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文旅融合 建設文化強市
—— 來自廣州市委黨校處級幹部進修班學員的調研報告
近日,廣州市召開文化強市建設推進大會,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和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落實省委十二屆十二次全會部署和市委十一屆十三次全會要求,部署「十四五」時期和面向2035年文化建設發展工作。市委黨校把「推進廣州建設文化強市」作為教學科研諮詢工作的主線,組織全校教研骨幹和在校學員深入一線調查,進行交流研討,推出一批有價值的調研報告,為推動幹部教育培訓工作高質量發展進行了有益探索。
推動廣州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本文系中共廣州市委黨校第93期處級幹部進修班課題組研究報告。執筆人:柯志騁;指導老師:李仁武
廣州要建設全球區域文化中心城市,打造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和國際旅遊名城,迫切需要以促進文化與旅遊產業的融合發展為抓手,推動文化旅遊業的高質量發展。對此,從推動全域旅遊發展的視角,提出以下四個方面的對策建議:
促進多元文化深度融合,塑造城市文旅IP。一要重視對廣州歷史和傳統文化的主動識別與深度挖掘。如「迎春花市」自清朝至今已有400餘年的歷史,是廣州市民對於農曆新年的共同記憶和少數能夠代際傳遞的歷史文化符號。要通過人文歷史與現代生活的情感聯結,賦予傳統文化節慶活動現代元素和創新模式,打造廣州最鮮明的文化名片。二要重視廣州城市文化的特色呈現和面向世界傳播。通過創新呈現手段和傳播方式,諸如「網上直播+錄播」「雲上互動」「直播帶貨」等融媒體技術手段,讓文旅體驗以快捷和低成本的路徑直達廣大受眾,培養潛在遊客群體和培育新型消費行為。此外,還要重視廣州核心文化區和城市文旅品牌的價值創造。
強化嶺南文化的根脈認同,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旅遊目的地。一要以粵曲粵劇為紐帶強化人文灣區的文化認同。加大對粵曲粵劇等非遺文化資源的開發性保護,創新推廣機制和行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引入PPP模式鼓勵民間力量和社會資本參與保護和開發。二要增強對廣州城市文化品格和人文內涵的深度認同。廣州應當抓住建設粵港澳人文灣區、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歷史機遇,強化並彰顯自身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影響力,以提升人們對廣州城市文化內涵和廣州人文風情的知曉度、認同度和美譽度。三要加強粵港澳文化旅遊合作「共建人文灣區」。加強穗港澳三地政府文化和旅遊機構的職能對接和機制銜接,探討建構文旅行業協商機制。圍繞「共建人文灣區」的目標,在傳承創新的基礎上深度發掘嶺南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開展文化交流合作。
推進民心相通,依託國際友城助力文旅產業國際化發展。一要依託友城網絡資源,提升廣州文旅IP品牌的國際知名度。主動面向國際市場推廣宣傳,通過合作開發、行業對接等形式打造地區全域旅遊品牌,全面提升廣州文旅IP品牌的國際知名度。二要構建高端中外人文交流平臺,推進友城青年的文旅交流。三要創新交流交往渠道,加速文旅產業的復甦和振興。通過諸如「雲上廣交」等線上渠道、OTA(網上旅遊平臺)與全球文旅行業夥伴的對接和合作運營,通過與虛擬實境、人工智慧等新業態的對接,創新外宣推廣模式,提升宣傳效能,克服疫情防控對人員跨國旅行的限制,講好中國故事、廣州故事,為疫後文旅產業的復甦和振興提供基礎條件。
