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日前,廣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嶺南文化中心區(荔灣片區)發展規劃(2019-2025 年)》(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嶺南文化傳承展示中心、創新發展中心和對外交流中心,以珠江為紐帶,北岸突出嶺南文化傳統風貌,南岸著重嶺南文化創新發展,構建「一江兩岸」荔灣嶺南文化示範區空間總體格局。
到2025年文化產業產值佔GDP比重5.5%
荔灣區是廣州傳統歷史文化風貌保存最集中最完整的區之一。近年來,「文化荔灣」品牌價值日益提升。省級文化工程「三館合一」項目(廣東美術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廣東文學館,以下簡稱 「三館」)落戶白鵝潭中心商務區,粵劇藝術博物館建成投入使用,荔灣區匯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力進一步增強。此外,荔灣也初步形成了文化產業集群。
不過,與國內外先進地區相比,荔灣仍存在對文化資源的挖掘不夠,在內容、形式、業態方面創新不足,嶺南文化的時代特徵不明顯,影響力和輻射力有待加強。文化產業總體規模偏小,在地區經濟中比重與作用較弱。
到2022年,荔灣區基本建立有利於嶺南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體制機制,初步形成嶺南文化與現代文化更加融合,產業發展與城市功能更加契合的發展格局。打造一批功能完備的文化載體,集聚培育一批國內外知名的文化產業龍頭企業和品牌。嶺南文化影響力、輻射力不斷增強。地區文化產業增加值達65億元,佔GDP比重達4.5%。
到2025年,嶺南文化與城市發展深度融合,文化產業引領作用不斷增強,各類「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基本形成傳統格局、時代風貌和嶺南特色有機融合的城市景觀。地區文化產業增加值達90億元,佔GDP比重達5.5%。基本建成嶺南文化傳承展示中心、創新發展中心和對外交流中心,新時代的嶺南文化煥發出強大生命力。廣州作為嶺南文化中心區的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
嶺南花卉市場將疏解搬遷
荔灣區的永慶坊是全國聞名的社區微改造項目。規劃提出,荔灣北岸嶺南文化傳統風貌區將以西關歷史城區為核心,活化利用歷史街區、建築,保護開發嶺南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入挖掘博物館文化,重點發展荔枝灣西關民俗風情區、恩寧路粵韻創意文化區、陳家祠民間工藝文化旅遊區、沙面歐陸風情島、十三行商埠歷史文化區、上下九-華林禪宗文化商貿旅遊區、西門甕城城市歷史文化區等七大特色功能區,構建文化創意產業、文商旅融合兩大組團,打造「一核七區」嶺南文化傳統風貌傳承展示區。
南岸嶺南文化創新發展區依託珠江南岸岸線,串聯近現代嶺南文化資源,以工業遺蹟的保護與利用,創新創意產業導入和傳統特色嶺南文化的創新發展為主,構建總部經濟、文化創意產業、文商旅融合、嶺南文化特色產業等四大組團,打造嶺南文化創新發展區。
荔灣區是廣州市專業市場集聚區域,規劃推動荔灣區「文化+」 產業創新發展,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進一步提升地區產業 綜合競爭力,包括14個專業市場的轉型升級或改造搬遷,其中,唯一要搬遷疏解的是芳村嶺南花卉市場。
「一核四廊」嶺南文化發展布局形成
在區域聯動方面,廣州將推動形成「一核四廊」嶺南文化發展布局。以越秀、荔灣為核心,進一步凝練嶺南文化的核心精髓與時代價值,強化全市嶺南文化資源的空間連結以及與自然資源、人文歷史、科技應用與時代創新的有機融合,形成脈絡清晰、故事鮮明,集挖掘、保護、傳承、創新於一體的嶺南文化發展走廊。東向發展軸加強與天河區、黃埔區、增城區嶺南文化資源的連結和特色文化元素的整合。西向發展軸充分發揮廣佛同城、地緣相鄰、文化相親的「南(南海)、番(番禺)、順(順德)」特色嶺南文化優勢,積極打造無行政邊界的嶺南文化西向發展軸。北向發展軸加強與白雲區、花都區、從化區嶺南文化資源的連結和特色文化元素的整合,進行田園鄉村嶺南文化主題策劃。南向發展軸加強與海珠區、番禺區、南沙區嶺南文化資源的連結和特色文化元素的整合,進行現代商都、嶺南美食及嶺南山水等主題策劃。
為打造嶺南文化國際交流中心,廣州以世界眼光和全球視野挖掘嶺南文化的優勢潛能,充分發揮毗鄰港澳優勢,高水平打造文化交流平臺,提高嶺南文化影響力和國際知名度建設世界知名的嶺南文化國際交流中心。其中,粵劇藝術博物館將打造成以廣府戲劇曲藝為特色、有國際影響力的公共文化活動綜合體,搭建全球粵劇粵曲文化交流平臺,探索建設大灣區 文化交流示範基地。以高端時尚為定位、以中西文化交融為特徵,沙面將打造城市「藝術島」,成為引領華南高端時尚與文藝的地標。
採寫:南都記者 趙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