等地隆重舉行。
  • 廣州將打造「一江兩岸」荔灣嶺南文化示範區空間格局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 申卉)12月26日,廣州印發《嶺南文化中心區(荔灣片區)發展規劃(2019-2025年)》,提出通過打造荔灣嶺南文化示範區,規劃建設以荔灣為核心的嶺南文化中心區,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嶺南文化,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推動老城市煥發新活力。
  • 廣州荔灣:見證老西關活力「蝶變」
    「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採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沙面島上,遊客開心地在各類藝術作品前「打卡合影」,這裡正在展演的「在一起」沙面藝術季為嶺南文化注入現代元素。隔著幾條老街的永慶坊,醒獅、古琴、蕭笛等各類非遺文化表演如火如荼,這裡剛剛掛牌升級為國家4A級景區,建成廣州首個「非遺街區」,粵劇粵曲和「三雕一彩一繡」等嶺南傳統文化元素在這裡駐足、醞釀、升華,活力充盈、發揚光大。
  • 2025年荔灣將建成嶺南文化中心區
    信息時報訊(記者 吳瑕)廣州荔灣是廣府文化的發祥地,是嶺南文化最集中、最具代表性地區之一。12月26日,廣州市發展改革委發布《廣州市嶺南文化中心區(荔灣片區)發展規劃(2019-2025年)》(下稱《規劃》),計劃通過打造北岸嶺南文化傳統風貌區、南岸嶺南文化創新發展區,建設嶺南文化傳承展示中心。
  • 假期過半,荔灣這些潮玩地點你都去過了嗎?
    周圍的店鋪也收穫了滿滿的商機,咖啡館、日料店、書店、士多店,隨著遊客量的增多,永慶坊開啟了服務模式,這裡有得逛、有得買、有地方休憩,老街的公共服務功能終於不再是項短板。 今年,永慶坊獲批國家級4A級景區榮譽稱號,而不遠處的「非遺」街區也於8月開業,這條歷史文化老街的嶺南味兒更濃了。
  • 嶺南文化中心區荔灣片區發展規劃印發,花卉市場將搬遷
    南都訊日前,廣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嶺南文化中心區(荔灣片區)發展規劃(2019-2025 年)》(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嶺南文化傳承展示中心、創新發展中心和對外交流中心,以珠江為紐帶,北岸突出嶺南文化傳統風貌,南岸著重嶺南文化創新發展,構建「一江兩岸」荔灣嶺南文化示範區空間總體格局
  • 荔灣這一年|配套補短板,活化文商旅
    而三江交匯處的白鵝潭中心商務區,正步入發展快車道,就在幾天前,起步區的新隆沙片區城市設計深化方案獲廣州市規委會通過。超高建築、三館合一項目、花園式濱水長廊,匯聚4條地鐵線,建設量比肩珠江新城核心區,服務珠江西岸「六市一區」先進位造業……人們對白鵝潭的發展充滿了信心和期待。
  • 自貢自流井區:老城復興留住歷史文化美麗鄉愁
    文物古蹟、歷史建築是一個城市發展的印記,如何處理好城市發展與文物保護的關係,一直是城市建設面臨的難題。而在自貢市自流井區,老城復興與歷史文脈的延續相得益彰。城市建設的有機更新中,留住了滿滿的鄉愁。圖:安全巷民國文物建築文化牌老城復興延續文脈自流井井鹽生產歷史悠久,清乾隆時期是四川五大中心產鹽場地之一;到清嘉慶、道光時,成為四川三大中心產鹽場地之一;再到清鹹豐、同治年間,更是四川井鹽中心產鹽場地,是中國最大的手工業工場,產業工人達10萬之眾
  •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泰安邱家店鎮北王莊村民俗文化引來...