共享嶺南核心文化,推動廣州都市圈全域旅遊發展。一要打造「廣州都市圈全域旅遊聯盟」,推動全域旅遊形成合力。結合不同區域的自然地理、人文歷史和資源條件,按照核心城市帶動、周邊城市聯動、城市旅遊消費驅動、鄉村旅遊接待拉動的發展模式,以全域開發、全域布局、全域協調的理念推動廣州都市圈全域旅遊發展。二要明確疫後文旅消費方向,探索城鄉協作的文旅發展路徑。在文化和旅遊產業方面形成以嶺南文化為核心,以區域多元文化為支撐的都市圈文旅融合產業發展路徑。
打造「廣州夜遊」文旅品牌
本文系中共廣州市委黨校第93期處級幹部進修班課題組研究報告。執筆人:張敏;指導老師:霍秀媚
在後疫情時代,打造「廣州夜遊」品牌是推動廣州文化旅遊業恢復發展的一個重要抓手。為此,我們就如何打造「廣州夜遊」文化旅遊品牌,提出以下七點對策建議。
一是在廣州新中軸線珠江兩岸打造高端地標性夜間經濟集聚區。廣州要以「小蠻腰」為中心,以海心沙、花城廣場、未來的嶺南廣場(廣州塔南廣場)為舞臺,形成在城市新中軸線的珠江之畔得天獨厚的文化旅遊聚集區,與珠江新城的花城廣場、省博物館、大劇院和二沙島的省美術館、星海音樂廳等遙相呼應,在文化新地標的基礎上打造夜旅文化集聚區。
二是以「傳統+時尚」進行舊城改造,建設夜間文化旅遊和美食餐飲文化區。充分挖掘廣州千年歷史和嶺南文化資源,結合商業文化時尚,以文化為魂,旅遊為體,商業為脈,探索文商旅深度融合發展。繼續完善北京路的千年古道和惠福美食花街等夜遊區域,積極開發夜逛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遺址、賞燈光秀、品粵菜美食、購物、看粵劇等夜遊產品,讓傳統嶺南文化與時尚元素充分結合,加快實現老城市新活力。
三是打造一批凸顯廣州特色的標誌性文藝項目。繼續擦亮長隆國際大馬戲演出品牌,策劃更多夜間主題文化演出項目。積極推動用演藝和影視文化帶動旅遊宣傳,可考慮利用海心沙舞臺打造有關嶺南文化和粵商故事的夜間大型實景表演。同時,要努力製作一批展現出廣州「直播電商之都」「淘寶第一村」精彩故事的影視劇,以符合當下青年人潮流的文藝形式激發年青群體的興趣,充分展現廣州開放、自在、包容、多元的魅力。
四是突出「創新之城」的時尚魅力,構建更多文化科技創意產業園區。建議在目前已有的15個文化創意園區,鼓勵經營方進一步完善設施、調整業態、提升品質、延長開放時間,打造「24小時」服務理念,方便年輕人群在夜間消費,引進特色電影院、主題體育場館和遊樂場所、文創夜市、適合年輕人口味的特色餐飲等業態。發展基於5G、超高清、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為支撐的沉浸式體驗型文化和旅遊消費項目。
五是在夜間餐飲方面形成線上線下聯動,繼續擦亮「廣州美食」金字招牌。廣州在開發夜間餐飲,打造世界美食之都品牌方面仍有潛力可挖。比如,我國臺灣的美食夜市具有較高的國際知名度,吸引不少外國遊客,本地居民在美食夜市也有較強的消費力。廣州可以考慮打造類似的小吃夜市。另一方面,廣州也要重視發展高端餐飲,以發揚光大廣州的特色美食文化,多維度創新展現美食之都的風採。
六是建立有影響力的區域民宿品牌。廣州不缺乏渾然天成的旅遊資源和人文景象,比如文藝氣氛濃厚的海珠小洲村、世外桃源般的觀龍島和海鷗島、歷史厚重的黃埔長洲島,流溪河源頭的從化溪頭村、溫泉旅遊區,以及增城白水寨景區等地,打造有影響力的區域化民宿品牌,讓「既是生活又是生意」的民宿獲得更長久的生命力,使特色民宿為廣州的夜遊助力。
七是創新旅遊營銷和宣傳方式,讓廣州夜遊文化「活」起來。要加強與短視頻媒體平臺的合作,可通過定製城市主題活動等方式對廣州進行全方位的包裝,創新原有的宣傳方式,創造更多的爆款「網紅美食」「網紅景點+背景歌曲」,讓廣州的城市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播,不斷提升廣州夜遊的魅力。
推進紅色文化體系化建設,擦亮「英雄城市」精神底色
本文系中共廣州市委黨校第95期處級幹部進修班課題組調研成果。執筆人:謝婷婷;指導教師:李三虎、張仙鳳
