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託文化園區建設,促進老城保護更新

2020-12-16 非常爸爸

老城是古都北京的核心地帶,是北京未來建設世界級城市群中心城市的根基。近年來,隨著保護意識不斷提高,北京老城得到了較好保護,但也存在著保護利用手段單一,文化資源挖掘不夠,一些產業較為低端、同質化較為嚴重等問題。亟需根據城市功能定位總體要求,在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框架下,按照「整體保護、優化功能、依託園區提升價值」原則,創新思路、破解制約因素,做好文物的保護與修繕利用、文化的重塑與更新、人文活力的保持,依託文化園區建設,促進老城整體保護與更新。

文化園區作為文化事業和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不僅具有建築物理空間和獨特文化內涵,還集聚了大量文化機構和創意人才,對周邊社區具有極強的文化輻射效應,對深化老城更新保護有重要作用。據統計,歷史文化街區約佔北京老城面積的38%,入選2020年度北京市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的98家園區中有29家來自老城,佔29.6%。如天寧1號文化科技創新園、隆福寺文創園、大磨坊文化創意產業園、嘉誠胡同創意工場、77文創園等,採用微循環、有機更新的模式,把公共文化嵌入文創園區、文化街區,形成多元、時尚、現代、前沿的新型城市文化空間,為老城更新賦能。隆福寺文創園自被列為北京東城區文化發展重點項目,就按照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和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對其進行了風貌改造和業態轉型升級。如隆福寺北裡,則由過去的商場倉庫、食堂、配電樓等配套設施變身創意園區,實現了功能優化再造,原址品質升級。佔地2189平方米的原食堂被改造為木木藝術社區,融美術展覽、藝術影院、藝術衍生品商店、創意活動等於一體。原來倉庫、職工宿舍等,也都經過提升改造變成了文創空間。在深挖老城歷史文化資源,發展符合區域功能定位的特色文化產業理念指引下,隆福寺蝶變為融合了城市書房、美術館、藝術社區、文化中心、特色餐飲、共享辦公等多種業態的全新文創生態圈,為老城保護更新提供了樣本以及借鑑參考。

保護利用老城加快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保護是基礎,發展利用是目的,只要措施得當,和發展文化園區可以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依託文化園區建設,促進老城保護更新中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堅持整體規劃、綜合發展,統籌規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城市文化內涵提升與文化園區發展,形成推動老城更新保護的整體合力。二是創新機制設計,拓寬社會組織、企業和公眾的參與途徑和範圍。落實公眾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及文化園區發展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受益權,吸納居民、企業、高校及社會各界的智慧和力量,尊重原住居民的利益訴求、調動各類參與主體的積極性。三是完善文化園區配套服務,有效織補城市功能。鼓勵文花園區完善文化、體育、教育、商業等配套設施,融合展覽展示、公共藝術、娛樂休閒、教育培訓、零售餐飲、共享辦公等功能,增加「社區客廳」「口袋公園」等微空間,滿足市民社群化需求,織補城市人文功能,形成「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的生動局面。