    春天》是泰山區獻禮脫貧攻堅收官年推出的精品力作,講述了一直忙碌在戰「疫」和扶貧第一線的副鎮長肖萍,為貧困戶送必須的生活品,並當起網絡主播帶貨直銷滯銷農產品的生動情節,故事性呈現了邱家店鎮在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爭當泰安東部新城生力軍的生動實踐。
  • 荔灣區永慶坊「旅遊+非遺」 打造嶺南文化中心區示範品牌
    一、廣州西關永慶坊旅遊區資源背景情況  「嶺南文化聚荔灣,西關風情最廣州」。荔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傳統城區,自古風物薈萃、名勝雲集,是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起始地、嶺南文化的中心地。  廣州西關永慶坊旅遊區是荔灣轄內嶺南文化最集中、最濃鬱、最具特色的區域,歷史人文景觀鱗次櫛比,也是市內老廣州西關風情最濃鬱突出的區域,擁有市內最多最密集的「最廣州」歷史人文元素:泮塘嶺南水鄉古村、千年仁威古廟、二百年古榕、荔枝灣湧古水系、文昌古塔、古祠(梁家祠),最多樣的西關大屋及竹筒屋等近代傳統民居建築群、最經典驚豔的騎樓和麻石街巷,還有探花、名伶和軍政、工商巨子等眾多名人故居舊跡
  • 荔灣真是一言不合就有大動作,已經站在一個全新起點上!
    | 地鐵13號線二期 |十三號線二期線路共23站,沿線行經白雲湖片區、北京路文化核心區、珠江新城、國際金融城等,預計2022年之前完工。有軌電車荔灣線也要來了有軌電車荔灣線線路南起東沙,北達滘口,全長15.5公裡,設置27座車站。
  • 文化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新時代,在紅色革命精神的指引下,明塘村積極開展鄉村振興工作,緊緊抓住鄉村文化振興為切入點,在凸顯「綠色」文化、 「鄉愁」文化和「鄉賢」文化等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打造生態環境,凸顯「綠色」文化明塘村,位於徐聞縣新寮鎮圩2公裡處。村外,陽光鋪滿的田野上,遍布稻子、番薯。
  • 魔術師走進廣州永慶坊 創新演繹嶺南文化
    國際在線廣東頻道消息(記者 林麗麗、通訊員 荔宣):11月28日,西關正當潮——嶺南文化之「粵趣魔坊」活動在廣州永慶坊舉行,活動在永慶大街、鄉愁廣場、荔枝灣湧邊以及古樹廣場四個區域設置「打卡點」,把通過情景互動及快閃式表演
  • 富縣茶坊街道:看得見山 望得見水 記得住鄉愁
    延安市富縣茶坊街道辦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定期組織黨員群眾開展環境衛生大整治,繪就出了一幅「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生態宜居畫卷。
  • 荔灣規劃發招 大坦沙地王+廣鋼嶺南V谷要"拔高"
    荔灣大坦沙地王亮相+廣鋼嶺南V谷要"拔高"+華發新盤.2011年的總價30.7億元的「地王」項目悅江上品苑(資料、團購、論壇),低密度,一線臨江,還配套小學,臨近雙地鐵;巨無霸舊廠改造項目廣鋼嶺南V谷(優惠購、樓盤相冊、最新報價),要「長高」,申請規劃調整,最高的一棟由33層要「拔高」到35層,地塊臨江,將建廣州國際智能科技園,主打高新技術產業;此外,還有華發集團在芳信路的住宅項目華發荔灣薈(資料、團購、論壇)申請調整規劃,據稱有不少於六成產品為
  • 鄉愁點亮幸福生活!增城正果用美食譜寫鄉村振興大文章
    在以往六屆美食節經驗的基礎上,增城正果鎮秉承著打造「永不落幕的美食節」的理念,整合正果老街微改造、美食文化以及鄉村美食匯品牌優勢,為鄉村振興打造更有力、更持續的發展引擎。 微改造激活老街區新活力 「一個地方的幸福很重要,要記得住鄉愁,比如:小時候愛吃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