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是古都北京的核心地帶,是北京未來建設世界級城市群中心城市的根基。近年來,隨著保護意識不斷提高,北京老城得到了較好保護,但也存在著保護利用手段單一,文化資源挖掘不夠,一些產業較為低端、同質化較為嚴重等問題。亟需根據城市功能定位總體要求,在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框架下,按照「整體保護、優化功能、依託園區提升價值」原則,創新思路、破解制約因素,做好文物的保護與修繕利用、文化的重塑與更新、人文活力的保持,依託文化園區建設,促進老城整體保護與更新。
文化園區作為文化事業和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不僅具有建築物理空間和獨特文化內涵,還集聚了大量文化機構和創意人才,對周邊社區具有極強的文化輻射效應,對深化老城更新保護有重要作用。據統計,歷史文化街區約佔北京老城面積的38%,入選2020年度北京市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的98家園區中有29家來自老城,佔29.6%。如天寧1號文化科技創新園、隆福寺文創園、大磨坊文化創意產業園、嘉誠胡同創意工場、77文創園等,採用微循環、有機更新的模式,把公共文化嵌入文創園區、文化街區,形成多元、時尚、現代、前沿的新型城市文化空間,為老城更新賦能。隆福寺文創園自被列為北京東城區文化發展重點項目,就按照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和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對其進行了風貌改造和業態轉型升級。如隆福寺北裡,則由過去的商場倉庫、食堂、配電樓等配套設施變身創意園區,實現了功能優化再造,原址品質升級。佔地2189平方米的原食堂被改造為木木藝術社區,融美術展覽、藝術影院、藝術衍生品商店、創意活動等於一體。原來倉庫、職工宿舍等,也都經過提升改造變成了文創空間。在深挖老城歷史文化資源,發展符合區域功能定位的特色文化產業理念指引下,隆福寺蝶變為融合了城市書房、美術館、藝術社區、文化中心、特色餐飲、共享辦公等多種業態的全新文創生態圈,為老城保護更新提供了樣本以及借鑑參考。
保護利用老城加快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保護是基礎,發展利用是目的,只要措施得當,和發展文化園區可以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依託文化園區建設,促進老城保護更新中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堅持整體規劃、綜合發展,統籌規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城市文化內涵提升與文化園區發展,形成推動老城更新保護的整體合力。二是創新機制設計,拓寬社會組織、企業和公眾的參與途徑和範圍。落實公眾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及文化園區發展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受益權,吸納居民、企業、高校及社會各界的智慧和力量,尊重原住居民的利益訴求、調動各類參與主體的積極性。三是完善文化園區配套服務,有效織補城市功能。鼓勵文花園區完善文化、體育、教育、商業等配套設施,融合展覽展示、公共藝術、娛樂休閒、教育培訓、零售餐飲、共享辦公等功能,增加「社區客廳」「口袋公園」等微空間,滿足市民社群化需求,織補城市人文功能,形成「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的生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