相關焦點

  • 廬陽區老城保護更新引發成渝地區關注
    近日,重慶、成都等先發地區考察團紛紛慕名前來,實地查看了步行街東片區、北油坊巷等在建項目以及鼓樓巷、撮造山巷、拱辰街一期等已完工項目,深入了解了老城保護更新項目的整體規劃、建設及後期運營等情況,並就項目實施過程中如何保留城市記憶、挖掘和傳承文化元素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討。
  • 文化強市 |「記得住鄉愁、振興得起老城」,荔灣建設嶺南文化中心...
    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其中提出,支持廣州建設嶺南文化中心和對外文化交流門戶,擴大嶺南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荔灣是大灣區範圍內嶺南文化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之一,粵港澳共建人文灣區、廣州建設嶺南文化中心,荔灣自然而然被委以重任。
  • 文化強市|「記得住鄉愁、振興得起老城」,荔灣建設嶺南文化中心...
    近兩年來,以「一江兩岸」為紐帶,荔灣著力挖掘維護嶺南文化資源,培育構建現代文化產業和服務交流體系,打造嶺南文化傳承展示中心、嶺南文化創新發展中心、嶺南文化國際交流中心「三大中心「,在推進嶺南文化中心核心區建設的路上探索前行。沙面。
  • 「記得住鄉愁、振興得起老城」,荔灣建設嶺南文化中心核心區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廖雪明 攝 大洋網訊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支持廣州建設嶺南文化中心和對外文化交流門戶,擴大嶺南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荔灣區是大灣區範圍內嶺南文化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之一,粵港澳共建人文灣區、廣州建設嶺南文化中心,荔灣區自然而然被委以重任。
  • 文化產業園區展區:依託服貿會平臺促交流_中國貿易報
    「我們主辦的文化產業園區展區首次亮相服貿會,集中展示北京文化產業園區發展成就、特色亮點。」在2020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簡稱服貿會)期間,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文化產業園區展區內容涵蓋文化貿易、文化科技融合、老舊廠房改造和文化消費等領域,突出「培育文化產業集群 建設高質量園區」這一主題。
  • 自貢自流井區:老城復興留住歷史文化美麗鄉愁
    文物古蹟、歷史建築是一個城市發展的印記,如何處理好城市發展與文物保護的關係,一直是城市建設面臨的難題。而在自貢市自流井區,老城復興與歷史文脈的延續相得益彰。城市建設的有機更新中,留住了滿滿的鄉愁。每個城市,都有一條屬於它的古老街道;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段老城記憶。該街區主體在清代初期建成,是鹽商和鹽工居住活動的重要場所,成為自貢鹽業興盛的重要見證,涉及多處文物保護單位。如何將這裡打造成極富「鹽味」的自貢新名片?早在2017年,自流井區便出臺了《西秦會館—中華路片區規劃設計方案》,明確了街區保護紅線。
  • 南京:老城有機更新,如何換發活力?
    ▲ 8月14日無人機拍攝的南京城區 李博攝 老城有機更新,不能失去活力。 對歷史積澱豐厚的城市來說,保護文物建築、留下街巷肌理、呵護歷史文脈只是底線,通過改造更新解決城市功能衰退的根本問題,促使蒼老的軀體長出新的血肉,重新煥發活力,才是擺在城市建設者面前最棘手的一道考題。
  • 北京市文化藝術創業園區(文化創意孵化園區)建設項目申請案例
    發展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是充分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臵中的積極作用、激發全社會文化創造活力的必然要求。文化產業更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是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載體,是國民經濟中具有先導性、戰略性和支柱性的重要產業。
  • 北京市西城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2020年會召開
    北京市西城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2020年會召開發布時間: 2020-12-09 08:52:23 | 來源: 國家文物局 | 作者: | 責任編輯: 秦金月 12月5日,主題為「歷史文化名城價值再審視」的北京市西城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
  • 臺江依託苗族文化打造休閒觀光農業扶貧示範園區
    日前,筆者在臺江縣老屯鄉採訪時,該鄉農業服務中心主任唐誠指著如火如荼的休閒觀光農業示範園區建設現場如是介紹道。   去年以來,臺江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攬,緊緊抓住新形勢下推進鄉村旅遊發展的新機遇,以現代農業發展為中心,依託該縣豐富厚重的苗族文化和旅遊資源,顛覆以往傳統農業「單幹」的模式,讓農業和旅遊聯姻,全力推進旅遊與文化、農業的深度結合,打造該縣「賞萬畝金花,吃四季鮮果,看施洞『姊妹』,醉苗族風韻」的休閒觀光農業示範園區。
  • 巧解歷史街區保護和城市更新「兩難」命題
    從悄無聲息的老街到城市網紅地標,南塘老街的新生,是海曙區巧解歷史街區保護和城市更新「兩難」命題的結果。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寧波的核心區域,海曙區有近1200年歷史,「三江交匯,一湖居中」的古城格局保留至今。寧波8處歷史街區中,有7處在海曙。近年來,該區探索「政府主導、社會化運作」模式實施歷史街區升級改造,深入挖掘文化遺產資源,將歷史街區的保護和區域經濟融合發展,著力打造網紅地標。