紅色文化是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蘊含著「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豐富歷史文化內涵。廣州要深入挖掘紅色文化歷史底蘊、充分發揮紅色資源優勢,突出紅色文化體系化建設,塑造廣州「英雄城市」的精神底色,帶動支撐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
一要實現紅色文化保護和利用從偏重「點」的史跡建設到「點線面」結合的體系化建設的重大突破,形成發揮廣州紅色文化資源優勢大格局。一方面,要以長遠的眼光謀劃紅色文化體系化建設,解決諸如總體規劃、展館項目等重大問題,健全多部門協作聯動機制,形成合力。另一方面,要注重紅色文化保護利用與傳統文化保護利用之間的融合發展,充分體現地域特色。做好紅色史跡與周邊區域的整體開發,將紅色革命遺址保護與城市更新改造結合起來,因地制宜開展有主題的氛圍布置,鼓勵利用周邊共有物業資源建設文創空間,讓紅色文化保護與傳統文化保護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二者有機融合在一起,激發「老城市新活力」。
二要充分利用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優勢,吸引多元社會主體參與,探索文商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推動廣州紅色文化產業集群發展。複製推廣永慶坊經驗,採取BOT(建設-經營-轉讓)模式,引入社會資本,推進廣州紅色文化保護和利用。同時,探索文商融合發展新模式,推進紅色文化產業集群發展,為廣州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力。以政府為主導,探索文商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拓展紅色文化新業態,形成紅色文藝創作、紅色旅遊、紅色圖書出版、紅色會展、紅色動漫和紅色數字傳媒等,實現紅色文化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三要構建紅色文旅路線圖,強化紅色文化品牌效應,擦亮廣州「英雄城市」的精神底色,體現紅色文化傳承和教育的廣州特色。一是以時間為軸理清各個歷史時期的紅色文化資源及其關係,以人物為紐帶將革命遺址串聯起來,以內容為王把握紅色文脈及其關係,使其成為一個完整的紅色文化大盤,勾勒一張生動的紅色文旅路線圖,將之置於全國紅色文化資源中加以盤活,凸顯廣州紅色文化資源的地理空間地位。二是加強重點紅色革命遺址相關革命文物、文獻檔案、口述資料等徵集工作,組織專家、志願者開展調研活動,深入挖掘紅色革命遺址的歷史故事、人物故事和精神實質。三是創新紅色文化傳承教育方式,打造廣州紅色文化品牌。藉助人工智慧、3D影像、虛擬實境等技術手段,建設數字AR項目和互動式展覽,策劃打造一批主題突出、內涵豐富、形式新穎的紅色文物陳列展覽精品,呈現發生在廣州的宏大革命歷史場景。推動紅色文化「本土化」「鄉土化」,增強紅色文化吸引力和感染力。
促進優質品牌商品消費, 助推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
本文系中共廣州市委黨校第99期處級幹部進修班課題組研究報告。執筆人:李伊倩;指導老師:李世蘭
廣州作為千年商都,具有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雄厚基礎和獨特優勢。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關鍵點在於促進國際國內優質品牌商品消費,實現供給創新和需求創造一體化推進,增強消費引領能力,提升消費領域的國際競爭力。「十四五」期間,廣州應聚焦優質品牌消費,提升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競爭力和引領力。