  • 青島以文化創意開啟時尚轉向 用藝術設計驅動老城復興
    在發起國際時尚城建設攻勢,一步步邁向國際大都市之時,青島也在老城復興與城市更新轉型之路上不斷探索,以文化、創意開啟老街的時尚轉向,用藝術、設計的力量推動城市更新進程。」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城市保護和更新處工作人員解釋,大致可歸總為市南「先招商後改造」,即按照產業定位公開招標確定投資商,引入社會資本,再開展設計、建設和運營一體化實施;市北「先改造後招商」,即由市北建投集團作為平臺公司,先行開展建築修繕,並同步開展招商工作。  「保護利用,講述老城故事」是我市復興歷史城區、打造特色街區、提升濱海特色空間的主基調。
  • 西安高新區集賢園:積極建設一流文化園區
    西安高新區集賢園地處秦嶺終南山之北,良好的自然歷史優勢為集賢園建設文化園區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近年來,集賢園深度激活文旅基因,不斷為建設文化園區夯實發展根基。集賢園周邊樓觀臺、仙遊寺、秦嶺國家植物園等自然歷史文化景觀遺存豐富。
  • 推進城市有機更新 讓老城實現「華麗轉身」 - 今報網 東方今報官方...
    然而,經過歲月更替、時代變遷,已逐漸成為交通擁堵、基礎設施薄弱、建築破舊、產業類型單一的老城區,極大影響和制約了老城居民日常生活及城市的健康發展。為改善老城居民的生活條件,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近年來,溮河區持續改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挖掘城市發展潛力,大力開展「城市有機更新」,讓「髒亂差」成為過去式,「淨靚美」成為新代言,一個老城區即將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 留住海曲印象文化「底片」,建好老城中央活力區,日照市東港區
    「破落的老城角落」要重生「要書卷氣,有圖書館、檔案館;要文化味,有非遺工坊、音樂廳;要現代化、煙火氣,有特色商業綜合體和星級酒店;要休閒,有佔地4482平方米的南溪潭公園。」站在海曲印象文化廣場建設指揮部二樓露臺,一個塔吊林立、機器轟鳴的忙碌建設場景躍入眼帘,東港區住建局局長李芳葉意氣風發,「三年之後,這裡將打造成一個集文體服務、特色商業、休閒娛樂、居住生活於一體的『日照城市大客堂、老城中央活力區』。」項目就位於東港區政府對面,日照市老城區核心區域。時針往前撥三年,那時的這片區域還是一個「非常破落的老城角落」。
  • 杏花嶺區深耕老城釋放東山
    3月22日,從杏花嶺區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獲悉,該區今年將以轉型項目建設為核心,深入實施「深耕老城、釋放東山」戰略,加快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崇文重教、文明幸福的現代城區。加快推進以晉泉白酒、古燈調味品、東湖醋為依託的太原中華老字號釀造小鎮建設,構建集產業集群、研發設計、品牌文化、休閒旅遊等為一體的特色園區。深化學區化集團化辦學,啟動化工路小學改擴建項目、大東關小學遷建項目,加快建設北大街小學、千渡·東山晴配建小學、中車國際廣場配建小學。
  • 北京擬定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路線圖
    4月9日,北京市召開新聞發布會,市委宣傳部、市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正式發布《關於新時代繁榮興盛首都文化的意見》和《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  老城不能再拆,擦亮北京歷史文化金名片  《意見》和《規劃》都提出要落實「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既注重謀劃空間布局,又注重謀劃功能布局,精心保護好北京歷史文化遺產和城市風貌。
  • 北京西城探索深度融合發展模式 助力全國文化中心建設
    人民網北京10月25日電 今日,第十三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簡稱北京文博會)開幕。西城展區活動精彩亮相,緊扣「探索深度融合發展模式,助力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這一主題,全面展示西城區改革開放40年成就,並以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新發展成效,展現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生動實踐和階段性成果。
  • 解讀廣州「十四五」規劃建議之城市更新|建設精明增長的緊湊城市...
    「緊湊城市」強調以追求空間功能緊湊為手段,充分利用城市資源及節省能源,釋放城市經濟積聚效益,促進城市和區域實現高效、集約、綠色、可持續發展。「精明增長」,主要指城市建設要儘量以最低公共成本投入去創造最高收益,其中既包括經濟效益,還包括宜居宜業、社會公平、環境可持續發展。
  • 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推介會聚焦文創空間創新發展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政府對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視與提升,文創園區已不僅是以文化為主題的生產集聚空間、文化休閒與消費活動空間,更是文化創意與產業創新的空間。截至2017年,全國已擁有各類園區近3000家,園區已成為了文化企業創新的集聚平臺、城市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國家文化繁榮興盛的重要載體。