積極引進國際名牌商品,繁榮總部經濟和首店首發經濟。一是通過在國際上做城市廣告及舉辦國際大活動等方式擴大廣州的國際知名度。二是建設好廣州國際金融中心,藉助融資等方面的優惠便利吸引更多國際投資。三是推動國際知名品牌在廣州布局全球總部、亞太總部、大中華區總部,設立研發、採購、結算、運營中心和旗艦店、體驗店。四是制定鼓勵發展商業品牌首店的政策措施,對引進首店首發的商場和電商平臺等給予資金支持。五是建議參照與電商巨頭共建新品研發中心的做法,助力廣州建設全球新品首發平臺和全球優質商品的集散地。
培育廣州本土品牌商品,支持批發零售企業做大做強。扶持廣州老字號商品加大創新力度,傳承振興老字號。引導廣州本土優質商品重視品牌建設,產品研發不求大而全,注重單款創新,突出特色化、差異化,成就爆款,並通過跨境電商平臺積極向外推廣。同時,通過金融優惠貸款和優先支持聯合重組、股票上市等政策,協助有潛質的批發零售企業加快線下線上推廣布局、連鎖經營,形成更多本地龍頭企業。要推動廣州的服裝、皮具、鞋業等眾多專業批發市場的產品材料、營銷模式和經營業態創新,轉型升級為產業技術研發、品牌孵化、品牌時尚展示、電商直播帶貨等多功能一體化的大型智慧商城。
完善政策,健全機制,加強對優質商品的生產消費引領力。一方面,政府要引導企業通過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提高優質商品的生產和升級換代能力;要從政策上支持鼓勵商品生產向與人工智慧、綠色節能、健康安全等方面相結合上轉型。通過設立新零售產業發展基金打造新零售發展高地,引導消費領域的創新型企業在廣州布局新零售、無人零售、跨界零售等新消費項目,創造新消費需求。
另一方面,要健全消費信用體系和市場監管機制建設,建立「廣州優質名牌商品」目錄清單制度,定期遴選能夠代表廣州品質的優質名牌商品,並引入市場監督機制進行動態管理,引領消費導向。可定期選擇某同品類的不同品牌商品進行功能、材料、成分等方面的比較,分析其時代和科技特色,公布優質商品紅榜,激發新消費需求,促進消費提質升級。
把西關打造成世界級歷史文化旅遊名片
本文系中共廣州市委黨校第93期處級幹部進修班課題組研究報告。執筆人:鄭小麗;指導老師:聞瑞東
風格獨特的西關歷史文化街區,是廣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如何利用好這些寶貴資源,推動廣州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這是新時代廣州所面臨的重要歷史使命和重要課題。如何突破瓶頸、補齊短板,打造永慶坊特色文化IP,進而把西關歷史文化街區打造為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嶺南特色鮮明的世界級文化旅遊名片,筆者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發揮政府統籌作用,強化政策支持和引導。建議在市文物管理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基礎上成立市級工作領導小組。加快文化產業創新、制定產業扶持政策和文化精品激勵政策,搭建投融資平臺,設立扶持資金,大力培育孵化龍頭和中小微企業;進一步加強政府引導和政策支持力度,為活化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撐保障。同時,搭建「政府主導、專家領銜,公眾參與」的社區治理平臺,健全共商共議、共治共管、共建共享機制。
做好統籌規劃,構筑西關歷史文化街區活化提升總體格局。開發中可由政府搭臺,企業與居民參與,鼓勵原住民參與開發,要真正做到文、旅、商自然融合,相得益彰,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局面。與此同時,通盤統籌散落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文化集群區,發揮資源集聚效應。一方面,要引入文化創意產業,賦予新功能,建設科技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展示、體驗老西關文化和當代城市文藝空間。另一方面,要整合周邊旅遊資源,打造旅遊節點和標誌,強化高等級旅遊資源輻射能力,帶動片區發展。此外,要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技術,建設實時交通動態調度管理平臺,充分有效利用區域內交通資源,疏緩交通停車難題。要加大對荔枝灣、恩寧路片區等歷史文化街區微改造規模。要提升恩寧路騎樓街道空間格局,鼓勵騎樓建築多功能混合使用,推動騎樓建築產業升級,實現騎樓街面貌和功能的整體提升。
強化文化引領,打造世界文化旅遊新地標。首先,相關部門在前期要充分研究文化產業引進和旅遊產品開發政策,做好統籌指導,策劃西關文化主題活動,搭建對外文化交流平臺,營造西關國際文化品牌。其次,要活化利用街區內歷史建築。打造非遺展示和文化傳承場所,通過舉辦專題活動,充分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再次,要打造文化惠民基地。活化利用西關豐富的嶺南非遺資源和文化資源,以非遺大師工作室、鍾書閣等為依託,建設以非遺、文學、文化直播為主題的優秀傳統文化惠民基地。聚焦嶺南文化的挖掘、傳承、展示、發揚和創新,提煉永慶坊的特色文化符號作為創意元素,以名人故事、西關歷史、非遺文化等為題材設計出富有文化內涵又符合現代人審美的文創產品,加強文化傳播力度。
立體化整合文旅資源,重塑「珠江遊」品牌
本文系中共廣州市委黨校第93期處級幹部進修班課題組研究報告。執筆人:陳思等;指導老師:韋朝烈
縱觀世界級旅遊名城,無不因水而生、繞水而建,水岸結合、互相輝映,水陸助推、借水而名。旅遊名城和文化名城是相輔相成的,廣州要建設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和文化名城,應該好好圍繞珠江這一天然資源展開,提升「珠江遊」影響力和吸引力,把「珠江遊」打造成世界級旅遊品牌。然而,近年來「珠江遊」實際上仍面臨不少問題。比如,珠江夜遊商業規模及品牌效應亟須突破瓶頸,日遊和夜遊失衡,周邊文化資源有待進一步整合,旅遊設施創新性不足。對此,我們建議制定和實施《2020-2030年「珠江遊」發展規劃》來推動,對策建議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要重新定位和塑造「珠江夜遊」品牌。首先,珠江夜遊品牌應該從原來的主打觀賞兩岸美景的定位,轉變為與廣州文化融合的「珠江遊」。其次,珠江夜遊需要從船隻上進行更新迭代。並定期更新開發新航線。再次,要開發新玩法,建議可在珠江上設置水上集市,在集市中設置酒吧、夜宵,讓夜遊遊客有更多選擇。
二要進一步發展交通運輸和文化旅遊結合的水上巴士。在優化完善原有水上交通網的基礎上,考慮站點景點化和旅遊延伸化,在風景名勝區、歷史建築、人流量較大的商業區設置站點。巴士可以引入茶市和粵劇,品茶遊江、聽戲遊江。巴士線路可考慮個性遊小型高端訂製,精品線路多班次,閉環線路定班制,中長途體驗式入河聯鄉,進入番禺、南海、順德地區,體驗水鄉文化、嶺南文化和都市文化內涵,品嘗水鄉美食。此舉對增加日間「珠江遊」的遊客量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要充分挖掘整合文化資源。建議在遊船上增設如廣州早茶體驗、粵劇表演等具有廣州特色的活動項目,幫助遊客了解廣州的歷史文化。其次,可嘗試在遊船開設音樂會分會場的高端音樂主題遊,提升文化品質。再次,實現「珠江遊」水陸旅遊資源有效整合,把底蘊深厚的文化滲透進「珠江遊」中,拉長遊覽線路,讓遊客既能遠距離觀看兩岸風光,也能登陸近距離品味。
四要改變和創新宣傳方式。一是線上線下聯動做好品牌宣傳,不斷提升國內外遊客和市民對「珠江遊」的認知度和參遊熱情。二是以文藝作品賦予品牌生命力。建議籌排展現珠江文化和廣州人文精神的優秀文藝作品。三是以文創產品帶動品牌營銷。多元化開發「珠江遊」文創衍生產品,讓「珠江遊」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各地,為我們講好中國故事、講好廣州故事開闢新路徑。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陳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